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22
《声律启蒙》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声律启蒙》教材的第三章“平水韵”,具体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析,以及平水韵的押韵规律。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汉语音韵的基本知识,提高诗词吟诵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析方法,理解平水韵的押韵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吟诵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析,平水韵押韵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掌握声韵辨析方法,运用平水韵进行诗词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古典诗词吟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新课导入: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练习。
3. 例题讲解:以具体诗词为例,讲解平水韵的押韵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声韵辨析和诗词创作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声律启蒙》第三章平水韵2. 内容:声母、韵母、声调辨析平水韵押韵规律诗词创作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声韵知识,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请举例说明平水韵的押韵规律。
2. 答案:示例五言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平水韵押韵规律:同一韵部的字在诗词中押韵,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光”和“霜”押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韵辨析和平水韵押韵规律。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声律启蒙》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的音韵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提高诗词创作能力。
声律启蒙教案范文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宋代。
其特点是注重声音的美感和节奏的运用,以此来达到启迪读者对于音韵、韵律、节奏的认知和感受。
下面是一份关于声律启蒙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声律启蒙的魅力。
教案一:探索声律启蒙的特点与魅力教学目标:1.了解声律启蒙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感受声律启蒙的美学价值和诗意。
3.培养学生对于音韵、韵律、节奏的认知和感受。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声律启蒙的概念和发展背景,简要解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出声律启蒙的特点和魅力。
步骤二:梳理特点(15分钟)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几首代表性的声律启蒙作品,如《声律启蒙》、《满江红·登鹳雀楼》等。
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这些作品有何特点?(如平仄对仗、韵脚押韵、运用声音的变化等)2.这些特点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体验?3.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声律启蒙对于音韵、韵律、节奏的重视程度。
步骤三:感受美感(30分钟)1.播放声律启蒙的诵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感和节奏的运用。
2.组织学生进行声律启蒙的诵读活动。
可以提供一些短小的诗句,让学生尝试按照平仄的要求进行诵读,并比较诵读的效果。
步骤四:创作体验(30分钟)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符合声律启蒙要求的短诗。
可以提供一些诗句的开头或结尾,学生需要根据这些限定条件进行创作,并注重音韵、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诵自己创作的短诗,或者将其制作成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思考。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声律启蒙的特点和魅力。
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声律启蒙的认知和感受。
教学资源:1.声律启蒙的经典作品文本。
2.声律启蒙的诵读音频或视频。
3.创作短诗时需要的限定条件和资源。
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声律启蒙作品的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声律启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声律启蒙》。
-学生能够理解《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 学生能够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 学生能够运用《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进行诗词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 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进行诗词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 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 运用《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进行诗词创作。
2. 教学难点 - 理解《声律启蒙》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典故。
- 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 运用《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进行诗词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和节奏。
- 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 讲解法 -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典故。
-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3. 分析法 -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 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4. 比较法 -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与其他诗词的异同。
- 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5. 归纳法 - 通过归纳,让学生总结《声律启蒙》中的韵律和对仗规律。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2. 通过学习《声律启蒙》,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声律启蒙》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声律启蒙》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章:解析《声律启蒙》中的声韵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声韵知识。
3. 第三章:分析《声律启蒙》中的对仗技巧,培养学生对对仗艺术的欣赏能力。
4. 第四章:解读《声律启蒙》中的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妙。
5. 第五章: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声律启蒙》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律启蒙》的基本知识、声韵规律和对仗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声律启蒙》中的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其语言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声律启蒙》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步:讲解《声律启蒙》中的声韵规律,让学生初步掌握古汉语的声韵知识。
4. 第四步:解读《声律启蒙》中的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妙。
