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36.82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生物的分类1、生物分类简表生物学家以物种演化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分类,例如犬与狼、狐的亲缘间要比犬与狮、虎、豹的关系来得亲近,所以犬与狼为同一属,犬、狼与狐同一科,犬、狼、狐与狮、虎、豹为同一目。
生物分类的最低阶层是种。
同种的雌雄个体可以互相交配,并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1969年,康乃尔大学的Robert H. Whittaker 依生物的细胞构造及其获得营养的方式,而提出了五界系统 ( Five-kingdom system )-―原核生物界( Monera ) 、原生生物界( Pr otista )、植物界( Plantae )、菌物界( Myceteae )和动物界( Animalia )。
此五界只有原核生物界的成员具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核膜包围,亦即没有完整的细胞核;其它四界皆具有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均有核膜包围,亦即含有真正的细胞核,因此又合称为真核超界( Superkingdom Eukaryonta ) ,而称原核生物为原核超界( Superkingdo m Prokaryonta )。
真核超界中植物界、菌物界和动物界三界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每一界各有特殊的构造及生活史,且营养方式各异。
原生生物界大多属单细胞生物,但也包含了一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生物学家相信这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是单细胞原生生物的直接子孙。
理想上一个界里的所有成员应有一共同祖先,但原生生物界的成员似乎没有共同的祖先,因为真核细胞在演化的过程中是由数次不同的时间出现的 (即内共生说)。
有些生物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将原生生物界分为数个自然群 ( 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 ) ,每一群各自独立为界,但是大部分的生物学家还是宁将它们放在同一界内。
2、生物五界的特征3、病毒病毒比细菌微小,直径约为20-400奈米,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它的构造非常简单,包括外壳的蛋白质和中心的核酸两部分,核酸为其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当细胞感染了病毒,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控制了细胞的功能,以复制更多的病毒,并导致该细胞死亡。
一、生物的分界(一)、两界说(1753年瑞典林奈)一、植物界: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由运动;二、动物界:能自由运动,以植物或其它有机物为食。
(二)、五界说(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对细胞生物的分界)一、原核生物界:细菌、蓝藻等,DNA袒露,裂殖。
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真核生物(甲藻、金藻、裸藻、粘菌和原生动物),有真正的染色体,进行有丝和减数割裂。
[酵母菌、衣藻等例外]3、真菌界: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生活方式为腐生和寄生。
4、植物界: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五、动物界:多细胞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附:加病毒界为六界。
二、生物分类与物种命名(一)、生物分类阶梯:界、门、纲、目、科、属、种(二)、“双名法”(林奈):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定名属名(字头大写,多为名词)+种加词(多为形容词)+定名人姓名(多用缩写)[+变种名+定名人]微生物学一、病毒一、概念: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二、种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细菌病毒)3、特性:⑴个体极小(纳米)⑵专性寄生:无独立代谢活动,只在特定宿主中繁衍,在宿主体外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不具有任何生命特点。
⑶无细胞结构,化学组成与繁衍方式简单:①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蛋白质:爱惜、特异亲和力、抗原性核酸(含单一类型的DNA和RNA)动物病毒(DNA、RNA、单链、双链)植物病毒(RNA、单链、双链)噬菌体(DNA、单链、双链)②繁衍方式:为仰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衍[讲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吸附—侵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附:类病毒(游离的核酸致病体)二原核生物界《一》、细菌(根瘤菌)一、形态(个体微小、形态多样)⑴、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⑵、杆菌⑶、螺旋菌二、结构⑴、常规结构:由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区(DNA 袒露)⑵、附属结构:荚膜(多糖或多肽,有爱惜作用)、鞭毛(蛋白质,协助运动)、芽孢(细菌生长一按时期后形成的休眠体,含水量低、耐热性强,对不良环境有极强的抗性)3、营养方式同化作用方面⑴、多数为异养①腐生细菌(枯草杆菌)②寄生细菌(痢疾杆菌)⑵、少数自养①光合细菌绿硫细菌:6CO2+12H2S→C6H12O6+6H2O+12S(光能+细菌叶绿素)②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无机物氧化提供的能量,将CO2合成有机物)硝化细菌(氨→亚硝酸)硫细菌(硫化物→硫→硫酸)铁细菌(亚铁→高铁)⑶、兼性自养(氢细菌:氢→水)异化作用方面⑴、多数为宜氧细菌⑵、厌氧细菌(乳酸菌发酵)⑶、兼性厌氧细菌:硝酸盐还原细菌⑷、微量好氧细菌:拟杆菌属中的个别种4、二分割裂生殖,繁衍能力强核割裂→形成横隔壁→子细胞分离五、研究方式⑴、显微镜⑵、培育基⑶、革兰氏染色[染色(草酸铵+碘)→脱色(乙醇)→再染色(蕃红)]阳性:不脱色阴性:脱色并染上蕃红的颜色《二》、蓝藻(最先的原核蓝藻显现于35—33亿年前)[念珠藻(地木耳、发菜)、]一、形态结构⑴、单细胞、群体。
生物界的划分
生物分类的六界分别是真细菌界、古菌细菌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1、真细菌界:属真核生物,是真菌的最高分类阶元。
真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带的土壤、水体、动植物及其残骸和空气中,营腐生、寄生和共生生活。
2、古菌细菌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
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
3、原生生物界:是由原核生物发展而来的真核生物。
原生生物大部分是单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
4、真菌界:真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带的土壤、水体、动植物及其残骸和空气中,营腐生、寄生和共生生活。
5、植物界:包括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6、动物界:通常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
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
包括人。
生物的分类:组织自然界的方式‘生物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组织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分类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分类系统”。
分类系统根据生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些类别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通过这种分类系统,生物可以按照它们的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和生态习性进行分类。
界(Kingdom):生物界是生物分类的最高类别,也是最广泛的分类单位。
当前最常用的五界分类制度包括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原生生物界(Protista)和细菌界(Monera)。
门(Phylum):门是界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用于进一步划分生物。
例如,动物门下包括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等。
纲(Class):纲是门下的分类单位,根据生物的特征和形态特点对其进行划分。
例如,脊索动物门下的哺乳纲(Mammalia)、鱼纲(Pisces)等。
目(Order):目是纲下的分类单位,用于进一步细分不同的生物群体。
例如,哺乳纲下的食肉目(Carnivora)、青蛙目(Anura)等。
科(Family):科是目下的分类单位,用于划分具有共同特征的相关生物。
例如,食肉目下的猫科(Felidae)、犬科(Canidae)等。
属(Genus):属是科下的分类单位,用于划分具有相似特征或近亲关系的生物。
