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文化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79.74 KB
- 文档页数:15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艾灸疗法也逐渐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介绍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灸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研究历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艾灸研究可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中医医家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基础上,艾灸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传统医学疗法的研究范畴中,艾灸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其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尚未形成。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艾灸疗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和免疫功能,对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艾灸还具有无创、经济、易于推广等优势,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二、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一)电子艾灸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艾灸逐渐成为当代艾灸疗法的一项重要创新。
电子艾灸利用微电流和磁场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无烟无火,操作安全方便,且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治疗,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
(二)艾灸贴膏的研究艾灸贴膏是一种将艾绒与中药精华相结合的新型贴剂,通过肌肤渗透,发挥药物的疗效。
艾灸贴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艾绒艾条,在方便性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定制,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艾灸贴膏已经成为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三、艾灸疗法的未来展望(一)发掘多功能效应随着对艾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文化之艾灸艾灸是中医文化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源远流长,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艾灸的概念、起源、原理、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内容,并附上相关的附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艾灸疗法。
一、艾灸的概念艾灸是一种通过将艾草燃烧或者熏烤后接触患处或穴位的疗法。
艾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艾灸通过艾草的药理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二、艾灸的起源艾灸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艾灸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利用和对艾草药用价值的认识密不可分。
三、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原理是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理成分的作用,刺激患处或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艾灸的方法1·艾条灸:将艾草制成条状,燃烧后用于熏烤患处或穴位。
2·艾炷灸:将艾草制成炷状,点燃后插入艾炷灸器,再将灸器上端对准患处或穴位进行熏烤。
3·艾绒灸:将研磨成绒状的艾草放入艾灸器中,点燃后将艾灸器放在患处或穴位上进行熏烤。
五、艾灸的适应症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感冒咳嗽:艾灸可以通过熏烤胸部和背部的穴位,起到发散寒邪、祛除痰饮的作用。
2·风湿病:艾灸可以通过熏烤关节和相关穴位,温通经络、活血散寒,缓解风湿病症状。
3·消化系统疾病:艾灸可以通过熏烤腹部和背部的穴位,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六、艾灸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熏烤:使用艾灸时应注意火候掌握,避免过度熏烤而导致烫伤。
2·避免在伤口和疮疡处施灸:这样容易导致感染和恶化。
3·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艾灸,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附件:1·艾灸技术操作图示2·艾灸常用穴位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2·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达到平衡状态。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中医艾灸史黄帝炎帝时期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炎帝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夏朝时期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各类疾病。
《灵柩经》载“灸则强食生肉”商朝时期在商朝时期聪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开始把热熨和药物相互结合,调理各种慢性虚损,形成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灵柩禁服》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春秋战国中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
艾灸也同砭石、针刺、汤药一起成为最重要的防病治病疗法。
《伤寒论》载“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
《备急灸法》载“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地丰富了灸疗法;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医学入门》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图《明堂图》。
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
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
《灵柩官能》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宋元时期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形成。
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
艾灸文化灸史沿革灸疗,是以艾绒等物燃烧、灼汤或熏熨人休穴位为主要形式的一类治疗方法,可直接刺激神经,经由传导,体内产生抵抗疾病的化学物质,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引发人体自然痊愈的力量。
1、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2、清代吴亦鼎专著《神灸经论》,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1762年日本后藤省专论《仲介》有“旅行炙三里,健步如飞”而备加推崇。
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
艾绒易得,易燃而不松散,热力深厚,持久而柔和,气味芳香、醒神。
由于这些优点,使得古代灸疗的推广及形成一门比较规范化的治疗学成为可能。
目前,尽管灸疗所用燃料已被发现了十几种,但艾绒仍然被针灸界视为最主要的灸疗燃料。
艾灸的发展大量史书记载灸法在中国二千多年前已广泛应用:公元550年,灸法由我国从朝鲜传到日本,日本双从灸法扩展应用到预防、保健。
应用灸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通施行养生灸,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
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至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益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益寿: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半多采取灸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日本从1973年元旦起,由政府组织掀起所谓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
据报道,1998年,美国有1800万名患者求助于一万多名针灸医生。
国家健康学会承认针灸在控制月经疼痛、网球运动员肘部疾痛、坐骨神经痛、头痛以及由纤维肌瘤、骨关节疾病等其它疾病引起的疼痛方面都有其疗效。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总是传统地认为保健养生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还要培养很多很多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象佛、道一样苦练清修。
