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山东省地氟病成因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等级性)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2.与传统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动方式清洗鳞茎有利于()A.提高清洗效果B.减少清洗工序C.保持土壤肥力D.提高产品品质3.为打造全国平贝产业高地,铁力市宜重点布局()A.医疗器械企业B.医药制造企业C.食品加工企业D.农机装备企业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
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
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
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
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A.行政管理需求B.金融服务需求C.观光旅游需求D.货物转运需求5.1868年,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劳动力B.市场C.原材料D.交通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
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
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
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F岛的位置可能是()A.12°N,61°W B.12°N,121°WC.20°N,61°W D.20°N,121°W7.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A.甲岛B.乙岛C.丙岛D.丁岛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谈谈饮茶型地氟病的危害与预防提及饮茶型地氟病,相信很多人都比较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
其实,饮茶型地氟病属于地方病,也是生活习惯病,多发于边疆地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如何有效的预防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饮茶型地氟病都有哪些危害,又应该如何预防呢?喝茶是很多人生活中的习惯,但是若煮茶方式不正确或者饮茶方式不合理,就容易危及人体健康,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会患上饮茶型地氟病。
但是目前仍有不少习惯饮茶的人缺少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饮茶型地氟病机及其预防。
1什么是饮茶型地氟病饮茶型地氟病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病。
之所以会患上饮茶型地氟病,主要就是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砖茶、奶茶或者油酥茶等,导致氟过多摄入体内,其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牙齿以及骨骼上,具体来说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
患上饮茶型地氟病,主要就是病区的居民长期饮用含氟量超标的砖茶。
所谓砖茶主要就是使用老茶叶、茶茎以及茶末,经过发酵和压制制作出类似于砖块的茶,而且这种茶的含氟量比较高。
若长期的饮用这种制品,就会导致摄入过多的氟,一般来说生活中喝的茶叶中并没有较高含量的氟,而且饮用量不高,并不会引起地氟病。
很多人不懂得为什么氟会跑到茶叶里,其实氟具有很强的化学地理迁移能力,在岩石、土壤、水、空气中广泛存在,刚好茶树属于高度富集和凝聚氟的植物,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下,茶叶中的含氟量也明显高于其他植物。
2饮茶型地氟病有哪些危害饮茶型地氟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患上饮茶型地氟病后,可能会出现终身无法消除的氟斑牙,情况若比较轻可能会影响到牙齿的外观,若情况严重容易进一步影响咀嚼功能以及消化功能;另一方面,饮茶型地氟病还容易引起氟骨症。
氟骨症属于慢性代谢性骨病,该病的主要症状就是颈、腰、四肢关节疼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病初期会出现持续性的骨关节疼痛,同时还可能会伴有中毒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若疾病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出现关节灵活性不足、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给日常生活的劳动能力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肘关节僵硬变形、活动障碍等情况,甚至会出现脊柱严重弯曲变形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生活无法自理甚至是瘫痪的情况。
山东省高密市高氟区地球化学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韩晔;郑玉萍;张涛;李立伟;马超【摘要】为查明高密市高氟地下水的地球化学及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了解地下水中氟的来源、运移及富集规律,对采集到的382件岩土样品,300件地下水样品进行了主要组分的分析测试;将F-与岩土类别,地下水pH值,Na+、Ca2等阳离子以及Cl-、SO2/4-等阴离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对F-在高密市的水平分布特征和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中主要供氟源为南部丘陵基岩区的砂岩、砾岩、泥岩及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土壤氟含量水平分布由南向北递增,垂向分布为上高下低;高氟水中F-含量与Na+呈正相关、与Ca2+呈负相关,与Mg2无明显相关性,与阴离子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与矿化度无明显相关性,与pH值呈微弱正相关.通过开展高氟区地球化学和水文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对地氟病高发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运移与富集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3(037)006【总页数】7页(P1107-1113)【关键词】高密市;地氟病;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作者】韩晔;郑玉萍;张涛;李立伟;马超【作者单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 300170;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办公室,天津300061;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25001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 300170;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 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高密市是山东省地氟病防治的重点地区,该区地下水中F-含量之高,地氟病分布之广,危害程度之严重均居山东省之最。
