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⑶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产杆菌螺旋菌球菌2.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b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检测案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C)A.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细菌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就是没有细胞核C.细菌在自然界中帆布广泛,无处不有,不出不在D.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抱繁殖后代。
2、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D)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抱3、对细菌芽抱的描述,正确的是(C)A芽抱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B细菌以形成芽抱的形式进行繁殖C芽抱从结构上看实质还是细菌D芽抱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4、细菌的发现得益于(A)A科学家的勤奋观察B观察者的细C显微镜的出D细菌分布十分广泛其营养方式为只能是_异养__。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构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在课标中要求概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主要内容是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的营养和生殖。
其中重点是细菌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为后面学习《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1、上课学生是抚顺市第四十五中八年二B班的学生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1、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通过学习细菌形态结构及细菌的营养和生殖总结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2、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2、难点: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这是一个标本瓶现在请同学认真观察里面装有什么东西让学生实事求回答学生什么也没看见。
教师:其实里面生活着一些微小生物,其中一种生物就是细,今天我们学习细菌。
《细菌》教案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构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观点4、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各种能力的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三、学生分析1、八年级学生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2、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相关推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设计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
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三、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体验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兴趣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巴斯德实验、细菌生殖过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形象、直观。
四、教学过程本节通过让学生体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周围细菌直接引入新授内容细菌的发现。
在这张幻灯片里突出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一个是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产生,在介绍时分别用了两个超链接一个是图片一个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说课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张幻灯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内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里三种不同电镜下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并分别就不同形态举出了实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问号处做链接,链接到细菌结构模式图,并在模式图中对鞭毛和荚膜这两部分结构分别链接了录象,是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链接了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把他们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容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最新4篇)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
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XX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XX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巴XX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准备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习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
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对于细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无法将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画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细菌教案示例课题:细菌重点: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细菌的直观感受很少,但又从各种渠道对细菌有些了解,对细菌的理解难免片面。
所以在本节课中,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对细菌的直观感受,然后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参考课时:1课时)一、导入: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看到的生物以外,还有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存在。
其中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总有细菌生活。
它们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只有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
(播放视频—细菌)二、讲授新课:(一)细菌的形态:1、出示高倍显微镜下细菌的三种形态(可用图片代替)。
2、请学生观察,并说出细菌的形态都有哪些。
3、教师讲解:细菌是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二)细菌的结构:1、出示细菌结构模式图。
2、组织学生对照教材学习细菌的结构。
并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
3、请个别同学指图,说出各部分名称。
4、教师总结:(1)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
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A、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B、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2)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
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
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
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
一般情况下,可以生存十多年。
(三)细菌的生殖:1、出示细菌生殖的图片或动画,请学生观察其生殖方式的特点。
2、教师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属于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
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课题讲课教师:学科:生物课时:1 总课时数:2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 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一、导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2.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倾听问题,齐声否定。
回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如可以酿酒、制造食品、制药、净化污水、利用它们进行冶金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3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二、动(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1.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2.对学生的暗示给予表扬,肯定食品的制作与发酵有关。
演示发酵实验(板书)1.询问各组“发酵实验”的完成情况。
2.选一组作代表到前边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3.结合实验,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推测,气球内充的是哪种气体?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马上联想到课前做的发酵实验,有些同学举起了发酵实验装置向老师暗示。
组组长举起装置示意,表示课下已完成了“发酵实验”。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
小组讨论、回答气球里充的是二氧化碳。
酵母菌分解糖时产生的。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者学科生物 1课时总课时数 2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目的、时间分配等)一导:看视频,回顾生物圈Ⅱ号,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活的。
对于“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科学家做出的总结是:除了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水循环失调外,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也是重要的原因。
原来设计者虽然在“生物圈Ⅱ号”内模拟了多种生态系统,但引进的生物却主要是生产者,动物、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5分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二、动提问: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示。
2、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总结归纳板书:知识点1、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知识点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大屏幕展示细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图片,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1、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2、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列举)提问: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虫”。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果。
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他同学可补充。
观看大屏幕。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_.L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r解发现细菌的过程,队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木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犷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泡,抵抗力强等),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挂图。
六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曲折而艰难二、细菌的形态:个体小,呈杆状、球状、螺旋状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四、细菌的营养:大多数只能利川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小结: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1.它个体微小,易扩散:2.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3.有些会形成芽胞,抵抗力强等。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教者
学科生物 1 课时总课时数:21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了解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3、知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
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
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结合实验然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
对比细菌与病毒的基本结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
学会合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
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细菌的生命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等)
一导:
我们手上有细菌吗?我们时时刻刻与细菌打交道,为什么却不了解细菌呢?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手上有细菌;细菌太小,肉
眼看不见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学生
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习的
热情。
3分
二、动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P58-59“细菌发现史”
⑴列文·虎克与细菌的发现
⑵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⑶巴斯德其它的贡献
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启发学生思考,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并展示电镜下拍摄到的大头针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
2、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
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4、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出示细菌细胞结构示意图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思考:1、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2、在结构组成上,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引导学生区分自养和异养阅读教材,了解虎克和巴斯
德在细菌发现史上的贡献
讨论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
示
观察、思考、讨论
1、明确细菌个体
十分微小,只有在高倍镜或
电镜下才能看见
2、了解细菌的三种
形态----球形、杆形、螺旋
形(确定细菌的命名)
观察、思考、讨论
1、细菌由细胞构成,所有的
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单细
胞的特点要强调)
2、分组讨论细菌结构特点,
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和语言这能力。
2、通过了解细菌发现史,
使学生认同科学发现与科
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
学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
维和精细的实验,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8分
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
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细
菌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
形,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6分
1、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
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
比较、归纳的能力。
2、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自
主观察对比,主动获取知识
知识点二细菌的繁殖
1、引导学生总结细菌
的生殖方式
2、通过“技能训练”
中的生活例子,引导学
生进行简单运算
3、组织学生讨论并指
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会不会死亡?
知识点三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1、展示录像:芽孢形成过程和芽孢的作用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芽孢的特性
3、通过“月球上的细菌”这一小故事,介绍芽孢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
4、芽孢与孢子之间的区别
三、总
1、组织学生讨论:
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2、对学生答案做出评价并加以补充。
3、在学生所谈收获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完
成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
比较表格。
(对特殊结构荚膜、鞭毛,应
说明不是所有细菌都有的)
3、通过对三者结构的比较推
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1、回顾细胞分裂的过程,掌
握细菌的分裂生殖。
2、通过计算和展示的材料了
解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惊人的
数量。
并对搞好卫生进行讨
论。
1学生试推断结果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判
断自己结论的对错
3.聆听讲解,深化自己的理
解;明确芽孢对恶劣环境有
很强分抵抗力,灭菌
通过讨论,对概念进行比较,
澄清模糊认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强化学生图文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
语言描述能力
10分
1、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
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加强直观教学,理论联
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
的研究方法
7分
1、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
生思维的客观现实性
2、通过趣味性、科学性并
重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形象
地理解教材内容
6分
四、落 练习册略。
(可能答案不全)
学生谈收获,梳理知识
2分
1、与上节课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3分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细菌
教学后记:
一、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单细胞个体。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未成形的细胞核
二、细菌的繁殖 分裂繁殖
三、细菌的休眠体——芽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