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油藏开发
- 格式:docx
- 大小:37.29 KB
- 文档页数:2
问:李院士,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特征有哪些?答:碳酸盐岩所指的是由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总称,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类。
碳酸盐岩圈闭中所聚集的油气聚集我们就称之为碳酸盐岩油气藏。
该油气藏在全球油气开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70%,已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约占全球可采储量的50%,产量占63%。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资源丰富、油气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渤海湾、鄂尔多斯和珠江口盆地。
其中,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发现碳酸盐岩油气田234个。
问: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代,四川盆地就已经出现天然气井。
1840年以前,自贡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自流井气田,都是碳酸盐岩气藏。
1840年以后,开始开采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中的天然气。
1949年以来,碳酸盐岩油气藏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根据开发建设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四川盆地为重点的油气开发阶段(1950-1975年)。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年,以地表油气显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裂缝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相继发现了卧龙河气田(1957年)、威远气田(1964年)、中坝气田(1971年)等大中型气田。
1974年四川盆地天然气年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
第二阶段是以任丘油田为代表的前第三系裂缝潜山油气藏开发阶段(1975-1996年)。
与气田相比,中国碳酸盐岩油田勘探开发时间晚一些。
1975年在渤海湾第三工作中的李阳院士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本刊特约记者王大锐从20世纪50年代规模化勘探开发至今,我国已有近70年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历史。
碳酸盐岩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岩层之一,其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损害机理入手,深入探讨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碳酸盐岩储层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影响,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
然而,由于地层压力、温度、化学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也容易发生溶蚀、孔隙结垢、胶结物侵袭等损害,降低储层的物性参数,限制了油气的产出。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广泛盘点当前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研究成果。
在现有技术上,人们采用化学防护剂、物理治理技术、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来保护碳酸盐岩储层。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还研究出了纳米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新型保护技术,并尝试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技术必将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索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并积极推进新型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油气田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我将共享我对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油气资源的综合开采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深入介绍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我相信读者对此话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够加强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地质特征是指石油藏区域的地质状态和特性。
油藏的地质特征对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我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的分析:一、油藏地质特征:1.油藏的形成:油藏的形成是指石油在地质演化过程中,通过地质作用在地层中形成的,主要包括生、成、藏三个阶段。
油藏的形成通常是与沉积岩石或岩浆活动有关,因此油藏的地质特征往往与区域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沉积区域等有关。
2.油藏的类型:油藏的类型包括岩性油藏、砂岩油藏、炭层气盆地中的煤层气田、碳酸盐岩油藏等。
不同类型的油藏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因此在勘探和开发中需要考虑不同类型油藏的地质特征。
3.油藏的构造及特征:油田构造是指形成油藏的构造,包括隆起带、断裂带、古隆起带、凹陷带等,油藏通过油藏空间、油气成藏条件、储集层等特征划分成多个区块。
其中油藏空间是指容纳石油或天然气的岩石空间,包括裂缝、孔洞、富水层、有效储集层等;油气成藏条件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油气类型等;储集层则是指具有较好油气成藏条件的地层。
油藏的构造和特征对勘探和开发的方案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油藏开发对策:1.勘探及探测:可以通过地震勘探、测井、钻探等方式探测油藏地质特征。
在开发初始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勘探和探测,以确定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从而制定适合的勘探和开发方案。
2.注水或注气:注水或注气是增加储层含水或含气压力的一种方式。
