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监测(正常值-常见异常-注意事项)(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读书笔记──生命体征的监测(崔雪梅)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它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恒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及其敏感。
护理人员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技能与护理是临床护理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体温(一)正常体温:口温 36.3~37.2 ( 37.0 )肛温 36.5~37.7 ( 37.5 )腋温 36.0~37.0 ( 36.5 )(二)常见异常:1. 体温过高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①低热体温37.3-38℃。
②中等热体温38.1-39.0℃。
③高热体温39.1-41.0 ℃④超高热 41℃体温以上2.体温过低临床分级:轻度 32~35℃;中度 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 23~25℃(三)测量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有无破损。
手工甩表时,不可触及它物,防治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于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 以免引起爆破。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 禁用口腔测温;腋下手术、创伤、炎症、出汗多者、肩关节夹不紧者不宜测腋温;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
心肌梗死者不宜测肛温。
3.婴幼儿、危重者、躁动者应该专人看护。
4.病人如不慎咬碎体温计而吞下汞时 , 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 以免损伤唇、舌、口腔及食管和胃肠道粘膜 , 随后口服蛋清或牛奶 , 使蛋白与汞结合 , 延缓汞的吸收。
病情允许者可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 如韭菜 ), 促进汞的排泄。
5.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
(1)坐浴或灌肠后 , 应间隔 30 分钟后 , 方可测直肠温度。
(2)刚进食进水或面颊部冷、热敷后, 应间隔 30 分钟后, 方可测口腔温度。
(3)传染病病人应用专用体温计 , 并单独进行清洁、消毒 , 以防交叉感染。
6.新入院病人的体温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续测量三天,三天后正常者改为每天测量2次。
四大生命体征正常值1、体温正常值:口温:36.3 C 〜37.2 C肛温:36.5 C 〜37.7 C腋温:36C〜37C测量方法:①测口温:将体温计贮汞槽端斜置于患者舌下热袋处,测量3分钟。
②测肛温:将肛表缓慢插入肛门内3-4厘米,测量3分钟。
③测腋温:将体温计置于患者腋下,紧贴皮肤,嘱患者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测量10 分钟。
注意:测体温前,体温计汞柱必须甩至35 C以下,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呼吸频率正常值:正常呼吸运动两侧基本对称,节律均匀,深浅度适中,呼吸频率为12-18 次/ 分钟。
成人呼吸超过24 次/ 分钟,称为呼吸过速。
成人呼吸少于10 次/ 分钟,称为呼吸过缓。
小儿见测量方法:观察被测者的胸、腹起伏,以一起一伏计为 1 次,成人和儿童计数30秒,所测数据乘以2,即为呼吸频率。
如呼吸不规则者,应测 1 分钟。
3、脉率正常值:成人脉率为60-100 次/分钟。
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速脉。
成人脉率低于60 次/ 分,称缓脉。
小儿见表一测量方法:最常用的诊脉部位是桡动脉,测30 秒,将所测脉搏数乘以2,即为脉率。
异常脉搏测 1 分钟。
4、血压正常值:正常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mmH。
收缩压达到160mm Hg或以上,和舒张压》95 mmHg称高血压;当收缩压在141〜159mmH(之间,或舒张压在91〜94mmH之间,称临界高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 g 称低血压。
儿童正常血压为:收缩压(毫米汞柱)=2X年龄+ 80,舒张压为收缩压的3/5〜2/3 , 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低于75〜80毫米汞柱为低血压,收缩压在12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在80 毫米汞柱以上为高血压。
详细见表二。
正常足月儿新生儿血压为70/50mmHg.注:收缩压为测量血压时的最高值,舒张压为测量血压时的最低值。
读书笔记──生命体征的监测(崔雪梅)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它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恒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及其敏感。
护理人员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技能与护理是临床护理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体温(一)正常体温:口温 36.3~37.2 ( 37.0 )肛温 36.5~37.7 ( 37.5 )腋温 36.0~37.0 ( 36.5 )(二)常见异常:1. 体温过高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①低热体温37.3-38℃。
②中等热体温38.1-39.0℃。
③高热体温39.1-41.0 ℃④超高热 41℃体温以上2.体温过低临床分级:轻度 32~35℃;中度 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 23~25℃(三)测量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有无破损。
手工甩表时,不可触及它物,防治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于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 以免引起爆破。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 禁用口腔测温;腋下手术、创伤、炎症、出汗多者、肩关节夹不紧者不宜测腋温;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
心肌梗死者不宜测肛温。
3.婴幼儿、危重者、躁动者应该专人看护。
4.病人如不慎咬碎体温计而吞下汞时 , 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 以免损伤唇、舌、口腔及食管和胃肠道粘膜 , 随后口服蛋清或牛奶 , 使蛋白与汞结合 , 延缓汞的吸收。
病情允许者可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 如韭菜 ), 促进汞的排泄。
