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原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36 KB
- 文档页数:2
《观朝雨诗》诗词鉴赏实用1份《观朝雨诗》诗词鉴赏 1南北朝:谢朓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
《观朝雨诗》翻译/译文连风带雨从江面上吹洒过来了风雨自远而近,台观都已淋在大雨之中。
雨渐渐细了,看去就象薄雾轻埃,茫茫一片。
清晨起来整衣而坐(等待上朝),但宫门还没有开。
(由于宫门未开)便可暂时避免耳目的烦扰,而悠然自得地象是离开现实世界。
隐居时想要出仕;而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
出处进退不能两全其美,出仕或归隐,徘徊不定。
归隐和做官两种思想变战于胸中,结果归隐的思想战胜了,还是到山里去耕地吧。
《观朝雨诗》注释①朔风:北风。
萧条:冷落。
这两句是说,连风带雨从江面上吹洒过来了。
②百常观:本是汉代的台观名,这里代指眼前的一般的观。
九成台:古台名,这里也是借指一般的台。
这两句是说,风雨自远而近,台观都已淋在大雨之中。
③空濛:雾气迷漫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雨渐渐细了,看去就象薄雾轻埃,茫茫一片。
④平明:清晨。
振衣:抖衣,穿衣时抖掉尘垢。
重门:指宫门。
这两句是说,清晨起来整衣而坐(等待上朝),但宫门还没有开。
⑤信:实在。
悠哉:欣然自得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由于宫门未开)便可暂时避免耳目的烦扰,而悠然自得地象是离开现实世界。
⑥戢(jí及)翼:即敛翼不飞,比喻隐居。
骧首:马首上举,比喻出仕。
传说黄河里的大鱼游到龙门,如能溯游上去,便化而为龙;如不能上去,便曝鳃而止。
比喻仕途艰难。
这两句是说,隐居时想要出仕;而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
⑦动息:即出处进退,做官和归隐。
遂:如意。
这两句是说,出处进退不能两全其美,出仕或归隐,徘徊不定。
⑧战胜:指隐居的思想战胜出仕的念头。
孔子的门人子夏说过:“吾入见__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又荣之,二者战于胸臆,故臞(qú渠,瘦的意思)也。
温庭筠和鱼幼薇鱼玄机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绝色佳丽,宛如烟花绽放,昙花一现后就消失在茫茫的暗夜里,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遗憾和无尽的叹息,在清风的迷离里凄然的飘散旋转。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温庭筠和鱼幼薇的故事吧!温庭筠和鱼幼薇大唐有美女,大唐有诗文,这个遥远的历史朝代,常常给后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感怀。
唐代最为有名的美女诗人,除了上官婉儿、李季兰、和薛涛外,就应该数得上鱼玄机了。
论诗艺无疑鱼玄机独占鳌头,皇甫枚曾给予她极高的评价:“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
”《全唐诗》瀚如烟海,揖录的女性作品却寥若晨星,上至武则天下到烟花女子,总共列出124位,而她们的传世名篇并不多,能自成卷册的惟有鱼玄机、薛涛和花蕊夫人3位。
因为她们一般出身不高,或境遇悲惨,虽留有诗集,但后世正统的诗文选集一般不作收录。
然而她们的作品毕竟是唐诗花园中璀璨娇艳的花枝,摇曳处,自有绝世风华。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鱼玄机的诗文,而是她和初恋情人温庭筠之间的一段清澈绮丽的故事。
鱼玄机,原名幼薇,字慧兰,公元844年出生在长安。
其父饱读诗书却功名未就。
幼薇从小聪慧,在父亲熏陶下,七岁作诗文,十岁时,声名远播,被誉为“诗童”。
咸通初嫁于李亿为妾,被弃。
咸通七年进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
后因打死婢女绿翘,为京兆温璋判杀。
其生平不见正史,传记资料散见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等书。
其诗作见于《全唐诗》,现存有五十首之多。
鱼玄机一生都在等待一个男人,一个比她大32岁的男人,一个她十岁就开始认识的男人,一个有才的女人最不幸的是遇见一个比她更有才的男人,这个男人叫温庭筠,他和李商隐在晚唐诗坛并称“温李”,是婉约派诗歌领袖,花间词鼻祖。
当她还是鱼幼薇的时候,温庭筠已经声名远播,诗名大噪。
温庭筠听说她十岁时就诗词俱能,所以特去她的家中拜访。
约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返回鄠杜,与温庭筠相识。
从鱼幼薇作《卖残牡丹》,温庭筠作《题鄠杜郊居》、《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开始,俩人之间的诗词唱和,几乎延续了鱼幼薇的整整一生。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诗写“商山早行”,虽未出现一个“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一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山中早行的共同感受。
首联即写“早行”,“晨起动征铎”句,把清晨起床的许多活动一语感慨出来,“客行悲家乡”句,把作者留恋家乡的心理准确地刻画出来,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有的安土重迁心理。
颔联两句写见闻及感受,简洁凝练,真实可感,历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全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晨早行图: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是两种必要的意象;而山中比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
所以“鸡声茅店月”这句,把茅店里的旅人,闻鸡鸣而看天色,看到残月而收拾行装,直至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人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人行走在板桥上,看见先行客人留下足迹的情景。
