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蒋园园、郑克友)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决策的提出(1)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目的:打破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
2、成就:⑴核技术①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能力②和平利用核能:建成核电站和核电站。
⑵导弹技术:①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实验成功。
⑶人造地球卫星技术: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时代。
3、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1)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二、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1)1999年起,“神州”飞船成功进行4次无人飞行实验(2)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
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农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1、背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关乎国计民生。
2、成就:(1)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2)他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意义:(1)是世界上成功利用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2)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把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3)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四、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1)成就: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银河Ⅰ号”年“银河Ⅱ号(2)意义:加速国家发展五、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人工合成――意义: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基因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全部序列的1%)——意义: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贡献。
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
就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019年考试说明】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理解,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模块链接: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的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为什么?3.思考: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衰弱;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战乱频仍、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神七任务的成功,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9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科技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引导学生看第19课内容标题,简要概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教学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最好结合图片和录象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发“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两弹一星”的内容和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空航天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启发学生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获得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弄清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培养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表让学生归纳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尖端科技所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启发,让学生对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思考,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对于科技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讨论,并对热点的科技问题进行思考,初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分析探究新中国科技之所以发展的原因,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从而树立为中华之再崛起而奋发学习的志向;通过分析探究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懂得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的让学生了解本课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四、本课教学特色以四大组为代表队,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概括出新中国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性,也使得繁杂的知识罗列更具系统性。
将时下热点的科技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更感兴趣的同时也能更有感悟。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自主学习】一、建国以来各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列表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研制:⑴20世纪60年代⑵1973年⑶2001年2、影响⑴中国⑵国际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4.在生物技术方面,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的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五、影响: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促进了我国生存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知识结构】【互动探究】1、【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2、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2003年10月15日,在这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5号飞船升入太空有成功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