由于各种原因,高氟区居民的饮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笔者在研究已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托于《山东省高密市地氟病高发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通过开展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以及水样、岩土样品采集等工作,研究了该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水文地球水化学特征,分析了地下水中影响F-含量的相关因素。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北部高氟区现状及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浅析【摘要】周村北部地势平坦,地下水运移迟缓,氟离子含量较高,生活用水氟含量多大于1mg/L,局部地段地下水中氟含量高达3mg/L。
高氟地下水在平面分布上具有点状和片状分布特点。
垂向上具有愈往深处氟含量愈高的特点。
【关键词】高氟地下水;地氟病;成因;周村北部周村区位于淄博市西部,东临张店、西靠章丘,南接淄川,北面与桓台和邹平接壤。
区内发育中生代白垩系及新生代第四系地层。
由于高氟水地区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普遍患有氟斑牙、氟骨病等地氟病,患者牙齿先出现黄斑,后畸形或腿弯背驼,严重危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为此探讨区内高氟水特征,除氟改水,治理“氟害”,势在必行。
1.高氟区现状1.1高氟区地下水环境特征1.1.1高氟区分布范围根椐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下水中氟含量>1mg/L 的地下水即为高氟地下水。
由岩石、土壤、地下水等自然因素使其氟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地域即为高氟区。
周村北部沈家庄、南阎、石门、十里铺、大姜、邓家庄、丰乐、固玄店及南营一带F-离子含量较高,面积约65km2,地下水氟含量一般在2mg/L左右,其中邓家庄、丰乐村、固玄店一带F-离子含量最高,其值为2.5~3mg/l,区内受氟害程度较重,有5000余人患有氟斑牙病和氟骨病。
该区土壤中F-含量亦较高,多在450~700mg/kg。
1.1.2地下水氟含量分区及特征区内分布含氟较高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钻孔资料显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厚度55~118m。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主要为潜水。
地下水类型为HCO3·Cl-Ca·Mg型、SO4-Ca·Mg或SO4·Cl-Ca·Mg型,矿化度600~2000mg/L,全硬度400~1300mg/L。
将全区划分为氟含量<1mg/L区、1~2mg/L 区和>2mg/L区共3个大区。
- 112 -寿光市地下水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张秀锦(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地理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摘要:根据山东省寿光市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质调查结果,分析了寿光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地下水;氟元素;寿光中图分类号: P314 文献标识码:A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ne in groundwater underShouguang cityZHANG Xiu-jin(Geographic Information Center Shandong Provincial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Shandong Jinan 250001 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ne in groundwater in Shouguang city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water quality survey results.Key words:groundwater; fluorine element; Shouguang city 引言寿光市是山东省地下水氟含量较高的地区,也是地氟病分布比较广泛,危害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是我省地氟病防治的重点地区。
为查明寿光市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流行状况,2006年寿光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地氟病状况做了详细调查;通过对全市16处乡镇(街道)的554个饮水工程的调查取样测试分析,查出氟含量>1.0 mg/L的高氟水源136处(中病区40处,轻病区96处),占总调查水源的24.5%,分布在7处镇(街道)。
受害人口122 195人,其中中病区受害人口41 226人,低病区受害人口80 969人,地氟病区主要集中在寿光市的东部和北部地区,以留吕、田马、羊口、侯镇较为严重,病区检出率均大于59.6%,其中以羊口最为严重,病区检出率高达 69.2%,(中病区8个,轻病区12个)。
地氟病防治知识教案绮陌小学四(1)班王兴会教学目标:了解地氟病防治的各种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二、介绍地氟病的各种知识情况。
1、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
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还可损伤其它器官。
2、消化道是氟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3、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
病区分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