不过,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十个字便呈现出来,足见作者大家手笔。
清盛传敏曰:“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
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早行,故妙。
”宋代梅尧臣对的诗的定义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这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补充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见,这两句便是符合梅尧臣标准的一个典型。
颈联写形成所见景色。
“枳花明驿墙”,着一个“明”字,说明天还未大亮,所以白色的枳花,就比较显眼,进一步强调了“早行”。
末联抒情,抒写行旅之艰辛以及对家乡的留恋。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
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
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
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俦。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
喜结仁里欢,况因令节求。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
引客看扫除,随时成献酬。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尊愁。
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否。
草牙既青出,蜂声亦暖游。
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
上古葛天民,不贻黄屋忧。
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
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沈浮。
作品赏析:【卢注】此诗诸家编入乾元元年春,公方在谏垣,此时两京复,禄山亡,诗中不得作长鲸吞、地轴翻等语,范氏编至德二载春,此时身陷贼中,岂能为令节之饮?且朝官降贼,岂得以公侯目之?断是天宝十五载,与《苏端薛复筵》为一时作。
是年正月,禄山遣其将寇潼关。
【鹤注】唐以正月晦日为令节,至德宗贞元五年正月,敕自今以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代晦日。
朝光入瓮牖①,尸寝惊敝裘②。
起行视天宇③,春气渐和柔④。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⑤。
出门无所待⑥,徒步觉自由⑦。
(首叙晦日出游。
)①何逊诗:“窗户映朝光。
”《记·儒行》:“荜门圭窦,蓬户瓮牖。
”②尸寝,反用《论语》“寝不尸”。
惊敝裘,朝光入而惊起也。
③陶潜诗:“昭昭天宇阔。
”④阮籍诗:“春气感我心。
”王羲之《兰亭集诗》:“欣兹莫春,和气载柔。
”⑤秘康书:“性复疏懒,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
”【远注】兴来二句反用此语。
庾信诗:“梳头百遍撩。
”⑥陆机诗:“出门无通路。
”梦弼曰:无所待,谓不待车从也。
”⑦《淮南子》:“布衣徒步之人。
”《焦仲卿诗》:“汝岂得自由。
”杖藜复恣意①,免值公与侯。
晚定崔李交②,会心真罕俦③。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
喜结仁里欢④,况因令节求⑤。
此往寻崔李二家。
公侯皆非知己,故有免值之叹。
①《庄子》:“原宪华冠而縰履,杖藜而应门。
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原文翻译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词之一。
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
愿言怀名缁,东峰旦夕仰。
始欣云雨霁,尤悦草木长。
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
松谿窈窕入,石栈夤缘上。
萝葛绵层甍,莓苔侵标榜。
密林互对耸,绝壁俨双敞。
堑峭出蒙笼,墟险临滉漾。
稍疑地脉断,悠若天梯往。
结构罩群崖,回环驱万象。
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
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
喧烦困蠛蠓,跼蹐疲魍魉。
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
探奇极遥瞩,穷妙閟清响。
理会方在今,神开庶殊曩。
兹游苟不嗣,浩气竟谁养。
道异诚所希,名宾匪余仗。
超摅藉外奖,俯默有内朗。
鉴尔揖古风,终焉乃吾党。
潜躯委缰锁,高步谢尘坱。
蓄志徒为劳,追踪将焉仿。
淹留值颓暮,眷恋睇遐壤。
映日雁联轩,翻云波泱漭。
殊风纷已萃,乡路悠且广。
羁木畏漂浮,离旌倦摇荡。
昔人叹违志,出处今已两。
何用期所归,浮图有遗像。
幽蹊不盈尺,虚室有函丈。
微言信可传,申旦稽吾颡。
《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参考注释:(1)法华寺:今名高山寺,在永州城内东山上。
唐代名法华寺,宋代改名万寿寺、报恩寺,明清改为高山寺。
唐代法华寺在明万历初毁于火,今所残存高山寺为清代道光年间在法华寺原址旁边重新改建。
石门精室:在东山南隅不远崖下,其岩名华严岩。
明隆庆《永州府志》:“华严岩,在县南一里之郡学后,唐为石门精室。
”因有绝壁在石栈两旁敞开,故名石门。
精室,佛舍。
石门精室遗址今已被毁。
(2)拘情:被拘束的心情。
病幽郁:由于深深的苦闷而成病。
幽,深,暗。
郁,郁结,苦闷。
(3)旷志:开朗的心境。
旷,开阔,开朗。
志,心情,精神。
寄:依托,凭靠。
高爽:地高气爽。
(4)愿言:思念的样子。
愿,思念。
言,然,词缀。
怀:怀念,想念。
名缁:名僧。
这儿指石门精室长老和法华寺览照(觉照)。