5. 第五步: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声律启蒙》风格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诗句创作和对《声律启蒙》的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声律启蒙》的试题,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声律启蒙》原著及其注释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声律启蒙》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声律启蒙》的相关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声律启蒙》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声律启蒙》教材的第一章“东”。
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析与练习,以及诗词中的声韵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韵在诗词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声母、韵母、声调进行诗词创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声韵美的感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析与运用。
教学重点:诗词中声韵美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带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律启蒙》。
2. 新课导入: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诗词中的声韵美。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中的声母、韵母、声调运用,让学生了解声韵在诗词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诗词,注意声韵的运用。
5.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声律启蒙》第一章“东”2. 内容:(1)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2)诗词中的声韵美(3)创作练习:以“东”为主题,创作一首诗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为主题,运用声母、韵母、声调创作一首诗词。
2. 答案示例:春风拂面水波漾,绿柳垂丝鸟语忙。
花香满径游人醉,夜月轻纱梦返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诗词创作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深入了解声韵在诗词中的作用,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声律启蒙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声律启蒙》教材第一章节,详细内容涵盖声母、韵母的认识,声韵配合的规律,以及简单的对仗、平仄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韵配合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声律知识进行诗词创作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韵配合的规律,对仗、平仄的运用。
教学重点:声母、韵母的认识,声韵配合的基本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声律之美。
2. 新课内容学习:b. 举例讲解对仗、平仄在古诗词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声母、韵母的概念及分类。
2. 声韵配合的规律。
3. 对仗、平仄的应用。
4. 例题及解题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春风吹绿柳,江水映日红。
声韵和谐美,诗意盎然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声律启蒙》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的声韵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声律之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示例。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声律启蒙教学中,声韵配合的规律及对仗、平仄的运用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因此应作为教学难点。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声律启蒙的核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因此也是教学的重点。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声律启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云、对、雨、雪、风、花、鸟、虫”等生字。
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声律启蒙》的部分内容。
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字的含义。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让学生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和书写“云、对、雨、雪、风、花、鸟、虫”等生字。
理解和背诵《声律启蒙》的部分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理解《声律启蒙》中一些较难的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的读音、笔画、结构等。
讲解《声律启蒙》的主要内容和韵律特点。
2. 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生字的形象和含义。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生字的书写练习,巩固生字的写法。
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 游戏法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如“对对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声律启蒙》的内容。
开展竞赛活动,如背诵比赛、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展示的传统文化元素。
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有什么特点?2. 学习生字展示“云、对、雨、雪、风、花、鸟、虫”等生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生字的名称。
教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
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和结构,教师讲解生字的写法。
让学生进行生字的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学习《声律启蒙》教师讲述《声律启蒙》的故事,让学生认真倾听。
《声律启蒙》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声律启蒙》是清代许用纯编写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旨在教授儿童音韵、对仗、词汇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是学习汉语古典文学的佳作。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掌握一定的音韵、对仗、词汇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第二章:声母与韵母2.1 声母讲解声母的概念,介绍声母的分类,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声母的发音要领。
2.2 韵母讲解韵母的概念,介绍韵母的分类,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韵母的发音要领。
2.3 声韵组合讲解声韵组合的概念,介绍声韵组合的规则,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声韵组合的发音要领。
第三章:声调与节奏3.1 声调讲解声调的概念,介绍四声的特点,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声调的发音要领。
3.2 节奏讲解节奏的概念,介绍古诗文的节奏特点,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第四章:对仗与对偶4.1 对仗讲解对仗的概念,介绍对仗的种类,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对仗的运用方法。
4.2 对偶讲解对偶的概念,介绍对偶的种类,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对偶的运用方法。
第五章:词汇与典故5.1 词汇讲解词汇的含义,介绍词汇的来源,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
5.2 典故讲解典故的概念,介绍典故的来源,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了解典故的含义和用法。
