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永恒 理想的现代性批判-20世纪简约主义作曲家拉 蒙特 杨的创作观念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6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由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流派组成。
掌握现代主义文学,可以从对其主要流派的具体分析人手。
(一)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
它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不羁的文字中追求刺激性和冲击力,大力扫荡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反叛激情。
为了打碎传统,开创未来,未来主义仇视过去,为此不惜鼓吹暴力、恐怖和战争。
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1876—1944)。
他1909年在巴黎《费加罗报》用法文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诞生。
其后,未来主义“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纷至沓来,前后十年间,掀起了一股颇有气势的热潮。
到法西斯主义崛起,未来主义分化,20年代初趋于沉寂。
未来主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
他们提出,“时间和空间已于昨天死亡”,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文学必须依赖直觉想象,挣脱语言规范,捕捉奔突狂放的意象,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于是,在瞬息万变的运动中,行走的人闪现出十二条腿,奔跑的马翻飞着二十只蹄,港口怀抱着千百艘汽轮,飞机的螺旋桨像一面旗帜呼啦啦迎风呼啸……新世界呈现出一派光怪陆离的色彩、震撼人心的声部和复杂多样的形态,成为速度的展示与力量的集合,制造出动感强烈的奇特效果。
未来主义以摧枯拉朽之势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及时地提出了文学艺术应当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历史要求,并以新奇的构思启发了创新思路,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
然而,把革新与传统绝对对立起来,视传统为敝屣,一切唯新是举,则混淆了艺术标准,使现代艺术走向喧嚣狂躁。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特点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是一种拥有强烈社会决定色彩和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内涵的思想流派,它在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为20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反映历史、回顾经验、关注现实,这一思想除继承西方现实主义思想外,还受17、18世纪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
首先,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重视社会实践与批判。
抛开空想美化,以客观洞察看待社会,以客观实践纠正社会,把文学艺术当作社会革命的手段。
从社会实践出发,以社会问题及其具体表现为对象,对中产阶级(普通人)所处社会现实特别是利益角逐中所挣扎与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艺术表现。
其次,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内心的文学表达。
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20世纪的文学家开始重视反映主体心灵及其形成条件的时代精神。
存在主义者把心理活动带回了戏剧性文学,把社会精神重新与个体心理联系起来,求取人们共同生存的力量,反映个体生长形态的反抗。
再者,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强调形象的表达方式。
真实是现实主义的两大特点,它的艺术表现以文学形象的形式趋于精确,既刻画出具体细节,也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连贯的宇宙意识。
20世纪的文学家从抽象的现象逐步过渡到深刻揭示人物内在本质的形象描绘,以反映复杂社会现实。
最后,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强调文本的多元性。
现实主义文学家研究语言文字创造的思维形式,以一种开放式的多元文本表达思想。
他们把语言、文学创作视为一种历史性活动,强调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体现,坚持文学研究的非结构性,重新审视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总的来说,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致力于反映社会现实,把文学艺术当作批判社会的有力手段。
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对历史、经验的持续和深刻反思,通过文学的创作将历史意义转化为个体的经验,把文学和实践作为一体,文学及其形式不仅是内容工具,更是可爱时代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学宣言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学宣言》是由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于196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
这篇宣言旨在批判现实主义
美学,并提出了萨特自己的存在主义美学观点。
