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解题技巧------------------------极限法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A.2H2S+O2=2H2O+2S B.2H2S+3O2=2H2O+2SO2C.C2H4+3O2=2H2O+2CO2D.C4H8+6O2=4H2O+4CO2(l)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总压强(P)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体积(V)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V前<V后的是;符合d前>d后和V前>V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1)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A.氯化钠 B.氯化铝 C.氯化钾 D.氯化钙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假设95mg全为MgCl2,无杂质,则有:MgCl2 ~ 2AgCl95mg 2×143.5mg生成沉淀为287mg,所以假设95mg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沉淀应大于300mg。
总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和C均为4.0mol、D为6.5 mol、F为2.0 mol,设E为x 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其理由是:。
在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计算题的分值大约要占到15%左右,从每年的高考试卷抽样分析报告中经常会说计算题的得分率不是太高,大家在心理上对计算题不太重视,使得每次考试都会有不少考生在计算方面失分太多。
高一化学中计算类型比较多,其中有些计算经常考查,如能用好方法,掌握技巧,一定能达到节约时间,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下面就谈一谈解答计算的一些巧解和方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或物质的量之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1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析混合物质量减轻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所致,固体质量差21.0g-14.8g=6.2g,也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混合物中m(NaHCO3)=168×6.2g÷62=16.8g,m(Na2CO3)=21.0g-16.8g=4.2g,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原子守恒即反应前后主要元素的原子的个数不变,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胶体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后将要学习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均如此。
高中化学14个选择题快速解题技巧一模考试最头疼的是什么?是题量大,做不完!你还在羡慕学霸轻松的写完简单的题目,用更多的时间攻破难题大题吗?今天给同学们推荐14种高中化学选择题快速解题技巧,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率,提高考试做题速度,有着重要意义,同学们要认真看哦!1、商余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
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n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例1某直链一元醇14克能与金属钠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醇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6个B.7个C.8个D.9个由于一元醇只含一个-OH,每mol醇只能转换出1/2molH2,由生成0.2克H2推断出14克醇应有0.2mol,所以其摩尔质量为72克/摩,分子量为72,扣除羟基式量17后,剩余55,除以14,最大商为3,余为13,不合理,应取商为4,余为-1,代入分子量通式,应为4个碳的烯烃基或环烷基,结合"直链",从而推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6个。
2、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化学计算题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也是他们在测验和考试中最难得分的一类题目,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选用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
例如下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相比之下,不难看出选取合适方法的重要性:[例1]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与 5.12克铜片反应,当铜片全部反应完毕后。
共收集到气体2.24升(S.T.P),则该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A、9mol/LB、8mol/LC、5mol/LD、10mol/L解法一:因为题目中无指明硝酸是浓或稀,所以产物不能确定,根据铜与硝酸反应的两个方程式:(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以设参与反应(1)的Cu为xmol,则反应生成的NO气体为x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xmol,再设参与反应(2)的Cu为ymol,则反应生成的NO2气体为2y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4ymol,从而可以列出方程组:(x+y)×64=5.12,[ x+2y]×22.4=2.24,求得x=0.045mol,y=0.035mol,则所耗硝酸为x+4y=0.26mol,其浓度为mol/L,在8-9之间,只能选A。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铜片只与硝酸完全反应生成Cu2+,则产物应为硝酸铜,且其物质的量与原来的铜片一样,均为mol=0.08mol,从产物的化学式Cu(NO3)2可以看出,参与复分解反应提供NO3-的HNO3有2×0.08=0.16摩;而反应的气态产物,无论是NO还是NO2,每一个分子都含有一个N原子,则气体分子总数就相当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的摩尔数,所以每消耗一摩HNO3都产生22.4L气体(可以是NO或NO2甚至是两者的混合物),现有气体 2.24L,即有0.1摩HNO3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故所耗硝酸为0.16+0.1=0.26摩,其浓度为mol/L,在8-9之间,只能选A。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一、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 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 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
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 浓度 差、溶解度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 1】把 22.4g 铁片投入到 500gCuSO 4 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 洗涤、 干燥后称其 质量为 22.8g ,计算(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解析“充分反应”是指 CuSO 4 中 Cu 2+ 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 FeSO 4 溶液, 不能轻 率地认为 22.8g 就是 Cu ! (若 Fe 完全反应,析出铜为 25.6g), 也不能认为 22.8-22.4=0.4g 就是铜。