缁,黑色,因为和尚多为黑色僧服,故借指和尚。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翻译赏析《山下留别佛光和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前言】《山下留别佛光和尚》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
该诗描绘了一幅山下送别的画面,体现了诗人与佛光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
【注释】①跏趺:两腿左右交叉,相盘而坐,是一种坐禅方法【翻译】劳烦大师亲自送别我下山,这次离别又有谁能懂得这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呢?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大师更是高龄九十了,应当知道我们下次再见面将会是在来世了。
【赏析】白居易在其诗《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中曾写道“紫袍朝士白髯翁”,“交游一半在僧中”,他与僧家之缘,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乐而不返了。
马祖大师的弟子如满禅师住持洛阳佛光寺,从白居易的诗文中看到,他与如满禅师的交往并不如神照、圭峰多,也不是没有交往。
这是他到佛光寺朝山归来,如满禅师送他下山时所赠的诗。
“劳师送我下山来,此别何人识此情。
”白居易在佛光寺小住后,辞别佛光禅师下山,但佛光禅师坚持要送他。
这样的情分一般人是不知道的,而这次相别的含义也是一般人不知道的,起因如何。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这时,白居易已整整七十岁了,并患有“风疾”——脑血管疾病。
而如满禅师年岁更长,已经超过九十岁了。
九十岁的老人能送白居易下山,体魄之健无须评说。
如满禅师的生卒年月无从考*。
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基本确定。
白居易七十岁那年是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以如满禅师九十岁论,他的生年当在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
白居易的禅诗精品不少,因非关白居易的专集,就只好到此为止了。
白居易《闲意》赏析白居易《闲意》赏析闲意(唐)白居易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
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
【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详见2011年第4期“《东林寺白莲》赏析”一文。
【说明】此诗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所作,描述了作者在九江期间闲适安逸的生活。
在江州司马任上,白居易不仅创作了包括《琵琶行》在内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他念佛求生净土的终极信仰。
这首诗就反映了作者从一个立言建功的文人转化为一个寄身官场、栖心净土的净业行人的心路历程。
【注释】沉沦:陷入、沉溺之意,此处有世俗意义上的不上进、消极之意。
时:形声。
从日,寺声。
本义是季度、季节。
此处意为现在的、当前的。
疏: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
此处意为不亲密、关系远的。
共:相同,一样,与,和。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北省: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春~。
秋~。
~日。
民间习俗中,社日有断食的习俗。
慵:懒惰,懒散。
裘:皮衣。
例:狐~,集腋成~。
谙:熟悉,精通。
例:~练,深~医道。
拟:本义为揣度、猜测,后又有类比、效仿、打算、起草等意。
【白话释】世间风光不去争,得过且过才自在。
一天天与时代疏远,越来越与大道相近。
与官场的同事朋友断了联系,与东林寺长老僧人来往密切。
因病停了晚上这顿饭,身心闲适像在过社日。
拥着皮衣睡懒觉,感觉温暖似春天。
年龄越大越习惯闲适的生活,这辈子再也不想做个忙人了。
【赏析】世间人所谓的幸福,用佛法的概念来解读,无非是对五欲六尘的追逐与满足。
站在现世人生的角度,这种幸福观也是无可厚非的,趋吉避凶、趋乐避苦是众生本具的天性,也是我们成就“常乐我净”究竟佛果的初始动力。
问题在于,由于我们凡夫德薄慧浅、知见颠倒,往往在追求幸福时做出许多背道而驰的努力,勤恳作务,到头来不是事与愿违,便是一场空欢喜。
【诗歌鉴赏】杜甫《望兜率寺》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望兜率寺》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望兜率寺》原文树密当山径,江浅外木寺门。
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
不复言天大,觑馀见到佛尊。
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杜甫《盼兜率寺》注解、兜率寺:兜率乃佛家用语,“妙足、知足”之义,乃欲界六大中第四天。
据侯圭《观音寺记》:“梓州浮图大小十二,慧义居其北,兜率当其南,牛头据其西,观音跑其东。
”2、佛尊:佛存有十大名号,第十为“佛世尊”,“世尊”又并作统称之尊号。
3、盥:以手承水冲洗。
4、随喜:佛家以随人为善随喜,后游览佛寺亦称随喜。
给孤园:佛家园林名,也表示祗一棵给寂寞国或祗国,为佛观点地。
《金刚经》:“一时佛在比涅卫国给寂寞园。
”杜甫《望兜率寺》翻译岭树重重的堵住了山路,江水深深隔绝了寺门。
沿着浓浓的云雾,渡河翻滚的波澜。
上天已不再气度,佛尊也毕竟变成卒。
在这清净的彼岸世界,我润肺洗澡久久流连。
杜甫《望兜率寺》赏析《盼兜率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就是杜甫客居蜀地(今四川)时所并作的一首诗。
该诗充分反映出来了诗人欲彻底摆脱种种苦恼,愿意润肺天量沐,谋求片刻证悟的繁杂心境。
安史之乱后,杜甫穷困潦倒,客居四川,其间数历佛寺,颇生学佛之想,欲以摆脱种种烦恼。
该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佛寺僧院,本就远离尘俗,望之江深阻隔、树密当径。
对一贯取入世态度的杜甫而言,走上学佛之路、跨进禅门,的确须有一番“云重浪翻”的经历。
但即使如此,杜甫对彼岸的向往仍如此强烈,只因在那方外“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
