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1)
- 格式:ppt
- 大小:248.00 KB
- 文档页数:18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
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人,说假话,做假事。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佛学与心理治疗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但它们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联系。
佛学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灵平静与觉知的培养。
心理治疗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实践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处理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正文:1.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佛学关注内在的平静与觉知,这与心理治疗追求的心理健康目标有所契合。
- 佛学强调慈悲、舍弃和内心的自我觉察,这些观念对心理治疗中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有积极影响。
2.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Mindfulness)作为佛学的核心思想,已被心理治疗广泛运用。
正念练习有助于增加情绪意识和自我接纳,促进心理健康。
- 佛学的冥想练习可训练注意力和专注力,对压力管理和焦虑症状缓解具有积极作用。
3.佛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 文化心理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佛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
- 佛学的哲学思想可以为跨文化心理治疗提供借鉴,帮助心理治疗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4.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争议- 个别学者认为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宗教信仰的倾向和科学性的争议等。
- 争议的出现也使学者们对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5.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研究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具体效果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探索佛学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结合,以寻求更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总结: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呈现出重要的意义。
佛学的思想和实践方法对增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跨文化心理治疗都有积极影响,但其应用仍存在争议。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佛学的影响机制和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和文化适应性。
什么是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范围涉及文化和心理的关系。
文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如何产生、诠释和表达情感、思考和行为。
文化心理学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
下面,我们将探讨文化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方面。
1. 文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身份认同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对自我的感知和理解。
文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之一。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集体重于个人,因此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更注重保持面子,在行为和言语上更为谨慎。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他们更注重自由和个人表现。
2. 文化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认知过程指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包括知觉、思考、判断等。
文化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是文化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所关注和擅长的认知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东亚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整体性和关系性思考,更倾向于“细节”思维,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因果联系和类别化思考,更倾向于“全面”思维。
3. 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情感表达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出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也关注了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亚洲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理智和控制情感的表达,更倾向于间接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感性和直接情感的表达。
总结文化心理学是一个涉及文化和心理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化心理学中,身份认同、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是其中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它们揭示了不同文化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且可以为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一)名词解释1.中国文化心理学:(4)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
换而言之,就是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4--5)文化:有三种含义。
其一分广义与狭义。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物质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则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其二泛指一般知识。
其三为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语义分析法:(38)指先纵向剖析某一关键术语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关键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关照,界定出此关键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的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4.深度比较法:(39)指对生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大文化圈或小文化圈里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时,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进行对比,而不是进行雾里观花或是隔靴搔痒式的比较。
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比较时所常用的深度比较方法。
5.社会化:(53)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做人:(54)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7.道德社会化:(度娘)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过程。
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①道情感;②道德判断;③道德行为。
道德的具体内容与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标准。
8.性别社会化:(度娘)性别社会化是指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个体同样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及其象征。
1.性别认同:即性别同一性,指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它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
2.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形成的相对简单、概括和固定的看法,它对社会认知有着强烈的影响。
3.跨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采用另一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甚至认同自己是另一性别的心理状态,这类个体通常被叫做“第三性”。
4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5文化适应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个体思想、行为、价值观、世界观和同一性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的发展。
6文化剥夺弗恩斯坦认为文化剥夺是由缺少中介学习经验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可调节性的减少”状态。
7文化平等即一个测验或者评估过程在设计中把文化的影响最小化,包括指导语、条目内容的设计,主试的行为,对结果的解释等。
做到了这些,也就是文化平等了。
8文化负荷就是指测试与一个特定文化的词汇、定义、传统、知识和感受的结合程度。
文化负荷会使一个测验更主观、定性、非量化。
9文化公平测验即测验对一切文化背景中的被试同样平等有效,不偏向任何特定的文化或特定的社会阶层成员。
10超文化测验又称文化通用测验,是为了排除心理测验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对所有文化环境下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征进行同等有效的测量。
论述⏹简述文化心理学的内涵研究文化与心理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涵义有:①用心理学的观点研究文化现象;②研究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化与心理、文化与性格、文化与行为、文化与社会化等等之间的联系。
文化心理研究认为,人类心理行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与特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无法脱离文化历史背景进行理解。
文化心理学从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入手,尝试从文化视角理解人类的心理行为,力图扩展主流心理学关于研究对象的设定,把心理行为看作特定文化的产物,重视各种文化条件下的心理行为的独特性。
一、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策略主流心理学奉行价值中立,坚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可证实性”、“可观察性”和“可重复检验性”,以方法为中心而不太顾及所研究的问题,从而导致它与现实生活脱节。
主流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要求心理学,力图把心理学构建成像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使心理学堂而皇之地登入科学殿堂。
二、文化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破”与“立”1、破物性,立人性2、破经验——理性理论模式,立文化研究范式3、破本体论,立文化相对论与建构论4、破二元论及相关假设,立关系论及相关假设5、破自然科学模式,立人文科学模式三、流派的建立与摒弃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全球化心理学主流科学心理学四、文化心理学的优缺点书P13五、社会历史基础(一)世界社会背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世界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徙愈来愈频繁,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各国社团和多国身份的公民大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本来预想处于别的文化语境中的人对所迁徙到的新文化有四种反应或适应策略:同化、整合、分离和边际化,其中最佳的策略是整合。
但事实上,“散居世界各地的社团试图保持他们原有的文化身份,并由此可能引发不同的文化身份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原有的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和行为在其他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差异明显地突出出来,导致了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个体的不适应。
因此,为了协调社会各方面,保持社会的稳定,并维护处于两种及其以上文化境遇中的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不同文化的人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不同的文化或文化心理和行为。
另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十几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个体将取代种族部落、科学理解将取代宗教信仰或意义,社会将朝着所有人都说一种世界语(或英语)的一个同质的世界文化方向发展,但现在,不再有人相信这样的论断。
文化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心理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学
科领域。
它探究了文化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并研究了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和变化。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与认知发展:研究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包括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策略、记忆与学习等方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好。
2. 文化与情感发展: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经验、表达和调节方式。
不同文化对情感的认知、表达和社会规范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发展和情绪表达方式。
3. 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文化对社会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规范和社会角色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4. 跨文化发展比较: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发展轨迹和差异。
研究文化差异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模式。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观察、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跨文化比较等。
研究者常常采用跨文化的研究设计,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与个体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文化对心理过程的塑造作用,以及
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适应和变化机制。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多样性的认可和理解,以及推动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