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 56gFe ,就析出 64g 铜,使铁片质量增加 8g(64-56=8) ,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 8g ,就意味着溶解 56gFe 、生成 64gCu ,即“差 量” 8 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 (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
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 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 Cu x g , FeSO 4 y gFe+CuSO 4 =FeSO 4+Cu 质量增加 56 152 64 64-56=8y x 22.8-22.4=0.4故析出铜 3.2 克铁片质量增加 0.4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 0.4g ,为 500-0.4=499.6g 。
【巩固练习】将 N 2和 H 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 NH 3 的体积分数为 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 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 比。
三大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高考化学提分必备!在高中化学的计算类题目中,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但还是要建立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一、差量法(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找出“理论差量”。
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
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
如:(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
(3)差量法的类型及应用质量差法二、关系式法物质间的一种简化的式子,解决多步反应,计算最简捷。
多步反应中建立关系式的方法:(1)叠加法(如利用木炭、水蒸气制取氨气)(2)元素守恒法(3)电子转移守恒法三、极值法(1)极值法的含义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巧。
它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求得结果。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极值法解题有三个基本思路:①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完全反应。
②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③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3)极值法解题的关键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4)极值法解题的优点极值法解题的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化,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从而提高了解题速度。
4.平均值规律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平均值确定范围,很多考题的平均值需要根据条件先确定下来再作出判断。
【典例导析4】已知25℃下,0.1 mol/L某二元酸(H2A)溶液的pH大于1,其酸式盐NaHA溶液的pH小于7。
取等体积的H2A 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等于7,则酸溶液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A.小于0.5B.等于0.5C.大于0.5且小于1D.大于1且小于2答题规范:数字与单位的书写规范进行某实验需要0.5 mol/L的氢氧化钠镕液约400mL,根据溶液配制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和玻璃棒外,还需要的其他玻璃仪器是?(2)根据计算得知,所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3)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以下操作正确的是?(填序号)。
高中化学求解答题技巧大全高中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它涉及到很多实验和理论的知识。
解答题目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高中化学解答题的技巧大全,供参考。
1. 仔细阅读题目在回答任何化学题目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用自己的话解释题目,以确保对于问题的理解是准确的。
2. 多画示意图在解答化学问题时,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理解和分析。
示意图可以是分子结构、反应物的混合情况或任何与问题相关的图示。
画图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情况。
3. 注意单位和数据的转换化学问题中经常涉及到单位的转换和数据的运算。
在解答题目时,应注意题目中给出的单位,并根据需要进行单位的转换。
此外,还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保留足够的有效数字,并按照正确的规则进行四舍五入。
4. 运用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公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公式是解答化学问题非常重要的工具。
正确运用这些工具,可以快速得出结果,并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在使用化学方程式或计算公式时,应注意对应关系和单位的配对。
5. 注意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涉及到的酸碱性质和氧化还原过程,并根据相应的原理和规则进行分析。
6. 分步解答和反复检查有些化学问题比较复杂,可能需要分步解答。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应将问题划分为几个简单的子问题,并逐步解决。
解答完成后,还要反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并确认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7. 合理估计和近似解答有些化学问题中给出的数据可能并不精确,或者解答过程中涉及到繁琐的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估计和近似解答的方法来简化计算和得到近似结果。
估计和近似解答需要基于对问题的理解和经验的判断。
8. 利用实验数据和现象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数据和现象对于解答化学问题非常重要。
在解答问题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和常见的化学现象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高考化学计算题的做题技巧化学计算题的做题技巧一、明白化学计算的依据明白化学计算的依据就是要正确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些化学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式以及他们的运用范围和运用条件等。
其中化学概念是化学计算的基础,由于化学计算是由化学概念的量引申出来的。
化学定律主要是指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等。
由于化学计算的要求是把化学运算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中,必需要弄清楚概念的外延和外延,看法概念间的关系,并留意灵敏运用基本定律。
二、规范解体的操作进程1、审题仔细审题是完整了解题意和正确解题的关键。
2、把化学效果转化为化学效果就是要寻觅条件和判别各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化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3、化学运算进程4、结论的得出及其检验就是对计算依据、进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停止检验,并把化学言语转化成化学言语,做出恰当的回答。