萨特认为,现实主义美学试图将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然而,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现实主义美学无法真正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萨特主张,艺术应该超越现实,并通过个人创造的方式来呈现独特的主观体验。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掘创作灵感,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并通过艺术作品与观众建立起共鸣和沟通。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学宣言》对于现实主义美学的批判促使了存在主义美学的兴起,并对后来的艺术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篇宣言也标志着法国哲学界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文化运动,涉及许多艺术领域,如文学、艺术、建筑和音乐。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现代技术和先进思想来追求新的创新和表达形式。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主义尤其独特。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以实验和个性的形式来表达艺术的精神和真实性。
独特的色彩和形式组合,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使现代主义成为一场革命性的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关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探索和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他们探究人类存在的含义,倡导艺术和文化的自由表达。
在几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中,保罗·高更、皮卡索、杜布菲特、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的艺术运动,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拓展了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和个性化,但同时反对现代主义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诸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女权主义、文化身份等议题作为主要探讨内容。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倡导文化多元性,并以摒弃现代主义单一主流文化的思想为基础。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喜欢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中。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致力于反抗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拒绝接受唯一正统文化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多样性和混乱性的结晶,注重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探讨和批判。
代表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包括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荷尔斯顿和特瑞·贾代亚等。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尽管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美术领域各自拥有不同的观点和风格,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现代主义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基础,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前置阶段。
与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拒绝接受个体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相反,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吸取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试图揭示真正的自我的本质和当前的社会问题。
一、坚定的印象派画家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下,光学理论和实践有了重大突破。
印象主义运动出现在法国画坛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艺术沙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进入20世纪后,总的来说,艺术所呈现出来的亢奋和急于变革的特点就不再像以前的美术史上那样,以画派或美术运动为例,是某种单一发展的趋势或潮流,而是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和作品故事的年代,画家们各自独立自由地去追寻他们想要展现的艺术观念。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意味的是古代以后、未来以前、生长在当下的艺术,能够体现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具有现代精神气息的艺术。
艺术家们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所接受的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他们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今天的社会面貌。
徐刚教授从小就体现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大学期间因为特别喜欢油画那种厚重和客观的画面感,以及油画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对油画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如痴如醉,一心钻研,这让他成为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可以将光影变化和色彩运用得完美和谐的画家。
在当时的印象主义团体中有两种画家类型:第一种是印象派早期像莫奈一样,更注重于颜色的表现力;第二种是19世纪晚期印象派像德加一样崇拜古典素描。
徐刚教授的印象主义同法国的印象主义运动一样,反对死板教条的学院派古典绘画体系和浪漫主义后期陷入空洞虚假的唯美主义,并且在印象派大师莫奈、西斯莱以及后印象派主义画家梵高、塞尚的作品中汲取养分,站在巨匠的肩膀上继续学习和探究印象派绘画。
同时他尤其注重在绘画中对阳光和空气质感的研究和表现,一年四季无论雨雪阴晴总在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大自然在不同天气下的物象。
徐刚教授反对概念化的绘画方式,认为画家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根据当时的氛围记录下刹那的直接感受,表现出色彩的微妙变化。
