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疗反射区及其对应功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足底反射区图
足底反射区图
头(大脑):位于两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
适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伤等病症。
颈:位于两足拇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
适用惊天动地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等病症。
颈椎:位于两足拇趾内侧第二节趾骨处。
适用于颈项酸痛、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病等病症。
肩:位于两足底外侧小趾骨外缘凸起的趾关节处。
适用于肩周炎、肩酸痛等病症。
心脏:位于左足底第四跖骨与第五间,在肺反射区下方。
适用于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病症。
胃:位于两足底第一跖骨的中、下部。
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口下垂等病症。
肾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
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温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
膝:位于两足外侧第五跖骨所形成之凹陷处。
适用于膝关节炎、膝关节疼痛等病症。
足底推拿疗法-69个足部反射区足底推拿疗法,在中医理论中也被称为“足底反射疗法”。
它是将手法作用于足底的特定穴位和部位,刺激人体反射区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疗法。
足底各个部位反映了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包括肾、膀胱、肝、胃等。
据研究表明,足底推拿能够有效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血压、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等。
下面将介绍69个足底反射区的位置及其作用:1. 脑部反射区位置:足底大拇指部位。
作用:调节神经系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等。
2. 眼睛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眼部疲劳和近视。
3. 耳朵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三个脚趾和第四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耳鸣、失聪和头晕等症状。
4. 鼻子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鼻塞、头痛和过敏等症状。
5. 口腔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口干、喉咙炎等症状。
……69. 性器官反射区位置:足底内侧中央区域。
作用:调节性功能,缓解泌尿系统疾病等症状。
以上就是69个足底反射区的介绍,每个部位都有其对应的身体器官和功能,因此在进行足底推拿疗法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可以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预防疾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足底推拿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如有脚部创伤、感染、过敏等情况,建议先咨询医生再进行足底推拿。
足部内侧的反射区2010-10-11 16:44:31| 分类:足疗学习笔记|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1、颈椎反射区位置:双足母趾根部横纹内侧尽头处。
轻手法——以拇指指端施力;重手法——以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夹住被施术者的母趾,以食指的侧缘在反射区位置上施力,必要时还可以拇指压在食指上加强力度。
作用:颈项酸痛、颈项僵硬、落枕及各种颈椎病变(包括骨质增生及因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手痛等)的治疗与保健。
(老师的经验是做颈椎要有力度,要和颈项、斜方肌配合做,效果更好。
带肋骨的是胸椎,在骨边做。
)2、胸椎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内侧缘从第一跖骨小头到第一跖骨粗隆处。
手法:以拇指指腹或指端施力(根据需要使用轻重不同的力度)。
作用:肩背酸痛及各种胸椎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十二节,老师的经验,深压慢推。
骨头的毛病力度要大一些,次数要少一点。
)3、腰椎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内侧缘楔(xie)骨至丹骨的下方。
前接胸椎反射区,后连骶骨及尾骨反射区。
手法:以拇指的趾腹或指端施力(根据需要使用轻重不同的力度)。
作用:急性腰扭伤、腰背酸痛、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及其他腰椎疾患的治疗与保健。
(腰椎是5节)4、骶骨及尾骨反射区位置:位于腰椎反射区的后方,双足内侧缘距骨下方到跟骨止。
手法:以拇指的指腹或指端施力(根据需要使用轻重不同的力度)。
作用:刺激骶骨及尾骨反射区有助于骶骨尾骨骨质增生、骶骨尾骨受伤、坐骨神经痛等治疗与保健。
(是一节,骶骨痛不一定有病,是顺产的、难产的做骶骨的都痛,骨缝开了的都痛。
没生过孩子的、没反应的就做剖腹产的不痛。
骶骨有毛病的痛。
)5、臀部及坐骨神经反射区(内侧)位置:位于双足脚跟后缘至内侧缘一带状区域。
手法:以拇指固定在脚掌跟部,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侧缘施力,沿脚后跟自上而下按压至脚跟内侧缘。
(根据需要采取轻重不同的力度)。
作用:刺激臀部及坐骨神经反射区有助于坐骨神经痛等臀部及坐骨神经疾患的治疗与保键。
6、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脚后跟内侧,内踝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
足部反射区的具体穴位名称及具体位置目前世界各地普遍使用的足部反射区大致有60多个。
为了便于学习,可以按照反射区的位置和操作顺序,划分为8个组,一组一组的学习。
