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读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以往,我总觉得把事情做好就行,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甚至是第 N 次。
但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它让我明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多么重要且高效的做事方式。
让我给您讲讲我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吧。
去年夏天,我决定给家里的小阳台来个大改造。
我想象着把它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小花园,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翠绿的藤蔓植物。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我的计划。
第一步,当然是去选购植物啦。
我来到花卉市场,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瞬间就被迷花了眼。
这个也好看,那个也想要,结果一股脑儿买了一大堆。
回到家,我才发现,我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比如,我买了几株喜阳的月季,却把它们种在了阳台背阴的角落里;又买了几盆需要大量水分的马蹄莲,却放在了通风不太好的地方。
接下来是准备花盆和土壤。
我在网上随便找了个教程,学着调配营养土。
可我根本没仔细看比例,凭感觉乱加一通,结果土不是太干就是太湿。
然后,我又心急火燎地把植物往花盆里种,也不管根系有没有舒展开,土有没有压实。
就这样,我的阳台花园在我手忙脚乱的“杰作”下初步成型了。
可没过几天,问题就接踵而至。
月季因为光照不足,叶子开始发黄掉落;马蹄莲因为浇水不当,根部腐烂发臭。
看着这些奄奄一息的植物,我的心情糟糕透了。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真规划,没有了解清楚每种植物的特点,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种植和养护,导致了现在的一团糟。
我不得不重新开始,把那些种错地方的植物小心翼翼地挖出来,重新找合适的位置种下;把已经坏掉的土壤换掉,重新调配合适的营养土。
这一番折腾下来,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让那些原本生机勃勃的植物受了不少罪。
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我明白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
如果我一开始就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植物的习性,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种植和养护,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也不会让自己这么狼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第一次看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句话是:真的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吗?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中见到太多的“差不多”的例子了,就像书中举的例子,默认产品合格率达到98%就达标,2%的不合格率挺低的。
在我们几乎大部分人的心里,似乎已经默许了这样“差不多”的例子。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生产一个符合标准的产品是应当做到的事,当需要的产品基数增大,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如果默许这2%的不合格率,那么我们生产出来的成品将会有很多是不合格的,那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花费了极大的无用成本,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原材料。
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我们能做到合格率为98%的产品,但是我们很难做到100%的合格,因为我们从内心就默认了这个可以有一定的误差。
但是在平日生活中我们有时也在追求100%的成功率,开车时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到达目的地;走秀时,一位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经历台下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每一步的距离,每一步的节奏都把握得分毫不差;医生进行手术时,每一针,每一线都严格按照要求,每一步都仔细认真,环环相扣成功地完成手术。
很多时候100%更多取决于我们是否想做到。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生活中事事都要求100%的正确率,正在抹杀我们的激情,人们永远生活在一个精神紧绷,战战兢兢的世界中,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生活没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乐趣。
像医生在做手术时是不容许出现一点失误的.,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一起医疗事故,航海的船员在辨认方向时容不得一点差错,一不小心这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处于绝对的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
“零缺陷”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只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默许了“差不多”的出现。
“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
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拒绝“差不多”,你就会预防第二次重复去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学习心得其实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也会上这样的课,怎么说呢,也算是人生中的体验吧,而且感觉还不错。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时候。
这句话并不陌生,也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大家都说过类似的话,甚至说事实上,我们早就接受并且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并且深深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与作用。
可是尽管如此,通过这次的学习,才算是我真正认识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句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句话拆分开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对的事。