徐刚教授认为油画毕竟是发源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一颗闪耀珍珠,传播到中国不到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画家和学者们还在不断探索油画的多种语言,希望能将西方的绘画本土民族化。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六)——现代主义音乐在上期的文章中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后期,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现代主义音乐吧现代主义音乐20世纪音乐又称现代音乐,指19世纪末以来的整个20世纪的音乐。
在音乐领域,“modernist”这个术语一般指出现在20世纪初左右的音乐语言上的重要分离,在和声、旋律、音响效果和节奏方面的音乐观念里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理解的音乐语言。
现代主义音乐(或称“现代音乐”、“现代派音乐”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乐理论、音乐语言创作的音乐。
并非指20世纪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
特征1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 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2 节奏、节拍上:节奏是传统音乐的骨架,而且组织严格;而现代音乐则是节奏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节奏,还有的是“唯节奏”3 和声上:传统音乐以和谐为美,以三和弦为基础;而现代音乐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4 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也就失去了调式调性的意义。
5 配器上:传统音乐将各组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而现代音乐则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20世纪是音乐多元风格并存的时期,不以全面概括,那些非传统手法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要素,是和传统音乐的彻底决裂,因此对这些音乐不能用传统概念来解释,只有通过音响逐步感受,认识它。
文学流派知识:深度解读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思潮什么是超现实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思想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
该运动主张通过画面、诗歌等方式,展现非理性的、奇幻的、梦幻的意象,以此使人们逃避现实的束缚,探索内心深处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艺术因其奇异、令人惊异的形式和内容而备受推崇,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一大流派。
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思潮超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法国,最开始是一种思想、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其最大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内心的潜意识。
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中,笔者通过探索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自由、意志、幻想、狂欢等主题,将理性的世界和非理性的虚构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领人们探索心灵的深处。
在过去,超现实主义艺术曾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批判,人们指责其过于奇妙而不切实际,甚至认为其颠覆了人类理性精神和社会秩序。
“超现实世界”的创作理念,使得艺术家可以自由发挥,并在视觉、听觉、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创造出一种与自然世界完全不同的独特艺术形式。
超现实主义运动曾成为许多艺术思想的起点,如达利笔下的“融化钟表”、“人面鼠身”和“虚构的意象”,这些作品表达了达利对心灵、意志、梦想和欲望的无限追求;而马格里特笔下的“明白的天空”、“钢铁饱满鼓胀的手套”和“笑死毒蘑菇”等超现实主义作品,更是将“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推向了更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精髓在于追求人类精神内在世界的自由和创造空间,更在于应用自由画风表达出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
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特点1.非理性和奇特的主题超现实主义艺术致力于探索人类内心深处非理性的、奇特的虚构世界,深化艺术意义,借助想象的艺术形式手法,将现实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邃,引领人们探索进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
2.强烈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不但热衷创造虚幻世界和场景,还通过强烈的表现主义的形式将这些虚幻的世界视觉化、可感知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引人入胜,使得观者在非理性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体验到思想与存在间的碰撞和矛盾。
写给青少年的话(代序)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
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
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
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
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
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
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
