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石油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南开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是生物技术在石油开发领域中的开拓性应用,因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成本低,施工方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已成为一项新的三次采油技术及众多老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开大学经过多年联合攻关,已优选出大量适合不同油藏条件的采油微生物,建成了系列菌种库和试验厂,建立了质检方法和质量标准,确立了从菌种筛选-性能评价-岩心模拟-菌剂生产-制定矿场试验方案-施工-跟踪检测-效果评价等一整套技术措施,并有很多创新,特别是在高温菌种的筛选评价,特高稠油藏、聚合物驱后油藏和超高温油藏的应用方面取得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九五”期间应用该技术共增产原油5万余吨,该技术正在国内多个油田推广应用。
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曾获天津市1997年度产学研联合突出贡献奖、199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
南开大学与油田联合,成功地开发出了微生物采油产品系列。
它们能在恶劣的油藏环境中生长代谢,降解油烃分子,产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气体、溶剂和聚合物等物质,有效地降低岩石、油、水系统的界面张力,降低粘度,增加压力,疏通岩孔,增加流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其突出特点是适应性强,见效快,易施工,不伤害地层,不污染环境,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该技术是我校现代生物技术与采油工程结合和产学研的结晶,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98年度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开始在多个油田推广使用。
微生物产品系列及应用范围清防蜡微生物:用于采油井和集输油管道清防蜡,省区热洗作业并增产。
单井吞吐微生物:用于采油井周期性注入,降低含水,提高产量。
驱替微生物:用于大面积微生物驱油,降低含水,提高采收率。
调剖微生物:用于采油井堵水和注水井调整吸水剖面,提高产量。
油污处理微生物:清理油罐,治理地面污油污水,保护环境。
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清防蜡、单井吞吐、驱油及原油集输。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分解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
石油烃是指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石油烃在自然界中会受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的处理和修复中。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吸附、生物降解和代谢。
首先,石油烃会与微生物表面产生物理吸附作用,使其附着在微生物细胞表面。
然后,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酶来降解石油烃分子,将其分解为更小的化合物,如醇、醛、酸等。
最后,微生物利用这些降解产物作为能源和碳源进行代谢活动,完成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类:氧化降解和还原降解。
氧化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将石油烃分子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这种降解途径需要有氧环境的存在,因此主要发生在土壤和水体中。
还原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电子受体,如硝酸盐、硫酸盐和铁离子等,将石油烃分子还原为低碳化合物,如甲烷和乙烷。
这种降解途径主要发生在缺氧的环境中,如深海沉积物和油藏中。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细菌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降解微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通过产生外源酶来降解石油烃,而革兰氏阴性菌则通过胞内酶来完成降解过程。
真菌能够分泌多种酶来降解石油烃,其中真菌属于白色腐朽菌的能力最强。
藻类则主要通过吸附和利用石油烃进行光合作用来完成降解过程。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降解速度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酶的产生。
pH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宜的pH值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水分含量、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也会对降解速度产生影响。
此外,石油烃的种类和浓度也会对降解速度造成影响,某些石油烃分子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降解活性。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多。
然而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近年来在微生物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概述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本文将介绍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类型和危害。
石油污染主要包括直接排放、泄漏事故和海上溢油等途径,其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降低和食物链受损等。
其次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原理,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好氧菌修复、厌氧菌修复和微生物吸附等技术。
这些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生物降解过程,有效地去除石油污染物,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蓝色地球”项目、中国的渤海湾污染治理工程等。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当前微生物修复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修复效率低、成本高、环境适应性差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修复机制,优化修复工艺,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与其他污染治理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更高效的石油污染治理。
A. 海洋石油污染的背景和危害海洋石油污染是指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石油泄漏到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随着全球石油消费的不断增加,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和泄漏事件时有发生。
介绍石油形成的过程
石油是由古代生物残体在地质作用下经过多个步骤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生物残体积累:海洋中生物体不断死亡,其残骸、皮肤、骨骼等遗物在海底积累,形成大量的沉积物。