一、足心部的反射区(5个)包括肾上腺、肾、腹腔神经丛、输尿管、膀胱。
基本反射区有的地方只有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有的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阴茎或阴道)五个反射区,这里的六个反射区是按《足部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教材》(2002.06,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取的。
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与跖趾关节所形成的足掌中央“人”字形交叉点略偏外侧处。
2、肾脏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与跖趾关节所形成的足掌中央“人”字形交叉点后方凹陷处。
3、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在双足底第1至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4、输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肾脏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呈斜线状的一个区域。
5、膀胱反射区:双足掌底面与足掌内侧的交界处,舟状骨下方,踇展肌内缘,足跟前方。
二、足趾部位的反射区(9个)1、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
2、垂体反射区:位于双足砪趾趾腹的中央部位。
3、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足砪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外侧处。
右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4、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足砪趾近第二足趾的一侧,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前方。
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5、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足砪趾趾腹全部。
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脚。
6、鼻反射区:位于双足砪趾远节趾骨内侧,自砪趾趾腹边缘延伸到砪趾趾甲根部呈L形的一带状区域。
左鼻反射区在右脚,右鼻反射区在左脚。
7、颈项反射区:位于双足砪趾根部横纹处。
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
8、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足底第2趾和第3趾的底面和两个侧面。
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
9、耳反射区:位于双足底第4、5趾的底面和两个侧面。
足疗之足部反射区(高清图解)足疗之足部反射区(高清图解)【基本内容】一、足反射区位置足部反射区分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部四大部分,其顺序大致如下:足底: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点。
足内侧: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腰腿点。
二、选取反射区的原则选取反射区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即受累的脏腑器官,而不是根据具体的病症。
所以,同一器官、同一系统的各种病症,应选取大致相同的反射区。
反之,同一反射区可用以治疗不同的病症。
肾、输尿管和膀胱这三个反射区,是足部按摩中极其重要的区域,故称之为“基本反射区”。
其作用是增强排泄功能,将“毒素”或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因此,每次按摩开始和结束时都要连续按摩这三个反射区各4~5遍。
在选取基本反射区的基础上,再选取与病变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如:肾脏疾病——肾反射区;各种眼病——眼反射区;各种耳病——耳、内耳迷路反射区;各种鼻病——鼻、额窦、扁桃体、肺及支气管等反射区;肺病——肺及支气管、喉与气管、心等反射区;支气管疾病——肺及支气管、鼻、扁桃体等反射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等反射区;食管疾病——食管、胃、胸等反射区;肝病——肝、脾、胃、肠等反射区;胆病——肝、胆囊反射区;小肠疾病——小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等反射区;大肠疾病——小肠、回盲瓣、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颈部疾病——颈椎、颈项等反射区;前列腺症——前列腺、尿道、垂体、甲状旁腺、生殖腺、肾上腺等反射区;垂体病症——脑垂体(垂体)、头部(大脑)等反射区;甲状腺病症——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小脑及脑干等反射区;甲状旁腺病症——甲状腺、甲状旁腺反射区;肾上腺病症——肾上腺、垂体反射区;睾丸疾病——睾丸、垂体、头部(大脑)、肾上腺、甲状腺等反射区;卵巢疾病——卵巢、垂体、大脑、肾上腺等反射区;子宫疾病——子宫反射区;皮肤病——脾、肾上腺、甲状旁腺、淋巴腺(依患病部位而选取不同部位的淋巴腺)、胃肠等反射区。
足部反射区位置与相对按摩的适应症一、肾上腺【反射区位置】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底第2、3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适应症】心律不齐、休克、过敏、风湿症、关节炎、肾上腺功能不全、高血压、低血压、阳痿、下肢无力、哮喘等。
二、肾【反射区位置】肾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外(肾上腺反射区下一恒指)。
【适应症】泌尿系统疾病(小便不畅、淋漓不尽、各种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肾结石)、高血压、头痛、风湿关节炎、阳痿、贫血。
不育、水肿。
三、输尿管【反射区位置】输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舟状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适应症】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排尿困难、输尿管狭窄等泌尿系统感染。