第一次,其实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大到第一次成功,小到第一次学会走路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地工作,我们为了工作放弃一切,也失去了很多,包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和自然,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做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所付出的,在别人看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却没太大意义。
在大多情况下,“做好”并不代表“做对”。
如果你去问一下他人,做事前你会看说明书吗?我相信每个都会说:“会”。
如果你再问他,这里有一颗螺丝钉,还有一张关于如何将螺丝钉拧上去的说明书,你认为会把螺丝拧好吗?很多人会说:“肯定会啊!”可是事实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80%的人不会把那颗螺丝拧好!因为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说明书。
他们会在失败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才会想到说明书,才会在看了说明书以后,幡然醒悟。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对?为什么我们总是犯这样幼稚的小错误?我们已经太久地沉迷于习惯性思考,我们总是习惯于怠慢、看着办、模棱两可和差不多,我们从没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对的事情,做对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我们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对,而且还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工作中要做到零缺陷,就要有零缺陷的意识,才能第一次将工作做对。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做对了,才能保证以后的每一步走的扎实。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精髓摘录和解析前不久我拜读了一本叫《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的管理书籍,读后感觉书中有些管理理念很好,就摘录了一部分精髓以与诸位共勉。
摘录1: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整真义。
解析:这句话解释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真正含义,充分说明:‘对’是‘标准’;‘做’是‘执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效能’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能提高做事效能和管理效能。
摘录2:零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解析:零缺陷,这个在日本企业经常听说的词语,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认为不现实。
的确,‘零缺陷’是个理想的目标,很难永远保持,但可以通过持续改进来确保缺陷维持在一个很低甚至接近‘零’的水平。
在企业内,产品缺陷无非主要是因为4M1E1D造成,即人、机、料、法、环境、设计造成,那么我们只要管理和控制好4M1E1D就能防止产品缺陷的发生。
摘录3: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未来是由员工来决定的。
产品的竞争最终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该具备一流的人品。
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
解析:在企业内,4M1E1D即人、机、料、法、环境、设计中又以人为中心,因为优秀的员工是可以通过管理和教育培养出来的;正常运行的设备是可以通过人维护保养出来的;合格的来料是可以通过人检验控制出来的;合理的方法是可以通过人设计实践出来的;良好的环境是可以通过人建造改善出来的;正确的设计也是通过人想出来的。
所以,产品的缺陷最终还是由人造成的,一流的品牌最终要靠一流的员工来创造。
摘录5:要想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就一定要事先做好预防工作。
零缺陷管理——第一次把事情做正确——概述零缺陷管理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把事情做正确,保证产品和工作的质量,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要求。
其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需要,四项基本原则,五个实施步骤。
1、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指的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做正确。
一次就正确了意味着高效率,做一次肯定比做几次成本要低。
各竞争企业之间,各方面能力都是比较接近,如果效率更高就意味着有更高竞争力。
高效通常表现合理的流程和掌握熟练技能的员工,有时候还表现在良好习惯及企业文化。
2、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指有用的和可信赖的。
这里有用的可以解释为能够实现资产增值以及满足顾客要求,客户不满意意味着没有需求来源,企业就不能长久生存,不能长久生存的企业对客户来说是不可信赖的。
因此零缺陷管理要致力于创建有用和可信赖的组织,保证有用和可信赖的工作过程,追求有用和可信赖的结果。
3、三个需要三个需要是指客户的需要、员工的需要、供应商需要,这三个需要,要形成一条价值链。
首先满足是客户的需要,如果客户需要得不到满足,组织就没有存在意义;同时兼顾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形成一个整体。
4、四项基本原则原则一是质量符合要求,这里强调一点符合不是好,另外要注意客户隐含性要求,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
原则二是指预防的系统产生质量,不是检验出质量。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的识别出来,检验是不增值的。
原则三是质量的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原则四是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就是做错事情的成本,包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
5、五个实施步骤步骤一:组建高效的零缺陷管理团队。
步骤二: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和成因。
步骤三:推行零缺陷管理活动。
步骤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激励、反馈机制。
步骤五:强调质量改进方案是永无止境的。