中医文化之艾灸范文艾灸,又称艾炙,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它是利用燃烧艾草将产生的热量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在中国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当时人们发现,将燃烧的艾草置于特定的穴位上,可以起到治疗身体疾病的作用。
经过长期实践,艾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疗法,并且在中国传承至今。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热量作用于人体,调理气血,达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艾草性温、味苦辛,具有温阳驱寒、行气活血、养血安神等功效。
当艾草燃烧时,会散发出特殊的香气,这种香气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艾炙的热量可以通过穴位渗透到内部,刺激经络、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艾灸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亚健康状态以及一些慢性疾病。
例如,艾灸可以用于调理女性的月经问题,如经期不调、痛经等。
因为艾灸可以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子宫的血液供应,缓解经期疼痛。
艾灸还可以用于治疗腰腿疼痛、风湿病、慢性疲劳、失眠等症状。
在冬季,艾灸还可以用于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直灸、间接灸和温灸。
直灸是将艾草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后燃烧,使热量直接作用于皮肤和穴位。
间接灸是将艾草燃烧后取出,然后用它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温灸是将艾草烘烤后敷于患处或穴位上,利用热烫的效果。
在实施艾灸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穴位。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
然后,准备好艾草和火具,点燃后将其燃烧置于指定的穴位上。
对于初次接触艾灸的人来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放松。
尽管艾灸具有很多的好处,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首先,对于孕妇、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群,艾灸需要谨慎使用。
其次,艾灸过程中要避免烫伤皮肤,使用前要确保身体清洁,防止感染。
中医文化之艾灸艾灸,属中医外治法,它以艾叶为原材料,制成艾条或艾柱,通过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今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和喜爱。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开始使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
此后,这一疗法在历代医家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艾叶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达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艾灸过程中,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刺激人体穴位,这些穴位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存在着阴阳平衡,而艾灸则可以调整这种平衡。
当人体出现阳气不足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艾灸则可以通过提升人体的阳气,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艾灸还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治疗作用外,艾灸还可以养生保健。
通过定期进行艾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还可以改善皮肤状态、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等。
如今,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家也纷纷引入了这一疗法。
在欧美国家,艾灸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自然疗法之一。
而在日本和韩国,艾灸更是被誉为“神奇的疗法”。
中医文化之艾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疗法。
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帝内经》中的艾灸疗法,了解其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一起探究艾灸疗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养生保健知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医之本”,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汇集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古老的艾灸文化需要我们一起传承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它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身体。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出现,艾灸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我们应该一起努力传承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艾灸文化,以使它继续为后代人带来福祉。
艾灸是一种通过将艾草燃烧并将其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艾草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各种有效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能够渗透皮肤,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和疾病治疗的效果。
从古代到现在,艾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成为许多地方民间医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
在过去,艾灸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风湿病、关节炎、胃病等,也可用于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此外,艾灸还可以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和痛经。
因为艾灸的疗效和无副作用的特点,它被广大人民奉为一种健康的疗养手段。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人逐渐忽视了艾灸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药物和手术来治愈疾病,忽视了传统疗法的疗效。
因此,艾灸的地位逐渐流失。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艾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而且,艾灸是一种安全、简单且经济实惠的方法,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减少对医院资源的依赖。
因此,我们有责任传承古老的艾灸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艾灸的知识和技巧。
要了解艾灸的原理和适应症,学会正确使用艾草和灸具,了解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其次,我们应该宣传艾灸的优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并接受艾灸。
通过社交媒体、健康杂志等渠道,向大众传递艾灸的相关信息,告知艾灸的益处和应用范围。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艾灸推广和培训活动,使更多的人亲身体验艾灸的疗效,了解其用途。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护艾灸技术的传承。
因为艾灸是一门手艺,需要经验和传统知识的积累。
中医艾灸文化宣誓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医艾灸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艾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将草烟和热力引入人体经络,起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艾灸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也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和生活智慧,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艾灸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远在距今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人使用艾草进行保健和治疗。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艾灸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疗法,并渗透到中医理论和实践中。
在古代,艾草被视为圣草,被广泛应用于帝王贵族和百姓民众的生活中。
如今,艾灸已成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艾灸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中医认为艾草具有温热的属性,能够温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艾灸通过刺激经络,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艾灸的治疗原理和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
