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1
细读张爱玲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
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
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
看过许多她的散文,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
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
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同时她的童年也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
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
”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演讲稿张爱玲女士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位伟大的女性——张爱玲女士。
张爱玲,一个名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思索。
她是一位文学家,一位女性主义者,更是一位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传奇人物。
张爱玲女士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她的
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她的小说《色戒》、《半生缘》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除了文学创作,张爱玲女士还是一位坚定的女性主义者。
她在封建社会中,敢
于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的言行举止,无不展现出一种独立、坚强、自信的女性形象,成为了无数女性的榜样和引领者。
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尊重和平等的权利,她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
张爱玲女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的爱情故事,她的文学创作,她的女
性主义思想,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她的一生,或许并不完美,但她的坚持和执着,却让她成为了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物。
最后,我想以张爱玲女士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
和远方。
”希望我们能够像张爱玲女士一样,勇敢面对生活,追求内心的诗和远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谢谢大家!。
关于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一、关于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动人的女*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张爱玲对**、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
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
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试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的塑造了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将其可恨与可怜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本文就曹七巧的生活境遇、性格特征以及塑造方法进行探索,揭示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标签:生活境遇;性格特征;艺术手法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是坎坷的一生。
名门望族的后代,双亲的离婚,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不可能给张爱玲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
一个没落家族的受害者,她比同龄的孩子早熟了许多。
作品中,她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洞悉社会。
《金锁记》极为精妙的展现了深陷于高门深宅之中的曹七巧,在物欲和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及残害他人,最终走向灭绝的过程。
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人性恶的典型。
一、曹七巧悲剧生活境遇《金锁记》中有两个主要的生活场景:娘家——麻油店;婆家——姜公馆。
这两个场景共同构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生活,娘家的小商人出身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婆家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吃人的封建礼教,促成了曹七巧日后的多面性格和变态心理。