5.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
(1)坐浴或灌肠后 , 应间隔 30 分钟后 , 方可测直肠温度。
(2)刚进食进水或面颊部冷、热敷后, 应间隔 30 分钟后, 方可测口腔温度。
(3)传染病病人应用专用体温计 , 并单独进行清洁、消毒 , 以防交叉感染。
6.新入院病人的体温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续测量三天,三天后正常者改为每天测量2次。
正常生命体征的正常值1. 体温:36.5℃ ~ 37.5℃体温是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之一,通常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生病或健康。
正常成年人的体温范围在36.5℃ ~ 37.5℃,但体温的变化也会受到个人的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需要及时诊治。
2. 脉搏:每分钟60次 ~ 100次脉搏是人体心脏运行的反映,也是判断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脉搏的平均值为60次 ~100次/分,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所变化,例如运动、饮食、情绪等。
如果脉搏过慢或过快,需要检查是否有心脏疾病等问题。
3. 呼吸:每分钟10次 ~ 20次呼吸是人体的代谢过程之一,可以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0次~20次,但也会受到身体状况、情绪、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呼吸过快或过慢,需要检查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
4. 血压:收缩压120mmHg以下,舒张压80mmHg以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也是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收缩压应在120mmHg以下,舒张压应在80mmHg以下。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人体运动、卧位、饮食、药物、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血压的变化也比较大。
如果血压偏高或偏低,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 心电图:正常图形和波幅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状态,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缺血等疾病。
正常情况下,心电图应该呈现正常的图形和波幅。
如果出现异常,例如T波倒置、ST段抬高或下降、QRS 波群变宽等,可能提示有心脏疾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6. 血氧饱和度:95%以上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输送氧气的红细胞中所含氧气的比例。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氧饱和度应在95%以上,如果血氧饱和度偏低,可能会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同时也可能提示有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基本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概述: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状态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了解和监测基本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对于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因素。
一、体温:体温是人体内部温度的一种表征,通常通过口腔、腋窝或直肠测量。
正常成人的体温范围在36℃(96.8℉)至37℃(98.6℉)之间。
体温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新陈代谢状态、炎症反应以及一些疾病的存在。
体温过高可能表明发热或感染,而体温过低可能与低体温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有关。
二、脉搏:脉搏是指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常通过动脉搏动的频率和规律性来评估。
成人的正常脉搏范围为每分钟60至100次。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收缩能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的应激状态。
脉搏过快可能与心律失常、贫血或焦虑等问题相关,而脉搏过慢可能与心脏病、药物副作用或体位性低血压等有关。
三、呼吸:呼吸是人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通常通过每分钟呼吸次数来评估。
成人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为每分钟12至20次。
呼吸的变化可以反映肺功能、呼吸道疾病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存在。
呼吸过快可能与感染、焦虑或酸中毒等有关,而呼吸过慢可能与呼吸抑制、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中毒等问题有关。
四、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通常通过收缩压和舒张压来表示,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
成人的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至120 mmHg,舒张压60至80 mmHg。
血压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血管的弹性以及一些疾病的存在。
血压过高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肾脏疾病等有关,而血压过低可能与低血压、心脏疾病或失血等问题有关。
影响因素:基本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年龄、性别、体质、环境温度、情绪状态以及药物使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生命体征的变化。
因此,在评估个体的生命体征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与个体的基准值进行对比。
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主
要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疼痛、血氧、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脉搏为60-100次/分(一般为70-80
次/分)。
当心功能不全、休克、高热、严重的贫血和疼痛、甲状腺
危象、心肌炎,以及阿托品等药物中毒时,心率和脉搏显著加快。