2. 硫化作用:生物残体较易受到微生物的作用影响而分解,随着海洋海平面的变化,这些遗骸在缺氧的环境中开始发生硫化作用,产生出含硫废物。
3. 地质作用:随着沉积物层的逐渐增加,地下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
在这种高温压力下,含硫废物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在岩层孔隙或裂隙中储存起来。
4. 油气运移:由于岩石层中沉积物的体积变化、地壳运动、水的渗透和周边岩石的压力等因素,石油和天然气流动到岩层的上部,逐渐向地表上升或被封存。
总的来说,石油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亿年的时间。
而石油资源的储量大小和分布则与原始地质条件、生物遗体的种类和分布、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微生物在石油污染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石油开采、储运和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一种新型的治理技术——微生物技术逐渐崭露头角,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
一、微生物治理石油污染的原理及优势微生物治理石油污染是利用微生物在石油环境中的生长、代谢和变化作用,将有害石油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降低石油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而且微生物治理具有用微量化学试剂进行治理所无法实现的一些优势:1.可降解性强:微生物能够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等方式对不同种类和类别的石油污染物进行处理,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2.节省成本:对于基于化学治理技术的石油污染治理方法而言,高昂的化学试剂价格和昂贵的设备运行费用往往使得大面积污染场地的治理经济成本过高,而微生物治理技术不仅设备成本相对低廉,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3.其效果稳定性好:微生物在原有环境中生长繁殖适应性强,且适用范围广,不易受环境污染物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与环境长久稳定关系良好。
二、微生物治理技术的种类常用的微生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1. 生物增强法:该方法基于引入特定微生物菌株,加速石油污染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
生物增强法的优势体现在其增加污染物降解速度,提高生物活性,减少了建设期和维护成本等多个方面。
2. 生物修复法:该方法基于引入一定的菌群,使生物群落达到生态功能的恢复水平。
生物修复法通过创造优势微生物,最终达到生物群落再生、重新构建健康的环境的效果。
3. 生物吸附法:与化学吸附法相似,该方法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生或者自身细胞表面含有特定化学基团,实现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去除和转化等处理。
三、微生物治理技术的应用前景当前,微生物治理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1、在石油勘探开采阶段,可以通过降低或消除石油污染物的深入渗透,保护生物活动区域的生态改善,增强石油采集井的产能,让石油勘探更加安全和可靠。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微生物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的机理,以期为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概述微生物菌体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和适应性。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微生物菌体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与原油中的有机物相互作用,从而起到驱油的作用。
这些代谢产物包括酶、有机酸、气体等,具有溶解原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作用。
三、微生物菌体驱油机理1. 生物溶解作用:微生物菌体通过分泌酶等物质,将原油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从而提高原油的溶解性,使油滴更容易从储层中游离出来。
2.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滴更容易在储层中移动和分散。
3. 改变储层环境:微生物菌体在储层中生长繁殖,可以改变储层环境的pH值、温度等条件,从而影响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四、代谢产物驱油机理1. 酶的作用:酶是微生物菌体分泌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具有催化作用,能够加速原油中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2. 有机酸的作用:有机酸能够降低储层中的矿物质含量,减轻油层结垢现象,从而保持储层的通透性。
同时,有机酸还可以与原油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3. 气体产物的驱油作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如氢气、甲烷等)具有膨胀作用,能够推动油滴在储层中移动。
五、微生物驱油的优越性及发展趋势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环保、经济、可持续等优点。
相比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微生物驱油技术将在石油开采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洋石油污染及微生物修复一、概述海洋石油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泄漏、排放和溢出事件屡见不鲜,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石油污染不仅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失衡,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治理手段,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能够利用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和代谢,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修复污染的目的。
微生物修复技术还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海洋石油污染及微生物修复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现有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仍存在效率不高、稳定性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加强对海洋石油污染及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石油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开采、运输、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泄漏和排放,这些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了直接伤害。