以下分别从这两个主要生活场景来分析曹七巧这一悲剧人物形象。
1、生活场景一:娘家——麻油店曹七巧出生在一个做麻油生意的商人家庭,父母早亡,有一个哥哥——曹大年。
小本生意的曹家,生活虽不富裕,但还是说的过去。
七巧作为一个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有着这个年龄段的少女一样的情怀。
然而,幸福生活的权利却掌握在哥哥的手里。
封建礼教中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奠定了七巧日后不幸婚姻的基础。
见利忘义的哥哥为了钱财,把妹妹一把推进了姜家大火坑,不管七巧的死活。
从此曹七巧被一步一步的推向黄金的枷锁中,成为封建社会婚姻中的牺牲品。
随着这桩看似风光的亲事顺利促成,曹七巧的生活场景也由麻油店转移到了姜公馆,在这里曹七巧开始了她艰辛的生活。
2、生活场景二:婆家——姜公馆姜家是名门望族,公侯将相之家。
在旧社会,两家结亲是非常讲究门第等级观念的,即“门当户对”。
而曹七巧的出身是万万嫁不到姜家的,更何况还做了二房的正头奶奶。
论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与写作传奇余静芳【摘要】张爱玲是一个辉煌的传奇人物.她的出身、生活和婚姻都具有传奇色彩,从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她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死的执着,家族写作与强烈的自我体验,创造了她的写作传奇.【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2)001【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写作传奇【作者】余静芳【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横空出世”于上海这个华丽场,20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这个天堂国度烟消云遁,“大隐遗世”,20世纪90年代后,在她孤寂的离开这个人世时,复又出现热腾腾的“张爱玲热”,这股热潮,席卷了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所有华人圈。
对于张爱玲,人们总是话题不断,或唏嘘感叹之,或迷恋倾慕之,或刀笔相见之。
张爱玲“传奇一生,流言一世”,是一个赞名与骂名一样辉煌的传奇人物,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谱写着传奇人生与写作传奇。
1.出身传奇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状元及第,祖母李菊藕是前清大臣李鸿章的女儿,她的曾外祖父黄翼升和李鸿章一样,都曾经在曾国藩麾下领军,屡建奇功,并曾出任首任长江水师提督,她的外祖父黄宗炎,也曾中举,后被乃父黄翼升捐了道台,赴广西出任盐法道。
父亲张廷重旧学根基不错,母亲黄逸梵崇尚西洋文化,富有才华。
但是出生在这等诗缨簪礼之家的张爱玲却是孤单的。
童年时期即得忍受母亲弃家出洋只与保姆相依的冷落和孤寂,而少年时期则深受父亲与继母的欺压与迫害。
张爱玲的父母家世匹配,相貌匹配,但两人文化崇尚不同,性格不合,父亲张廷重有着遗少作风和纨绔子弟可能会有的一切劣行,如挥霍家产、抽鸦片、嫖妓、讨姨太、甚至家暴,因而父母二人争执不断。
在张爱玲5岁时母亲愤而弃家随姑姑一起出洋,直到8岁的爱玲即将上学堂时,她才因关心女儿的教育问题回国,但是父母亲仍是不断地“剧烈地争吵”,终于在张爱玲11岁时,这对夫妻协议离婚了。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秦安县位峰初级中学刘弘〔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家,她的才情、她的天份,都是一个不可仿造的奇迹。
她的人生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如同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横空出世,誉颂八方,又在短短的几年后零落孤旅,大隐于世。
本文从她显赫而缤纷的身世,绚烂而迷离的童年,摩登而梦魇的婚恋,沧桑而零落的人生,传奇而悲凉的作品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透视和解析,以管窥豹。
张爱玲,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都如同一场梦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留下辉煌、留下奇迹、也留下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传奇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
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而传奇般的身影。
她就是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一个写过奇迹般作品的骄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丽人,她的代表作《传奇》、《流言》等,魅力无穷,欣赏者把它们与《红楼梦》、与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则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都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份,是不可仿造的一个奇迹;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悲叹一个“王朝”的结束……张爱玲,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名字都将伴随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永远,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