6、零缺陷管理特点零缺陷管理不是说过程中不出现缺陷,而是从人的价值层面,精神领域入手,通过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引导团队成员从“要我做对”向“我要做对”转变,并且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大工18年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线测试答案第一篇:大工18年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线测试答案1.[单选题]治理我们工作中的缺陷,最先该治理什么? A.态度上的缺陷 B.头脑里的缺陷C.预防系统的不完善D.设备的不完善正确答案:——B——2.[单选题]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整真义中战略是什么? A.做正确的事 B.正确地做事 C.把事情做到最好 D.第一次正确答案:——A——3.[单选题]第一次做对可以运用在什么领域?A.人生B.职场C.事业D.所有领域正确答案:——D——4.[单选题]为什么仅仅注重方法和效率无法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A.因为做的事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奥鹏作业答案B.因为没有事先预防C.因为做的事不一定正确D.因为没有总结经验,随时应变正确答案:— C——5.[单选题]人们能否做对取决于什么? A.思想观念 B.行为能力C.预防是否完备D.知识储备正确答案:——A——6.[单选题]商家在商场中需要达到谁的要求?A.自己B.组织C.顾客 D.市场正确答案:——C——7.[单选题]工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来衡量的? A.不符合要求的代价B.符合要求的代价C.最终创造的价值D.成本正确答案:——A——8.[单选题]预防的核心方法是什么? A.把错误分类 B.改进工作过程C.找出错误发生的原因D.及时改正正确答案:——B——9.[单选题]人类本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哪项? A.需要 B.需求C.渴望D.欲望正确答案:——A——10.[单选题]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系统和平台?如何改造一个旧有的系统和平台? A.改变我们的制度 B.改变我们的方法 C.改变我们的文化 D.改变我们的心态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1.[多选题]质量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有目的地在组织中创建一种氛围和习惯,从而使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第一次就能做对,与谁的关系获得? A.客户 B.合作者 C.供应者 D.自身正确答案:——ABC——12.[多选题]领导最欣赏什么样的员工?A.无条件执行领导的要求B.和领导风雨同舟C.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D.总能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正确答案:——BCD——13.[多选题]错误为什么会发生?A.人非圣贤,孰能无错B.我们默许了错误的发生 C.人们默认错误不可避免 D.概率规律的必然正确答案:——BC——14.[多选题]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需要讲究什么?A.方法论B.效能C.价值观D.自我要求正确答案:——ABC——15.[多选题]怎样让工作具有质量?A.不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B.第一次把事情做对C.零缺陷D.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正确答案:——AD——三、判断题:16.[判断题]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只是解决了“脑袋”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此书的综合评价,我个人认为它阐述的观点覆盖面比较广泛,它所倡导的理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们平时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阐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
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对自己个人的帮助与提升有很大帮助,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
可能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
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例如: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里面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还有,现在刚出大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人去应聘会向招聘企业询问,你一个月能给我多少薪水,给的薪水少了就不干,应聘者不会去考虑自身能为应聘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
我们要知道很多企业给的薪水和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以上的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其次,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通用5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
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__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
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8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8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
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
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零缺陷的管理理念―――读《管理越简单越好》心得体会品质部:许承均当我再一次从《管理越简单越好》看到了零缺陷的管理,让我感触更加深刻,在下面我把这个零缺陷的管理理念给大家分享,相信只要大家能充分认识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可以避免产生很多的浪费,也能给我们提供真正的成长机会。
零缺陷的管理核心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包含了三个层次: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和第一次做正确。
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零缺陷的管理思想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坐而论道,道而行之”,也就是说理念来源于实践,同时要指导实践,只有付诸于实践,才可能取得理念与实践的高度一致。
现实中有三类人:蜘蛛、蚂蚁和蜜蜂式。
其中。
蜘蛛式的人只会编制一张美丽的网后开始空想,蚂蚁式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却从不思考,只有蜜蜂式的人既织网,又劳作,且不断有密酿出,才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零缺陷管理思想体系可以深度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个需要:一、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指的是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
每个人都坚持第一次做对,不让缺陷发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岗位,那么工作中就可以减少很多处理缺陷和失误造成的成本,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会显著增长。
二、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指有用的和可信赖的。