油污覆盖在海洋生物的表面,影响其呼吸和觅食,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油污还会改变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使其失去生存空间。
油污中的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石油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
油污导致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恢复将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无法完全恢复。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
油污使得海水变得浑浊,影响了海洋景观和旅游业的发展。
油污还可能对海洋渔业资源造成长期影响,降低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
海洋石油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研究进展海洋石油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的环境问题。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海域开发及石油生产等活动频繁,海上事故和石油泄漏事故也越来越多。
这些污染物的释放,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而且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危害。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处理手段,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原理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石油和石油分解产物的分解能力来促进石油的降解。
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1.吸附与油水分离阶段:石油发生泄漏后,在海洋表面形成一层油膜,被微生物吸附。
微生物通过生物趋化现象或主动攻击移动到石油附近,在水油分界面处产生胞外聚集体,并利用海洋表层水体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行代谢。
2.分解与代谢阶段:微生物在石油表面或水油分界面处,通过胞内内酰胺酶、脂肪酶和孢子内膜酶等酶类,将石油分子切割成小分子油,然后通过细胞内代谢途径进行分解和转化。
3.生长繁殖阶段:微生物通过利用石油中的碳、氧和氮等元素,合成新的细胞质和酶类。
在适宜的温度、pH值、盐度、营养及氧气等条件下,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
4.细菌死亡与养分释放阶段:微生物在代谢后进入退化阶段,部分微生物会因营养物质枯竭、有毒物质积累或压力过大等因素进入死亡状态,释放出大量营养物质,可供其他微生物利用,还原海洋污染物质的浓度。
1.单一菌种处理法:单一菌株可依靠特定酶系降解石油中的特定组分,因此其降解速度和能力相对较强。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降解能力会下降,这就需要更新菌株。
2.混合菌种处理法:混合菌种法利用多种细菌在石油的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的互补作用,协同进行石油分解。
其降解速率快,降解效果好,还可增加细菌生态平衡性。
3.现场培育微生物处理法:现场培育微生物处理法是指在石油泄漏现场采集表层水和泥沙等样品,建立原生现场微生物菌群,并以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进行处理的方法。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把微生物引入到油层中,让微生物在油层内部进行生长繁殖,产生代谢物,进而降低石油开采工作的难度,提升石油开采工作的效率。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是,微生物将石油当中的烷烃作为自身的营养源,进行生长繁殖相关的化学反应同时产生代谢物。
烷烃中的代谢酶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
在微生物进行生长发育时,会改变石油的现有结构,从而让石油的属性发生变化,最终让石油表面的活性得到加强。
微生物生长发育所产生的代谢物,还能够让油层的压力更强,对石油层级的黏稠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进而让油层有更强的流动性。
微生物在生长发育时所产生的很多代谢物,还能够让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更小,进而让原油有更强的表面活性,最终让石油开采工作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
微生物在生长发育的过长中,可以生成多种酸性物质,这类物质可以让原油附近岩石内部盐的溶解速度更快,从而让岩石的孔隙变得更大,进而导致岩石的渗透性变得更强,最终实现石油更加高效的开采。
当前阶段,我国的石油消耗量在不断增加,虽然有一些新的油田发现,但是石油的开采难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石油的开采效率严重不足,石油的持续稳定供应有很严重的风险。
为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保障我国石油开采行业的稳定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就是一种较为良好的解决方法。
微生物采油技术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少,同时和传统的石油开采技术相比,微生物采油技术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操作流程也较为简单,最为关键的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石油开采工作的效率。
所以,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一种十分关键的石油开采技术,它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微生物水驱技术微生物水驱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主要的作用原理是先吸附再分离。
微生物水驱技术的基础为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借助微生物生长发育时所产生的代谢物对岩石中的油滴进行收集,进而实现石油的开采。
微生物水驱技术的核心是微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这类物质可以对原油进行吸引,从而把岩石中的油滴转变为混合的流动液体,通过这种方式,让原油混合物可以流动起来,从而实现石油更加高效的采集。
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石油是由来自植物和动物人类活动而留在地下的有机物质形成的,深在地下积聚多年,并经过高压和高温作用,形成的液态的分子结构特殊的化合物。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非再生资源,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冶金炼钢、精细化工、燃料、塑料、建材等行业,可以满足人们的大量需求。
但是,由于石油物质的极强毒性,以及石油的储量不断减少,对环境造成危害,使得人们开始探索石油的降解技术。
石油的降解过程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方式来实现。
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是指微生物以氨基酸、糖、脂肪酸和短链液化石油的产物为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凭借其特有的降解能力,将石油分解成较小的物质,并最终将其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于石油中的有机物几乎没有生物降解能力,因此石油的降解过程首先必须依靠微生物来完成。
石油在地下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而形成,它的分子结构和稳定性非常强,因此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开始对它进行降解。