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
【原】欧美现代诗歌流派简介【原】欧美现代诗歌流派简介2011-12-22 18:44:54| 分类:春光诗社| 标签:欧美诗歌流派超现实主义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1、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肇始于一战前的德国。
这一流派的艺术家们竭力挣脱自然的束缚,以表现内在的情绪和内心的体验。
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等各领域引起强烈震撼,至今在诸艺术门类仍得以延续。
诗歌是德国表现主义最为显赫的成就之一。
2、阿克梅派,二十世纪初俄国诗坛上的一个最著名的诗派。
主要成员: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
他们试图让诗人从象征主义玄秘、飘渺的星空落到现实的大地上来。
因此曾被当时的人误认为“新现实主义”。
至今对世界的诗歌艺术还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
3、法国超现实主义: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打出了超现实主义旗号。
他的巨大贡献在于极大地开拓了诗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的表现手法,近乎彻底的革新了语言,使人们看到了语言的丰富可塑性。
他力求彻底解放语言,用诗参与改造世界,以实现对平庸的超越。
是20世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4、德国超现实主义诗歌领袖是伊凡-哥尔,他在1924年发表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他认为诗人的责任在于通过语言及意象的力量使现实变形,并深入内心领域探索隐秘。
他知道诗人必须使词语的魔术力量苏醒。
诗集有《国际哀歌》《爱的诗篇》《没有土地的泪》《来自土星的果实》。
1950年因白血病死于巴黎。
5、隐逸派诗歌。
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是这一诗派的重要代表。
常常采用象征的隐喻的手法,赋予平常普通的事物以不寻常的寓意,提炼含蓄深邃的艺术意象,来刻画人生的境遇,抒发现代人深沉的哀怨和无比的孤独。
把现实和梦幻现今与往昔,景物和回忆错综重叠,浑然交融,意境深远。
1975年获诺贝尔奖。
6、新启示派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率先从英国兴起的诗歌流派。
一方面新启示派诗人不满于超现实主义诗人对理性的摈弃,另一方面他们也反对艾略特艰深晦涩的智性诗,试图将意识与无意识结合成一个整体。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展开全文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
十年之间,来去匆匆。
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
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
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
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
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
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
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
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
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
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
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记忆的永恒[西班牙] 达利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擘,出生于西班牙费格拉斯,从小热爱绘画,并对生活周围异常的、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
1919年,年仅15岁的达利的作品在费格拉斯剧院展出,受到了评论家的重视。
17岁时进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学习。
在接触了大量新潮绘画流派和其他各种艺术流派后,经过不懈的探索与追求,达利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把具体的客观世界的描绘同任意的夸张、变形、荒诞、怪异、省略和象征等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介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达利是一个自信而狂妄的天才,6岁时想当厨师,7岁时想当拿破仑。
达利说超现实主义就是他自己,他在超现实主义领域无人匹敌。
他喜欢最真实地表现最不真实的物体和情景,创作出一系列著名的意象:柔软的钟表、腐烂的驴子和聚集的蚂蚁……达利1931年创作的《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他的前部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挂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身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柔软的钟表是达利最广为人知的题材,《记忆的永恒》和雕塑《时间的贵族气息》、《时间马鞍》、《时间的侧影》等都出现了仿佛快被烈日晒化的钟表。
柔软的钟表表现了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
在他的世界里,时间第一次被质疑、被消解了。
他在《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中指出: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
”达利承认,自己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复习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0章概述)【圣才出第0章概述0.1 复习笔记一、“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到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的一个高峰阶段,它包含两大时段。
1.“前古典时期”(“后巴罗克时期”)体现新时期风格的三个主要音乐现象。