她如同一团谜,一片雾,一段生发于现代中国的人间传奇。
读张爱玲,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能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读她的《传奇》,能领略一抹异彩而又瑰丽的晚霞、一曲悠长而又清绝的骊歌、一段朦胧而又神奇的梦魇……一、显赫而缤纷的身世- 1 -从张爱玲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传奇生涯,并演绎出由此而孕育的传奇作品。
她在日后成就一段文坛传奇,名噪一时,誉颂八方,跟她显赫的家世不无关系。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朝同光之交的名士张佩纶,官累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
其人仪表俊伟、风流倜傥、强言善变、才学过人。
常与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的文人学士们墨酒高会。
或议政论事、慷慨激昂;或抨击时弊、纠弹官吏;或鉴赏金石、吟诗作赋;或围棋狎妓、风月无边。
后因“马尾战事”被革职充军,感受过人生沧桑、功名浮云。
张爱玲的祖母叫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生得秀丽端庄,喜吟诗作赋,出身名门望族,颇有才女之称。
而张爱玲的母亲,也出身于豪门深闺。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
清秀而有才华,高雅而又新潮。
她是一个受西洋文明熏陶、受四书五经教育的新知识女性,对张爱玲的影响直接而深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
张氏家庭经荣辱沉浮至张爱玲一代,已见萧条,但张廷重因富裕闲适成性,除了读闲书便是泡赌场、逛戏院,做一些捧花吟月之事,并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奶奶。
后来躺在暮气沉沉的深宅大院里吸鸦片、打吗啡,过着如陈旧的下午剩茶一样昏暗的日子,慵懒而空虚,暴戾而狼藉。
尽管张佩纶几乎将所有家产留给了相貌酷肖自己的儿子,但经济的富足并不能填平张廷重夫妻因文化崇尚、性格差异、志趣迥然所造成的鸿沟,最终离婚。
在张爱玲十四岁时,父亲又娶新欢,于是张爱玲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重要角色——后母。
出身贵族世家的张爱玲,从小就在繁华与沉落、新奇与陈腐的矛盾中生活,耳闻目染,旧家族的一切就像一个时常重复出现的平淡而又熟悉的梦境,常常在她的脑海里重迭浮现。
这种梦境在二十年后,竟由小女主人的笔,幻化成文字,感染了许多人,可见这种梦之深之熟之久。
也许一个女作家的最早胚胎,正源自于这个家庭的繁华与沉落。
二、绚烂而迷离的童年张爱玲生于一九二○年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团,有东方巴黎之称,有着畸形的繁华,吸引着各地各色的人物,或冒险、或投机、或享乐。
张爱玲就降生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
张爱- 2 -玲的母亲寄希望于女儿,希望她继承家庭的书香礼仪,又能接受西洋文化的熏陶,而旧家族遗少的父亲却搞了周岁“抓阄”,来预卜未来。
据说张爱玲这位一周岁就清清爽爽的大家闺秀竞抓了一个小金锭牢牢不放,这一俗举全家震骇,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张爱玲小时就有的“特立独行”的风采了。
母亲出自大家闺秀,国学底子深厚,从小就让张爱玲背诵唐诗宋词。
同时,孩提时张爱玲经常与佣人欢欢实实相处,从佣人嘴里听民间故事,家里还请来了私塾先生,张爱玲似懂非懂地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岁时母亲出洋留学去了,父亲的姨奶奶随之搬进来,春日迟迟的旧宅大院从此几日一宴,月半有戏,仿佛永远过着一个陈旧拖冗的旧历年。
小爱玲好奇地打量来往宾客中的红男绿女,仔细地注目传统戏剧中的生旦净丑,不得不感受舞台上的唱词曲腔,耳濡目染中,便觉戏台如家宅,沸沸扬扬,熙熙攘攘,不知谁是唱戏的,谁又是看戏的,可以说幼稚的心灵从小就感知着光怪陆离的气息。
八岁时,留洋归来的母亲开始教张爱玲一些从外国留学学来的知识,画图,弹钢琴之外,还要教她英文,完全是按照西方淑女加东方大家闺秀的模式来调理。
张爱玲十岁正式报名上学,这时的她已经给报社投过稿。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思潮,各种版面的报刊杂志,如万壑争流,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
上海更是各种文艺荟萃之地。
上学后的张爱玲恰好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滋养。
虽然她正年轻,涉猎还不太全面,但那繁杂的各色报纸、期刊、画报也使张爱玲受益匪浅。
张爱玲的母亲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对于新的事物历来敏感而又敢于品尝。
回到上海后购买了诸如《小说月报》、《文学季刊》、《良友画报》等许多新文学杂志,也有许多诸如英国的毛姆、萧伯纳等外国作家的名著。
而父亲的书屋里除《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外,更多的是诸如《醒世姻缘》等通俗的近代小说、旧体小说、章回小说、通俗小报、花边文学等等。
张爱玲徜徉于纷繁的书海中,沉浸于书中熙攘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体验着那里面生命的热闹与凄凉,体会着生存的奇俏与冷酷。