有用的是指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它有用,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来审视最终的结果是否有用。
但是,如果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用,也未必可靠。
因此,零缺陷管理追求既有用又可靠的结果。
三、三个需要任何组织的目的都是一个需要的解决方案,三个需要分别是指:客户的需要、员工的需要、供应商的需要。
任何一个组织的首先要承担的是客户。
没有客户,组织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三个需要形成了一个价值链。
因此必须统一看待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
克劳斯比提出的零缺陷管理的原理主要有:零缺陷管理质理定理、零缺陷管理完整性定理、克劳斯比“开车理论”、克劳斯比的质量成本曲线、克劳斯比的质量免费原理、零缺陷管理质量战略图、零缺陷管理的杠杆原理、零缺陷管理的精灵原理等。
什么是第⼀次把事情做对第⼀次把事情做对的含义第⼀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向;“正确地的做事”是运⾏和执⾏;“第⼀次”是效率和结果;“第⼀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
这就是第⼀次把事情做对的完整含义。
要求⾃⼰做正确的事,只是解决了“头脑”的问题,但是你并没有解决⼯具和⽅法的问题。
第⼀次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做事的整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先要确定⾃⼰的⽬标,去做满⾜结果要求的事情。
我们的⽬标只有⼀个,只有使⽤与要求相契合的⽅法,才能完成这个⽬标。
在确定⽬标之后要对整个过程进⾏分析和规划,做出优化选择,然后着⼒控制过程的输⼊。
控制过程并不能保证错误不会发⽣。
预防是正确⾏动的开始,所以要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控制错误的成因,毕竟错误发⽣前的预防⽐错误发⽣后的评估和更正要⾼效的多。
预防也是⼀个思考、计划、分析、⾏动、验证的过程。
因此要准确的预测错误可能在哪⾥出现,然后采取⾏动避免其产⽣。
预防还是⼀个“归零”的过程。
⾯对问题,⽆论新旧都不能拖泥带⽔、藏着掖着,⽽是要坚决地把它们彻底根除。
同时在⽇常的⼯作过程中,应该将所有的错误进⾏分类,并找出这些错误发⽣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将隐患消除,让⽕⽆从烧起,我们也就⽆⽕可救了。
所以预防的核⼼是源头控制与过程管理以及调整精神状态。
进⾏了系统预防和过程控制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如何⼯作”,这是最重要的⼀点。
有的⼈⼀⽣都在孜孜不倦地⼯作,⽐别⼈付出了更多的汗⽔和⼼⾎,但收获甚微。
究其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去⼯作”,总是像驴⼦那样⼀圈⼀圈、漫⽆⽬的地低头拉磨。
“如何去⼯作”就是要建⽴我们的⼯作标准。
这个标准必须是可衡量和可评估的,⽽且是⼀个⼈⼯作哲学的⼀部分。
零缺陷的⼯作标准就是第⼀次把事情做对。
很多⼈都很难做到“⼀次做对”。
为什么?因为每个⼈都不可能是完⼈,仅凭⼀⼰之⼒不可能事事做对、次次做对,所以我们需要合作、需要协同。
在⼈⽣旅途中,每个⼈都可以寻找到帮助你的⼈,⽆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事业上的领路⼈、⼈⽣导师、⼯作上的伙伴、上级领导,甚⾄素昧平⽣的⼈。
零缺陷管理总结
零缺陷管理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需要和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一个中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在不确定的时期将正确的事情做对)。
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需要具备三个因素(这也是质量管理的三个层面):
质量控制:(QC)(物理层面)检验与控制:是一种科学的衡量过程,是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抽样以评估其一致的统计信息的集合。
质量保证(QA):(事理层面)程序与系统:是一种工作纪律,是那些设定人们去做事的程序文件的集合。
质量管理(QM)(人理层面)业务与关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组织的管理风格与政策的概念的集合。
质量管理就是要有目的地创建一种可信赖的组织文化在那里:
1)所有的日常工作每次都能正确的完成;
2)与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都获得了成功。
第二.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指的是有用的和可信赖的。
有用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它有用,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来审视最终的结果是否有用。
但是,如果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用,也未必可靠。
因此,零缺陷管追求既有用又可靠的结果。
第三.三个需要
三个需要:帮助员工成功、帮助客户成功、帮助供应商成功
第四:四个基本原则(质量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质量的定义
基本原则二:质量系统
基本原则三:工作标准
基本原则四:质量的衡量
零缺陷管理的核心
零缺陷管理的核心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包含了三个层次: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和第一次做正确。
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现结合入所以来的实习情况,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在我看来,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实践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前进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就是意味着否认探索过程,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
诚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走弯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论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不仅使我对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实际与理论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小到制坯过程中的称量,大到硫化时对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确定,无一不是在理论分析后通过多次试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确定出来的。
看似简单的橡胶件产品,在实际的车间生产时,要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处理。
从模具设计的角度看,既要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又要考虑出模时橡胶件能顺利快捷地取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后,精确合理地对模具进行设计制作。
