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法律构架
- 格式:ppt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21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一)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
”依照此标准,私法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
公法是利用国家权力,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社会化”现象的出现,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即社会法,如社会保障法等。
这是因为存在既非国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独立的社会利益。
有鉴于此,有人称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
公法、社会法与私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当代中国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
1.宪法。
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
宪法部门最基本的规范,主要反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样的规范性文件中。
除了宪法这一主要的、居于主导地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外,宪法部门还包括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法、立法法、国籍法等附属的较低层次的法律。
2.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规定行政管理体制的规范,确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则的规范,规定行政机关活动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规范,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规范等。
我国一般行政法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较少,主要有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政府采购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
特别行政法方面有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3.民法。
民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我国民法部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则和单行民事法律组成。
中国法律法规体系中国法律框架中国法律法规体系中国法律框架一、立法机关和立法过程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负责。
国家立法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过程涉及草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环节,并最终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
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和修改宪法,通过法律和决议,选举和决定高级国家机关的组织和领导人等。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负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开会期间的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二、宪法和基本法律中国法律框架的核心是宪法和基本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法律和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基本法律则是对国家体制、政府组织、权力运行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
2.1 宪法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力机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权威高于其他法律和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
2.2 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对各个领域的法律进行基本规范的法律。
例如,中国民法典是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总体规范的基本法律;中国刑法是对刑事犯罪以及刑罚等方面进行基本规定的法律。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制定的法规。
行政法规是对行政机关各方面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规定。
3.1 行政法规的种类行政法规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各级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的地方行政法规。
国务院行政法规适用于全国范围,地方行政法规适用于具体行政区域。
3.2 行政法规的内容行政法规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架构、行政程序、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规定。
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进行限制和约束,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四、司法解释和裁判文书司法解释和裁判文书是在具体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法的形式(共七类)
名称法律形式制订单位
宪法宪法全国人大
XX法法律(民法通则除外)全国人大及常委会
XX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
XX规定、办法、实施细则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
XX地方XX条例地方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
XX地XX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地方规章省级和较大的市级人民政府XX公约、条约、协议、宪章、盟约国际条约
法的效力层级
■ 宪法至上
■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新法优于旧法
【重点难点】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 同级别地方法规>同级别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同级别人大制定的比政府制订的效力大)
■ 上级地方规章>下级地方规章
■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种类
一般规定建设工程领域
行政处罚(6类)■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 责令停产停业
■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 行政拘留
■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
■ 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
■ 取消一定期限内投标资格
■ 责令停止施工
■ 降低资质等级
■ 吊销资质证书
■ 责令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等
行政处分(6类)■ 警告
■ 记过
■ 记大过
■ 降级
■ 撤职
■ 开除
【分类】
主刑附加刑
■ 管制
■ 拘役
■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罚金
■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 驱逐出境。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概述中国法律体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总则、刑法总则、行政法总则等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的系统性法律框架。
该体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理念,构建了一个符合国情、稳定可靠的法律框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宪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最高法律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等内容。
中国宪法自1954年开始制定,历经多次修订,现行宪法于1982年颁布实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了多次修改。
三、民法民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法总则为核心,包括婚姻家庭法、民事责任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分支法律。
此外,还包括有关人格权、担保物权、继承等法律规定。
民法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民之间的民事关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四、刑法刑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以刑法总则为基础,包括刑事责任法、刑罚执行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
刑法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五、行政法行政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和职权、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行政法的主要任务是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六、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法治理念的深入推进,法律法规的体系也在不断扩充和完善。
例如,近年来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环境保护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七、法律体系的特点中国法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高度的集中统一性:由于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法律体系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性,法律法规具有普遍适用性。
2. 结合国情和传统文化:中国法律体系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将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法律具有更强的社会认同感。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划分为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导部门。
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修正案,宪法相关法是指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2)民法商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
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我国民法法律部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核心法律规范,附之以一些单行的民事法律。
(3)行政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主要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4)经济法。
这是从民法商法部门和行政法部门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其调整的关系主要包括经济组织关系、经济竞争关系、经济调控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监督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
(5) 社会法。
这是近些年新划分出来的法律部门,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
(6)刑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
刑法除包括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外,还包括此后的八项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等。
(7)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
诉讼程序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和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我国法的形式(共七类)
名称法律形式制订单位
宪法宪法全国人大
XX法法律(民法通则除外)全国人大及常委会
XX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
XX规定、办法、实施细则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
XX地方XX条例地方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
XX地XX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地方规章省级和较大的市级人民政府XX公约、条约、协议、宪章、盟约国际条约
法的效力层级
■ 宪法至上
■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新法优于旧法
【重点难点】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 同级别地方法规>同级别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同级别人大制定的比政府制订的效力大)
■ 上级地方规章>下级地方规章
■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种类
一般规定建设工程领域
行政处罚(6类)■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 责令停产停业
■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 行政拘留
■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
■ 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
■ 取消一定期限内投标资格
■ 责令停止施工
■ 降低资质等级
■ 吊销资质证书
■ 责令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等
行政处分(6类)■ 警告
■ 记过
■ 记大过
■ 降级
■ 撤职
■ 开除
【分类】
主刑附加刑
■ 管制
■ 拘役
■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罚金
■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 驱逐出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依宪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首要原则是以宪法为核心,保证宪法的权威地位。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确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所有法律和政策都必须依宪制定。
2. 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党的力量和党的政治优势。
党委对各级政府、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领导地位得到明确。
3.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法律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能违法行为。
4. 严格执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注重执法公正、严明。
法律的执行者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执法,不能随意滥用权力,更不能包庇违法犯罪行为。
5. 审判公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注重公正审判,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作为独立的审判机关,必须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维护社会正义。
6. 公正检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注重检察机关的独立公正,监督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民检察院作为独立的检察机关,要依法履行监督、公诉和赋予的其他职责。
7. 全民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注重全民参与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为意识。
8. 多元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注重法律体系内的法律和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法律体系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依宪治国、统一领导、依法治国、严格执法、审判公正、公正检察、全民参与和多元协调。
这一体系旨在通过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