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附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附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附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附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2008年来宾市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4分)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B 去后乃至乃:

C 天又雨,公将焉之雨: D是日,饮酒乐是: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一.1.约定才下雨这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1.解释下列词语

过中不至至尊君在不? 不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尝孔子亦不师周公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待君久不至,已去。

弱者抚之以仁,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1.到通“否”尝曾经亦也

2.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三、(2005厦门)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②相委而去委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方④恐其自食其言也恐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1.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 (4分,各1分)

2.C (2分)

3.(4分,各2分)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四、(2008江汉油田、仙桃市、潜江市)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4.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四.答案: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

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

2、指出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五)答案1 陈太丘 / 与友期行

2 第二次的巧妙之处在于引用典故,既夸赞袁公,又表明父亲的功劳,两项不得罪,把自己从困境中走出

3你的父亲在太丘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4 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六.(2010年山东济宁)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六、参考答案:

1.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七、04恩施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七、参考答案: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略

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相委而去() (2)辄默记()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 B.元方入门不顾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下车引之冕因去窃入学舍冕因去父怒挞之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16.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八、答案:12.委:舍弃。辄:就,便。

13. C

14.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5.【甲】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乙】勤奋好学

16.言之成理即可。

九、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9~12题。(16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尊君在不?(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君与家君期日中。(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垂询”是谦辞)

10.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⑴太丘舍去:

⑵尊君在不:

⑶下车引之:

⑷陈太丘与友期行: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1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3分)

答案: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9~12题。(16分)

9(D) (3分) 10.(1)舍弃(1分)(2)通“否”(1分)(3)拉,牵拉(1分)(4)约定(1分)11. ①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其中“中”及省略成分“朋友”各占O.5分,句意2分,共3分) ②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其中“惭'、“引'各占o.5分,句意2分,共3分)12.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 陈元方的“方正”之气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每点2分,答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陈太丘与友期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起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初一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但理解与分析能力较弱,授课时应在此方面多加指导。 七年级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功,且思考能力较小学有了进步,可以接受由讨论来探讨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讨论来强化思维。但由于其能力还有待提高,思维方式也不太成熟,所以需要老师对其讨论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辨析活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②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用语。 ③学生能评议文中三人的性格,以及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评议,学生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是为人之根本。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谓词语。 2、评议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声齐读一下:“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是呀,同学们,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憧憬;每个人细小的身躯里,都包含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涌现过许许多多聪明机智的少年,如七岁的孔融能让梨,八岁的王戎能识路边苦李,年幼的司马光能砸缸智救伙伴……他们睿智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睿智而又懂礼的少年——陈元方。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设计意图:用小诗与故事激趣,渲染气氛,使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出示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任务:“朗读、辨析、品评”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学习任务。 【朗读活动】 1、初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节奏,做到同起同落。 2、再读课文。注意下面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与朱元思书》中考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中考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_____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_______________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_______________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2分)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诫子书》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1套)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援①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②轻侠客。援前在交趾③,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④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⑤,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⑥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⑦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⑨,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注)①马援:东汉大将。这是马援率兵远征期间写给两个侄儿的书信。②通:交往。③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④汝曹:你等,尔辈。⑤施衿结缡:衿:佩带。缡: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

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⑥择:败坏。⑦鹄:天鹅。鹜:野鸭。本句比喻相差不远。⑧下车:指新官到任。⑨切齿:表示痛恨。 10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俭以.养德不以.物喜 B.非宁静无以致.远错落有致. C.年与时驰.心驰.神往 D.不愿汝曹效.也以儆效.尤 106.对以下语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方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到达远处。 理解:作者叮嘱儿子要不受世俗的影响,坚定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抱负。这是换了一个话题来告诫儿子。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 理解: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C.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翻译: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一)【甲】(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⑥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⑧)【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 8. 下面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猛浪若奔(飞奔的马)修(长长的)竹千余竿 B.负势竞上(向上)流水周(环绕)于舍下 C.在昼犹昏(夜晚)信手把笔(书信) D.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去我万里(距离) 9.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飞泉落于檐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尽在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封题之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分)▲ (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2分)▲ 11.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4分) (1)文中这一个字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2分)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1—14题。(共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与友期.行⑵相委.而去 ⑶元方入门不顾.⑷孔子亦不师.周公 12.下面是选文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弱者抚之以仁。

