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坝淤地
- 格式:ppt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1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XX地区,属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工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建设淤地坝,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工程总库容为XX万立方米,设计坝高XX米,坝顶长XX米,坝顶宽XX米。
二、施工准备1. 施工组织机构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施工、技术、质量、安全、后勤等小组,负责工程的全面管理。
2. 施工队伍选用具有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确保施工质量与进度。
3. 施工材料根据设计要求,提前准备足够的土石方、混凝土、钢筋、水泥等材料,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4. 施工设备购置或租赁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搅拌机等施工设备,确保施工进度。
三、施工工艺1. 坝体填筑(1)施工前对坝体填筑区域进行平整,清除杂草、树根等杂物。
(2)按照设计要求,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采用振动压实法,确保填筑质量。
(3)填筑过程中,对压实度进行检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2. 混凝土施工(1)混凝土配合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制,确保强度和耐久性。
(2)混凝土运输采用搅拌车,确保混凝土均匀性。
(3)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振捣密实。
3. 钢筋施工(1)钢筋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钢筋的直径、长度、形状等符合规定。
(2)钢筋绑扎采用焊接或绑扎方式,确保钢筋间距、位置准确。
(3)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止钢筋锈蚀。
4. 泄洪系统施工(1)泄洪系统施工前,对坝体进行验收,确保坝体质量。
(2)根据设计要求,开挖泄洪渠道,确保泄洪畅通。
(3)泄洪系统施工过程中,对渠道边坡进行防护,防止塌方。
四、施工进度安排1. 施工准备阶段:1个月2. 坝体填筑阶段:3个月3. 混凝土施工阶段:2个月4. 钢筋施工阶段:1个月5. 泄洪系统施工阶段:1个月6. 工程验收阶段:1个月五、质量保证措施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2. 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打坝淤地措施引言打坝淤地是一种利用水流的自然力量来进行土地改良和水资源管理的技术。
它是通过建造堤坝,使水流停滞并形成淤地,以增加土壤的湿度和肥力。
打坝淤地措施在农业、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打坝淤地的定义、原理、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
定义打坝淤地是一种在河流、溪流、湖泊等水体中筑坝,使水流停滞并形成淤地的土地改良措施。
通过堵塞或改变水流的方向,打坝淤地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和肥力,改善土壤质量,并提供良好的耕作条件。
打坝淤地可以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实施,具体方法包括筑坝、堰塞、截流等。
原理打坝淤地的原理基于水流和土壤的相互作用。
通过阻止水流的流动,水中携带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会逐渐沉淀到坝体下游的位置,形成淤地。
淤地的形成会改变土壤的湿度、质地和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此外,打坝淤地还可以调节水体的水量和流速,防止洪水和干旱的发生。
适用范围打坝淤地在农业、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农业打坝淤地可以改善农田的水分状况和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或山区,打坝淤地可以利用水资源,改善土壤的湿度,增加农田的灌溉面积,提供水源供农作物生长。
湿地保护湿地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对保护水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具有重要作用。
打坝淤地可以恢复湿地的水生环境,提供适合湿地生物生长的水湿度和营养条件,促进湿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水资源管理打坝淤地可以调节水体的水量和流速,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发生。
通过筑坝和堰塞,可以将雨水储存起来,形成蓄水库,用于供水、灌溉、人类生活等方面。
打坝淤地还可以改变水流的方向,保护土壤和水源不受污染。
实施步骤实施打坝淤地措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
1.规划阶段:确定打坝淤地的目标和适用范围,评估土壤、水文和生态条件,制定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2.设计阶段:根据规划阶段的需求,进行细化设计,包括确定堤坝的位置、尺寸和材料,设计渠道和排水系统等。
以下是我对"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的认识以及从网上摘录的一些资料.其一,"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在治理黄河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上海的教材中已经不提"引黄淤灌"了,但在全国版的地理教材中还是有的.其二,"引黄淤灌"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平原低洼地区,"打坝淤地"主要发生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沟谷地区,地势水势不同,采用的工程方法不同.其三,"打坝淤地"是对修建"淤地坝"从而形成"坝地"这样一个建设工程整个过程的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打"淤地坝"是最重要的,有了坝,才有其他一系列的好处.其四,"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都不是现在的发明,中国古代就有的."引黄淤灌"主要是在黄河下游,但也不是只有下游才有的,上游的河套平原也曾经"引黄淤灌"."打坝淤地"也不是只有陕西才有的,山西也是有的.过去有名的"大寨",整治什么"狼窝掌",什么"七沟八梁一面坡",也用了"打坝淤地"的办法.其五,"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的作用不仅仅是"淤"了一片地,更重要的是一个系统的整治工程,是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恢复和形成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设施.比如,要修梯田,要蓄水排水,等等.其六,"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也会有"后遗症"的.考虑不周会造成新的问题.其七,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对治理黄河的泥沙问题而言,"打坝淤地"比"引黄淤灌"意义更大.其八,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强,打坝技术已经成熟,国家可以通过修建"淤地坝"帮助中西部地区山区人民摆脱困境,恢复小流域生态,让山川秀美起来,让农民生活小康.其九,什么叫"淤地坝"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
淤地坝建设小常识淤地坝是指在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单坝或坝系工程,其拦泥淤成的土地叫坝地,它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截止2002年已建成各类淤地坝11.3万座(其中骨干坝1528座,中小型坝11.2万座),淤地32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
一、淤地坝特点淤地坝一般不长期蓄水,下游也没有灌溉要求,坝体与坝地很快能连成一个整体,坝体实际是一个重力式的挡泥(土)墙。
它与一般水库大坝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方面。
大型淤地坝在构成上也要求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卧管“三大件”齐全,但由于主要用于拦泥而非长期蓄水,因此淤地坝比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低,没有兴利库容,对地质条件要求松,坝基、岸坡处理和背水坡脚排水设施简单,在设计和运用上一般可不考虑坝基渗漏和放水与水位聚降等问题。
二、建设分类及设计标准淤地坝按筑坝材料分类,可分为土坝、石坝、土石混合坝;按坝的用途分类,可分为缓洪骨干坝、拦泥生产坝;按施工方法分类,可分为碾压坝、水坠坝、定向爆破坝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依据淤地坝坝高、库容、淤地面积等特点,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类,如表:淤地坝等级分类表不同坝型的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与淤积年限亦不相同。