四、膀胱【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内裸前方,舟状骨下方,母趾展肌的缘旁。
【适应症】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膀胱炎、尿急、尿痛、尿频、尿潴留、醉酒、膀胱疾病、前列腺疾病等泌尿系统疾病。
五、额窦【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
右边额窦反射区在左脚,左边额窦反射区在左脚,左边额窦反射区在右脚。
【适应症】头痛、头晕、失眠、发热、脑部疾病(中风、脑外伤综合症、脑震荡等)及鼻眼耳、口腔等部位的疾病。
六、垂体【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适应症】内分泌(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生殖腺、胰等功能失调)疾病、小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儿童智力低下、抗衰老等。
七、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根部靠近第二节趾骨处。
右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左脚,左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右脚。
【适应症】小脑疾病、那震荡、高血压、头痛、失眠、眩晕、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紧张及肌腱关节疾病等。
八、三叉神经【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拇趾接近第二趾的一侧。
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适应症】周围神经麻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面瘫、面神经炎、腮腺炎、牙龈炎,三叉神经痛、牙痛、偏头痛,失眠、眼、耳、鼻的疼痛。
足部反射区图及详细图解足部反射区是指人体各器官和部位在足部有着相对应的区域,可以反映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运用按摩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足部反射区图及详细图解,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足部反射区图人体足部的结构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
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共14块。
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足底部分一、肾上腺1.功能:分泌激素、升血压、加强心跳、改善冠脉流量,可进行抢救、抗休克、抗中毒、抗炎症等。
2.反射区位置:双脚掌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之间,足底部“人”字形交叉点下凹陷处。
3.适应症:心律不齐、昏厥、炎症、过敏、哮喘、风湿症、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二、腹腔神经丛(太阳神经丛)1.功能: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2.反射区位置:双脚掌中心,在肾反射区的两侧。
3.适应症:神经性胃肠病症、腹胀、腹泻、气闷、烦躁等。
三、肾1.功能:泌尿功能,从尿中排出大量代谢终产物,如肌酐、马尿酸、无机盐、氯化钠等;调节水、盐代谢,维持酸碱平衡。
2.反射区位置:双脚掌第二、三跖骨近端,相当于脚掌人“字”形交叉后方的凹陷处。
3.适应症:各种肾脏疾患,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结石,游走肾及水肿,风湿症,关节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等。
四、输尿管1.功能:尿由肾脏生成后,凭借输尿管的蠕动,将尿溶剂化物推进到膀胱。
2.反射区位置:双脚掌自肾反射区中心至膀胱反射区之间,呈一线状弧形区域。
3.适应症: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炎症、关节炎、高血压、动脉硬化、排尿困难,肾积水,尿血症等。
五、膀胱1.功能:暂时储尿和快速将积聚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2.反射区位置:双脚掌内侧舟骨下方的稍突起处。
3.适应症:肾、输尿管结石、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疾患等。
六、尿道1.功能:主要功能是排尿,男性尿道兼有排精作用(此反射区也为女性的阴道)。
2.反射区位置:脚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到距骨与舟骨之间隙。
3.适应症:泌尿系感染,尤其对尿道炎、阴道炎更有疗效,阳痿、早泄。
七、额窦(五趾额窦)1.功能:两眉间的空腔参与发音。
2.反射区位置:双脚五趾尖端。
右侧额窦反射区在左脚上,左侧在右肢脚上。
3.适应症:脑中风、脑振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腔疾患。
八、三叉神经1.功能:管理头面部感觉。
为混合神经,有感觉分支,又有管运动的分支。
一、足底部分
1、肾上腺:心律不齐、昏厥、炎症、过敏、哮喘、风湿症、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腹腔神经丛:神经性胃肠炎、腹胀、腹泻、气闷、烦躁等
3、肾: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结石、游走肾及水肿、风湿症,关节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等
4、输尿管: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炎症、关节炎、高血压、动脉硬化、排尿困难、肾积水、尿血症等
5、膀胱: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疾患等
6、尿道:泌尿系感染,尤其对尿道炎、阴道炎更有疗效,阳痿、早泄。
7、额窦: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腔疾患
8、三叉神经: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神经痛、腮腺炎、耳病、鼻咽癌、失眠、牙痛、面颊部疾患等