三、化学计算题的做题技巧:注重一题多解,力图巧解妙算。
首先,要注重一题多解。
化学计算的技艺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操作技艺,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去处置化学计算效果是一种很好的技艺训练进程。
注重一题多解要求我们在遇到化学计算效果的时分,要仔细剖析能够出现的各种状况,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实际停止思想判别,严厉加以迷信论证,寻求契合题意的全部正确解法。
一题多解的方法迫使我们开动脑筋,拓宽思绪,多方思索,充沛领略知识的结构以及各种解法的内在联络。
不只要助于提供我们的化学计算技艺水平,还会促进我们思想的宽广性,深入性和发明性的开展。
其次,力图巧解妙算。
巧解妙算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化学计算必需有多种解法;另一个是我们能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发现最复杂做巧妙的解法,巧解妙算是我们停止一题多解的目的的之一。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1、差量法例题 . 将质量为 100 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拿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成 100.8 克。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响。
分析:Fe + CuSO4= FeSO4+Cu棒的质量增添56 64 64-56=8m (Fe) 100.8g-100g=0.8g56 ∶8 =m (Fe) ∶0.8答:有 5.6 克铁参加了反响。
概括小结差量法是依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能够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
,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
该法合用于解答混淆物间的反响,且反响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响系统。
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仔细剖析题意,选定有关化学量的差量。
质量差均取正当。
差量一定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长处:不需计算反响前后没有本质参加反响的部分,所以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解题的重点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本质,即依据题意确立“理论差值” ,再依据题目供给的“本质差量”,列出正确的比率式,求出答案。
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照是合比定律,即差量法合用范围⑴反响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不然,应试虑用其余方法来解。
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响不完整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类状况下,差量反应了本质发生的反响,除去了未反响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1.在稀 H2SO4 和 CuSO4 的混淆液中,加入适当铁粉,使其正好完整反响。
反应后获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
则原混淆液中H2SO4 和CuSO4 的质量比为( )A.7:8B.8:7C.7:80D.80:72.标准状况下,把 4.48 L CO2 经过必定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后采集到3.36 L 气体,则 3.36L 气体的质量是 ( )A. 4.8 g B .5.4 g C.6.0 g D .6.6 g3.常温下盛有 20mL 的 NO2 和 NO 构成的混淆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中,充足反响后,节余气体的体积为16mL 气体,则原混淆气体中, NO2 和 NO 的体积分别是多少?2、守恒法化学反响的本质是原子间从头组合,依照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响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陷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高考化学计算题4种常用方法总结一、假设法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
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
(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
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
(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
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
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
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
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变向假设法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关系式法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
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
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差量法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其解题步骤如下:(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解析:极限思维解题法有些反响触及多种物质的多种反响,也有时触及多种物质之间的某些关系,以下是2021高考化学答题技巧解析:极限思想解题法,请考生学习。
(1)判别反响物过量和生成物种类可把某物质设为混合物中占100%或某反响中某物质100%反响,据以与题给数据比拟,找出过量关系和生成物或剩余物的种类。
[例8]由Na2S04与Na2S03混合而成的粉末6克,与50毫升1摩/升的稀硫酸反响后,再参与足量的BaCl2溶液,失掉白色沉淀17475克。
求原混合粉术中Na2S03和Na2S04各重几克?思绪:设一切混合粉末全是Na2S03,求出所需H2S04的值。
与题设H2S04值相比拟,如求出与Na2S03作用的H2S04值小于或等于50毫升/摩/升时,那么硫酸过量,故17475克沉淀应全是BaS04。
假定求出H2S04的值人于题给的H2S04量,那么H2S04不过量,故生成的17475克沉淀必为BaS04与BaS03的混合物。
Na2S03~H2S0412616x极解之,x极=0048(摩)今有H2804:005×1—005(摩)超越x极,那么H2S04过量,所以白色沉淀物质全是Bas04,其物质的量是17475/233—0075(摩)那么原混合物中Na2s04的物质的量为:0075一005=0025摩,其重为0025×142=355(克)Na2S03重=6-355=245(克)(2)求一大系列化合物某成分的含量遇到一大系列刊系物或相似同系物的元素百分含量的求解,可以将最复杂的化合物为基础,找到相邻化合物间的关系,推到〝有限〞,用极限思想解题。
(例9]在沥青的蒸汽中,含有稠环芳烃,其中一些成分可视为同系物。
假设它们是萘(A)、芘(B)和蒽并蒽(c),以此顺推,那么还可以有(D)、(E)……等。
试求该系列化合物中,碳的最大百分含量。
并写出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
(A)(B)(C)思绪:从A、B、C等相邻稠环芳烃问的Cc、H添加数目入手,如C10H8、C16H10、C22Hl2……问依次相著C6H2。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1. 哎呀呀,要想搞定高中化学计算题,首先得学会找关键信息呀!就像你要在一堆杂物里找到那把关键的钥匙一样。
比如算某物质的摩尔质量,你得先把相关数据都找出来呀!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
2. 嘿,还有就是要注意单位换算啊!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去买东西,价格单位不一样,你能搞清楚该付多少钱吗?比如把克换算成摩尔,可得仔细着点儿呢!
