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分为因素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1、因素设计
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
单因素设计简明易行,但由于实际生活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通常为多个,所以当情况比较复杂时,最好使用多因素实验设计。
2、准实验设计
研究者事先认识到某些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却又难以在实际妥善控制时,可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的主要特点是没有采用随机化程序,即被试的选择和编组、处理分配等都不是随机安排的。
3、非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确定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非实验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观察法、相关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和传记法等。
什么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直接决定实验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实验设计的概念、目的以及实施过程。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的核心,指的是设计出一个可靠的实验方案,并按照方案执行实验。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足够信度的结果,同时排除可能对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
实验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要求实验方案的完善、实验条件的严格把控、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推进科学研究进程。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可以使各种因素相互配合,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减少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实验设计的优越性还在于它具有可重复性。
只有拥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才能被其他科学家所认同,并作为科学理论的发展点被广泛应用。
三、实验设计的实施实验设计的实施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关键和最复杂的环节,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进行实验设计的首要步骤,其选择必须符合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规范,同时要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施难度。
2.总体设计方案设计出总体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需要让各种因素能够联动起来,特别是控制因素的数量和强度。
3.确定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控制要素实验设计的实施还需要确定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控制要素,包括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实验人员等。
在实验管理中,更好的控制可以更好地确保实验稳定和结果可靠性。
4.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实验设计的关键阶段,包括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结果。
5.结果的报告报告实验结果是实验设计的最后阶段,涵盖着实验过程的总结、实验结果的展示和结论的得出。
这也是实验设计的最终目的所在,因为可以将实验研究的成果向其他科学家展示,在科学领域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实验设计方案范例5篇通过组织“班级读书会”、美文诵读角逐、读书演讲角逐、故事会、书签制作、小小报、报刊剪辑、古诗擂台赛等各类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呈现读书成果。
2、主动开展小课题争论。
在全校“主题学习”试验的大框架下,各试验老师可依据个人状况和学段特点申报开展小课题争论,例如:“主题学习”课型、教学模式、小组建设、导学案设计、主题作文教学、阅读呈现汇报、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集中识、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将争论成果在校内推广,丰富试验争论的内涵,提升试验争论的效果。
3、认真开展试验争论。
依据试验目标的要求,深入到到理解“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实质,努力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争论。
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符合实际的操作方法。
尝试学案导学,单元集中授课,制定科学细致的教学方案,合理支配教学课时。
建设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留意培育同学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厚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4、留意积累试验成果。
试验老师要留意收集积累试验过程性材料,结合试验经受认真撰写试验论文、教学反思、个案报告、试验总结等,并将试验取得成果和存在问题通过学校组织的老师论坛、试验论证会、小课题相互沟通会、成果推动前进会等途径进行汇报、相互沟通、研讨。
(三)同学层面1、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老师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学案”进行小组互助自学,合作探究,相互沟通呈现。
2、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语文教材和《主题学习丛书》的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厚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3、主动参预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呈现自我,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争当“阅读之星”。
(四)家长层面1、支持孩子购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课外阅读书籍。
2、协作语文老师开展试验争论,指导孩子认真完成课文预习和课外阅读任务。
实验设计方法有哪些
实验设计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随机化实验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不同的处理组,以减少实验结果中的偏倚。
2. 匹配实验设计:根据实验对象的特征进行配对,然后将配对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以减少人口组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阻截实验设计:在实验开始之前,在实验对象中收集基线数据,然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并在处理后收集数据,以便比较处理前后的变化。
4. 交叉设计:实验对象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多次观察和测量,以减少实验结果中的个体差异。
5. 因子ial设计:将多个因子的不同水平组合起来,进行实验观察,以了解各因子以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重复测量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对同一实验对象进行多次观察和测量,以减少实验结果中的个体差异。
这些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要求的不同进行选择和组合。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一、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将试验对象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从而对比实验效果的设计。
它包含完全随机化设计和均衡化设计,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完全随机化设计有可能使得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成员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而均衡化设计将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成员分布使尽可能保持平衡。