第六章:诗词鉴赏6.1 诗词结构讲解诗词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部分,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构成。
6.2 诗词风格讲解诗词的风格,包括豪放、婉约等,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诗词特点。
6.3 诗词鉴赏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语言、意象、情感等,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第七章:古诗文朗读7.1 朗读技巧讲解朗读技巧,包括声音、语调、情感等,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古诗文朗读的方法。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律启蒙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声律启蒙的基本知识和要点。
3. 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律启蒙的概念和历史背景a. 声律启蒙的定义和含义b. 声律启蒙的发源和发展历程2. 声律启蒙的基本知识和要点a. 初学启蒙课文的选取和组织b.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技巧c. 声律启蒙的操作步骤和方法d. 声律启蒙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标准3. 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a. 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音韵辨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c.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d. 开展语音语调训练和表演活动三、教学过程1. 声律启蒙的概念和历史背景a.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声律启蒙的定义和含义。
b. 给学生介绍声律启蒙的发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声律启蒙的兴趣。
2. 声律启蒙的基本知识和要点a. 教师选取一篇经典的声律启蒙课文,给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b. 讲解声律启蒙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析和理解。
c. 帮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a. 进行一系列的语感培养活动,如听音识声、字音辨析等,培养学生对声律的敏感度。
b.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包括对诗歌、韵文等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 开展表达和演讲训练,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d. 定期组织语音语调训练和表演活动,提升学生的语音表达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声律启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开展作品展示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对声律启蒙的兴趣,设计有趣而具体的教学活动。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声律启蒙的知识。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声律启蒙》教材的第一章“东”,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诗意理解、词汇解释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第一章“东”的朗读方法和节奏划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声律启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诗词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节奏的划分和词汇的解释。
教学重点:朗读方法的掌握和诗意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声律启蒙》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副描绘“东风”的图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声律启蒙》第一章“东”,让学生跟随朗读,注意语音语调。
3. 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的韵律,进行节奏划分,并分组练习。
4. 诗意理解针对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古诗,进行节奏划分和诗意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进行《声律启蒙》第一章“东”的节奏划分和诗意理解练习。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的诗歌《声律启蒙》第一章“东”。
2. 黑板右侧:展示诗歌的节奏划分和重点词汇解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声律启蒙》第一章“东”,并划分节奏。
(3)用自己的话简述诗歌的意境。
2. 答案:(1)节奏划分:略。
(2)词汇解释:东风:春天的风;夜雨:夜晚的雨;春水:春天的水流;花香:花朵的香气。
(3)意境简述: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东风、夜雨、春水、花香等元素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节奏划分和词汇解释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运用所学技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节奏划分的教学2. 词汇解释的准确性3. 诗意理解和表达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节奏划分的教学(1)教师需明确诗歌节奏划分的重要性,它是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词韵律美的基础。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的第一章“东”。
教材详细内容包括了声母、韵母、声调的认读及相关的诗词举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第一章的基本内容,能正确朗读并理解其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汉语音韵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声律启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析及运用。
教学重点:《声律启蒙》第一章的内容及音韵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音响设备。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律启蒙》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本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课文学习:(1)带领学生朗读《声律启蒙》第一章,让学生感受音韵美。
(2)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举例说明。
(3)分析课文中的诗词,讲解拼音规则。
4.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子,讲解如何运用拼音规则进行拼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进行拼音拼读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声律启蒙》第一章,并背诵其中的一首诗。
2. 答案:(1)东风:dōng fēng;江水:jiāng shuǐ;青山:qīng shān;红花:hóng hu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搜集与《声律启蒙》相关的诗词,进行阅读欣赏。
(2)开展一次“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讲解与举例;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针对性教学;4. 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与互动;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声律启蒙》教案1、《声律启蒙》(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所《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声律启蒙》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律启蒙》。