或因“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而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威威”,或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而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
张爱玲最喜欢读《红楼梦》,每读必有新解,每解必有新意。
她最欣赏的是林黛玉和史湘云- 3 -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因为其用词奇特,意境新颖。
她也能从章回小说中感到具体、实在、有质感的,可以触摸到的亲切。
母亲对她灌输的西式教育以及上海文坛新文学的浪漫与新奇,她又充满新鲜与好奇,她感受到另一种文明的趋势。
于是,对旧文化铺排的依恋和对新文明鲜活的向往,张爱玲全面接受,汲汲而取,在中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长着,享受着这一份颇为奢侈的文明。
绘画、弹琴都是她每天必有的功课,她对色彩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对音乐、字符变得极为敏感,她像一条会变色的热带花纹鱼,游进一个有色的领域,并与这色泽相融,等游出来时,奇特地带出多种颜色来。
她开始写文章时,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不惜堆砌词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
这一段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
张爱玲曾在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后又考取伦敦大学(考了个远东区第一名),因为战事不能去英国,故改香港大学就读,因战乱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又重返上海家园。
她读书期间接受西方文明式的教育。
最初也是以英文打入文坛的,作文基调透射出一个不尽彻底的现实,一份永不会完满的情愫。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在家庭的梦魇之中。
父亲逛戏院,泡赌场,养外室;母亲清丽高雅有异国气息,崇尚新文化,两人性趣迥异。
张爱玲从小就和佣人相处,接触过民间下层生活,受过姨奶奶的漫骂和欺侮,受过后母的白眼和虐待,更受过父亲的毒打和囚禁,种种历炼,使年少的张爱玲日渐冷漠,性格愈来愈内向,很少与人交谈。
除了书本能向她展示另一种生活,她的生活里已经不需要交流,她完全能够自问自答,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在孤寂的少年时代便承受了超常的负荷,鲜有少女的天真和纯情,她几乎是一步跨入成熟。
这种缤纷迷离的童年生活,留给张爱玲以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她的一生。
三、摩登而梦魇的婚恋张爱玲在女中读书时就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后又写成《红楼梦魇》一书,而张爱玲的婚恋既是摩登的,又是梦魇的。
张爱玲的第一次婚恋,是和胡兰成相识开始的。
其时,张爱玲已经名噪文坛,红极一时。
张爱玲卓然不群,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注目于凡人琐事,怨偶姻缘之间,不问政治,不论战事;又集古典佳韵,现代风情- 4 -于一身,超然物外,悠然自得。
她的为人也如其文。
胡兰成是有名的汉奸,在汪伪政府供职,又是风月老手,与他厮混的不是青楼之女,就是名媛贵妇。
与张爱玲结识前,早已三次结婚,在男女之情上没有“城内城外”之分,就如同政治上没有家国之分一样,同时,胡兰成又是浮花浪蕊的文人,颇有些文学功底,他特别善于看准女性心思,并能因人而异的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一来二去,二十四岁的张爱玲竟与汉奸胡兰成签订婚约,结为夫妻。
张爱玲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婚后一年多的胡兰成又与女护士小周成就了一段乱世之恋,仍与和爱玲琴瑟相调。
抗战胜利后,内心惴惴然、惶惶然的胡兰成在逃亡生涯中又与一乡女范秀美离乱同居,仍纠缠与张爱玲。
婚后胡兰成没有给张爱玲一分钱,反倒大量挥霍张爱玲的几乎全部稿费,尤其在逃亡期间,张爱玲一次又一次汇去大笔稿费,以供这个恶魔的挥霍。
张爱玲始终倾情资助,无怨无悔。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兰成只身逃亡日本,数度与女人同居,最后竟和大汉奸吴世宝之妻余爱珍在日本结婚,并开酒吧。
战乱岁月的一段短暂婚恋,加上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使张爱玲从此蒙上了一层暧昧不清的迷雾,婚姻的失败和情感的重创,使得张爱玲懒与外界交往,几乎闭门不出,时代的变化愈来愈使她感到陌生,她的创作大幅滑坡,倏地跌落下来。
张爱玲的第二次婚恋也充满传奇色彩,时年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构建了第二个精神家园。
她的第二个丈夫是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信徒,积极的亲共分子。
而此时的张爱玲尽管依然不关心政治,但为了生计却写过两篇有反共倾向的长篇小说,他俩的分歧与差异是显而易见。
尽管婚后的生活充满拮据、艰苦、清贫、流浪与沧桑,但两人却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第二个丈夫婚后一直患病,直至中风瘫痪,都由张爱玲悉心照料。
婚后十年,丈夫去世,也带走了张爱玲的精神眷恋,剩下的只有心酸的回忆和寂寞的房子。
张爱玲的两次婚恋,都充满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充盈着扑朔迷离的梦魇,带给她感情的重创和挫折,她都默默承受。
上海梦魇,红楼梦魇,人生梦魇她的婚恋,像喜亦喜,像忧亦忧,有着太多太浓的体悟,有着大风大浪的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