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体验学习毫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卷尺、银行卡、一元硬币、直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生2:××高1米35厘米。
……师:看来大家的答案不统一呀。
要想准确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测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测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师:这里面有咱们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1厘米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米=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师: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生1:做校服的时候,我们要先测量一下上身有多长,下身有多长,这样做出的校服才合身。
生2:买裤子的时候还要量一量腰围有多少。
生3:我们家去家具城买家具,爸爸就是先测量了橱柜和床的长度后才买的,如果不测量一下,买的家具可能就放不进屋里了。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测量员。
三年级上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三年级上第 1 课时毫米的认识》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各种东西的长度。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那什么是毫米呢?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毫米,我们先来看看尺子吧。
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就是1 毫米。
是不是很小呀?10 毫米才等于 1 厘米呢。
那 1 毫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找一找身边大约是 1 毫米的东西吧。
比如说,一张身份证的厚度大约就是 1 毫米。
还有我们平时用的铅笔芯,有的也差不多是 1 毫米厚。
大家可以用手感受一下,是不是很薄很薄呀?那毫米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可多啦!比如在测量一些非常薄的东西,像纸张的厚度,如果用厘米来测量就不太准确了,这时候毫米就能派上用场。
还有一些很精细的零件,它们的尺寸也经常用毫米来表示。
我们来做个小练习,看看大家对毫米的认识怎么样。
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大家猜猜它的厚度大概是多少毫米?然后我们用尺子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谁猜得最接近。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数学作业中怎么使用毫米来测量和表示长度。
假如有一个小木块,我们先用尺子的 0 刻度线对准木块的一端,再看看木块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哪里。
如果对着 3 厘米 5 毫米的地方,那这个木块的长度就是 3 厘米 5 毫米。
小朋友们,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尺子要放直,读数也要准确哦。
那我们再想一想,如果要测量一个不是从 0 刻度线开始的物体长度该怎么办呢?比如说,一个物体从尺子的 2 厘米处开始,到 5 厘米 8毫米处结束,那它的长度是多少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结束的刻度减去开始的刻度,也就是 5 厘米 8 毫米减去 2 厘米,得到 3 厘米 8 毫米,这就是物体的长度啦。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这里有一支铅笔,从刻度 3 量到刻度 10,这支铅笔长多少毫米呢?大家赶紧算一算。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三年级上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今天呀,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我们先来看一看尺子。
大家都知道尺子上有厘米的刻度,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呢?这些更小的刻度就是用来表示毫米的。
毫米这个长度单位非常小,那到底有多小呢?比如说,我们的身份证的厚度大约就是 1 毫米。
还有,1 分硬币的厚度也接近 1 毫米。
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或者 1 分硬币感受一下。
那我们怎么用尺子来测量出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呢?比如说,我们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这时候,单独测量一张纸可不好测,因为它太薄啦。
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 10 张纸叠在一起测量,测量出的总长度再除以 10,就能得到一张纸的大概厚度啦,这个厚度通常就是用毫米来表示的。
在实际生活中,毫米的用处可不少呢!比如说,在制造精密的仪器时,零件的尺寸常常需要精确到毫米,甚至更小的单位。
还有医生在给我们检查身体的时候,一些检查结果的数值也会精确到毫米。
那我们来做几道小练习,加深一下对毫米的认识吧。
第一题,量一量自己铅笔的长度,看看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第二题,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几个长度大约是 1 毫米的东西。
第三题,想一想,30 毫米等于多少厘米呢?小朋友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
大家要记住,毫米是一个很小但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哦!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一讲毫米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米等于 100 厘米,那 1 米就等于 1000 毫米。
大家可以这样来记,厘米和毫米之间,数字要变大就乘 10,数字要变小就除以 10;米和厘米之间,数字要变大就乘 100,数字要变小就除以 100;米和毫米之间,数字要变大就乘 1000,数字要变小就除以1000。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再来做几个小练习。
2015三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题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的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法。
学法: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1分硬币、直尺、新课引入旁批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直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④巩固练习。
⑤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⑥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⑦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