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确定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2.分析三首五言诗的意象、情感、结构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汉魏晋五言诗的概述2.《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三首诗的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汉魏晋五言诗的背景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五言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诗歌解析1.《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诗歌背景:曹操在一次宴会上,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遂作此诗。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紧凑,韵脚和谐。
b.意象美:人生如梦,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c.情感美: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归园田居·其一》(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之祖”。
(2)诗歌背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描绘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流畅,韵脚自然。
b.意象美:田园风光,宁静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c.情感美: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饮酒·其五》(1)作者简介:陶渊明。
(2)诗歌背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以酒为乐,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舒缓,韵脚悠扬。
b.意象美:酒,人生的一种象征,寓意着人生的苦乐与感悟。
c.情感美: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三首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3.讨论五言诗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歌。
本节课通过解析汉魏晋五言诗三首,使学生对五言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中语文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四、课堂训练(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五、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一、题解《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二、研习课文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三、课堂小结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的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1、点拨法。
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
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
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的: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2.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家作品(一)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建安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乱世出英雄,盛世无华章)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
高中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
2.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句式特点。
3.了解陶渊明诗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外在美与内在美相得益彰的描写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短歌行》,要使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的志向。
2.学习《归园田居》,要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1.《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2.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3. 体悟《归园田居》中作者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教学难点1.鉴赏三首诗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三首诗。
●教学方法1.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叠字及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运用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品味《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叠字的表达效果。
2.学习《迢迢牵牛星》和《归园田居》两诗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了解陶渊明诗的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郭沫若先生曾在他的诗作——《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描绘了牛郎织女隔着“浅浅”的天河的幸福生活的图景(此处让学生背诵有关诗句)。
但是,当他们隔着同样的“浅浅”的天河,却不能相守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体会到他们的别离之恨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英雄,每一个时代都对它的英雄有不同的要求,封建时代,人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常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语句比喻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节操。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教学步骤一、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1.导入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借神话故事抒写了夫妇离别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模仿民歌所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艺术造诣很高,为历代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朗读、感知3.疏通、理解: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
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高中语文学科必修1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短歌行》中的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
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短歌行》中的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新课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简介《古诗十九首》1.简介《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1.范读2.学生读出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五言诗:“二三”“二一二”“二二一”节拍。
3.请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学生代表提出本组难翻译的词句。
4.欣赏译诗四、概括诗意,理清思路1.基本内容: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2.写作思路结构图:两星现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五.艺术手法探究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请举例分析。
---叠词的运用迢迢:写牵牛星的距离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写银河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写人的相视之神情【小结】叠词的作用:精确描摹事物,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加了音律美。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2006.9.10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魏晋诗歌艺术方面的特点与成就;2、过程与方法: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节奏的句式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陶渊明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1. 《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2.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3. 体悟《归园田居》中作者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1. 鉴赏三首诗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1. 导语:从上星期进入的现实主义代表作《诗经》开始,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再到东汉建安年间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在古代社会徜徉良久,今天我们将从东汉幽幽怨情出发,体会三国时期的豪情,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人间天堂。
恩爱的牛郎织女却被天河隔开,只有苦苦相望泪流满面;一代骄雄曹操却极尽委婉恳求之致,向全国各地纳求贤才;厌恶官场的陶渊明终得回归故里,在人间制造出一心所向的“桃花源”,现在我们走入这三首诗,于诗人同悲同喜,同愁同闲吧。
2. 《迢迢牵牛星》1) 背景介绍选自梁代萧统《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第十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选作的选集。
内容: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彷徨失意的心情特点: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中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2) 后人评价: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一字千金”3) 同学讨论:A. 诗歌基本内容,写作思路和艺术特色;需要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翻译:遥远牛郎不可及,皎洁织女奈何喜纤纤素手自举起,札札机杼声声泣半匹布帛竟终日,千行清泪度整年清浅银河阻我期,谦和君子任我思盈盈之水间怀人,脉脉情意不得诉写作思路:远景—近景—特写—虚化—交融以旁观者角色远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走近观察其整体――》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细看其工作表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深入其内心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替其审视与幽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艺术特色:叠词的运用:“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1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漫长的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佳作。
其中,汉魏晋时期的诗歌以自然、豪放、清新脱俗著称,被人们奉为诗词的代表之一,也是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