这样可以促进地下油气向油井移动,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3.提高采收率:提高采收率是指增加油藏中被生产采出的油的百分比。
常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包括地下增压、水驱、气驱等。
在正确有效地使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下,可以大幅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4.改进采油工艺:采油方法也与油藏地质特征密切相关。
如采用不同的吸油方式,如通过地下增压、水驱、气驱等,来挤出油井中艰涩无法摆脱的大量油藏中的石油。
如果采油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分析问题原因,改进采油工艺,改善油藏开采效果。
开发定容体油藏出新路子定容体油藏是指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岩溶作用,同一时期的潜水带附近发育了大量洞穴,油气连片状充注,本来应该具有很强的连通性,但是后期受岩石垮塌的堵塞物或者上覆地层变形作用,储集层的连通性变差,形成相对封闭的含油储集体。
近年来,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三厂技术人员针对塔河油田定容体油藏实施注水替油技术,前期效果较好,后期发现注水替油存在局限性。
水力扩容思路的提出,为塔河油田定容体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2010年,塔河采油三厂在塔河八区、十一区和托甫台区运用水力扩容技术,不仅恢复了油井产能,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提高了定容体油藏的采收率。
据介绍,2010年,该厂相继实施了6井次水力扩容技术,有效5井次,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25.6吨,累计增油6791吨。
注水开发遇拦路虎塔河油田定容体油藏规模通常不大,由于储集体与外部不连通,在开发中得不到能量补给,短时间产量递减速度很快。
对于封闭的缝洞单元,注水可以使压力升高,而补充地层压力损失,必然导致累积采油量的增加。
2010年,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三厂实施单井注水替油井45口,注水量19.9万立方米,日产油475吨,累计增油11.1万吨。
随着塔河油田开发步伐的加快,该厂技术人员分析塔河油田定容体油藏特点,提出了运用注水替油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注水替油就是向油层注入适量的水,置换出井内原油。
针对地层能量递减的老井、低产井,技术人员利用重力分异置换、驱替、渗吸作用,通过地面强化注水补充地层能量,结合地面、井下配套开采设备和技术,实现原油高效开采。
前期的注水替油,主要是通过控制注水规模,优化周期注水量、开井工作制度及关井置换时间等方式,提高裂缝型油井注水替油增油效果,注水替油效果较好。
在开采过程中,一批高效注水井经过多轮次注水后先后失效,生产效果越来越差。
开采效益低、治理困难成为注水替油技术的瓶颈。
对失效井剩余储量进行再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成为采油厂亟待解决的问题。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成岩相摘要:碳酸盐岩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受成岩作用控制明显。
碳酸盐岩成岩类型多样,根据对储层物性影响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岩化作用、古岩溶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压实(溶)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等;复合性成岩作用主要有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泥晶化作用等。
根据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的不同,碳酸盐岩将成岩相划分为 11 类最基本的单一成岩相,根据成岩环境的不同,将三类成岩相(溶蚀相、云化相、胶结相)划分为 8 类单一成岩亚相。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成岩作用;成岩相0引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2%,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油气总产量的 60%。
中国至少有300×108t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是十分重要的勘探领域。
1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储层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的关键环节。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方案多样,目前主要根据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类。
目前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分类方案主要基于3种标准:(1)按岩石特征和毛管压力参数分类;(2)按储层的孔渗类型分类,即根据孔渗空间种类及其组合特征分类;(3)按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演化历史及其主要地质因素分类。
方案 1 的主要缺陷是与地质成因背景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方案 2 主要是由于各类空隙空间与物性参数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既造成各类储层的物性参数变化相当大,也使得各类储层的测井及地震识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方案3尽管考虑了不同地质环境下储层演化以及对储层孔渗性的影响,但是忽略储层微观孔渗特征。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
岩性和沉积环境是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储层储集条件的好坏及后期变化均与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有明显关系。
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碳酸盐岩作为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因其独特的储油、储气性能,在全球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指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油气藏。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世界范围内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揭示其地质背景、储层特性、成藏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未来的油气勘探工作,为全球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条件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过程,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生成的独特环境。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对油气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温暖、浅海的环境下,生物活动旺盛,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碳酸盐岩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埋藏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碳酸盐岩储层的多孔性和渗透性对油气聚集和运移至关重要。