(1)18世纪20~30年代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2)18世纪中叶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
(3)18世纪中下叶器乐领域中多种形式的成熟与发展。
2.“维也纳古典时期”(“古典主义高峰”)是指18世纪末叶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成熟期创作为代表,在器乐及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
二、启蒙运动及其影响下的音乐1.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1)启蒙运动①背景a.18世纪中、下叶,工业革命以及一系列科技发明促使西方文明向前推进。
b.以王权、教权为标志的传统体制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②表现a.法国“百科全书派”掀起“启蒙运动”,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学者继承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以“理性”为武器,对传统的信仰和权威给以猛烈批判。
b.新兴阶层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科学和知识,提倡平等和自由,呼吁宗教宽容和人类博爱。
③影响“启蒙运动”唤醒了欧洲人对自然法则与自由竞争意识的尊重,影响遍及各个领域。
(2)狂飙突进运动①核心内容18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戏剧界的“狂飙突进运动”,反对法国学者对理性的单纯崇拜,强调人的五官知觉,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
②影响对人的本性、人的自我价值和情感的自觉关注,预示了下个世纪的浪漫主义趋向。
2.音乐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1)新兴市民阶层壮大,专供市民欣赏娱乐的音乐会繁荣起来。
(2)市民阶层、普通平民的趣味与爱好,逐渐上升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要导向。
适应新艺术趣味的音乐大量涌现,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供普通音乐爱好者娱乐的实用音乐。
(3)乐谱的印刷,乐器的技术改进,促进了音乐创作,适应了市民业余音乐生活需要。
实现“永恒理想的现代性批判-20世纪简约主义作曲家拉蒙特杨的创作观念研究作者:邓军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拉·蒙特·杨(La Monte Young,1935- )作为美国最早开始系统实践简约主义创作的作曲家,国内对于其专门的研究一直少见,而深入下去探讨其观念并且对此进行诠释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旨在通过杨的不同时期的典型创作特征,结合“后现代”观念对其创作予以阐释,得出其中蕴含的观念性特征。
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简约派总体认识不同的是,本文并不试图将杨的创作定义到“现代”与“后现代”的任何一方,使其对立起来。
从他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一方与另一方的交融和从一方迈向另一方的步伐。
[关键词]拉·蒙特·杨/简约主义/现代性批判/理性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4-0180-5一、拉·蒙特·杨的创作核心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艺术领域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新派艺术观念和创作流派,简约主义属于其中很有特点的一支。
在这个流派当中,拉·蒙特·杨是简最早一位系统的开始探索简约风格的作曲家。
杨的创作一共经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阶段:“寻找持续”阶段(1958年之前)、“实验持续”阶段(1959-1962)和“走向持续”阶段(1962年之后纽约创作时期)[2]。
可以说,杨从一开始创作就对以“持续”(sustenance)为主体的建构方式情有独钟,并且这个理想随着他对自己创作道路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蜕变成为一种永无止尽的“永恒音乐”的终极理想。
这种蜕变不是没有逻辑的。
杨在早期创作的两首作品《为铜管而作》(for brass,1957.6)和《为吉他而作》(for guitar,1958.6.21)当中就已经开始运用“持续音”,并且他还发展了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将“休止”也看成是一种持续的观念,在作品中使用了无声持续。
《弦乐三重奏》(Trio for Strings,1957-1958)是第一时期最成熟的创作,它综合了十二音序列技法和大规模的长音持续,并且更加明确地运用了有声持续和无声持续的观念。
1959年夏天,杨赴德国参加了以宣扬和传播新派音乐技法、观念而著称的“德姆斯塔特暑期班”。
在系统地接触到当时新潮的实验音乐创作回到美国之后,他去了纽约,马上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在“实验持续”的阶段,虽然杨创作了很多观念作品和行为艺术,但是其中仍然明显贯穿着他对“持续”的热衷情怀。
1960年1月21日问世的《为椅子,桌子,长凳等(或其他声音资源)而作的诗》[Poem for Chairs, Tables, Benches, Etc.(or other sound sources)]是他使用新的声音概念的第一部作品。
该作让人们在水泥地板或者木质地板上对一些家具实施包括拉、推、刮擦在内的诸多行为,每次每件家具摩擦持续的时间、事件发生的数量、事件的开始和结束及每个声音资源的分配等都由随意的数字来确定,其音响主体就是由持续的声音组成。
《作品1960》(Composition 1960)是一组作品,这个系列的普遍特征是音乐成为了“事件”(events)。
它通常由简要的文字说明组成,一般不超过一两句话,陈述一个由演奏者照章执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在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持续效果。
以其中《第七号》为例,它由两个保持很长时间的音以及一句话组成。
伴随着纽约宽松的艺术环境,杨对于“持续”的理想也越来越大胆。
1962年,“梦和弦”(Dream Chord)[1]的成型,这标志着他走向了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杨开始使用即兴、人工律制和声光环境等新手法。
从1964年开始,杨着手创作《乌龟,他的梦和旅程》(The Tortoise, His Dreams and Journeys),这个作品分阶段在不同的场合下以持续加即兴的方式演奏,因为它的开放特征,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
也正是在这个作品的启发下,杨萌生了建立专门供音乐永恒存在的“梦室”计划。