一般来说,在微生物耗氧式的降解过程中,要求温度在20-35℃之间,氧气浓度大于5mg/L,pH值在6-8之间,还需要添加特定的促进剂,如磷酸盐类和氨基酸类。
在符合生长条件的情况下,石油降解的具体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细菌把石油的有机物分解为耗氧物,如烷烃、烯烃等;第二步,细菌将耗氧物进一步分解成较小的有机物,如羧酸、羰基等;第三步,细菌将这些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石油的有效降解。
微生物降解石油有许多优势,它既有效又安全,可以在低温、高温、高压和油水混合物等环境中有效解决石油污染问题。
此外,微生物降解技术不仅可以清除土壤中的污染,还可以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有效的保护我们的环境。
综上所述,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技术来实现降解的,它的过程分为三步,除了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有效减少石油耗用,为我们延缓石油枯竭的恶性循环提供了有益的技术依据。
探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活性、生物传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来改善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活性来加速石油的生物转化过程。
一些微生物具有能够利用石油为碳源的能力,通过代谢活性将石油组分转化为有机酸、短链碳氢化合物等溶剂。
这些溶剂可以降低石油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使得石油更容易流动,提高石油的抽采效率。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石油与水的混合,进一步降低石油的粘度。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生物传化作用来改善石油开采的效果。
一些微生物具有产生酸性物质的能力,这些酸性物质可以溶解石油中的碱性物质,从而降低石油的黏附性。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在石油中产生气体,从而增强石油的驱替效果。
通过生物传化作用,微生物可以改变石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促进石油的运移和储集。
再次,微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帮助减少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这些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石油残留物。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将这些有机物和残留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金属离子还原和脱除能力,可以帮助减少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微生物的活性和适应性会受到石油环境中的温度、压力和盐浓度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寻找适应高温、高压和高盐条件下的微生物菌株,并优化其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
其次,微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性和环境影响性,避免引入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微生物菌株。
此外,微生物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经济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总之,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生物传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可以改善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微生物驱油技术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储量逐渐减少,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
通过将特定的微生物注入油藏中,使其与原油相互作用,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和流变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保等优点,已成为石油工业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降低原油粘度: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原油的表面张力,从而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其更容易流动。
改变原油结构: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可以与原油中的烃类物质发生反应,改变其结构,从而增加其流动性。
产生气体:微生物在油藏中代谢时会产生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可以驱动原油流动。
改善油藏条件: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改善油藏的物理性质,如渗透率和孔隙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优点: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保等优点。
由于该技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油藏的特点进行定制化应用。
缺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和相关设备,同时需要确保微生物在油藏中的存活和代谢。
该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等因素,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微生物驱油技术将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环保的采油技术。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将有望发现更多的微生物种类和代谢产物,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摘要: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石油的相互作用,实现原油的增产。
本文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及不足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有效利用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在驱油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为进一步应用这些生物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特点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具有独特的特点,使其在驱油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菌体生长迅速,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多糖、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在驱油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微生物菌体驱油机理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微生物菌体可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助于将附着在岩石表面的原油松动并带走。