3. 哇塞,方程式真的超级重要好不好!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地图,能指引你找到答案呢!比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物的量,那可全靠它啦!
4. 别忘了,比例关系可是解题的利器呀!这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对上才能搭得稳呀!像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比例来计算,可有意思啦!
5. 哈哈,善于利用已知条件也是关键一招哦!这些已知条件就像一个个小线索,串起来就能找到宝藏啦!比如题目中给的浓度,那可别浪费啦!
6. 哎呀呀,特殊值法有时候也超好用呢!就像走了个小捷径,能让你更快到达终点哟!比如算一些复杂混合物的时候,用特殊值一试就清楚啦!
7. 还有哦,仔细检查也不能少哇!就像考试结束检查试卷一样重要呢!看看有没有算错呀,单位对不对呀,可不能马虎哟!
8. 总之哇,掌握这些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那题目就都不在话下啦!你就大胆去冲吧!。
高中化学14种基本计算题解法化学计算题是中同学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也是同学们在测验和考试中最难得分的一类题,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精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果,增加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解题方法有哪些呢?今日给同学(总结)了以下14种!1.商余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
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n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例1]某直链一元醇14克能与金属钠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醇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6个B、7个C、8个D、9个由于一元醇只含一个-OH,每mol醇只能转换出molH2,由生成0.2克H2推断出14克醇应有0.2mol,所以其摩尔质量为72克/摩,分子量为72,扣除羟基式量17后,剩余55,除以14,最大商为3,余为13,不合理,应取商为4,余为-1,代入分子量通式,应为4个碳的烯烃基或环烷基,结合“直链”,从而推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6个.、2.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依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需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确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推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含例题解析)1、守恒法多数计算题是以化学反应为依据,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微观粒子、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变化关系,又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的电荷数、电子得失数、微粒个数都是守恒的。
在有关的多步反应、并行反应、混合物的综合计算等问题中,如能巧用这些守恒规律,可使难度较大和计算过程繁杂的题目达到解题思路简明、方法简单、步骤简化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质量守恒法例1把过量的铁粉加入到FeCl3和CuCl2组成的混合液中,充分搅拌,反应后过滤、干燥、称得不溶物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
求混合物中FeCl3和CuCl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解析:设混合物中CuCl2的物质的量为x,FeCl3物质的量为yFe+CuCl2=Cu+FeCl2Fe+2FeCl3=3FeCl2xmol xmol xmol y/2mol ymol反应后所得不溶物为铜粉和过量的铁粉。
按题意,反应中与FeCl3和CuCl2反应而消耗的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粉的质量相等。
按此等量关系用代数法求解。
56(x+y/2)=64x∴x:y=2:7(2)摩尔守恒法这是利用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反应前物质的量等于转化为各种产物中所含该原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2(1994年高考24题)38.4m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1.0×10—3molB、1.6×10—3molC、2.2×10—3molD、2.4×10—3mol解析:此题的隐含条件是“随着铜与硝酸反应,硝酸越来越稀,因而产生的气体有NO2和NO”。
根据N原子守恒(不考虑NO2聚合成N2O4)有:nHNO3=nCu(NO3)2+nNO2+nNO=nCu×2+n总气体=[(38.4×10—3)/64]×2+(22.4×10—3)/22.4=2.2×10—3(mol)应选C。
高三化学复习解题方法及技巧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及技巧(1)守恒法:包括原子个数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等。
(2)极值法:从问题的极端去思考、去推理、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讨论法:当题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时,对每一种可能情况进行的讨论。
(4)量量关系法:利用已知量物质与未知量物质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5)数形结合法: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互为渗透、互相补充。
(6)差量法:运用前后量的差,根据方程式中的计量数的关系直接求解。
(1)定量问题定性化;(2)近似估算;(3)运用整体思维,化繁为简;(4)利用图象解题等等。
(1)注意解题规范格式,这方面主要是指要带单位运算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的规范格式。
(2)注意分步作答。
每年国家考试中心的评分标准都是分步计分,往往分步计分之和不等于总分。
(3)注意有效数字的取用近年来有效数字的取用越来越重视,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引起注意。
1.0价配平法当化学方程式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较难确定时,通常采用0价配平法,所选配平标准可以是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2.万能配平法万能配平法所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只是原子个数守恒,化合价的升降总值不一定相等,因而不一定正确,虽然中学阶段很少遇到这样的化学方程式,但在最后进行化合价升降总值是否相等的验证,还是必要的。