当颅内压增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脉搏减慢。
在一般情况下心率与脉搏是一致的,但在心房颤动、频发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时,脉搏会少于心率,称为短绌脉。
生命体征正常值是指人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数值
范围。
具体来说,体温正常值为口温36.3℃-37.2℃,肛温36.5℃-37.7℃,腋温36℃-37℃。
呼吸频率正常值为12-20次/分钟。
血压正常值为舒张压<80,收缩压<120。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医学书籍或咨询专业
医生。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知识1、何谓生命体征?其正常值范围是多少?答:临床上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统称为生命体征。
正常范围为:(1)体温:口腔温度37℃左右,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5℃左右,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5℃左右。
(2)脉搏:每分钟60~100次。
(3)呼吸:每分钟16~20次。
(4)血压: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差为30~40mmHg。
2、哪些因素影响测量的体温值?答: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变化,但一般不超过0.5~1.0℃。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有些治疗如灌肠、坐浴等都会对体温有影响,在测量体温时,应加以考虑。
同时要注意体温计本身的误差对测量值的影响。
3、哪些病人不能进行口腔测温?答: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病人不可采用口腔测温。
4、哪些病人不能进行直肠测温?答:直肠疾病或手术后、腹泻、心梗病人不宜用直肠测温。
5、常用体温计消毒液有哪些?答:70%的乙醇、100mg/L过氧乙酸、0.1%碘伏等,消毒溶液应每天更换。
6、如何检查体温计的准确性?答:将体温计甩至35.0℃以下,同时放入40.0℃以下温水中,3min取出,读数相差0.2℃以上或汞柱出现裂隙则体温计不能使用,应取出。
7、如果病人的体温突然升高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答:(1)测温时在体温计附近是否有热源,如热水袋。
(2)测温前30min内是否有进食、热水浴或剧烈运动。
(3)是否是病人有意制造假体温。
排除以上可能时,应给病人重新测量体温,如果病人的确发热应采取措施。
8、体温的观察包括哪些内容?答:体温的类型、热型和发热过程中伴随的临床表现及病人的心理反应。
9、什么是速脉、缓脉?答:速脉: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大于100次/分,又称为心动过速。
缓脉: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低于60次/分,又称为心动过缓。
10、如何测量短绌脉,如何绘制?答:若发现病人脉搏短绌时,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或“停”的口令,计时1分。
生命体征监测规范制度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了确保医院内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订立本规范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范围内的全部医疗人员,包含医生、护士等。
第二条生命体征的定义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包含但不限于体温、脉搏、心率、呼吸、血压等。
第三条生命体征监测的设备和条件1.医院必需配备先进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并保持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医院要配置特地的生命体征监测区,确保监测环境的安静、乾净和无干扰。
3.医院要定期对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第四条生命体征监测的人员1.医生和护士是生命体征监测的责任人,必需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医生和护士必需依照本制度的规定,认真负责地完成生命体征监测工作。
3.医生和护士需要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升监测技能和知识水平。
第五条生命体征监测的要求1.生命体征监测应依照医嘱要求的频次和时段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及时性。
2.医生和护士在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前,必需事先进行相关消毒和洗手等操作,保证无菌状态。
3.在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时,必需保持专注和细心,注意察看患者的反应和异常情况。
4.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必需记录在特地的监测表格中,并及时向医生进行汇报和沟通。
5.对异常的生命体征数据,医生和护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等。
第六条生命体征监测的记录与保管1.医院要建立健全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记录和保管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和安全。
2.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的医生和护士必需按要求填写相关的监测表格,并签名确认。
3.监测数据记录要真实、准确,不得隐瞒或窜改监测数据,如发现错误,应及时更正并注明原因。
4.监测数据应按规定时间点进行归档保管,保管期限不得少于五年,并妥当保管,防止数据丢失或泄露。
第七条生命体征监测的质量掌控1.医院要定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的质量检查,确保核心关键指标的监测准确性和全都性。
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篇: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生命体征的正常值范围
人的健康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而保持良好的生理功能,一般要
求一些重要的生命体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这些生命体征主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
首先,正常体温一般在36.1℃~37.2℃之间,超过37.2℃表示
发热;下降到36.1℃以下,则表示耐寒能力受影响,会有低温症状。
其次是血压,正常成人的血压一般在120/80mmHg以内,小于
90/60mmHg表示低血压,大于140/90mmHg表示高血压。
紧接着,正常人的呼吸频率一般在12~20次/分钟,大于20次/
分钟的表示呼吸过快,小于12次/分钟的表示呼吸过慢。
武汉,心率正常情况下是60~100次/分钟,如果大于100次/分