也是在这一年,杨还着手《完美调律钢琴》(The Well-Tuning Piano)的创作。
这个作品在80年代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演出程序,包含了即兴、人工调律和声光环境三个特征。
音乐同样建立在每次演出过程中要求的不同和弦持续音之上。
但是由于杨对于演出的要求太苛刻,成本太高,因此,80年代中叶之后就再也没有组织过完整的演出。
杨的“永恒”音乐观念最后在“梦室”(The Dream House)计划中趋于实现。
之所以说“趋于”,是因为这个计划是将一种声光环境一直持续下去,没有尽头。
而这个理想到底能够在未来持续多久则是一个未知数。
这个计划从1979年就开始了,但是由于资金等现实问题,期间一直断断续续。
按照杨的设想,梦室中的声音应该由人来演奏,1979年“梦室”刚建立时就是这样。
但是,如此庞大的费用和耐力要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长久支持下去的。
因此,现在的梦室里,所有的持续音都来自于电子设备,配以灯光视觉效果。
人们身处其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站位不同,身型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声音波频。
从杨的创作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音乐观念的存在和成长。
这种观念中即保留了很多传统当中曾经有过的因素,同时它也逐渐向着另外一个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的方向走去。
即一条放弃与建构并存之路,一条选择决裂之路。
二、走向与“现代性”决裂之路20世纪中下页纯粹的个性化创作使得艺术家们都摆出与传统的“现代艺术”决裂的姿态。
从音乐上说,作曲家们抛弃序列,抛弃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素材,甚至抛弃所有一般能够接受为音乐的最基本准则。
他们不承认“音乐”的一般概念,将其观念无限扩大,甚至与生活和现实直接画等号,为的就是实现“彻底颠覆”。
但是,当这些行为必须从理论上寻求某些支持时,大家基本上都将焦点放在了与“现代性”的决裂之上。
这里“现代性”的意义并不单指20世纪以来工业化社会构建的“现代文明”,而是起始于18世纪的“启蒙思潮”[2]。
“启蒙”带来的是对人类理性本能的复苏,“从笛卡尔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
”[3]此时“自我”的地位被高高挂起,“主体性”意识开始膨胀,“主—客”的世界认知模式和划分标准得到强化,所有的“客体”对象都被放到了理性的关照之下,“主体”的地位开始高于一切。
“上帝”不再是思想的中心,科学理性在此时则尤为需要:“如果历史不再由人类以外的一股力量起作用(指上帝等超自然力——笔者按),那就应该通过其他‘规律’对它进行解释。
发现这些‘规律’是新科学体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目标,而建成该体系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4]于是西方人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跨入了通过“建立—征服”来实现主体价值的时代,“对立—统一”也成为了“理性时代”最辉煌的哲学诠释。
西方音乐的道路从中世纪以来就一直紧随这个趋势,直到步入现代理性时代,它也在自我的结构形式上达到了最完美的理想范式。
传统西方音乐的整体是有序的,音乐构成依靠对素材的中心化控制,音乐的结构框架遵循“对立—统一”的矛盾安排。
18世纪后半叶的作曲家们,其理性意识参与到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这些传统的特征直到20世纪序列音乐阶段也没有改变,原来以调性为中心转变成以人工序列为中心,其有序性虽然在听觉上已经失效但是在理性上比传统音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立—统一”的结构原则依然存在,而统一的因素正是那个作为唯一准则的序列原型,作曲家的理性意识甚至走向了彻底排斥感性成分的极端方向。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将以“序列主义”为代表的“现代音乐”与西方传统古典音乐在“理性时代”的大背景下统一到“现代性”的范畴中。
拉·蒙特·杨从“寻找持续”阶段开始就逐渐放弃序列音乐的创作,并且在这之后坚定地通过“持续”走向“永恒音乐”的终极理想,似乎正是用自身的生长印证了当时西方艺术从经过了十几个世纪发展出来的“现代性”一方走向颠覆这种“现代性”的另一方的有趣而无奈的旅程。
1.从“有终”走向“无终”建立在科学逻辑上的现代“理性”是一种走向终极概括和终极完善的“终止”型思维模式,它的思维基础是“划分”——对对象首先要进行特性的异化区别。
然而,区别并没有达到理性终极概括和完善的目标,在“不同”中发现“统一”的存在,也就是抽象出“类”的存在才算通往理性的完善之路。
因此,“理性”世界不可能离开“对立——统一”的运转系统,而“对立”的终极目标正是它的反面“统一”,这种二元思维模式构建了此元当中蕴含彼元的“思”的境界。
由此,理性思维习惯从无数“谬误”中去寻找唯一“真理”,从无数“现象”中去探求唯一“本质”,从众多的区别中去构建终极的“类”。
这种思维模式下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其“文本”完全同构出这种“终止”结构。
“有序”音乐体制的前提条件就是区别出音乐要素、材料、结构等当中的“不同”,然后按照统一的“类”标准将其安排到一起。
在美学上这种文本体制概括为“变化——统一”,如果只有其中的任何一元,都无法构成“有序”的结构模式。
其实,在这种体制中,作曲家一贯注重的是“统一”,而“变化”是“统一”的伴随和依附,它一旦脱离“统一”,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个问题如果抽象来看,“变化”和“统一”单就某一元都会走向“无终”,只有当二者互相缠绕时,它便形成了“终止”的意义。
历史上经典的奏鸣曲式可以被视为这种思维模式经典地体现。
因此,自从中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发展的主流方向遵循着西方人“理性”思维模式的逐渐成熟,并处处同构出这种成熟,同时,西方音乐也从此决定了自己走向“有终”体制的命运。
拉·蒙特·杨的音乐从“持续”过渡到“永恒”的过程,正是逐渐摆脱这种“有终”音乐体制的过程。
“永恒”与“变化——统一”当中的“统一”同构。
一个声音持续下去直到永远,无疑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变化”一元的入侵。
这不仅仅体现在音高、持续速度、演奏方式等消除了变化,这个过程得以存在的“时间”变化也被排除,“永恒”的“持续”不会再为时间的存在留下可量的刻度,时间计量失效标志着时间的流动也随之消失,有赖于“时间”计量而存在的音乐运动过程随之消逝。
消除“变化”后,杨的“永恒音乐”走向的正是理性思维下的“有终”音乐的彼岸——“无终”。
即便是在早期创作还大量使用休止符的阶段,这个寻找彼岸的跋涉早已开始。
杨并不把“无声”视为停止意义的“终止”:“我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很长的无声和很长的有声来组成作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