天地君亲师,这是儒家的权威,也是杜甫“一饭不能忘”的烦恼种子。
而在兜率寺所象征的佛教境界里,一切偶像被推翻,所有精神包袱不复存在,惟余佛尊,而佛尊在佛教禅宗中亦失去其偶像作用而被视为空。
这是多么彻底的解脱,这是多么轻松自在的彼岸世界。
杜甫愿清心净沐,神游其间。
这清静之境,让杜甫得到了片时的解脱和永久的向往。
树密当山径,江浅外木寺门。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诗写“商山早行”,虽未出现一个“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一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山中早行的共同感受。
首联即写“早行”,“晨起动征铎”句,把清晨起床的许多活动一语感慨出来,“客行悲故乡”句,把作者留恋故乡的心理准确地刻画出来,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安土重迁心理。
颔联两句写见闻及感受,简洁凝练,真实可感,历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全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晨早行图: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是两种必要的意象;而山中比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
所以“鸡声茅店月”这句,把茅店里的旅人,闻鸡鸣而看天色,看到残月而收拾行装,直至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人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人行走在板桥上,看见先行客人留下足迹的情景。
然而,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十个字便呈现出来,足见作者大家手笔。
清盛传敏曰:“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
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早行,故妙。
”宋代梅尧臣对的诗的定义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这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补充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见,这两句便是符合梅尧臣标准的一个典型。
颈联写形成所见景色。
“枳花明驿墙”,着一个“明”字,说明天还未大亮,所以白色的枳花,就比较显眼,进一步强调了“早行”。
末联抒情,抒写行旅之艰辛以及对家乡的留恋。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原文及赏析《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原文及赏析原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译文: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注释:(1)寄:寄托,依附。
甘:自愿。
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2)当:时当,恰在。
长风:大风。
林室:林木和住宅。
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
顿:顿时,立刻。
燔(fán烦):烧。
(3)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
航(f áng仿):船。
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
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4)迢迢:遥远的样子。
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
新秋夕:初秋的傍晚。
亭亭:高貌。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5)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
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6)中宵:半夜。
伫(zhǜ往):长时间地站立。
遥念:想得很远。
盼:看。
周:遍,遍及。
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7)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
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
赠江华长老译文注释赏析赠江华长老[唐代] 柳宗元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一饭不愿馀,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写人译文及注释译文老和尚精通释氏道义,整天默默不语而心神宁静。
据说是去年离开舂陵,沿着潇水投奔零陵。
居室简陋没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挂在壁屛。
用餐时一粒饭都不肯剩存,饭后盘腿而坐直至太阳西沉。
窗外风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响,井边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直,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注释长老:对寺庙住持或德高年长之僧的尊称。
机:关键、要点。
舂(chōng)陵: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柏家坪。
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跏趺(jīa fū):佛教徒结跏趺坐的略称,双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偶:谐合。