钟就表示有心律失常,小于60次/分钟表示心率过慢。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生命体征正常范围,作为保持健康的重要参
考和预知及早预防的依据。
所以一般来说,要求成人正常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话,一定需要上述几个主要的生命体征都要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因此,建议有能力的人定期进行体检或者记录体征,及时发现和纠正
身体上出现的异常情况,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成人生命体征及正常值概述:成人生命体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评估,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指标。
常见的成人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了解和监测这些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判断一个人的生理状态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体温:体温是反映人体内部热平衡状态的指标之一。
正常体温范围是36.5°C-37.5°C,通常以口腔测量为主。
体温超过37.5°C称为低热,可能是因为身体在应对某种感染或炎症。
体温超过38°C则被视为发热,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中暑等原因引起。
脉搏:脉搏是指血液被心脏泵出后在动脉中形成的搏动。
成年人的正常脉搏范围是60-100次/分钟。
脉搏过快可能是因为心律失常、焦虑、贫血等原因,脉搏过慢可能是因为心脏问题、药物副作用等原因。
呼吸:呼吸是指人体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正常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2-20次。
呼吸频率过快可能是因为呼吸系统感染、焦虑等原因,呼吸频率过慢可能是因为呼吸中枢抑制、药物影响等原因。
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40mmHg,舒张压80-90mmHg。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增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降低,可能导致头晕、晕厥等症状。
体重:体重是反映一个人体脂肪和肌肉含量的指标之一。
正常体重范围因个体差异而异,可使用身高体重指数(BMI)来估算。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正常范围为18.5-24.9。
超过这个范围的体重可能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身高:身高是一个人垂直方向的线性测量指标。
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0-175cm,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0-165cm。
身高的偏差可能与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有关。
视力:视力是指眼睛对光线的感知能力。
正常视力是指在正常照明条件下,能够清晰地看到6米远处的物体。
常用的视力检查方法是使用视力表进行视力测试,以百分数来表示,例如20/20即为正常视力。
生命体征监测管理工作制度1. 引言1.1 目的1.2 范围2. 背景2.1 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2.2 程序和政策3. 定义3.1 生命体征监测3.2 管理工作制度4. 职责和责任4.1 生命体征监测人员的职责4.2 管理人员的责任5. 流程5.1 登记和评估5.2 监测和记录5.3 分析和解读5.4 报告和跟踪6.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6.1 数据存储6.2 数据保密性6.3 数据传输7. 培训和培养7.1 培训计划7.2 知识和技能7.3 持续学习8. 质量控制8.1 标准操作程序8.2 校准和验证8.3 质量保证9. 设备和工具9.1 生命体征监测设备9.2 软件和应用程序9.3 维护和维修10. 总结引言1.1 目的生命体征监测管理工作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对个体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可靠、安全和及时的监测,以便提供有效的医疗护理和干预。
1.2 范围本工作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的健康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和相关的医疗护理人员。
背景2.1 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生命体征监测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提供有关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信息,如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
这些信息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理变化至关重要。
2.2 程序和政策为了确保生命体征监测的质量和准确性,许多国家和机构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和政策。
这些程序和政策旨在对生命体征监测过程中的相关方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督。
定义3.1 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是通过测量和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来评估他们的生命体征。
生理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和氧饱和度等。
3.2 管理工作制度管理工作制度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设备和流程的一整套规范和程序。
职责和责任4.1 生命体征监测人员的职责生命体征监测人员负责准确地收集、记录和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
他们还应该及时报告异常,并准确记录这些异常的性质和时机。
4.2 管理人员的责任管理人员应确保生命体征监测人员得到充分的培训和指导,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政策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生命体征的监测
张元霞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它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恒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及其敏感。