教师若能将传统文化启蒙和现代教育诉求以及学生兴趣融合得恰到好处,在课程中注入自己的教育“元素”,也许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懂得真正的欣赏,真正的感悟,真正的“爱上诗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三首诗:【《临洮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自古红颜多薄命,羌管悲凉更数秋。
悬崖百丈,乱水千回,越奔越勇搏浊流。
一挥手、六尺神州共立,千秋功业——惟我独尊!【《古风》】千载奇文,离骚古风。
独竿横翠溪,举手摘星辰。
清夜皎月,皓然见桂林。
峥嵘岩石相砌,仙人处处相因。
良辰美景,相逢是天份。
流景梦回,归来意气纯。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以上三首诗分别出自《滕王阁序》、《离骚》和《离咸阳送张籍之京》。
这三首诗可以说是汉魏晋诗歌的代表之作。
每首诗词文采斐然,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情怀,其中贯穿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我们需要的,是从中理解、提炼出数学、语言、科学等相关知识所在的共同点,考虑如何整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课程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2)掌握三首汉魏晋诗歌的朗诵技巧和欣赏方法。
(3)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汉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风貌以及历史背景。
(4)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阅读、鉴赏绝妙的诗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感觉、思考力,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汉魏晋诗三首魏晋五言诗三首第一课时短歌行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
2、根据作者及相关背景,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备课:高占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魏晋诗歌艺术特点方面的特点与成就;2. 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1. 《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2.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3.诗文中的重要古汉语知识三、导语:从现实主义代表作《诗经》开始,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再到东汉建安年间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在古代社会徜徉良久,今天我们将从东汉的幽幽怨情出发,到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那里领略他的万丈豪情,再到东晋体会靖节先生——陶渊明质朴自然而又真实的诗语,触摸他那悠然安适而又高洁的灵魂。
四、诗歌知识1.古体诗:也叫古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无严格规定;用韵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篇幅一般较大,容量也较大。
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后成为文学上的一个概念,这十九首诗的风格,内容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见课下注释①这组诗长于抒情,善于比兴,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委婉含蓄,感情缠绵曲折,韵调和谐流畅,是我国古代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作品亦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艺术上是对《诗经》《楚辞》及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开启了建安时代五言诗创作的繁荣局面。
《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则称其“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以曹操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4.《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
5.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的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雅好诗章,“登高必赋(《三国志》)”,好作乐府歌辞,他骑在马上打天下,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有《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
这些诗主要描写汉末的战乱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思想,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诗风慷慨悲凉,沉雄豪壮,“颇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五、基础知识1.生字词注音迢.迢()纤.纤()擢.()札.札()机杼.()脉.脉.()譬.如()朝.露()鼓瑟.吹笙.()()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阡陌..()()契.阔谈.()()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翻译句子及重点词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对.酒当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青青子衿..我有嘉宾..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绕树三匝.天下归心..3.通假字契阔谈.通宴。
宴会,用酒饭招待客人山不厌.高厌通餍,满足4.古今异义终日不成章.古:经纬交织的幅面相去.复几许古:距离今:段落、图章、标志等今:到,前往5.一词多义去相去复几许距离对酒当歌对着去日苦多过去的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两者相抵去国怀乡离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一去三十年前、往安步当车当做故但为君故缘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垒西边旧有的,原来的广故数言欲亡故意6.词类活用脉脉不得语语,名→动。
说、言语去日苦多苦,形→动。
苦于天下归心归,动→使动。
使…归顺鼓瑟吹笙鼓,名→动。
演奏乌鹊南飞南,名→状语。
向南7.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枝可依宾语前置六、诗文赏析(一)《迢迢牵牛星》1.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在小说中的白描是抓住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形象的手法。
本诗何处使用了白描手法?请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纤纤擢素手”“纤纤”写河汉女雪白柔美的双手,但却能反映出她的姣好与美丽。
“泣涕零如雨”中“零如雨”写河汉女流泪的样子,兼有比喻、夸张的修辞,只几个字便把她深深地思念与不得相见的愁苦深刻地表现出来。
可谓用语极简,表意颇丰,刻画深刻。
2.叠词的运用叠词的运用是这首诗歌的主要特色。
六对叠词分别表现了距离之远、星光之亮、织布之声、手之纤美、河水清浅之貌、相视之态。
既是对外在景物的描写,又是对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抒发:精确的描摹事物,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譬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尽写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3.本诗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写起,以表现人间的挚爱真情,这是起兴的手法。
诗中有人:河汉女有物:机杼,有情:深深的思念,挚爱真情有景:河汉清澈,流水盈盈,因而使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概括本诗的主旨:明确:诗歌主要写了织女隔银河而望牵牛,可望不可即,只能含情脉脉,无限相思,通过对织女情思的描写更是比喻了人间情侣之间,遥遥相隔,能见不能言的情怀。
(二)《短歌行》1.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纵观全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用一个忧字来概括,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结合诗句来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最早酿酒的人,作者这里以杜康代酒,是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作者借酒解“忧”,解得是何种“忧”?是否存在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明确: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 作者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
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结合课下注释看一看,“悠悠我心”中“子衿”指什么?“我心”是指什么?曹操为什么“沉吟”?明确:“子衿”指的是人才。
“我心”指的是作者求贤若渴之心。
作者因贤才难得,难以多得而“沉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嘉宾”指的是人才。
此四句可体现曹操对待他们什么样的态度?明确: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可体现曹操重视、尊重人才,且虚怀若谷以求贤才的态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明如月”中“月”指的是人才。
这里的“忧”与上文“何以解忧”的“忧”是否相同?作者在这里“忧”什么?明确:不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写宴饮的场景,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
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
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
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句中“乌鹊”指人才。
曹操说他们无枝可依是何用意?明确: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因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鸟儿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是因为没有贤主。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其弦外之音是诗人发出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你们!“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借用周公求才的典故,以表现自己的求贤若渴,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内心有着更深层次的“忧”,这种“忧”又是什么?明确:功业未就。
正因曹操有着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而作此诗时已经年过半百,所以为人生短暂而忧。
一统天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必须依仗更多的人才,而贤才又是那么难得,所以又有贤才难得之忧。
“诗言志”,请结合曹操的“忧”,说一说欲言何种“志”?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2.概括本诗的主旨明确: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
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1)分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使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2)用典:古典诗歌中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即为用典。
找一找诗中使用了哪些典故,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青青子衿”二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自《诗经·小雅·鹿鸣》,作者借本诗写宴飨嘉宾的主题来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4.小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七、板书(《短歌行》)人生短暂借代忧人才难得用典功业未就比兴八、课外扩展《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