2. 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菌体能够分泌酶类物质,对原油中的大分子烃类进行生物降解,使其转化为小分子烃类,从而提高采收率。
3. 微生物粘附作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可附着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有助于将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
四、微生物代谢产物驱油机理1. 代谢产物的物理作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糖、氨基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可改善原油的流动性,使其更容易被采出。
2. 代谢产物的化学作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可以与原油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采收率。
五、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验证了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原油粘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六、结论通过对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生物降解、粘附作用以及改善原油流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这些特点使得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表明,利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原油粘度,为石油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七、展望与建议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研究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优化微生物培养条件和工艺,提高其在实际油田应用中的效果。
微生物在石油形成、勘探、开采、环境治理上的作用石油常存在于地下的地质沉积岩层中,是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
这些烃类可能以气态、液态或沥青质固态存在。
气态烃常伴随液态烃存在。
气态烃一般是从甲烷到丁烷的小分子饱和烃混合物。
液态烃俗称原油,含有上千种化合物。
原油和天然气存在于地下沉积岩层中,形成贮油岩层。
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发现油田,开采油田,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能源。
在发现开采油田的过程中,微生物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作用1、微生物参与石油的形成石油等许多燃料是在多种微生物长期直接作用下形成的。
没有众多微生物的改造、分解作用,古代的生物遗体不可能变成今天巨量的化石能源。
2、微生物用于勘探石油常规石油勘探是采取地球物理法和地球化学法等方法进行。
由于地球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常常对石油勘探的结果产生质疑。
为了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微生物勘探石油的新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人们发现油区底土中的重烃含量与季节变化有很大的联系,而季节变化的起因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在底土中存在着能利用气态烃为碳源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在底土中的烃浓度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因此可用这些微生物作为勘探地下油气田的指标菌。
随着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微生物勘探石油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准确率不断提高,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应用。
目前它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项重要的技术。
用于石油勘探指标微生物主要是以气态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如甲基单胞菌属、甲基细菌属和分枝杆菌属的菌种。
3、微生物用于二次采油靠地层压力将原油运到地面,称为一次采油。
由于地层压力下降,一次采油所得的油量一般只占油田总储量的1/3左右,因而要进行二次采油才能获得更多的石油。
通常采用强化注水法,可提高采油量,从30%提高到40% —50% 。
在二次采油中,利用微生物采油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微生物在油层中生长繁殖,发酵代谢,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H2,CO2,CH4等气体。
产生的气体可增加地层压力,产生的酸性物质溶于原油,降低原油的黏度,可能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油水表面张力,把高分子烃类分解成短链化合物,使之更加容易流动,避免堵住油井输油管道,由此而提高石油的开采量。
梭状芽孢杆菌属和磺弧菌属中的许多种可用于二次采油,效果明显。
4、微生物用于三次采油经过二次采油后,油气田中仍有30%—40% 的油田需要进一步开采,即第三次采油。
在三次采油中,主要选育产气量大的菌种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连同营养培养液一起注入油层中,通过代谢,产酸产气,分泌表面活性剂,增加地层压力,降低表面张力,消除地层堵塞,从而提高采油量,延长油井的寿命。
乳酸杆菌属、肠膜明串珠菌和黄胞杆菌属常用于三次采油中,提高石油开采率。
(二)微生物采油的优点和其他采油方法相比,微生物采油具有以下优点:1、施工成本低微生物采油所需设备少,可方便地利用其他采油方法中的常规设备。
2、施工简单微生物采油的施工工序简单,操作方便,工程易于上马。
3、适于低产油微生物采油对低产、枯竭油田特别有吸引力,能提高采收率。
4、不污染环境微生物采油技术不污染环境,不损害油地层,可在同一油藏区或同一油井中反复使用。
(三)采油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用于油田开采的微生物一般具有以下鲜明的生物学特征:1、厌氧或兼性厌氧。
在地层无氧条件下能生长繁殖并进行厌氧发酵,在地上有氧条件下也能生长繁殖。
2、在油层高温、高压、高盐等极端环境下能生长繁殖并代谢。
3、多数采油微生物能以烃类作碳源,能以贮油层内的无机盐作氮源或作营养元素。
4、采油微生物必须与其注入油层的环境条件相配伍相适应,要在油层内能运移,能生长繁殖,能产生有机酸、气体、表面活性物质、生物聚合物、有机溶剂等多种代谢产物。
能在50°以上的温度及缺氧条件下生长的中度嗜盐细菌,是微生物采油中最常用的菌种。
(四)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将筛选的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注入油藏,经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产生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原油,改变原油的某些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根据实施过程与方法的不同,微生物采油技术可分为地上微生物采油技术和地下微生物采油技术。