例如,猫科下的豹属(Panthera)和狮属(Panthera)等。
种(Species):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小的单位,也是分类中最具体的层级。
种是指具有共同基因组和能够自由繁殖的生物个体。
例如,豹属下的亚洲豹(Panthera pardus)和非洲豹(Panthera pardus)等。
通过这样的分类系统,生物可以被组织和归类,方便科学家和研究者进行研究、交流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分类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新的研究结果,分类系统可能会发生调整和更新。
初中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生物是指所有的生命体,包括动物和植物。
在生物学中,动物和植物通常都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群。
这些分类群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遗传关系等方面来确定的。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一、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
根据形态特征、细胞结构、发育方式、进化关系等方面的相似性,将生物分为不同的分类群。
这些分类群从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
二、动物的分类动物是多细胞生物的一类,具有机体对称性和异养营养方式等特点。
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1.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和脊髓的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这些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没有脊柱和脊髓这一共同特征。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柱和脊髓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特点是具有脊柱和脊髓,身体骨骼比较坚硬,能够保护内部器官。
三、植物的分类植物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光合作用的生物。
根据植物的不同特征,植物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
1.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最简单的植物类群,包括地衣和苔藓。
这些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它们具有茎状体和叶状体,能够吸收水分和进行光合作用。
2.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一类比较发达的植物,具有根、茎和叶等组织结构。
它们通过地下的根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茎输送水分和养分,通过叶进行光合作用。
蕨类植物的一些代表性植物包括蕨类和银杏等。
3. 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植物类群,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具有根、茎和叶等器官,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被子植物是最主要的种子植物群体,包括了大部分的植物,如松树、橡树、玫瑰等。
生物的分类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真菌类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生物的分类一、生物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二、生物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种”为分类的最低等级三、生物的分类地位:油菜: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白花菜目、十字花科、芸苔属、油菜种。
河蟹: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种。
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生存状态蚂蚁较多陆生以群体为生,大多居与洞穴,喜欢光照蝴蝶较多陆生适于飞行,以传粉为生牵牛花较少陆生喜爱光照,开花期在夏,秋季节吊兰几株陆生适于北窗养的花卉,喜欢足够的光线荷花较多水生属水生花卉,开花期在夏季蟋蟀较少陆生生存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苍蝇较多陆生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存壁虎较少陆生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吃昆虫飞蛾较少陆生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蚊子较多陆生幼虫称为孑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毛毛虫较多陆生成虫蝴蝶或蛾大多数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褐家鼠较多陆生喜欢在墙根、墙角打洞1.生物的分类列表比较2.典型例题赏析例1.(2006上海,4)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①噬菌体②颤藻③酵母菌④水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主要考查了生物的种类。
酵母菌是一种真菌,水绵是水生植物,两者都属于真核生物;而颤藻是蓝藻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噬菌体属于病毒。
故选A。
答案:A例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用来鉴别两者差异的主要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核膜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
两者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成型的细胞核。
答案:D例3.下列关于念珠藻的说法正确的是()A.线粒体是念珠藻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念珠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其次是RNAC.核糖体是念珠藻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D.叶绿体是念珠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解析:念珠藻属于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
生物的分类和进化生物的分类和进化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化、壮观的生命形式,其分类和进化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生物的分类和进化,带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
一、生物分类生物系统分类是由卡尔·林奈于18世纪末提出的,目前,人们基本上认同的分类体系是根据外部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相结合的分类方式,常用的分类学级别有物种、属、科、目、纲、门、界七级。
分类学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仅依据形态不够全面,因此,现代分类学还包括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为生物分类和系统进化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1. 物种分类物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物种是指某一类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能够自然繁殖并形成繁殖后代,从而保持其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遗传基因信息。
在生物系统分类中,物种是其他生物分类级别的基础。
2. 较高级的分类较高级别的分类,涵盖了更广泛的种群。
属是物种之上的分类单元,指的是相似的物种群组,其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科为属之上的分类单元,具有相对的共性。
目是科之上的分类单元,具有较为广泛的相似性。
其次,纲是目之上的分类单元,指的是比目更广泛的相似的物种群组成的群体。
在生物分类学中,门是纲之上的分类单元,是种群的最大分类单元。
果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等物种都属于不同的门。
二、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由达尔文于19世纪初创立,指的是生物种类的演变和发展。
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群体、适应性、变异性和生存竞争。
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演变规律,物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从而形成新的物种和群体。