创作背景此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籍老和尚的赠诗。
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805—815年)。
江华籍老和尚是写此诗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
此诗应是诗人住龙兴寺时,出入寺庙观察有感后而写的。
赏析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描述了这样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静,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简朴,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内容单一。
全诗可分为三节,前四句是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和尚内外特点。
中四句为第二节,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
后四句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
全诗结构匀称合理。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衬托手法。
先写老僧话少心静,再写居室空荡,生活简朴,环境天然,意在衬托“长老”内在的充实以及对佛道的精熟。
在此诗第三节以生活环境的自然幽雅来衬托主人的涵养。
另外,此诗所布的“虚白”,如长老的家世如何,缘何而投空门,乃至姓名法号等等,读者都不得而知。
诗人有意将此谈化,恰恰突显了中心内容,使“熟”字成为此诗的诗眼。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赏析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赏析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古诗全文如下:换却世上心,独起山中情。
露衣凉且鲜,云策高复轻。
喜见夏日来,变为松景清。
每将逍遥听,不厌飕飗声。
远念尘末宗,未疏俗间名。
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
仰谢开净弦,相招时一鸣。
【前言】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是孟郊为他的从叔孟述题写在灵岩山壁上的一首怀人诗。
【注释】
⑴露衣:饱含露水的地衣。
⑵云策:策云,驭云。
⑶飕飗:象声词,风雨声。
⑷桂枝:这里用“折桂”的典故。
《晋书·诜传》:“累近雍州刺史。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
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
【鉴赏】
来到灵岩山,人好像换去了凡心一样,无忧无虑,只对山中的风景情有独钟。
晚春的早晨,地上的地衣饱含露水,略显凉意,但是其中含有青草鲜香的'味道。
天高云淡,和风轻拂着前行。
看到夏天即将来临,山上的松林等景色变得更加清新。
每每听到远处松林涛声,都感到无比逍遥,人天合一,一切世间的烦恼都随风飘去。
什么功名利禄,无需孜孜苛求,什么飘萍奔波,也是空劳民生。
面对此情此景,
应仰天长啸,感谢上苍,弹拨净化心灵的琴弦,让我们一起尽情欢歌。
鱼玄机的诗欣赏赠邻女鱼玄机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寄国香鱼玄机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
雨中寄书使,窗下断肠人。
山卷珠帘看,愁随芳草新。
别来清宴上,几度落梁尘。
寄刘尚书鱼玄机八座镇雄军,歌谣满路新。
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
囹圄长空锁,干戈久覆尘。
儒僧观子夜,羁客醉红茵。
笔砚行随手,诗书坐绕身。
小材多顾盼,得作食鱼人。
浣纱庙鱼玄机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卖残牡丹鱼玄机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酬李学士寄簟鱼玄机珍簟新铺翡翠楼,泓澄玉水记方流。
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
情书鱼玄机饮冰食檗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
秦镜欲分愁堕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闺怨鱼玄机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春情寄子安鱼玄机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
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
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
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打球作鱼玄机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
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
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
暮春有感寄友人鱼玄机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冬夜寄温飞卿鱼玄机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自觉二首译文注释赏析
自觉二首
[唐代] 白居易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斗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悲忧根。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赏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赏析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杜甫诗鉴赏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