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三、释读1、师读、讲解XXX,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XXX对去燕,XXX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讲解:三尺剑:《汉书》高祖为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
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XXX 何益。
XXX:《左》XXX侵齐,士皆坐列,曰:XXX之弓六钧。
皆取而传观之。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讲解:清暑殿:《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
广寒宫:《明皇杂录》XXX与XXX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一起说文意。
3、了解知识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竞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云对——雨,雪对——风,……”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师生交换,明白诗句的压韵。
五、总结课文2、《声律启蒙》(二)教案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会商、交换的过程中不竭提高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声律启蒙》教案教案名称:《声律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律启蒙》的作者苏轼以及该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学习并掌握《声律启蒙》中的一首词或曲子;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欣赏《声律启蒙》的其他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声律启蒙》的作者苏轼,以及该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二、核心内容教学(30分钟)1.教师介绍《声律启蒙》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其特点和意义,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读。
2.教师导读《声律启蒙》中的一首词或曲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学生跟读词或曲子,理解其中的声律和意境。
三、练习与巩固(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自选一首《声律启蒙》中的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回答问题:该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它通过何种手法表达主题?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欣赏。
四、拓展与应用(20分钟)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词或曲子,用《声律启蒙》的创作手法进行模仿或改编,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他人分享。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对学生在分析、欣赏和创作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
2.教师总结《声律启蒙》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在日常学习中继续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
拓展活动:1.提供更多《声律启蒙》的相关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视野。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演讲或朗诵比赛,以加深对《声律启蒙》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资源:1.《声律启蒙》的诗词或曲子文本;2.相关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资料。
教学反思:《声律启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该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本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其中的片段;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声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声律启蒙》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2. 第二课时:学习《声律启蒙》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知识3. 第三课时:学习《声律启蒙》中的对仗、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4. 第四课时:分析《声律启蒙》中的经典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5. 第五课时:总结学习收获,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声律启蒙》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知识,理解对仗、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声律启蒙》中的经典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声律启蒙》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及文中的声律知识。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 采用朗读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4. 采用背诵法,加强学生对文中经典片段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声律启蒙》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中的经典片段。
3.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律知识,能够理解对仗、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4. 学生能够分析《声律启蒙》中的经典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 学生对古典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培养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声律启蒙》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声律启蒙》原文,了解基本内容;搜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声律启蒙》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声律启蒙》教材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基础知识,以及通过诗歌形式介绍声韵的搭配规律。
着重讲解平水韵的运用和常见的声韵组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韵搭配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吟诵、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对声韵搭配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韵搭配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声律启蒙》诗歌选集、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典诗词,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声韵美。
2. 新课内容学习:(1)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
(2)以《声律启蒙》诗歌为例,分析声韵搭配规律。
(3)举例说明平水韵的运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声韵搭配规律。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
2. 声韵搭配规律。
3. 平水韵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古典诗词,分析其声韵搭配规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韵搭配规律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词,深入了解声韵美,提高文学素养。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韵搭配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3.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拓展延伸。