中医艾灸的理论基础不仅可以解释艾灸的疗效,也为其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中医艾灸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艾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对于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次,艾灸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艾灸的现代应用也得到了科学界和医学界的认可,在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艾灸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智慧和生活智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艾灸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艾灸文化的宣誓词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艾灸的疗法和文化魅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艾灸文化宣传册内容——董敏园悬灸养生馆特供艾灸文化宣传册内容一、艾灸的起源和历史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艾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的方法。
二、艾灸的原理和作用艾灸的原理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草本成分,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包括温通经络、祛寒散湿、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等。
三、艾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艾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如颈肩腰腿痛、失眠、消化不良、经络不通等。
然而,艾灸也有一些禁忌症,如怀孕期间、高热状态、皮肤破损或感染等情况下不宜进行艾灸。
四、董敏园悬灸养生馆简介董敏园悬灸养生馆是一家专注于艾灸养生的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艾灸文化,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的艾灸服务。
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艾灸师团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艾灸方案和优质的服务。
五、董敏园悬灸养生馆的特色服务1. 个性化的艾灸方案:根据客户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我们的艾灸师会制定专属的艾灸方案,确保艾灸的效果最大化。
2. 舒适的环境:我们的养生馆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让客户在艾灸过程中能够得到放松和舒缓。
3. 专业的技术团队:我们的艾灸师团队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艾灸经验和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艾灸服务。
4. 完善的售后服务:我们的服务不仅仅止于艾灸过程,还包括后续的跟踪和咨询,确保客户的养生效果能够持久。
六、客户反馈和案例分享我们的艾灸服务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以下是一些客户的反馈和案例分享:1. 李女士:我长期患有颈椎病,经过几次艾灸治疗,我的颈椎病症状明显减轻,现在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2. 张先生:我每天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经过艾灸调理,我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更好了。
3. 王女士:我有经络不通的问题,经过艾灸治疗,我的经络畅通了,身体也感觉更舒服了。
关于艾草的历史故事艾草,又称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中。
本文将探讨艾草的历史故事,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崇拜和使用。
在中国古代,艾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草药。
据传,远古时期,人们发现艾草的特殊功效,开始将其用于医疗、保健和祭祀仪式。
艾草的独特香气和草本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驱邪草药。
据文献记载,上古时期的祭司和巫师常常用艾草来驱逐邪恶和疾病。
在这些仪式中,艾草被燃烧,其独特的气味被认为可以净化空气并驱散恶魔。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艾草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根据古籍记载,艾草被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关节炎和消化不良等病症。
此外,艾草还被广泛应用于艾灸疗法中。
艾灸是将燃烧的艾草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热力刺激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这种疗法被认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除了中国,艾草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埃及文明中,艾草被认为是神圣的植物,具有保护和祈福的功效。
埃及人相信,艾草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免受疾病和邪恶的侵害。
他们将艾草用于祭祀仪式,并认为艾草的香气可以引导灵魂进入天堂。
在北欧神话中,艾草被认为是女神弗雷娅的象征。
弗雷娅是生育之神,并与大地和自然元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相信,用艾草来祭拜弗雷娅可以获得生育和保护的祝福。
因此,艾草也被称为“弗雷娅草”。
艾草的历史故事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在希腊神话中,艾草被赋予了治疗能力,并与治愈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联系在一起。
希腊医生们常常使用艾草制成的药膏来治疗创伤和疾病。
在古罗马时代,人们使用艾草来治疗发热和消化不良,并相信艾草具有驱邪的力量。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其他文化,艾草都被广泛使用并赋予了神秘的信仰和药用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艾草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的迷信和神话也被揭示。
今天,艾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在许多国家的中医药和自然疗法中得到应用。
大唐艾神分享艾灸趣味小故事十则趣味艾灸小故事: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答复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假设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故事三:据《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急忙前去探望,并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赵光义体有寒湿,温热的气息通过艾灸送入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
见弟弟饱受疼痛之苦,赵匡胤心有不忍,于是也给自己艾灸,分担弟弟的疼痛。
古人赞赏赵匡胤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于是用成语“灼艾分痛”来颂扬他的美德,赞赏兄弟之间的情分。
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艾灸疗法不仅仅在民间盛行,甚至连皇帝都是艾灸的粉丝。
赵匡胤亲自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并且相当信任。
艾灸的文化历史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艾灸一、艾灸的文化历史……………………………………………………………(1-4)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5 )三、热点技法……………………………………………………………………(6-7)四、艾灸的设备………………………………………………………………….(8-9)五、养生案例……………………………………………………………………( 10 )六、服务项目……………………………………………………………………(11-12)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代理政策表、合作程序)………….(13-14)一、艾灸的文化历史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
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
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
”《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
《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
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
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这里的“攻”即指灸法。
在非医家的着作中也可窥见艾灸之痕迹。