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
5、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
6、在无低氟水源的病区,可选用氯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剂除氟。
分为集中式供水降氟方法与分散式家用降氟罐。
也可用电渗析等物理降氟方法。
7、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是:除改炉改灶外,不要将粮食和食物悬挂在炉灶上方熏烤,采取自然晾晒或利用烤烟房烘干。
病区经熏烤的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很高,在食用前要进行淘洗,以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
8、正确使用降氟炉灶:使用炉灶时,炉盖要严密,不能敞灶燃烧,烟囱要伸出屋外,炉膛加煤高度不能超过烟道出口;定期维修炉灶、清理烟道。
9、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
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10、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做饭或敞灶烤火、熏烤粮食、蔬菜等,造成室内空气氟含量过高,污染粮食及其它食物,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引起燃煤污染地方性氟中毒。
11、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含氟高的砖茶,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引起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
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谈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深度剖析,明确了降雨、地震、自然演变、人为活动等是主要诱发因素。
若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对于深度分析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成因;防治措施引言:近年来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对于怎样提前预测未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及发生后如何进行治理已经成为人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本文就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常见的地质灾害结合了很多实际的工程案例并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和防治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1滑坡、崩塌、泥石流成因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滑坡、崩塌的成因主要与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5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是它们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降雨是引发滑坡、崩塌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从成因角度来说,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因素如下:①降雨。
短时间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崩塌泥石流。
因为降水量较大并且没有及时疏导,使得土体受到雨水因素的影响,其重量不断增加,进而变得更加松软柔软,强度逐渐降低,水渗透压力不断增加。
比如,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贵州省乌镇大寨村的崩塌滑坡,主要原因为降雨,造成了99人死亡。
②地震诱发。
发生地震,快速张拉和剪切岩土层,使得岩土层结构被破坏,极易引发此类地质灾害。
比如,汶川大地震后的大型崩塌滑坡现象。
③地质因素。
局部地段斜坡岩土结构特殊山丘斜坡多为残坡积相土体。
局部地段浅表土体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抗剪滑强度较低。
尤其是大气降水导致土体含水量大幅度增加时,上部松散透水岩土与下部具隔水性能的密实土层或基岩(如基岩面为完整的岩板)之间的接触带很容易形成滞水层,并沿接触面发育软土滑腻带(面),该带摩擦力和粘聚力很低,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如容易储水的斜坡凹槽,上部土体易沿此接触面发生滑移或崩塌。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农药环境学》论文班级:农水一班学号:1502040129姓名:王如珂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农水一班王如珂摘要:总的来说,我国的土壤污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土壤深度盐渍化、酸化,铅、汞、砷、镉等重金属含量偏高,农药等一些有机污染物残留严重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根据农业环境学所学知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土壤污染这一问题进行了综合阐述,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的现状、来源、特点及其危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一些防治措施。
借此来减缓土壤的恶化趋势,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呼吁公众提高土壤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来源;特点;危害;防治措施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使土壤生物种群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导致生产能力退化,并土壤-植物-动物-人体的食物链最终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由于其缓慢性和隐蔽性,故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
因此,认识并了解土壤污染这一问题,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对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土壤及相关概念对于土壤,较为综合且精确的定义是:“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根据结构类型不同,土壤可分为: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以及棱柱状结构。
