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华中农业大学)文本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绪论(Introducation)一、概念: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兽医病理学是:桥梁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目的:诊断、研究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动物病理学教案(Animal Pathology)学分:2.0 总课时: 2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四-五学期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病理学的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即病理学变化。
思考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教学课题第二章 组织细胞基本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及易发器官,病理变化。
2.掌握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概念,坏死的病变特征及其坏死类型。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2.萎缩的分类;3.变性的类型和病理特征;4.坏死的类型与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2.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小结从超微结构水平理解细胞损伤性刺激的反应,首先简述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变化。
前言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家畜在疾病时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转归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家畜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发现发病动物组织器官的病变,明确其发生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病理学诊断,为动物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家畜病理学中,实验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认识典型病理变化和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
家畜病理学实验课的目的主要是:(1) 印证、巩固和扩大讲授的理论知识;(2) 掌握常见典型病变的基本形态学特征;(3) 了解研究病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家畜病理学实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标本观察(大体标本、幻灯片和镜检标本)、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
大体标本主要是观察肉眼所见的典型病变,以固定标本为主,同时结合利用新鲜标本。
观察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指导的说明,对典型病变进行描述和分析。
镜检标本观察可从组织和细胞水平认识病变,可以进一步说明眼观病变的性质,发现肉眼看不到的病理变化。
在观察病理切片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观察每一张切片:首先看清切片的片名、片号和组织块的大致形状,再用低倍镜浏览观察整个切片的概况,认清是什么组织及其结构特征;然后重点观察该片要看的主要病变,最后再观察切片上的其他变化,在观察认识的基础上,再把主要病变进行画图和注字来说明主要病变的形态特征,并扼要分析其发生机理。
逐步锻练通过观察形态变化来认识疾病的特征和分析其发生机理的能力。
尸体剖检实验时,学生要系统认真地观察示范操作,并在教师指导下实地进行尸体剖检,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尸体剖检技术,学会病理组织学病料采集和寄送的方法,练习填写尸检记录和尸体剖检报告,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病变和综合分析发病机理及进行病理学诊断的能力。
为了比较正确地认识病变和分析其发病机理,在尸体剖检以及眼观标本和镜检标本的观察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把病变部位的结构变化与该组织的正常形态加以对比,把眼观变化和镜检变化、局部病变与全身状态、形态变化与机能改变联系起来。
动物病理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疾病概念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学习提要: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
本章主要学习疾病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过程、病因学、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
重难点:重点: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经过及转归。
难点: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学习目标:掌握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和疾病的发生经过及转归熟悉疾病的分类和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了解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第二节出血第三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第六节水肿学习提要:心脏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神经体液调节的正常是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循环血量的变化,表现为充血或梗死;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的形成与栓塞;血管壁的破损:出血与水肿。
重点: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概念和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类型。
掌握肝淤血、肺淤血、血栓、梗死、水肿的病理变化。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学习目标:1. 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概念和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类型。
掌握肝淤血、肺淤血、血栓、梗死、水肿的病理变化。
2.熟悉血栓形成和水肿发生的条件和机理;3.了解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一节萎缩第二节变性第三节坏死第四节病理性物质沉着学习提要:各种损伤因子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组织和细胞代谢障碍、机能减弱或丧失进而引起形态结构的变化。
形态结构的改变是细胞代谢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反应。
组织和细胞形态的改变主要包括萎缩、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粘液样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及病理性物质沉着(钙化、痛风及黄疸、含铁血黄素)。
兽医基础大纲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动物医学教学中的地位;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学科任务与发展。
了解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1、病理学、家畜病理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概念2、病理学的发展3、兽医病理学的分类4、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安排第一章疾病概论基本要求:掌握健康、疾病等概念及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转归与经过;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重点: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难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2、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原因2、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第二章应激与疾病基本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了解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
重点: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