一、声韵搭配规律的理解与应用1. 通过具体诗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声韵搭配的美感,如《声律启蒙》中的经典诗句。
2. 详细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使学生明白声韵搭配的基本原理。
《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声律启蒙》教材的第一章“声母篇”,详细内容包括对声母的概念、发音要领、声母的分类及代表性字词的认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母的定义及发音要领,提高发音准确性。
2. 让学生了解声母的分类,并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声母。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汉语音韵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母的分类及发音要领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声母的定义、分类及代表性字词的认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声母卡片、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包含丰富声母的儿歌,引导学生关注声母发音,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声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声母在汉语拼音中的作用。
(2)介绍声母的分类,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3)讲解声母的发音要领,指导学生进行发音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代表性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并分析其中的声母。
(2)针对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声母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练习。
(2)进行小组互动,互相检查并纠正发音。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声母的定义2. 声母的分类及代表性字词3. 声母发音要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今天所学的声母,组词并写下来。
答案示例:b爸爸、p皮球、m妈妈、f飞机……2. 作业要求:每个声母至少组词3个,要求字词正确、书写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含有本节课所学声母的词语,并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声母发音要领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选择合适的儿歌:选用的儿歌应包含本节课所学的声母,且旋律欢快,易于学生接受。
《声律启蒙》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共分为二十四个章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五章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主要内容包括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
2. 学生能够默写和朗读第五章节的内容。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声律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声律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诗词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引导学生对声律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声律启蒙》和第五章节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第五章节的内容,包括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平仄韵律和声调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平仄韵律的规则2. 声调的运用3. 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示例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默写第五章节的内容。
2.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律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诗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声律启蒙》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古代诗词的声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共分为二十四个章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五章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主要内容包括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平仄韵律和声调的运用。
声律启蒙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声律启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由学者贾存仁编纂。
该书以诗词的形式,通过对仗、韵律、意境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教案旨在通过声律启蒙教学,提高学生对汉语音韵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其文学素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声律启蒙的基本知识,如对仗、韵律、意境等。
2.培养学生对汉语音韵美的感知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声律启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对仗的技巧与应用3.韵律的规律与特点4.意境的营造与表现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声律启蒙的背景及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及感受。
2.声律启蒙基本概念与分类(1)教师讲解声律启蒙的基本概念,如对仗、韵律、意境等。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声律启蒙的分类及特点。
3.对仗的技巧与应用(2)学生进行对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韵律的规律与特点(1)教师讲解韵律的规律,如押韵、平仄等。
(2)学生通过诗词鉴赏,感受韵律之美。
5.意境的营造与表现(1)教师讲解意境的营造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学生进行意境创作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分析其声律特点。
(2)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声律知识。
7.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创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探究能力。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诗词创作质量,考察其声律知识掌握程度。
3.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4.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
六、教学资源1.教材:《声律启蒙》2.辅助材料:古典诗词选集、声律启蒙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源:诗词鉴赏音频、视频七、教学建议1.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幼儿园《声律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声律启蒙》教材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音阶的认识与演唱、简单节奏的敲击、儿歌学唱以及音乐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阶的基本概念,能独立演唱C调音阶。
2. 培养学生敲击简单节奏的能力,提高音乐节奏感。
3. 通过学唱儿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阶的认识与演唱、简单节奏的敲击。
教学重点:儿歌学唱、音乐游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节奏棒、教学光盘、卡片。
学具:小型手鼓、沙锤、儿童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欢快的儿歌,引导学生关注音阶的变化和节奏感。
2. 音阶教学(10分钟)(1)教师用钢琴演示C调音阶,学生跟随演唱。
(2)教师分发音阶卡片,让学生自主练习。