1、地上微生物采油技术地上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在地上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微生物的某种代谢产物,如生物多糖聚合物或生物表面活性剂,然后将发酵产品注入油藏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该技术的实质是利用选育的优良菌种在地上发酵生产采油制剂的技术。
目前,地上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是在地上发酵生产采油中广泛应用微生物多糖和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1)微生物多糖据研究,有百种以上的微生物能产生结构、性能各异的胞外多糖。
能产胞外多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是:明串珠菌属、黄单胞菌属、固氮菌属和小核菌属等。
采油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多糖是:肠膜明串珠菌或葡聚糖明串珠菌产生的右旋糖酐葡聚糖、普鲁兰出芽短梗霉产生的普鲁兰糖、齐整小核菌或葡聚糖小核菌产生的小核菌葡聚糖。
采油中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是野油菜黄单胞菌产生的胞外多糖黄原胶。
(2)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乳化剂以烃为碳源的微生物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来源。
因为石油微生物必须分泌表面活性剂,才能促使烃与水乳化。
烃只有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才能被石油微生物吸收利用。
所以石油微生物是表面活性剂最丰富的基因库。
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棒杆菌属等是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就其化学组成来分,主要可分为糖脂类和脂肽类。
分子的极性端或是多羟基的糖类或是氨基酸类,非极性端是长链脂肪酸的长链烃部分。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粗制品或纯品注入贮油岩层,作用于油一岩石一水三相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强油水乳化,提高原油采收率。
2、地下微生物采油技术地下微生物采油(MEOR)技术是指将在地上模拟油藏条件筛选的微生物菌种与营养物注入油藏,微生物在油藏中运移,生长繁殖,产生多种代谢产物,作用于原油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或用生长繁殖的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封堵贮油岩层大的孔道,调整水驱油剖面;或只将营养物注入油藏,激活油藏内的原生微生物,靠其生命活动提高原油采收率。
根据单井增产措施的处理方法和提高原油采油率的要求,地下微生物采油可分为6类:(1)单井周期注人微生物采油为提高低产油井的原油日产量,在油井高压注入采油微生物,关井,使微生物运移到油井周围直径10m左右的贮油岩层,经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疏通被堵塞的油层空隙通道,增加原油的流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为了保持高产,需要不间断地、周期性地注入采油微生物。
(2)微生物驱油采油微生物从注水井注入油层,微生物随注水向油井贮油层深部移动,同时进行生长繁殖,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细胞和代谢产物综合作用于原油,降低黏度,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3)激活油藏微生物群落驱油油藏中存在着天然的微生物群落,但由于营养物质贫乏,数量很少。
从注水井将营养物注入油层,激活天然微生物群落,让其生长繁殖,产生多种代谢产物驱油。
(4)微生物选择性封堵将体形较大且产生表面黏稠物质的微生物菌种从注水井注入,运移到大孔道或有溶洞的贮油岩层部位,用生长繁殖的大菌体细胞和表面黏稠物质形成的生物膜封堵大孔道或溶洞,防止注入水“指状”流动,提高原油采收率。
(5)微生物压裂液压裂将厌氧条件下大量产生有机酸的微生物及营养物注入空隙度甚小、渗透率很低的贮油层,在高压下用有机酸溶解岩层使之形成缝隙,有利于原油流动,提高原油采收率。
(6)微生物油井清蜡原油中含蜡量较高,会析出蜡晶固着在井壁,堵塞贮油层通往井壁的空隙通道,降低原油流动性,减少单井原油日产量。
注入产生表面活性剂或溶剂的采油微生物,用其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清洗井壁,溶解固形石蜡,提高原油采收率。
(五)微生物在石油污染中的生物修复作用1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及分布据目前的研究, 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70个属, 其中28个属细菌, 30个属丝状真菌, 12个属酵母, 共200多种微生物。
海洋中最主要的降解细菌有: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等; 真菌中有金色担子菌属(Aureobasidium)、假丝酵母属(Candida)等。
石油降解菌通常生长在油水界面上, 而不是油液中。
据丁美丽等[5]在胶州湾的实验证明, 胶州湾的石油降解菌在表层水体中的最高值可达4.6× 102个/mL。
石油降解菌数量仅与海水的石油污染情况有关。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海洋中石油的降解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混合培养的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比纯培养的微生物快, 但是崔俊华等在实验中筛选出了7株高效原油降解菌。
2 石油降解菌的作用(1)作为油污染的生物指示以往大多数调查结果表明, 在海洋中石油烃降解细菌的数量或种群与水域受到油类物质污染的程度有密切关系,通常在被油污染的水域中, 石油烃降解细菌的数量明显地高于非油污染的水域。
烃类降解菌数和异养细菌数的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域受油污染的状况。
丁美丽等在胶州湾的工作以及史君贤等在浙江省海岛海域的工作都证明了这一点。
石油污染可以诱导石油降解菌的增殖及生长, Atlas 报道在正常环境下降解菌一般只占微生物群落的1%, 而当环境受到石油污染时, 降解菌比例可提高到10%。
说明石油污染可以使降解菌发生富集, 降解菌可以作为石油污染的生物指示。
(2)通过自身代谢作用降解石油向水体中投加菌种净化水体的技术是从清除海洋石油污染开始的。
实验室研究表明, 单一菌剂除油率为20%~50%,而混合菌剂除油率可达71.4%。
丁明宇等[8]从青岛近海海水中分离、筛选到73 株细菌和10 株真菌, 并对其降解石油的能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多数菌具有明显的降解石油的能力, 其中, 有 3 个菌株对石油的生物降解率分别高达58.35%、62.75%、71.06%。
史君贤等[9]在浙江沿海海水中分离石油烃降解细菌, 并实验证明降解菌对正烷烃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明显高于单菌株的降解率。
在20℃的条件下, 经过21d 后, 绝大部分的正烷烃被降解, 总的降解率为94.93%, 其中细菌的降解率为75.67%, 理化降解率为19.26%。
在实施接种的现场生物修复处理中, 1990 年在墨西哥湾和1991 年在得克萨斯海岸都获得了成功, 现场观察表明, 在开放水体中添加降解菌是有效的。
(3)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 加速石油的降解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s, 简称BS)是细菌、真菌和酵母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如合适的碳源、氮源、有机营养物、pH 值以及温度) , 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具有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