9、小脑、脑干:脑震荡、脑肿瘤、高血压、失眠、头痛、中风、半身不遂、肌肉紧张、肌腱关节疾病
10、颈项: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落枕等
11、颈椎:同颈项+头晕、头痛
12、鼻:鼻炎、鼻出血、鼻塞、鼻窦炎等鼻部及上呼吸道疾患等
13、大脑:高血压、脑中风、脑震荡、头晕、头痛、头重、失眠、脑血栓和视觉受损等
14、脑垂体:内分泌、副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胰等功能失调,小儿发育不良、遗尿,减肥、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等
15、副甲状腺: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缺钙症状,如筋骨酸痛、抽筋、手足麻痹或痉挛、指甲脆弱、白内障,并可用于癫痫发作时的急救等
16、甲状腺:甲状腺分泌不足、心悸、失眠、情绪不稳、甲状腺肿大、减肥等
17、其他额窦: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腔等疾患
18、眼: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花眼、远视、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及眼底出血等
19、耳:各种耳病(耳炎、耳鸣、重听),鼻咽癌等
20、斜方肌:肩背酸痛,手无力,手酸,落枕等
21、肺、支气管:肺部及支气管疾患,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胸闷等
22、心:心脏疾患,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恢复期,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及循环系统的及患病等
23、脾:贫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烧;炎症、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和抗癌能力,配合放射治疗
24、胃:胃部疾患,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25、胰:消化系统及胰本身疾病、糖尿病、胰腺炎等
26、十二指肠:胃及十二指肠疾患,如腹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食物中毒等
27、肝:肝脏疾患,如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肝功能失调等
28、胆:胆囊疾患,如胆结石、黄疸病、胆囊炎及其他胆疾患等
29、小肠:消化系统疾患,胃肠胀气、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及心脏方面的疾患等
30、横结肠:消化系统疾患,如腹泻、腹痛、肠炎、便秘以及肺部疾病等
31、降结肠:便秘、腹泻、腹痛、肠炎以及肺部疾病等
32、乙状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疾患,如肠炎、息肉、便秘、痔疮以及肺部疾病等
33、肛门:便秘、痔疮、瘘管、
34、升结肠:消化系统疾患,如腹泻、腹痛、肠炎、便秘以及肺部疾病等
35、盲肠和阑尾:腹胀、阑尾炎等
36、回盲瓣:消化系统吸收障碍性疾病及其他回盲部疾病等,增强回盲瓣的功能
37、生殖腺(睾丸或卵巢):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二、足内侧部分
1、颈椎:颈项僵硬、酸痛、各种颈椎病变(骨刺及因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手痛等症
2、胸椎:肩背酸痛、胸椎骨刺、椎间盘突出和其它胸椎疾患及胸腹腔内脏疾患等
3、腰椎:腰背酸痛、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和腰椎其它疾患及腹腔脏器病等
4、骶椎:骶椎骨质增生、骶骨受伤、腰关节酸痛、坐骨神经痛及盆腔脏器疾患等
5、内尾骨: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6、前列腺或子宫:男性—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尿频、排尿困难、尿血、膀胱和尿道疼痛等;女性—子宫肌瘤、不孕症、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和其它妇科病症
7、内肋骨:肋骨各种病变、胸闷、岔气、内膜炎和肾脏疾患等
8、腹股沟:生殖系统疾患、疝、性功能障碍等
9、下身淋巴腺:各种炎症、发烧、水肿、囊肿、蜂窝组织炎、增强免疫和抗癌能力
10、髋关节:股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
11直肠、肛门的括约肌:痔疮、便秘、乙状结肠、直肠和肛门病症等
12、内侧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糖代谢失调、糖尿病
三、足外侧部分
1、肩周炎、手臂无力、肩酸痛、手麻
2、肘关节:肘关节受伤、酸痛、网球肘、肘关节炎等
3、膝关节:膝关节炎、膝关节痛等症
4、外尾骨: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等
5、睾丸、卵巢: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6、肩胛骨:肩背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等
7、外肋骨:各种肋骨疾病、胸闷、胸膜炎、肩胛酸痛、肩关节障碍、中老年肩痛、举手与转头困难、腰痛等和肾脏疾病
8、上身淋巴腺:各种炎症、发烧、囊肿、肌瘤、蜂窝组织炎、增强免疫力和抗癌能力
9、髋关节: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
10、下腹部:妇科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及其他下腹部疾患
11、外侧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膝和小腿部病痛
四、足背部分
1、上颌:牙痛、上颌关节炎、口腔溃疡、牙周病、打鼾等
2、下颌:牙痛、下颌发炎、咽部感染等
3、扁桃腺:感冒、扁桃腺发炎、肿胀、化脓、扁桃腺肥大等
4、胸部淋巴腺:各种炎症、癌症、肿瘤、胸痛等
5、气管:咳嗽、气喘、气管炎、感冒等
6:、喉:喉痛、感冒、声音嘶哑、微弱等
7:、内耳迷路:头晕、眼花、晕车、晕船、高血压、低血压、耳鸣、平衡障碍、昏迷、美尼尔综合征等
8、胸部及乳房:胸闷、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癌、食道疾患等
9、隔:打嗝、恶心、腹痛等
10、上下身淋巴腺:各种炎症、发烧、囊肿、踝部肿胀、抗体缺乏、癌症等
11、解溪:气管炎、痰多、气喘和解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