762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变,避乱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763年正月,唐军收复幽燕,史朝义自缢身亡。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经激化了的各类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动荡的时局并未因此而真正平息。
曾经因胜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欢快的火花,很快就破灭了。
这首诗也是借聚散离合之情,抒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的。
从诗的开头一句看,路六侍御应是杜甫儿时旧友。
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
诗人以“童稚情亲四十年”真实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
“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淡忘。
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
在兵荒马乱、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
而这种心情,两人是相同的,故曰“两茫然”。
一别四十年,那能想到现在的重新会合?因此说“忽漫相逢”。
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
“忽漫相逢是别筵”。
在“相逢”和“别筵”之间加上—?“是”字,使相聚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现在,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现在推想将来,又将如何呢?诗人把感慨集中地融洽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
这是全诗的主旨。
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自然勾起杜甫满腹心事。
他设想倘若今后和路再度相会,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从自身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与路的聚散离合,他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难以预料。
万缘心忘平淡归真——白居易生活诗《三年除夜》赏析万缘心忘平淡归真——白居易生活诗《三年除夜》赏析宋如郊这是宋如郊老师应一杂志之邀写的白诗赏析,先贴出来以飨各位博友。
三年除夜白居易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账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弟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
不唯少欢乐,兼已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诗题中的“三年”指开成(唐文宗李昂的年号)三年,公元838年。
是时白居易67岁,居于洛阳,任太子少傅分司,所任乃副职闲差。
“除夜”,旧历除夕的晚上。
此诗为五言古诗,诗人选取除夜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景,通过描绘除夜的节日气氛、礼俗、生活细节叙写了诗人的心境。
全诗分二大部分,前一部分写除夕夜的节日气氛和家庭和谐欢乐、共庆佳节的场景,后一部分写自己年高心淡,无欲无求,清心寡志,归于本真的恬淡心境。
写法上,使用衬托手法,以第一部分的“浓”衬托第二部分的“淡”。
诗的前四句,浓墨重彩描写除夜的浓浓节日气象:用于祭祀和照明的火炬点燃了,发出了明亮的光;年终总祭的酒摆上了祭台,飘出的香气弥满了周围的空气;孩童们喧扰的嬉戏声萦绕耳畔;人们都沉浸在岁末除夕这欢乐的夜里。
诗人连用了四组叠词,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和总体的感觉上写浓浓的“年味”,选取了燎火、腊酒、童稚、岁夜四个“特写”突出年夜的氛围。
这些都为后文抒写诗人的心境伏下了反衬之笔。
在浓郁的年节气氛里,阖家团聚,祭祀之后,行长幼之礼。
“称觞”乃称寿之谓,祝人长寿。
诗人家乃官宦诗礼之家,尊礼重俗,故长幼有序,集于书账,合成行列,礼敬尊长。
至此,除夜的节日情景描绘全部完成,转入抒写诗人心境。
白居易的心境随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作于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的《秋雨夜眠》是作者的自况之诗: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诗中的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心无所虑,体衰闲散。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出自唐代鱼玄机的《冬夜寄温飞卿》
原文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初名鱼幼微,字蕙兰。
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
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鱼玄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
有《鱼玄机集》一卷。
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创作背景:
赏析
此诗是作者向温庭筠吐露心声,表明没有归宿感。
首联一二句,写作者的孤独、失眠,苦吟诗句。
“苦思搜诗灯下吟”,是说心中的惆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苦”、“搜”,表明写诗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