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_郭岩林
- 格式:pdf
- 大小:139.71 KB
- 文档页数:1
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发表时间:2016-12-01T14:05:42.0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2期作者:马力[导读] 对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放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医院内科江苏盐城 224001)【摘要】目的:对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放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门诊治疗的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治疗,一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及纤维蛋白原情况。
结果: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长春西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长春西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丹参【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290-02眩晕是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发生混乱导致的运动幻觉,患者常会感受周围环境及自身均在旋转,平衡失调,眩晕在后循环缺血中较为常见[1],后循环组成包括: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
对部分颞叶、枕叶、海马、丘脑、小脑、脑干等进行供血[2],后循环缺血是脑部椎基底动脉发生缺血所导致的,本次主要是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长春西汀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方法1.1 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基线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将我院门诊治疗的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这4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该类疾病的治疗原理及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对本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纳入本次研究。
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569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分对照组(284例,丹参注射液治疗)、试验组(285例,长春西汀治疗),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79%)显著较对照组(89.44%)高,P<0.05;试验组治疗前1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0.05,治疗后4周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试验组较低,P<0.05。
结论:针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长春西汀治疗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借鉴。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丹参注射液;长春西汀;血液流变学[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ZM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由供应脑部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其中后循环具体指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为小脑、脑干、海马、丘脑、枕叶、上段脊髓、部分颞叶供血,一旦出现缺血情况会严重影响脑组织正常状态 [1]。
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患者失去空间定向能力,出现眩晕后患者感受周围环境、自身处于旋转状态,伴有明显的不稳定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给予及时治疗[2]。
目前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方式,其中长春西汀应用价值较高,但具体治疗多以经验指导为主,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值得进一步探究。
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后循环缺血性单纯性眩晕患者,探究不同药物治疗效果,旨在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指导,做出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定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569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分对照组(284例)、试验组(285例)。
择合适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DPP-4抑制剂仅需每日口服一次即可达到理想的DPP-4抑制效果,能有效提高内源性GLP-1的活性,而维格列汀需每日口服两次,且不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及阿格列汀不适用于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7~8]。
综上所述,虽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DPP-4抑制剂能显著抑制DPP-4,延长DLP-1的降血糖疗效,但不同DPP-4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差异[9~10],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药物降低患者血糖提供一定指导。
参考文献[1]顾丽萍,顾鸣宇,严率,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10):883-885.[2]占美,尹茜,徐珽.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15(6):314-319. [3]李维辉,苟佳佳,李靖柯.抗糖尿病药物DPP-4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16,45(19):2706-2708.[4]刘永刚,李芳君,叶飞强.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4,36(5):459-463.[5]金有豫,王汝龙,郭宗儒,等.DPP-4抑制剂的分子结构与药理学特性[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4):1226-1228. [6]高芸艺,李兰,冉兴无.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8(11):653-657. [7]陈莉明.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的药化性质和药理活性综合比较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8(8):508-510.[8]孟艳秋,张宇,刘凤鑫,等.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2):101-107. [9]邹大进,张征,赵琳.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及高危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1):91-93.[10]朱恩波.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与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6):1042-1045.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朱永林李晓晓杨伟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14)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71期2019 Vol.6 No.71173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头晕症状疗效的临床研究马 萍(廊坊长征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摘要】目的 分析在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症状患者治疗中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进行治疗。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同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为8.57%,对照组为11.43%(P >0.05)。
结论 对于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头晕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头晕;丁苯酞软胶囊;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71.173.01后循环缺血是临床中高发等缺血性脑血管类疾病,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占比约为20%,而头晕则是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对于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多采取药物治疗方案,丁苯酞为新型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且其药物安全性较高[1]。
本次研究将重点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以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院内自2018年6月起,到2019年1月止诊治的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为回顾分析对象,利用数字法来分组,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包括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53~76岁,年龄均值(62.4±0.5)岁;病程2~14个月,病程均值(5.3±0.4)个月。
对照组:包括患者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52~78岁,年龄均值(62.6±0.3)岁;病程1~14个月,病程均值(5.5±0.3)个月。
2018年5月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与不良反应王煜1,罗澍2,韩勇3,樊一钢1*(1.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航空发动(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内一科,陕西西安,710021;3.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内三科,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价值。
方法将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以阿托伐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MoCA、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用药安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丁苯酞;他汀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8)15-0030-02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butylphthalide combined with statins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WANG Yu1,LUO Shu2,HAN Yong3,FAN Yi-gang1*[1.Neurology Department,Xi'an Honghui Hospit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54;2.the First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AECC Xi'an Aero-engine(Group)LTD Staff Hospital,Xi'an710021;3.the Third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Xi'an Honghui Hospit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5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reat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butylphthalide combined with statins.Methods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38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butyphthalide.The treatment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reatment,MoCA,Barthel indexes and NIHS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Butyphthalide combined with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effective and safe.KEYWORDS: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butylphthalide;statins临床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颅内血管发生病变所致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其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1],近年来其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发病人群体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2]。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作者:齐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7期【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697,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056, P<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关键词】丁苯酞;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疗效;不良反应DOI:10.14163/ki.11-5547/r.2019.07.044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是由于人体血管发生病变从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具有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
研究显示,多数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因此,治疗目的应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为主。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通常选择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最为常见,但单独使用该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预后不佳,治疗效果不显著。
而研究认为,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使患者能够早期恢复疾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1]。
本研究分析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诊断标准,经过诊断确诊;排除其他严重疾病患者。
采用抽签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6-11-01T15:09:47.86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刘芳[导读] 观察分析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 1505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
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静脉滴注长春西汀+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情况。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明显提高(95.16% VS 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之间比较,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情况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进行临床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春西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48-0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血管狭窄或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等临床症状,工作、学习和生活均受到严重的影响[1]。
该病多见于老年患者,治疗效果不十分明显,复发率较高。
2014年8月~2016年3月,我科联合应用长春西汀以及复发丹参注射液治疗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
丁苯酞静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秦灵芝;李玮;杨红旗;黄月;李书剑;张杰文【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03【总页数】2页(P101-102)【作者】秦灵芝;李玮;杨红旗;黄月;李书剑;张杰文【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1]。
眩晕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并且易导致各种脑血管疾病。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丁苯酞静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5岁,平均51.4岁。
所有患者均以眩晕为始发或主要症状,且符合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指标[2,3]。
纳入标准:①根据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全部患者进行诊断,符合标准的纳入研究[3]。
②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颅脑、颈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后循环缺血表现,并排除后循环供血区的出血或梗死。
③年龄>40~<70岁。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0.25 mg/mL,1次/d,共14 d;对照组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0.3 mg/mL,1次/d,共14 d。
疗效判定:①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缓解或消失,TCD恢复正常;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有明显减轻,TCD较治疗前增加30%以上;③有效:眩晕及相关阳性体征减轻,TCD较治疗前增加15%以上,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有恶化现象。
血浆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5 d用抗凝管取受试者静脉血各4 mL,以3 750 r/min离心15 min,用移液枪取上清液1 mL,吸取磷脂成分,过滤浓缩分离,取适量样品加入显色剂显色,90 ℃水浴5 min,室温下放置35 min,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浆LPA、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