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有几个主要优点:其一,它可以有效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量因素的影响;其二,它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实验中潜在的变量因素;其三,它可以有效地消除可能存在的样本间的差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其四,它可以使实验组的样本在实验结果中尽可能近似,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也有一些缺点,其一,它可能在实验过程中造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分布有较大的不平衡;其二,它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实验组中一些变量的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分层实验设计
分层实验设计是使用层次实验设计技术,在实验中将试验对象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的对象具有较平均的特征,以控制实验结果的设计。
实验设计方案(10篇)1. 实验名称:植物生长与光照关系研究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变化情况。
实验材料:同种植物、不同光照强度的光源、土壤、水等。
实验步骤:(1)将同种植物分成三组,每组10株。
(2)第一组植物置于自然光照下,第二组植物置于较弱的光照下,第三组植物置于较强的光照下。
(3)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等。
(4)实验持续一个月,实验结束后,分析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得出结论。
2. 实验名称:不同水温对鱼类生存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水温对鱼类生存的影响。
实验材料:同种鱼类、不同温度的水源、鱼缸等。
实验步骤:(1)将同种鱼类分成三组,每组10条。
(2)第一组鱼类置于正常水温的鱼缸中,第二组鱼类置于较低水温的鱼缸中,第三组鱼类置于较高水温的鱼缸中。
(3)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组鱼类的生存情况,包括活动频率、食欲等。
(4)实验持续一个月,实验结束后,分析各组鱼类的生存情况,得出结论。
3. 实验名称: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同种植物、不同类型的土壤、水等。
实验步骤:(1)将同种植物分成三组,每组10株。
(2)第一组植物种植在沙质土壤中,第二组植物种植在粘质土壤中,第三组植物种植在壤土中。
(3)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等。
(4)实验持续一个月,实验结束后,分析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得出结论。
4. 实验名称:不同饲料对家禽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饲料对家禽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同种家禽、不同类型的饲料、养殖环境等。
实验步骤:(1)将同种家禽分成三组,每组10只。
(2)第一组家禽喂养普通饲料,第二组家禽喂养高蛋白饲料,第三组家禽喂养高纤维饲料。
(3)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组家禽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羽毛颜色等。
(4)实验持续一个月,实验结束后,分析各组家禽的生长情况,得出结论。
5. 实验名称: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案范文5篇实验设计方案1药品:半枝莲、95%乙醇、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蒸馏水、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碘-碘化钾试剂仪器: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数据超声波清洗器、微型植物粉碎机、PH计、加热板、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实验方法:超生波提取法、半仿生法、正交实验、生物碱的鉴定方法实验步骤:一、药品、仪器的准备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波长的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推算出回归方程三、样液的制备四、用半仿生法提取半枝莲中生物碱1、单因素实验(1)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酸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碱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4)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因素、水平的确定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由单因素温度、酸度、碱度和料液比作为正交试验的四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半仿生法中最优的提取条件五、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半枝莲生物碱:在上述半仿生法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下进行超声波提取1、单因素实验(1)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3)酒精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2、因素、水平的确定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由单因素温度、提取次数、酒精浓度作为正交试验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以确定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中的最优条件六、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的最优条件下提取半枝莲中生物碱七、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上述提取到的生物碱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出生物碱的量及产率。
八、生物碱的鉴定:生物碱沉淀反应1、碘化铋钾试剂反应取渗漉液1ml,加碘化铋钾试剂1滴~2滴,生成棕色至棕红色者为阳性反应在。
2、碘-碘化钾试剂反应取渗漉液1ml,加碘-碘化钾试剂1滴~2滴,生成棕黄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
3、硅钨酸试剂反应取渗漉液1ml,加硅钨酸试剂数滴,生成淡黄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
实验设计方案2一、【实验题目】: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二、【实验设计思路】: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案范文(精选5篇)实验设计方案1一、实验原理(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实验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水浴加热)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实验设计方案6篇实验设计方案一:比较不同种类油在烤面包中的影响研究目的:比较不同种类油在烤面包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油类。
实验步骤:1.采购黄油、植物油和橄榄油作为研究对象,采购新鲜面包片,并保持每种油类的质量一致。
2.将每种油类涂在面包片上,分别放入烤箱中进行烤制。
3.对每种油类烤制出的面包片进行评分,分别对外观、口感、香味等进行打分。
4.将评分结果进行汇总整理,比较不同种类油在烤面包中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1.采购的面包片应当尽量新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烤箱温度和烤制时间应当相同,以保证烤出的面包片质量一致。
1.采购咖啡、茶、可乐、红牛等常见饮料,将饮料倒入标准杯中。
2.选取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先进行一项学习任务,然后随机分配给不同饮料组进行饮用。
3.实验对象在饮用完饮料后再进行一项学习任务,记录学习成绩。