碳酸盐岩由于其矿物成分和沉积特性,容易形成溶洞、裂缝等储集空间,这些空间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和运移通道。
同时,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碳酸盐岩地区的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关键作用。
构造活动不仅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场所,还通过改变储层的物性、封闭油气藏等方式,对油气成藏起到控制作用。
碳酸盐岩地区的盖层条件也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盖层能够有效地封闭油气藏,防止油气的逸散和散失。
碳酸盐岩地区的膏盐岩、泥岩等盖层,由于其致密性和封闭性,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是多因素、多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沉积环境、储层条件、构造活动和盖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碳酸盐岩油气田。
三、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概况碳酸盐岩作为全球重要的储油储气介质,其分布广泛,且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形成了众多大型油气田。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要储备基质之一。
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评价有着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油气开发人员更好地了解储层的性质和潜力,并提供指导性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评价方法。
一、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碳酸盐岩储层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其主要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储层构造和成岩作用。
以下将对这些特征逐一进行介绍。
1. 孔隙度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存在的孔隙和裂缝的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生物孔隙、溶蚀孔隙、溶解缝、晶间隙和溶洞等。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较低,但是由于溶蚀作用的影响,部分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可达到较高水平。
2. 渗透率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是指岩石中流体流动的能力,是储层导流能力的重要指标。
影响渗透率的因素包括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孔喉半径和孔隙结构等。
通常情况下,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有些储层的渗透率仍然较高。
3. 储层构造碳酸盐岩储层的构造特征包括裂缝、节理和构造缝洞等。
这些构造特征对储层的渗透性和储集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储层构造的研究和评价,可以了解储层的导流性和导存能力。
4. 成岩作用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是地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改变。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溶解作用、胶结作用和脱水作用等。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和储集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成岩作用的类型和程度,可以评价储层的成熟度和储集能力。
二、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方法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评价主要从储集条件、储集模式和储集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下将介绍常用的评价方法。
1. 储集条件评价储集条件评价主要研究储层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和岩性特征等。
可以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和物性实验等方法获取储集条件的参数,从而评价储层的物性和储集潜力。
2. 储集模式评价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模式包括溶蚀缝洞型、晶间孔隙型和胶结型等。
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油气分布关系姓名:席亚文学号:2006140055导师:肖建新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油气分布关系1.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油气资源状况全世界油气资源已探明储量中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约占50%,产量占60%。
碳酸盐岩盆地中已发现数百个大型油气田,近年来,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中相继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打成了高产井。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于300 x 108 t油当量,仅塔河油田储量规模即达13.2x108t。
这些盆地碳酸盐岩中古岩溶和深岩溶发育,与油气藏关系密切。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岩溶作用,又经历了长期逐渐被埋藏过程中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储层的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
