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天下国家》
- 格式:pptx
- 大小:542.29 KB
- 文档页数:21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一、爱国人物爱国人物的故事:王二小抗日英雄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爱国人物的故事:邱少云献身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爱国人物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
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
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
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
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
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
七年级下语文《天下国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天下国家》。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审美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3)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天下国家》。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语文素养。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4.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抒发感情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天下国家》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抒发爱国之情。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天下国家》。
(2)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七年级下语文:名师教案:天下国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天下国家》这篇课文。
(2)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天下国家》这篇课文。
(2)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和难理解的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 知识点讲解:讲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生词和重点词语的记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国家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下语文:优选教案:天下国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展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家乡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解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解析和创作。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
7. 板书设计:诗歌:天下国家作者:杜甫内容摘要:诗歌描绘了国家的繁荣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天下国家》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天下国家》的朗读与理解。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天下国家》的作者杜甫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解决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天下国家》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背诵诗歌《天下国家》。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甫的诗歌,加深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6.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展开课堂讨论。
7.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故事或感悟。
八、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天下国家》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九、课后作业4.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5.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国家、民族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家国天下——爱国诗文朗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关心国家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颂;热爱祖国的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家国情怀,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是永恒的世界性的话题,初一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些作品,就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学生情况:在学校,爱国行动的体现就是周一升国旗的时候,唱国歌,澎湃激昂国歌深深感染着学生,其次,就是在各学科,尤其是语文课上体验这种高尚的情感,朗读,是表达,传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但我们的语文课堂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太少了,我们的早读本该深情并茂的朗读被又快又整齐的读书取代,我们的学生极度缺乏发自内心的愉悦精神的朗读,指导一些朗读技巧,以读代教,也许我们的学生会更喜欢,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
教学方式:活动课(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学生查找资料,寻找脍炙人口,适宜朗诵的经典爱国诗文,篇幅不长,两分钟以内可以读完的作品。
二、小组合作交流,定好朗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探讨朗读技巧。
三、小组交流朗读形式,尝试朗读。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朗诵《黄河颂》导入二、两个小组为组合,一个小组朗读,另一个点评,提建议,朗读,三、其余同学评分。
教师点拨。
加分四、教师小结,点拨方法齐读《沁园春·雪》文本《春望》《一句话》《最后一课》《沁园春·雪》朗读技巧一、代诗人倾吐心声了解时代背景,充分酝酿感情,强化语言节奏,倾吐诗人心声。
二、将读者引入情景树立内心视像,如同身临其境,为使形象鲜明,进行语调加工。
一、停连二、重音——重音的读法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