难点: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第一节应激的概念第二节应激时机体的基本表现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全身适应综合症2、应激时的细胞反应3、应激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第三节应激与疾病第四节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处理原则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基本要求:掌握脱水及水中毒的概念、脱水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了解各型脱水的发生原因,各型脱水、钾和镁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脱水、钠的平衡障碍、钾的平衡障碍。
难点:水、钠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1、水和钠的正常代谢2、脱水3、水中毒第二节钾代谢障碍1、钾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2、低钾血症3、高钾血症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基本要求:了解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熟悉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的代偿性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
本章重点:各型酸碱平衡障碍。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理论课教案板书设计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一、问诊1、问诊目的2、问诊内容:(1)生活史(2)既往史(3)现病史3、问诊方法二、视诊1、视诊目的2、视诊内容:整体状况、运动情况、表被情况、生理体腔、生理功能3、视诊方法三、触诊1、触诊目的2、触诊内容:体表状态、内脏器官的状态、敏感性、皮肤肿胀的性质3、触诊方法四、叩诊1、应用范围:表在体腔、含气器官、实质器官2、基本叩诊音:清音浊、音鼓音、半浊音(过清音)3、叩诊方法: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五、听诊1、应用范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2、听诊方法:直接听诊法、间接听诊法六、嗅诊通过用嗅觉来辨识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及皮肤气味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总结:每种基本检查方法均有其固有的特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不能互相代替,应该相互配合使用。
同时加强基本检查方法的练习。
教学步骤、内容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一、问诊在病畜登记以后和现症检查之前进行的,通过询问的方式向畜主或有关人员了解病畜或畜群发病前后的情况和经过。
(一)问诊目的了解病畜平时的饲养管理、使役情况以及发病前后的经过,主要是帮助我们分析病因,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和重点。
(二)问诊内容1.生活史1.1饲料的种类、数量、质量、配方、调制方法、贮藏方法、饲喂方法和制度,水源情况。
1.2动物的生产性能、使役情况,畜舍的卫生情况、环境条件,放牧地地理环境、气候变化。
2.既往史过去是否患过病?患过什么病?治疗和恢复情况如何?特别是群发病时,更要详细调查、了解当地疫病流行、防疫和检疫情况。
3.现病史3.1发病时间、地点、数量和病程,什么情况下发病,当怀疑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营养代谢病时要了解病死率和调动情况。
当怀疑遗传性疾病时要调查系谱。
3.2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重点注意典型症状和特殊症状。
3.3治疗情况,是否治疗,用药情况,疗效如何。
(三)问诊方法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以便得到畜主的配合。
兽医临床病理学(中农版)授课教案第三节临床化学检验一、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世界上第一台用于临床生化检验的自动分仪,是美国泰克尼康公司(TECHNICON),于1957年生产的,仪器名为Auto Analyzer。
是一台单通道、连续、流动式自动分析仪。
最初只用于Glu. BUN测定。
报告结果是光密度值。
1964年,泰克民康公司又生产出连续多道自动分析仪SMA(Sequential multiple Auto analyzer),该仪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每小时测150个样本,每个样本同时测定20个项目,使连续流动分析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65年以后,各种自动分析仪器应运而生。
1.目前临床常用的自动分析仪器有:(1)生化分析仪:有全自动、半自动之分国产:上海、北京等,4万元以上;进口: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瑞士等, 10-15万元;(2)血气酸碱分析仪;(3)血细胞计数仪;(4)5020型血红蛋白仪:(5)全自动电位滴定仪:DL58 15万元/台(6)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BC-2000,15万元/台2.评价自动分析仪器的原则:(1)方法先进(2)重复性好;(3)要有准确重复的分析系统;(4)能自动定时;(5)结果报告醒目、直观;(6)适应范围广,一机多用(7)灵敏性好;(8)处理能力强;(9)实用。
二、质量控制1.质量控制的目的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同时起到:(1)了解试验结果精密度的动态情况;(2)观察试验结果漂移及增降趋势;从而采取措施预防严重误差的出现。
(3)与国家规定的标准物进行比较,以了解和校正其准确度;(4)为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及选择提供参考;(5)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6)了解操作者的操作水平;(7)作实验室间的比较,以利相互交流和提高。
2.与质量控制有关的概念【误差】指的是实验结果与真实数值之间的差异。
①系统误差(恒定误差)分析过程中一些经常性出现的原因所成。
仪器使用不当分析方法不完善试剂不纯环境改变操作失误②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事先无法预料,出现误差的大小没有规律,完全符合概率论定律。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电⼦教案《动物病理学》⽂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章疾病概论第⼆章局部⾎液循环障碍第三章⽔肿、脱⽔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章⼼脏病理第⼗⼀章⾎液和造⾎系统病理第⼗⼆章呼吸系统病理第⼗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四章泌尿⽣殖系统病理第⼗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研究,使⼈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进⽽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法(⼀)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体剖检送检的⾎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研究⽅法1.⼫体剖检2.⾁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法1、树⽴实践第⼀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动物病理学试验教案实验须知兽医病理解剖学是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实验部分在本课程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全部实验项目训练后,才可能掌握本门课程的最基本技能,才能真正理解病理解剖的基本理论,因而才谈得上把病理解剖学知识用作为后期各临床诊断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指导和服务于兽医临诊工作。
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尸体剖检和疾病病理学诊断,大体标本的眼观观察,组织切片的光学检查以及临诊病理讨论会这四个部分。
兽医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所观察的各种对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静止的,片断的,往往是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一个侧面。
因此,必须在病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思考,把观察到的各种病理现象结合起来,把它与发展中的疾病和病理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概念。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窥视病理现象的全过程及其意义。
一、尸体剖检和疾病病理学诊断尸检就是对病畜病禽尸体进行系统的或局部的病理剖检和检查,根据尸检所见,结合临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尸检是病理解剖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来源,又是病理解剖学服务于临诊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畜禽的系统剖检程序和方法,病变脏器的检查、描述和记录方法,检查结果的分析综合方法,以及能够正确提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
在教学安排上,要在课程内实现基本技能训练,还应要求学生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中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尸检。