2.古岩溶的垂向结构完整的岩溶垂向结构,从上至下(以不整合面为基准)包括地表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带。
完整的三带结构得以保存的剖面很难见到,绝大部分钻井所揭示的基本上均缺失地表岩溶带或保留较少,只保留了渗流带和潜流带。
塔里木盆地的古岩溶垂向上分成4个带,且在岩溶垂向剖面上表现为:不同的构造部位、不同地区均有所差别。
岩溶主要发育在不整合面以下300 m内的地层中,个别深于或浅于300 m(如沙西地区为250一500 m,塔中地区为120—220 m)。
2.1地表岩溶带在地表岩溶带中,常发育零至几十米厚的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角砾灰岩等岩溶残积物。
其中,以碎屑支撑的角砾灰岩孔渗性能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储层。
2.2渗流岩溶带该带储集岩有两类:(1)洞穴充填物,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角砾灰岩的砾间溶孔,它们主要发育于石灰岩型岩溶剖面上,位于侵蚀面之下0~200 m的范围内,该类储层横向上不连续,以非均质斑状、脉状出现;(2)碳酸盐岩围岩,主要储集空间为半充填溶缝、溶蚀孔洞。
同时,近地表渗入带还可发育未充填的大型溶洞。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以下是常用的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1. 储集类型:根据储集空间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孔隙型、裂缝型和溶蚀型。
孔隙型储层指的是岩石中存在天然孔隙的
储层,如溶洞、河流沉积物和堆积孔隙等;裂缝型储层指的是岩石中
存在裂缝的储层,如断层、节理和构造破碎带等;溶蚀型储层指的是
岩石中由于水溶作用形成的储层,如岩溶洞穴和岩溶孔隙。
2. 成岩作用:根据不同的成岩作用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碳
酸盐岩侵蚀裂缝型、碳酸盐岩溶蚀裂缝型、碳酸盐岩胶结高孔隙型、
碳酸盐岩胶结低孔隙型、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型等。
不同的成岩作用会
对岩石的孔隙度、孔隙结构和孔隙连通性等储集性质产生影响,因此
可以通过成岩作用的不同来划分储层。
3. 成岩时期:根据成岩时期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早期成岩储层、中期成岩储层和晚期成岩储层。
不同成岩时期的储层
形成机制和储集特征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成岩时期的划分来区分储层。
4. 构造类型:根据构造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隆起型、下凹型和胀缩型。
隆起型储层指的是由构造隆起形成的储层,如构造圈闭;下凹型储层指的是由构造下凹形成的储层,如构造坳陷;胀缩型储层指的是由结构胀缩形成的储层,如构造胀缩带。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可以根
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缝洞型碳酸盐岩定容油藏形成机理及开发技术邓兴梁;罗新生;刘永福;黄腊梅;熊昶【摘要】碳酸盐岩定容油藏多分布在分支断裂周围,储集层类型以洞穴型为主,具地层能量弱、地层压力下降快、单井控制范围小、无地层水产出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油气成藏后,伴随着构造运动及油气充注的停止,分支断裂油藏油水界面之下的地层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方解石从地层水中析出,堵塞了油水界面下的早期流体运移通道,油水界面以上油气被封闭,形成无水的定容油藏.基于定容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及开发实践,提出了一井多靶点注水替油开发技术.【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缝洞型储集层;碳酸盐岩油藏;定容油藏;注水替油【作者】邓兴梁;罗新生;刘永福;黄腊梅;熊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4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取得巨大进展,相继发现了轮古、塔中、英买力、哈拉哈塘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碳酸盐岩黑油产量已经占据盆地黑油产量的一半。
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气田开发一直存在规模小、产量低、上产稳产难度大等现象,制约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开发。
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主要由裂缝和岩溶溶洞构成,其形态、大小、连通性差异极大,按照生产动态特征,油藏可划分为定容型和非定容型两类。
本文根据油藏动静态特征,明确了定容油藏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提出了定容油藏的开发技术,以期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有所裨益。
1 碳酸盐岩定容油藏特征碳酸盐岩定容油藏是指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储集体与外部不连通或者连通范围有限,在开发中得不到能量补给的油藏[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碳酸岩油气藏开发技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而碳酸岩油气藏作为其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而言,其开发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碳酸岩油气藏开发技术为核心,探讨该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碳酸岩油气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碳酸岩油气藏是一种以碳酸盐岩为储集岩的油气藏,其含油气量庞大且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碳酸盐岩的特殊性质,碳酸岩油气藏的开发技术相对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与风险,故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碳酸岩油气藏的储集条件较为苛刻,沉积环境较为特殊,储集能力受岩石的孔隙、裂缝等影响较大。
因此,开发该类型油气藏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以提高勘探和开发效率。
其次,碳酸岩油气藏中的原油或天然气与岩石之间存在复杂的物理、化学、力学等多种作用机制,如溶解-沉淀、酸化-蚀变等。