小型淤地坝10-20年设计,30年校核,淤积年限5年左右;中型淤地坝20-30年设计,50年校核,淤积年限5-10年;大型淤地坝30-50年设计,50-300年校核,淤积年限10-20年左右。
大型淤地坝下游如有重要厂矿、交通干线或居民密集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设计洪水标准,当大型淤地坝为防洪为主的“治沟骨干工程”时,其相应校核标准亦相应提高至200-500年。
三、建设规范及要求淤地坝建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不断的试验、示范、探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经验,建设理论逐渐完善,筑坝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
从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淤地坝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淤地坝是一种用于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通过在河道中建设淤积坝,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泥沙输移,改善水质,保护河岸和生态环境。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大背景下,淤地坝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项目目标。
1.改善水质,通过淤地坝的建设,减少泥沙和污染物的输移,提高河道水质。
2.保护生态,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河岸侵蚀,保护生态环境和水生物栖息地。
3.水土保持,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农田和水利设施,防止洪涝灾害。
三、项目实施方案。
1.选址规划,根据河道地形、水流速度和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淤地坝建设地点。
2.工程设计,确定淤地坝的长度、高度、宽度和材料,制定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
3.材料准备,采购淤地坝建设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施工实施,组织施工队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淤地坝的建设和安装。
5.监测评估,建成后对淤地坝进行水质、水流速度、泥沙淤积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
四、项目保障。
1.资金保障,确保项目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和完成。
2.技术保障,组织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实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3.政策保障,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取得项目建设所需的审批和批准手续。
4.宣传推广,加强对淤地坝项目的宣传推广,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五、项目效果。
1.水质改善,淤地坝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流速度,减少泥沙和污染物的输移,提高河道水质。
2.生态保护,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河岸侵蚀,保护生态环境和水生物栖息地。
3.水土保持,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农田和水利设施,防止洪涝灾害。
六、项目总结。
淤地坝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水质、保护生态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充分的规划设计和科学的施工实施,同时也需要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希望通过淤地坝项目的实施,能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淤地坝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中央曾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致富、减少入黄泥沙的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
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布,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快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
筑坝拦泥淤地,对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坝地),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淤地坝投资少见效快、坝地利用时间长、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
通过调查表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群众形象地把淤地坝称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淤地坝的作用和效益: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经济发展,淤地坝还能以坝代桥,大大地改善黄土高原的交通条件。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沟沟壑壑,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着“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说法。
并亲切地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
实践证明,淤地坝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
鱼鳞坑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
打坝淤地是什么意思
1、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蓄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
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2、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控制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
之后便听任洪水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
淤地坝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篇:淤地坝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淤地坝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摘要:淤地坝以拦泥淤地为目标,应按照坝系统筹考虑,设计中应注意坝址选择合理,坝型确定要因地制宜,基本情况介绍详实,设计安全经济适用,投资概算考虑全面,效益分析合理,制图准确清楚。
关键词:淤地坝设计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是2003年水利部启动实施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到目前已经实施两年。
为把这一“亮点”工程建成全省的骨干性、标志性工程,使其在山西真正“亮”起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开展淤地坝建设的大好机遇,坚持前期工作高标准、工程建设高质量、项目管理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扎实认真的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资金报帐制和工程建设公示制,同时引入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示范坝系监测体系建设。
淤地坝建设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建管新路子。
目前,完成了2003、2004年度计划建设的592座淤地坝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批复工作,完成了375座淤地坝工程的初步审查工作。
在审查中,我们发现一些设计不尽完善的地方,在这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
一、坝址选择。
应依据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总体布局和地形、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建筑材料等,从安全、合理、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应考虑坝轴线短,工程量小,拦蓄量大和可淤地面积大,库区地形开阔,沟道平缓,同时应便于布置放水工程,坝址一般选在岔沟、弯道下方和跌水的上方。
尽量避免淹没库区的村庄、道路、矿井等。
坝址附近有足够的适用的筑坝土料。
二、坝型选择。
应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
淤地坝原则采用土坝,可采用碾压坝和水坠坝,定向爆破土坝和土石混合坝目前技术尚不成熟,设计中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