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更加深入的生物进化机制和规律。
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在生物种内,机会最大的一个物种个体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抵抗更多的外部环境以及在繁殖过程中比其他竞争者更占有优势。
通过不断的选择,这些个体能够获得组成群体的这些优势特征,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生存群体。
生物物种分类
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
植物(Plants)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 000个物种。
2、动物
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
早期的海洋动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出各种分支,丰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态。
在人类出现以前,史前动物便已出现,并在各自的活动期得到繁荣发展。
3、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物分类的七个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
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高中常见生物分类一、生物的分类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①病毒②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特点:与病毒相比结构不完整,仅由核酸或者蛋白质构成生命体,如引起疯牛病的阮病毒就是蛋白质构成的机体)按照宿主细胞将病毒分类:①动物病毒:RNA类(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1N1、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③细菌病毒:噬菌体(DNA)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1>真核生物:①动物:高等动物(人等);低等动物:疟原虫、变形虫、草履虫等②植物:高等植物(玉米等);低等植物:黑藻、团藻、小球藻、水绵等③真菌a、酵母菌;b、霉菌(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c、食用菌:(香菌、蘑菇、平菇、金针菇等<2>原核生物:(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①细菌:名字中含有杆、酸、球、螺、线、弧等的细菌)②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③支原体、衣原体、立细菌克次氏体、螺旋体。
4、微生物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类范围:所有原核生物、真菌、原生生物(指由一个细胞构成一个生物体的动物和植物的总称)、病毒同化类型:①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2S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2H2S+CO2→(CH2O)+H2O+2S (备注: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光合作用中不产生O2)②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
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③化能自养: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CO2+4H2→CH4+2H2O④化能异养:寄生、腐生细菌。
生物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2. 掌握常见生物的分类特征;3. 能够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的理解;2. 常见生物的分类特征的掌握;3.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教科书;2. 翻页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的分类吗?”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Step 2:概念解释1. 对生物的分类进行概念解释和阐述,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
Step 3:生物的分类系统1. 介绍生物的分类系统,包括纲、目、科、属、种等基本分类单位;2. 解释不同分类单位的含义和关系。
Step 4:生物的分类方法1. 介绍传统的生物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学分类和生态学分类;2. 简要介绍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
Step 5:常见生物的分类特征1. 分类介绍常见生物的分类特征,例如植物的叶片形状、花色等;2. 强调观察生物特征的重要性和方法。
Step 6:实际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生物进行分类讨论;2. 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Step 7:讨论与总结1. 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解释分类的依据;2. 整理各组的分类结果,让学生发现不同组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五、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2. 拓展讨论生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例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化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解释、生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的介绍,以及常见生物的分类特征的讨论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生物的分类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类结果的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拓展环节中,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促进了他们的继续探索和学习兴趣。
七、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物,深入了解该生物的分类特征,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竞赛,通过观察和比较生物的特征,准确快速地分类。
生物的分类
为什么需要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和理解。
地球上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点、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时,生物的分类还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进化和遗传规律,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的分类系统
生物的分类系统通常基于它们的形态、遗传关系和生态特征来进行分类。
生物的分类系统可以分为门、纲、目、科、属和种等不同的等级。
最高级别的分类单位是“域”,包括原核生物域和真核生物域。
生物的分类标准
生物的分类标准通常基于生物的形态特征、遗传特征和生态特征等。
形态特征主要指生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和形状等;遗传特征主要指生物的基因组成和遗传信息;生态特征主要指生物的生境、生态位和生活方式等。
生物的分类方法
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分类法、生物系统学分类法和系统发育分类法等。
形态分类法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生物系统学分类法是以生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为依据;系统发育分类法是基于生物的进化关系和遗传信息来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的意义
生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演化的规律,为生物学研究和保护生物资源提供基础。
通过生物的分类,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识别不同的生物种类,研究它们的进化和适应能力,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指导。
结论
生物的分类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对不同生物的划分和分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进化和生态适应能力。
生物的分类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基础,也为人们了解和欣赏自然界的生命奇观提供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