土壤有五大功能:1、无机质与有机质的循环,2、生物栖息,3、地建筑物地基,4、水分供应及洁净,5、支持植物生长。
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养分、气、热的能力。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土壤具有肥力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是和生物进化同步发展的。
土壤肥力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而人为肥力是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山东桓台县改水降氟防治地氟病效果评价
郝继涛
【期刊名称】《地方病通报》
【年(卷),期】2001(16)4
【摘要】为对山东桓台改水降氟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效果进行评价 ,在 1 991、1 993、1 995和 1 997四年中 ,对桓台县 1 0处改水工程的使用情况、各年度平均水氟含量 (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三期均值 )进行观察监测 ,并对观察点儿童尿氟水平、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改水降氟工程使用效果良好 ,改水后水氟含量相对稳定 ,儿童尿氟水平低 ,儿童氟斑牙患病率达到非病区标准。
桓台县改水降氟预防地氟病成效显著。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改水降氟;水氟;尿氟;氟斑牙;桓台;山东
【作者】郝继涛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9.901;R181.81
【相关文献】
1.象山县改水降氟12年防治地氟病效果观察 [J], 叶众
2.山东省改水降氟措施效果评价标准的研究 [J], 孙维彬;孟宪才;王学松;徐颖;黄承武
3.中国改水降氟措施效果评价和标准研究 3.改水降氟设施管理办法研究 [J], 吉荣娣;吉荣娣;焦英军;李云志
4.河南省鲁山县改水降氟防治地氟病效果评价 [J], 王孝文;马松臣;路建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的论文•相关推荐关于地理的论文(通用14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地理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的论文篇1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认识不正确、学习不科学、依赖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益等措施,进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学习思维多元化地球知识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
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1、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
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
小组成员:张月20093349宋颖20093350李智会20093359钟昀20093371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李智会钟昀资料整理:宋颖张月PPT制作:宋颖李智会报告:张月钟昀演讲:李智会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控制教师:唐永金班级:农学 09组员:宋颖李智会钟昀张月2011年12月5日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成因现况危害防治【摘要】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
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正文】一.沙漠化的定义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湿润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①“沙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②“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沙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我国《防沙治沙法》中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现状1.沙漠化的成因(1)气候变化异常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鲁东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 学院20 17 -20 18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268810025
任课教师 董志成 成绩
山东省地氟病成因及防治
摘要:地氟病是山东省的主要地方病之一,分布较为广泛。
在鲁西南、鲁北和鲁东
地区都有分布。
重病区主要分布在菏泽、济宁[1]、枣庄、秦安、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区。
经过调查,这些地区地氟病的发生与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质环境因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基于此,在地氟病发病区开发优质水源,避开高氟地质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注重居民生括的地质环境的保护和高氟饮用水的改造与治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地方病;氟中毒;地质环境;山东省;防治措施 正文
地氟病是山东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分布极为广泛,涉及近百个县(市、区),近800个乡镇,受害人口约400万人,其中氟斑牙患者约24 万人,占受害人口的6%“。
山东地氟病重病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地区的菏泽市、济宁市;鲁北地区的淄博市、滨州市等;鲁中南地区的泰安市、枣庄市等;鲁东地区的潍坊市和青岛市。
一、山东省地氟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1.鲁北地区
高氟区分布在桓台、寿光、博兴、滨州等地,其中以桓台最为集中。
区内为山前冲积平原、主要由第四纪冲积物组成。
0~40m 内除地表0~1m 的耕植层外,其余为粘土,亚粘土、细砂层及钙质结核组成;40~60m 有较厚的粘土,100m 左右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