不得不佩服设计人员着眼生产、讲求效率的深厚地设计功底,对于毕业刚入职的我来说,带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感受着自己的无知,或许,因为现在的无知,将成为我以后求知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因为年轻,我不怕路远,我坚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点,也总会有收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理论应运而生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基于此,理论和实践不是脱节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要肯定理论探索阶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对用论语总结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的名言,表达了他对于学习和待人接物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一开始可能没有做对,但是只要我们能在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对,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对,意味着我们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怀有消极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具备正确的思考方式,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不盲目行动,不轻易放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第一次就做对事情。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掌握技能,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时间。
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只有在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在第一次就做对事情。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对,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执行事务时,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做到有条不紊,不马虎随意。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共同完成任务。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执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才能够在第一次就做对事情。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对,是我们追求卓越和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第一次就做对事情,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通用1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1读书时要用心的,也是要怀疑的。
抱着批判的态度来读一本书,也许会比你抱着崇拜的心情来读一本书,体会会深刻得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一直在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意义。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标题是有歧义的:到底作者是想说,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对呢,还是想说,今天终于第一次做对了事情,以前做的都是错误的。
其次,翻开书本,我还真搞不清楚是一本文学小说呢,还是一本企业管理知识读本。
于是,我抱着这一系列的疑问,用批判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当我利用周六周日,花了两天三夜的时间(除开吃饭和睡觉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有觉得我有点崩溃了。
原来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杨刚教授!O,MYGOD!可是我以前怎么也没有听说过呢?可见隔行如隔山啊,还真得感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龙干先生,为我们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让我得以学习进步的机会!首先,这本书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精确二字。
比如书中很多例子,提到的数据,是相当精确的:麦当劳规定,面包厚度17厘米;牛肉饼一律重47.32克(这牛肉饼敢情比千足金还珍贵?居然精细到0.01克?),直径9.85厘米,厚6.65厘米(下次去吃麦当劳,得带游标卡尺去量一下);烤面包55秒;煎肉饼1分45秒;可乐和芬达的温度为4所有的柜台都是92厘米(不知道指的是长宽还是高,书中没有说清楚);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0分钟便毫不犹豫的扔掉;顾客从点膳到取走食品的标准时间为32秒;工作人员用清洁消毒剂洗手,双手揉搓时间最少20秒。
这么一连串的数据,都是那么那么那么的精确,怪不得麦当劳是那么那么那么的好吃(好像肯德基更好吃,难道他们更加精确?)!这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语:精细化!精细化这个词,对于我们财务人员来说,是很熟悉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这几天看了美国克劳比中国学院创始人杨钢写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之书,可谓是醍醐灌顶,深受启发,他不仅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本教导人们如何做事之书,也是一本启发人们如何做人之书!
所谓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指在第一次的时候,就用正确的方法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做事前有一个宏观的规划,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具体步骤有六:
一、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二、细致的分析达到目标必须要经历的细节,拟定一个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
三、对到达目标可能会出现错误进行分析,制定出可实现的计划进行预防
四、建立一个达到目标的行动标准,不仅要明确达到目标的没有个步骤改怎么做,而且还有明确每一个步骤必须到达的完美标准
五、建立一个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团队,让每一个团队人员都必须明确要到达的目标,以及到达目标所要经历的步骤和每一步必须做到100%完美的标准,并在团队协作中经行不断的交流沟通,彼此进步
六、让每一个队员都按照制定好的标准步骤严格执行,100%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第一次就将每一个细节做对
这不仅是做事的标准,也是做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