研究这些作用机制,对于准确预测油气藏特性、确定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碳酸岩油气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开发技术研究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碳酸岩油气藏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开发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碳酸岩油气藏开发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1. 油气藏特性的研究:碳酸岩油气藏在岩石组成、岩石物理性质、孔隙类型和分布等方面与其他类型油气藏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需要通过研究油气藏特性,揭示油气运移规律,为优化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2. 储集岩特性的研究:碳酸盐岩的孔隙、裂缝发育情况与油气储集密度直接相关。
通过对储集岩的成岩史、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储层预测、选井和改造提供重要参考。
3. 油气藏地质模型的建立:油气藏地质模型是油气田开发的基础,也是开展油气藏开发技术研究的前提。
针对碳酸岩油气藏的特点,建立合理的三维地质模型,对油气流动机制、有利区域等进行研究分析。
4. 开发技术创新:碳酸岩油气藏开发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和开发效果。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新书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2013(31)6
【摘要】该书是著者方少仙、侯方浩等人30余年在我国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地区从事碳酸盐岩沉积学工作的长期积累和认识的系统总结成果之一。
该书系统论述了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全书共六章,除第一章总论外,第二、三、四和五章分别系统总结了在海水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埋藏成岩环境和表生成岩环境等几种不同成岩环境下的成岩作用;第六章则是将他们概括出来的认识直接对三个所列举的地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加深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总页数】1页(P1134-1134)
【关键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成岩环境;系统论;大气淡水;实际意义;沉积学;海水【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不同成岩条件下油气充注对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影响 [J], 葛云锦;陈勇;周瑶琪
2.羌塘盆地东缘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 [J], 马伯永;王根厚;李尚林;段俊梅;徐红燕
3.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控制的定量评价 --以和田河气田石炭系生物屑灰岩段为例 [J], 杨威;王清华;赵仁德;王媛;刘效曾
4.中下扬子区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 [J], 朱梅湘;张秀莲;王英华
5.中扬子台地北缘灯影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序列及成岩模式 [J], 翟永红;郭成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油藏开发
碳酸盐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沉积岩,它由碎屑颗粒、生物骨骼和化学
沉淀物等生物和非生物源组成。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而这些成岩作用对于沉积岩中的原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迁移和储存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压实作用:碳酸盐岩的压实作用是指在长时间的过程中,由于上覆岩层的重压作用,碳酸盐岩中原本松散的颗粒得到了逐渐压实,从而形成坚硬的岩石。
这种压实作用使碳酸盐岩的孔隙度降低,导致岩石的渗透率变低。
然而,这种压实作用对于油藏开发来说也是有利的,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相对密实的岩石储层,可以有效地储存和保持原油和天然气。
二、溶蚀作用:碳酸盐岩中的溶蚀作用是指在水的作用下,碳酸盐岩中的矿物质逐渐被溶解的过程。
水中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溶液,这种溶液会进入碳酸盐岩的孔隙和裂隙中,溶解掉其中的矿物质,扩大孔隙和裂隙的体积。
这种溶蚀作用使碳酸盐岩中形成了丰富的孔隙和裂隙系统,为油藏的形成和储存提供了条件。
三、热液作用:碳酸盐岩中的热液作用是指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和高压作用,地下水中所溶解的成分再沉淀的过程。
在地下岩石中,通过热液循环,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可以重新沉淀形成新的矿物质,填充碳酸盐岩的孔隙和裂隙。
这种热液作用不仅改变了碳酸盐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对地下水和天然气的运移和储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变质作用:碳酸盐岩在地壳深部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质作用。
在这些作用下,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矿物被热液所溶解,新的矿物被重新形成。
这种变质作用对于碳酸盐
岩的孔隙和裂隙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含油气的形成和保存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碳酸盐岩油藏的形成和开发。
在开发碳酸盐岩油藏时,需要充分考虑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孔隙和裂隙的分布和连接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勘探、岩心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准确判断油藏的规模和优势。
总之,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油藏开发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过程。
仅仅依靠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下钻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和评估碳酸盐岩油藏的潜力和可开发性。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和技术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碳酸盐岩油藏的价值,实现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