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12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故答案为C。
2.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3.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题目中“恬”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尾联(7、8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1)一个“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的心情。
(2)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借景抒情: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描绘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5.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示例三:“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C.尾联慷慨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式。故答案为C。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____) (2)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____)
(3)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____)
(4)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____)
(5)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____)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 (1)B (2)B (3)A (4)B (5)A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1)错误。“‘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2)错误。“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3)正确。(4)错误。“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未然理解成已然。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5)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