4.将记录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和比较,比较不同饮料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1.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饮料,尽量避免过于特殊的饮料,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对实验对象进行饮食限制,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方案三:比较同一品种蔬菜在不同存储条件下的效果1.采购同一品种蔬菜,将蔬菜分别装入不同的储存容器中,分别放在室温、冰箱和低温库中。
2.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储存的蔬菜的状态,观察变黄变软等现象。
3.整理记录每种储存条件的蔬菜的状态,分析不同储存条件对保鲜效果的影响。
1.相同品种和质量的蔬菜应当放入不同储存容器中,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不同储存条件下的蔬菜所处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应当相同。
实验设计方案四:比较不同防晒霜对紫外线防护效果的影响研究目的:比较不同防晒霜对紫外线防护效果的影响,定量评估不同防晒霜的防晒效果。
1.选取数种市售的防晒霜,依据其SPF值和PA值将其分组。
2.将每组防晒霜均匀涂抹在人体的皮肤部位上,使用强度比较强的紫外线灯照射一段时间。
3.记录每组的照射时间和皮肤泛红情况,对受到紫外线灯照射后的皮肤颜色进行比较。
实验设计1.某同学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装置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测:在实验后期,甲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质栽培的小麦幼苗若干,保水剂,氮肥等。
方法步骤:①选取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 、B 、C 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 kg·hm -2)、氮肥(225 kg·hm -2)、保水剂(60 kg·hm -2)+氮肥(225 kg·hm -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在小麦灌浆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于10:00~11:00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 2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均值)如下表:组号 CO 2吸收量μmol·m -2·s -1 叶绿素含量mg·g -1A 10.66 3.07B 13.04 3.02C 15.91 3.05实验结论:适量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作用强度。
(1)请指出上述方法步骤中的缺陷并改正: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不考虑方法步骤中的缺陷,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分析,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提高了CO 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测得的CO 2吸收量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CO 2实际消耗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纲要求 考情示例 1.能独立完成考纲规定的教材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2013新课标全国Ⅰ31、新课标全国Ⅱ29、福建2、江苏23、海南10、浙江31、北京31、安徽5、四川9、重庆9 2012福建2、北京31、广东29 2011江苏28、安徽29Ⅰ、海南13,26、全国大纲33、北京30、山东4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释放量计算。
3.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某校生物小组的同学欲探究顶端优势是否与植物激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有关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假设:顶芽产生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
(3)实验材料:发育状况相近的杨树幼苗若干、琼脂块、生长素(IAA)等。
(4)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发育状况相近的杨树幼苗若干,均分为四组,并编号A、B、C、D。
第二步:A组杨树幼苗切除顶芽;B组杨树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杨树幼苗切除顶芽,并在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杨树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空白对照。
第三步:四组幼苗均在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每组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与生长素无关。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与生长素有关。
4.植物中广泛存在着细胞分裂素,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幼苗期喷洒一次40 μg/mL细胞分裂素溶液,2周后检测,发现能使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
低于或高于该浓度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并完善实验思路,并将预期结果用直方图(柱形图)表示。
实验材料和用具:子叶刚刚完全展开的萝卜幼苗、浓度为60 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蒸馏水、量筒、喷壶、叶绿素含量测定所需用具和试剂等。
(注:叶绿素含量测定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1)实验思路:①利用60 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配制浓度为20 μg/mL、40 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②将萝卜幼苗随机均分为________组,并编号。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周后,各组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叶片,放入烘箱中烘干,再取等量干粉放入研钵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和________________,研磨后提取色素并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⑤重复④若干次,取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理论上预测的实验结果有多种,假设上述实验所用的细胞分裂素浓度中,使用40 μg/mL 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且各种浓度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请在此基础上推测合理的实验结果,用直方图(柱形图)表示。
(注:提供一个坐标系作参考,若有多种结果请画相同的坐标系并把不同结果画在不同的坐标系中)5、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报告①材料用具:乳熟期的温室盆栽水稻,1 mmol/L NaHSO3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若干___________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③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 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__,进而加快对图2中________(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
图26.(2013·高考江苏卷)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
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
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
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________(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________,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________,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