地下水含氟量较高。
由于该地区地势低挂,易于产生盐溃化。
氟元素是最活泼的元素之一,它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山区的含氟岩石,经长期风化,溶解,氟元素不断的释放,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从高出向低出径流,随着水流变缓,氟化物沉积下来形成高氟区。
本已处于冲积平原与黄河平原交接处,地下水径流条件差,造成氟的不断沉积。
如桓台邢家后诸村,处在盐碱涝洼地区,地下水含氟量 6.67mg/L,是本地区地下水含氟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此外在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亚粘土对氟有较强的吸附力,也是造成地下水含氟较高的原因。
本区气候干燥,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多
,浅层地下水浓缩,氟量增高。
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工业“三废”排放污染也是造成该地区地下水高氟的重要原因。
以桓台高氟病区为例,据有关资料介绍,在1961年前的漫长时间里,桓台地区水化学在演化中氟含量没有达到富集的碱化程度,没有形成高氟区,但经过20年后的1980年氟含量在水中差异很大,地下水碱化程度增强,为氟富集创了条件,出现了复合富集带,形成了较宽的高氟畜集区。
淄博地处山前倾斜平原边部、桓台上游,是山东省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
开采煤矿时废弃大量的含氟煤粉和煤
矸石及其他工业“三废”排放物,仅淄博某铝厂1年中排放的赤泥、煤渣就达60x10t,烟尘中氟排放量达718va,由于水的淋溶、搬运,使其中的氟经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进人北部下游的桓台等平原低洼地区,形成高氟地下水区。
2.鲁西地区
高氟区分布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济宁、菏泽地区,重病区的分布集中在嘉祥、汶上西部至南阳湖沿岸的单县、曹县一带。
本地区位于汶、泗倾斜平原西部和黄河平原交接地带,为地下水集中汇集处。
岩性主要为第四纪沉积层,有粘土、亚粘土,下覆白垩系、侏罗系地层。
松散层中普遍发育有含氟量较高的钙质结核。
在水淋溶作用下,氟离子随地下水径流至排泄区,排泄区地下水径流条件差。
例如,西部荷泽地区深.浅地下水的总流向是由西向东流至嘉祥境内,而嘉祥南部一带又有孤山、残丘阻碍地下水正常排泄造成壅水现象,以垂直交替为主,致使地下水含氟量增高。
该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含氟量浓缩形成高氟区。
例如嘉祥县梁宝寺的寺后村,地下水最高含氟量达16.4mg/L[2]。
高氟地区生产的粮食和蔬菜含氟量相对较高,居民长期食用含氟量较高的粮食及蔬菜也会加重该地区居民的地方性氟中毒。
3.鲁中南地区
病区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或谷地,例如肥城单斜盆地,临沂以南的韩台断陷盆地等,总的来说,鲁中南地区地氟病较山东其他地区分布零星且轻微。
高氟区位于平原低挂地带,主要分布第四纪覆盖层,例如肥城盆地第四纪地层以粘土、亚粘土组成,并广泛分布有钙质结核,第四系之下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
浅部地下水含氟量较高,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径流条件差,导致地下水中氟浓缩,加之年降雨量大大低于蒸发量,这是造成地下水氟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盆地内大量采煤,地表含氟煤粉、煤矸石堆积,部分随水流失,,也会造成含氟量增高。
4.鲁东地区
胶莱盆地大沽河一带是本省地氟病发病最严重的地区,尤以平度南部及高密地区地下水含氟量最为集中,例如平度西刘家口氟含量最高可达19.2mgL,高密大牟家、毛家庄地下水最高含氟量可达18.0mg/L。
区内为盐碱涝佳地带,除大片被第四纪覆盖外,其余有白垩系火山岩、火山角砾岩,砾岩等,零星出露前寒武纪粉子山群地层。
第四纪岩性以粘土、亚粘土为主,含钙质结核,病区钙质结核平均含氟357 mg/kg,土壤平均含氟量为285 mg/kg,是非病区土壤含氟量的4.4倍。
盆地内火山岩是氟含量较高的岩石,其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下来的物质被水流搬运到地势低挂处,形成含氟较高的沉积物。
上述含氟物质,经水流的淋滤溶解作用,氟离子溶于地下水中。
盆地内地下水运动迟缓,径流条件差,加之年降雨量低于蒸发量,使其在地下水中浓缩,形成高氟区。
二、防治措施
1. 最好的防治措施是改善水源。
以自来水方式供给各户饮用,通过以水养水方式保证集中供水系统运行所需经费,对于水资源贫乏山区地氟病来说,采取分质供水方式,即低氟水饮用,洗涤等其他用水则仍用高解决较分散地氟病村饮用水问题。
但应往意成井氟水。
另外,在地氟病区寻找低氟地下水,质量,严防高氟地下水污染低氟地下水。
而在高氟温泉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水环境,防止人为二次污染!4]。
含氟量较高的水也可用化学药物(如硫酸铝、活性炭等) 除氟。
2.由于我省地氟病系烧煤时,煤燃烧释放的氟污染食物、空气所致,故最有效、简便、经济的预防措施是改良炉灶,防止室内空气及食物受到氟污染。
改良炉灶的关键是装有炉盖及烟囱等良好排烟设施,能有效地将烟尘排出室外。
为此要求做到灶体坚固不漏烟,炉圈之间搭配严密,烟囱垂直通畅伸出屋顶两尺以上(从侧面伸出时烟囱高度在
3.5米以上),取暖铁炉烟管必须伸出室外。
3.在改良炉灶的基础上,还要改变食物的干燥和储存方法,玉米、辣椒等收割后应放在室外晒干和晾干,阴雨天急需干燥时可用烤烟房干燥。
食物干燥后不要将其长期悬挂在锅台炉灶上方或炕笆上,应密封保存,避免煤烟污染食物。
改建、新建住房时应将厨房与居室分开,使煤烟不能直接进入居室内,同时修建小粮仓贮存食物,减少食物在贮存过程中受的氟污染。
4.食用食物前应养成淘洗习惯,目的是清除食物表面附着的氟,减少机体对氟的食入。
氟中毒的相关症状及预防措施: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可服氟宁片,每日2次,每次1片,30天一疗程,有促进机体排氟作用。
三、结语
地氟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疾病,病区的构成不仅决定于致病因子氟的来源,还决定于氟富集及活化程度;人群发病不仅决定于饮水和食物中含氟量的高低,还决定于机体中毒时一系列内外界环境条件。
防治地氟病,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山东省地氟病主要是饮水水源含氟量较高,因此最根本的防治措施是改变饮水中含氟量较高的问题。
目前通过各项措施已经在防病治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盂胜,吴恩江,李明建.鲁西南浅层高氟地下水成因的水文地
球化学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29(5):39-41.
[2]李永华,王五一,侯少范.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环境的安全阀
值[J].环境科学,2002,23(4):1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