如《孟子《左传》离娄篇》:“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足见灸疗影响的深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方脉见长,但对许多病证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的记载,说明灸疗已有了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治疗少阴病方面,仲景十分重视灸治,《伤寒论》说:“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等。
《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
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
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
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着《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着。
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它汇集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三总书的内容,详尽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侯、针灸取穴,把针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晋代葛洪着《肘后备急方》,对霍乱吐利,以及急救等亦注重灸疗。
南北朝时,灸法盛行,《南史齐本纪第四》记载:“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口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
由此可见,当时灸疗在民间已盛行。
唐代,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弍;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
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入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灸的重视。
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特别是他识真胆雄,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
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
在《千金方》中就有关于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记载,如隔蒜灸、豆豉灸、黄蜡灸、隔盐灸、黄土灸等等。
《千金要方七窍病下》中还有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这是灸疗利用器械的鼻祖。
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在唐代与孙思邈有同等业绩的是王焘,他的《外如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
他指出:“圣人以为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犹,故避风如避矢。
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
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并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此外,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是专门介绍灸疗治痨病的,而《新集备急灸经》则是灸疗治急症的专论,在唐朝已有了“灸师”这一专门职称,这些都说明在盛唐时期,我国灸疗学已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宋代,更加重视针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针灸列为十三科之一,使针灸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着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撰集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刊印流传的同时,还刻于石碑上,不但便于抄咏,而且可防刊行之误。
其设计制造的铜人模型丙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对孔穴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是针灸史上的重要成就。
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以及其前后的《小儿明堂针灸经》、《膏肓俞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以及《明堂经》、《针灸经》等,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流派,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
此外,宋代的针灸书籍中还有“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贴在有关部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它是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一类施灸方法。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更多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
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是记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着,书中还记载有“睡圣散”,使病人昏睡后施灸,这是灸法应用于麻醉的最早记载。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长寿”。
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其间针灸学家倍出,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针灸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颇有影响于后世的针灸专着。
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汪机的《针灸问对》等,都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明代,参照古代树枝灸的方法,又有“桑枝灸”及用特制的桃木棍藮麻油点火后吹来趁热垫绵纸熨灸的所谓“神针火灸”,以及近代应用的艾条灸及药条灸,这些均可以认为是灸法和古代熨法的结合应用。
此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是用灯草藮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出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燧灸”,近代则必用透镜集聚日光施灸的“日光灸”。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
他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清代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
清代吴亦鼎的专着《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着,它标志着我国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雷丰的专着《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建国后,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灸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灸研究机构,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
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
近年,为了继承发掘针灸疗法,卫生部组织人力对一批古典针灸着作进行校勘整理。
今天,针灸学又进一步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灸疗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
公元562年(陈文帝天嘉三年)秋八月,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一百六十养卷越海东渡,将我国的针灸疗法传入日本。
公元608年9月,日本推古天皇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学习医学。
我国的医学传入朝鲜约在公元五世纪。
公元692年,古朝鲜医学教育以《甲乙经》、《针经》、《明堂经》等教授学生。
朝鲜和日本把针灸作为他们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保流至今。
以后针灸又传到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
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的美容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中医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古老的艾灸疗法也在与时俱进,其不仅用来治疗疾病,用来保健强身,而且在美容上也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它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艾灸保健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其以操作简单,确切,无副作用而被世人所接受。
在人们追求自然疗法的时候,艾灸养生正在走向世界。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
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
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
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
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