护理人员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技能与护理是临床护理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体温: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的温度,又称为体和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一)正常体温:口温 36.3~37.2 ( 37.0 )
肛温 36.5~37.7 ( 37.5 )
腋温 36.0~37.0 ( 36.5 )
(二)常见异常:
1.体温过高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准)
①低热体温37.3-38℃。
②中等热体温38.1-39.0℃。
③高热体温39.1-41.0 ℃
④超高热 41℃以上
2.体温过低临床分级:
轻度 32~35℃;
中度 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 23~25℃
(三)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有无破损。
手工甩表时,不可触及它物,防治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于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 以免引起爆破。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 禁用口腔测温;腋下手术、创伤、炎症、出汗多者、肩关节夹不紧者不宜测腋温;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
心肌梗死者不宜测肛温。
3.婴幼儿、危重者、躁动者应该专人看护。
4.病人如不慎咬碎体温计而吞下汞时 , 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 以免损伤唇、舌、口腔及食管和胃肠道粘膜 , 随后口服蛋清或牛奶 , 使蛋白与汞结合 , 延缓汞的吸收。
病情允许者可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 如韭菜 ), 促进汞的排泄。
5.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
(1)坐浴或灌肠后, 应间隔 30 分钟后, 方可测直肠温度。
(2)刚进食进水或面颊部冷、热敷后, 应间隔 30 分钟后, 方可测口腔温度。
(3)传染病病人应用专用体温计, 并单独进行清洁、消毒, 以防交叉感染。
6.新入院病人的体温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续测量三天,三天后正常者改为每天测量2次。
7.手术患者,术前1天8pm测量体温,术后每天测量4次,连续测量3天,体温恢复正常改为每天测量2次。
二、脉搏:指心动周期里血管内压力和血管容量变化引起的动脉搏动。
(一)正常值: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儿童脉率平均约90次/分,老年人平均约55~60次/分。
脉率与呼吸的比例是4-5:1。
(二)常见异常
1.脉率异常:
(1)心动过速成人每分大于100次;
(2)心动过缓成人每分少于60次;
2.节律异常: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中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每个正常搏动后跟一次提早搏动(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2个后跟一次提早搏动称三联律。
(2)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3.强弱异常:
(1)洪脉脉搏强而大
(2)细脉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
(3)交替脉强弱交替出现
(4)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
(5)重博脉正常脉波在其下降期中有一重复上升的脉波,但较第一波低。
(6)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三)测量注意事项:
1.异常脉搏测1min
2.勿以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的搏动易与病人的搏动相混淆。
3.脉搏短绌:以分数式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
4.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5.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三、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正常呼吸: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二)常见异常:
1.频率异常
(1)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也称气促。
一般体温每升高1℃,呼吸频率大约增加3 ~ 4次/分。
(2)呼吸过缓成人呼吸<12次/分。
2.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Cheyne-Stokes)呼吸。
潮式呼吸表现: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30秒)后,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如潮水起伏。
潮式呼吸的周期可长达30秒至2分。
3.声音异常:蝉鸣样呼吸,鼾声呼吸。
(三)测量注意事项:
1.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四、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正常血压
收缩压90~139mmHg(12~18.6 k Pa)
舒张压60~89mmHg(8~12 k Pa)
脉压30~40mmHg(4~5.3 k Pa)
(二)异常血压:
1.高血压:
分级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 < 120 < 80
正常血压 < 130 <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一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94
二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三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140 <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 90
2.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12/8KPa),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衰等。
(三)测量注意事项:
1.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袖带宽窄合适:太窄测得血压值偏高;太宽血压值偏低。
3.袖带松紧以能放入一手指为宜,过紧测得血压偏低,过松测得血压偏高。
4.患者应情绪平静,运动、紧张、吸烟、情绪紧张后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
5.被测肢体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
6.放气的速度也要适中,以每秒下降4mmHg为宜。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