13. 两篇选文写的内容都与陈元方有关,想想在两篇文章中陈元方各显示了什么不同的性格特征。(2分) 11.(1)约定(2)舍弃(3)回头看(4)学习(一个一分) 12.(1)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 头也不回。 (2)用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抚慰贫弱的人)。 13.【甲】文通过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体现了他为人方正,讲究 诚信的一面;【乙】文主要写了陈元方与长辈的对话。面对长辈的问话,他镇定自若。对于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袁公提 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答出为人方正、聪明机智各得一分)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 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 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

诫子书 阅读练习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5.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6.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年与时驰( )(6)意与日去( ) 7.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8.《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与朱元思书》的中考集锦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分)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B 评分标准:3分。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 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评分标准:2。每点1分。意对即可。 (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 一、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 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⒉尊君在不⒊下车引之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⒌去后乃至⒍相委而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七、《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二、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去后乃至(4)下车引之 2.翻译句子。(3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3分) 三、完成下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答: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 3.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 对: 错: 4.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孙权劝学》《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 参考答案: 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 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B 4、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3)上下一白 (4)及下船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 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填空和简答。(5分)(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1分)(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答案】1.(4分)(1)比高 (2)看到(3)全,部(4)到,等到每空1分。2.(2分)A3.(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4.(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2)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文言文比较阅读练习1 21与朱元思书 一、阅读下面两文,完成1—7题。(26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图文稿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 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练习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陈太丘与友期优质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年级:预初辅导科目:语文课时数:3课题《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复习与拓展 教学目的1、文言知识积累,疏通文章大意。 2、教育学生明礼诚信,同时学习古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3、综合训练,巩固强化。 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内容梳理】 这个个故事记叙了元方与父亲朋友的对话。表现了一个年龄 虽小却知书达理、是非分明的少年形象。启示我们做人要诚实守 信,以礼待人。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去后乃至”)写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中午同行上路,可朋友迟到了,陈太丘就独自先行了。第二部分:(“元方时年七岁,至“则是无理”)写面对客人的无理,元方针锋相对。第三部分:(“友人惭”至最后)写客人感到很惭愧。 【技法探究】 本文语言朴素却富有表现力,形象地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客人“问”、“怒”、“惭”、“引”,生动地描写出客人感情变化的过程。元方批评客人“无信”、“无理”,自己“入门”、“不顾”的描写,传神地表示对客人的鄙视之情,也显示少年盛气自负的心态。 【难点提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出自少年元方之口,你是如何认识的呢? 这是元方应对父亲朋友怒骂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年龄虽小,却知书达理,是非分明,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引”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一个“引”字,写出了友人的惭愧、尴尬,甚至有些讨好的心理。 【要点点击】 课文后面就“古今异义词”的概念作了解释。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言现象,也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具体而言,大致“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或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或词义缩小(如“金”原泛指金属,现专指黄金);或词义转移(如“涕”原指眼泪,现专

与朱元思书阅读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 一、课文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没有一丝风,风和烟都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都是相同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异的山水风光,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江底。水中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注音写字。 泠泠( )作响嘤嘤( )成韵 鸢( )飞戾( )天 水皆缥( )碧经纶( )世务者互相轩( )邈( ) 三、词语注释。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14.急湍 (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在上面。 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37.见:看见。38.日:太阳,阳光。

最新《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

学习-----好资料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练习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 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解释加点字。 1.太丘舍去舍: 2.尊君在不不: 3.下车引之弓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5.去后乃至乃: 6.相委而去委: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_______ 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好资料 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1?放弃2?同“否” 3?拉4?约定5?才6?舍弃、丢失;离开 、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 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2对比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2)轻视。 八、元方-- 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 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 批评。 九、(1)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2)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部编版初中语文《诫子书》对比阅读 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诫子书》对比阅读汇编 (一)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 年 /与时驰卿/今当涂掌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夫君子之行.(操守)意与日去.。(离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3.翻译下列句子。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学官呢!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时,跟吕蒙讨论商议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县的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离别数日后,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情况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二)

文言文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

一、《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性嗜酒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2.翻译下列句子。 (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环滁皆山也。 3.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 二、《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雪骤.() 公欣然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元方入门不顾.()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太丘陈与友期.行(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有人惭.,下车引.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古义今义 二、语言运用。 1、仿写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 私;, 。 2、班上的小刚同学是你的朋友,他平时不用心写钢笔 字,字也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祝贺你说:“你写的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你听后可以这样说:“ 。” 三、根据《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1、元方对父亲的朋友的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 明元方有怎样的特点? 2、“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 点? 3、课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5、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6、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读《咏雪》一文做题。 1、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谢太傅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用“”形容,而兄女用“”。从“”可以看出谢安赞同兄女的形容。 3、你认为哪个比喻句好?为什么? 4、请你写出三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五、课外阅读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