3. 节奏教学(10分钟)(1)教师用节奏棒演示简单节奏,学生跟随敲击。
(2)学生分组,用学具进行节奏练习。
4. 儿歌学唱(10分钟)(1)教师教唱儿歌,学生跟随学习。
(2)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
5. 音乐游戏(10分钟)学生分成两队,进行音乐接龙游戏,提高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邀请学生进行音阶演唱和节奏敲击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音阶:C调音阶(用卡片表示)2. 节奏:简单节奏(用节奏棒表示)3. 儿歌:歌词及曲谱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回家后,向家长演唱本节课学到的儿歌,并敲击所学节奏。
2. 课后练习:完成一张音阶练习试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如电视广告、动画片等,提高音乐素养。
组织课后音乐活动,如合唱团、乐队等,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音阶的认识与演唱2. 简单节奏的敲击3. 儿歌学唱4. 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音阶的认识与演唱(1)教师用钢琴演示C调音阶时,要强调每个音的音名,如C、D、E、F、G、A、B,以及音高变化。
声律启蒙教案(总2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声律启蒙》教学设计天河小学 XXX第一课一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在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上,能够给对子连线。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3页我会填五、拓展活动:第4页我会填六、读故事:《梁武帝做和尚》了解故事内容:梁武帝晚年先后四次出家,四次赎身还俗,花掉了国库不少钱,还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
后来有一个野心家发动了叛变,梁武帝被困在宫中,被活活饿死。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1、我会对对子。
鸟语对()山花对()好对()蓝天对()【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节奏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先通过划分句子节奏来明晰词句,通过有节奏朗读,加强记忆。
第二课二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在朗读中读懂对子的意思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问了解大自然的相对的动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7页我会填五、拓展活动:第8页我会填六、读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春种一粒粟,()收万颗子。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亦奇。
【教学发思】本课教学时,孩子们对“恭”和“慢”以及长句的理解不透彻,所以在教学时我特意和他们举例。
此外,通过故事的引入,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了解国家相关历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能对国家的相关历史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11页我会填五、拓展活动:第12页我会填六、读故事《边被嘲》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七、课外延伸1、与同学讲讲你还知道的有关国家的事。
2、抄写三江。
八、作业1、背诵全文第四课四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四豪》,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师讲《刘伶好酒》的故事。
2、你觉得公仪休做的对吗为什么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1、你觉得王吉是个怎样的人公休仪又是个怎样的人2、你还知道哪些居官不与民争利,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人?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六、总结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懂得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意乱拿,不贪小便宜,不争利,希望同学们也向王吉、各公仪休学习,做个正直、坦荡的人。
七、作业1、找朋友山花对()茶对()燕子对()落絮对()第五课五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五歌》,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教学过程】二、故事导入3、师讲《玉质遇仙》的故事。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4)师生共读,读出对仗的乐趣。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1、你觉得汉高帝是怎样得到他的天下的呢?2、你还知道哪些君王的故事?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六、总结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了解了好几个君王如何得到天下的,那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看课外书,了解我们中国的古今大事。
七、作业1、背诵课文。
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
第六课六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师讲《白堕酒》的故事。
2、生说一说。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1、你能说一说蔺相如是如何让把那块玉从秦王手中拿回来的吗?2、最后,蔺相如把那玉给了秦王了吗?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六、总结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懂得了做人要有诚信,也学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
七、作业1、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
第七课七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声律启蒙“七阳”》达到熟读成诵。
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认识“裘、履、狐、妖、股、粥、嘉、幽、篱、茅、陌”等11个生字,初步理解“箕裘、杖履、杞梓、桑榆、竹篱、茅舍”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悟“七阳”所涉猎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知道对子有正对和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交代目标、激趣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温故知新“茶对酒”。
2、提问:①说说知道的对子小常识。
②师介绍最早的对子3、出示《声律启蒙“七阳”》交代目标:熟读成诵。
认识十一个生字。
初步理解对子内容。
了解四个历史人物。
二、初步练读,学词、识字。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
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验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对子。
②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卡。
4、指导认识生字:按结构分类贴生字卡。
扩词、换部首。
5、把生字送回原文再读一读。
6、反馈:拍手齐读。
三、练习熟读,初步理解。
1、请大家默读原文,结合注释,查查字典,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同桌讨论:①说说文中提到的四个历史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②“天欲晓,日将晡”什么意思?3、汇报交流:把你读懂的地方向大家汇报一下。
①随着学生汇报出示词卡:“箕裘、杖履、杞梓、桑榆、刺骨、竹篱茅舍”。
②你知道四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读这两个对子试读。
③“天欲晓,日将晡”是什么时候你知道表示天刚亮的词或片段吗4、考一考:①对子当中提到的“秦”、“赵”、“越”、“吴”是春秋战国时的国家,你还知道那些朝代?②说一说像“客”、“夫”这样表示什么样的人的生字。
5、多种方式熟读成诵:五、学对对子,挑战自我。
1、学生学对对子。
2、讲纪晓岚对对子的趣味故事。
六、结束全课。
教师总结: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神奇,像成语、古诗、对联诵读多了,你们说话就会出口成章,写文章就会下笔有神,希望同学们多积累。
第八课八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八庚》,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