3.合并配平法关键是找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物质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常用方法有:(1)通过某种物质的分子中原子间的数量关系,确定其他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数量关系。
(2)通过电荷守恒等方法确定其他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数量关系。
4.拆分配平法适合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同一种物质,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也是同一种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其配平技巧是将氧化还原剂(或氧化还原产物)根据需要进行合理拆分。
高三化学复习方法指导01善待课本,狠抓“双基”,重视实验课本是专家、学者们创造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已经相当成熟。
高考化学——“计算题”方法技巧[命题趋向]1.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计算题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小计算题,主要跟基本概念的理解水平,可以推理估算、范围测算等;第二类是以大题出现的综合计算题,一般都是跟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相联系起来的综合问题。
2.从《考试大纲》分析,化学计算主要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关物质的量、物质溶解度、溶液浓度、pH、燃烧热等基本概念的计算;另一类是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的综合应用。
3.理科综合能力中对用数学知识处理化学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往年高考试题也已经出现过这类试题,后阶段复习中要加以重视。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1.各种基本概念计算之间的联系2.化学计算常用方法守恒法利用反应体系中变化前后,某些物理量在始、终态时不发生变化的规律列式计算。
主要有:(1)质量守恒;(2)原子个数守恒;(3)电荷守恒;(4)电子守恒;(5)浓度守恒(如饱和溶液中);(6)体积守恒;(7)溶质守恒;(8)能量守恒。
差量法根据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找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某化学量从始态到终态的差量(标准差)和实际发生化学反应差值(实际差)进行计算。
主要有:(1)质量差;(2)气体体积差;(3)物质的量差;(4)溶解度差……实际计算中灵活选用不同的差量来建立计算式,会使计算过程简约化。
平均值法这是处理混合物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时,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总存在某些方面的一个平均值,其平均值必定介于相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只要抓住这个特征,就可使计算过程简洁化。
主要有:(1)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法;(2)平均体积法;(3)平均质量分数法;(4)平均分子组成法;(5)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法;(6)平均密度法;(7)平均浓度法……关系式法对于多步反应体系,可找出起始物质和最终求解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直接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可避开繁琐的中间计算过程。
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在全国的高考化学试卷和近几年来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选择型计算题都占很大的分量。
尽管选择型计算题形式各不相同,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一、巧用"双基",回归教材例1.已知t℃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a克,若蒸发b克水并恢复到t℃析出溶质m1克之;若该溶液蒸发c克水,并恢复到t℃时则析出溶质m2克,为了表示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S=100m1/m1-m2B.S=100m2/CC.S=100(m1-m2)/(b-c)D.S=100(m1-m2)/(a-b)解析:此题考查初中化学溶解度,起点低,但对能力要求并不低。
若从溶解度的概念出发,其关键词为一定温度、100溶剂、饱和溶液、单位为克很快可以发现溶解度应该为:在饱和溶液中,100×溶液质量改变量/溶剂质量改变量。
而应该选C。
点评:武术上有一句名言:步不稳则拳乱。
巧解的基石是"双基",前提是观察、核心是思维;离开了"双基",思维会从头脑中自动"删除"。
二、巧设数据,化繁为简例2.将适量铁粉放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Fe3+与Fe2+浓度的量相等,则反应的Fe3+与未反应的Fe3+物质的量之比为A.2:3B.3:2C.1:2D.1:1解析:根据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巧设未反应的Fe3+为3mol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2Fe3+ ~3Fe2+因此,反应的Fe3+与未反应的Fe3+之比为2:3,所以选A。
点评:对于表面上无任何数据,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巧设数据而化繁为简、无需计算,大大缩短了时间。
引伸:此种解法适用于隐数据计算题。
三、巧用极限,化难为易例3.若1mol某气态烃完全燃烧时需要3mol氧气,则A.X=3 Y=2B.X=2 Y=4C.X=3 Y=6D.X=3 Y=8解析:此题可用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求解,也可以用极限法求解。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
极限法: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 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即N1 [例5]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3.06g
B.3.36g
C.3.66g
D.3.96
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
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等量物质燃烧时乙醛耗氧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