要求不怕脏、累等,认真操作尽量避免漏检和误检等二、大体标本的眼观观察检查病变脏器要遵循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一般来说,先看整个脏器的大小和形状,再看表面和色泽,其后检查质度,观察剖面的组织纹理。
若有病灶,则顺序地观察其分布、大小、形状、色泽、质度和剖面纹理及其组成。
对病变脏器的描述和记录,原则上也应按此顺序。
病变脏器及其邻近组织有病理性联系(如粘连、瘘管、病变蔓延等)时,应首先检查。
病理实验室保存的浸泡标本,均已用甲醛溶液作防腐固定,组织蛋白已凝固,因而和新鲜标本相比,体积稍缩小,其外形还可能有人为改变,质度均变硬实。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绪论[学时] 1学时[内容]1、家畜病理学的任务2、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3、家畜病学在兽医专业中的地位4、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5、家畜病学的发展史和展望(自学)[目的要求]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主要任务,了解其基本内容、在专业中地位、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本课程的框架。
[重点]重点介绍本课程的任务、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难点]该课程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思考题]1、你是怎样理解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2、试述该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参考书]1、张荣臻、毛鸿甫主编《家畜病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2、王延富、宁康健主编《动物医学基础》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第二章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学时]5学时[内容]一、水盐代谢紊乱1、水肿2、脱水二、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明确水肿、脱水、酸中毒和碱中毒的概念2、理解水肿的形成机理,各型脱水的特点及其补液原则,代谢性酸中毒的形成原因、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影响[重点] 重点讲授水肿的原因和机理;脱水的原因、类型及特点;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形成原因、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影响。
[难点]1、判断脱水的类型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2、水肿、脱水、酸中毒和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要求学生复习生理、生化相关内容。
[思考题]1、名词:水肿、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2、试述该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参考书]1、张荣臻、毛鸿甫主编《家畜病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2、王延富、宁康健主编《动物医学基础》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学时] 4学时[内容] 1、萎缩2、变性3、坏死[目的要求]1、明确萎缩、变性、坏死的概念2、理解变性的类型,细胞肿胀和脂肪变性的形成原因、发生机理和病变特点。
第一章绪论(Introducation)一、概念: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兽医病理学是:桥梁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目的:诊断、研究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Y连锁遗传。
比较病理学:是指将各种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或动物疾病与人类疾病病理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其任务在于用从各类动物疾病病理过程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阐明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及其本质,为防治疾病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7、分子病理学:是指将病理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化学结合起来在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理的一门病理学分支。
它是30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化学的飞跃发展并向病理学领域渗透而推动其发展的结果;使人类对机体有病状态下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的统一及其疾病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8、实验病理学:是指以实验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其目的在于认识疾病的本质。
实验病理学可弥补普通病理学不能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难以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形态发生学以及形态与功能改变的联系的缺陷,使人们有可能主动地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9、临床病理学:是指用实验室的方法,研究患病动物血液、粪尿、胸腹水等变化,以帮助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以及了解疾病的进展的一门应用病理学。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生物化学:主要是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组织、血液、体液、器官或机体的功能上的改变;②微生物学:主要是用微生物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原,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③寄生虫学;④血液学检查;⑤免疫学试验等。
五、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尸体剖检、动物实验、临床病理学研究、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分子病理学技术等研究方法a. 尸体剖验(尸检)★“不明原因”死亡★发现和确诊疾病★常见病积累b. 活体组织检查★常规★冰冻c. 动物实验动物疾病模型d. 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e.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形态学方法——大体观察:(器官病理学)——组织学观察:--光学显微镜(细胞病理学)——细胞学观察:脱落细胞或穿刺或体腔积液——超微结构观察:--电子显微镜透射:细胞内部(超微病理学)扫描:表面——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f.分子生物学:分子杂交等(一)、尸体剖检1、大体观察用肉眼并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分布、切面性状等进行观察和检测。
2、组织学观察运用组织学方法(组织切片、染色技术、显微镜技术等)观察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
常用的组织切片技术是石蜡切片、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主要运用光学显微镜。
3、细胞学观察运用细胞涂片技术,对脱落的细胞、穿刺的细胞以及积液中的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临床较多见的是血液细胞涂片;细胞分析系统的运用(测定特定细胞的截面积、周长、直径、光密度等)。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对组织切片运用化学的原理,采用化学试剂等与组织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在局部形成特殊的有颜色的物质,以了解细胞的物质代谢变化。
常见的有:糖原染色(如Best胭脂红染色)、结缔组织染色(如镀银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5、超微结构观察运用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或金属镀膜技术对细胞内部(透射电镜技术)或表面微细结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动物实验法在人为条件下,实验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并对其研究的方法。
主要用于动物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
(三)临床病理学研究对自然发生疾病的动物,进行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本研究方法是临床常见的研究方法。
(四)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或穿刺的方法,从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检查。
常用于肿瘤的诊断、某些病变性质的确定等。
(五)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运用培养基,创造人为的细胞、组织生长条件,来研究选定细胞、组织的生长情况以及某些条件对细胞生长、代谢、形态变化的影响。
常见的有:病毒对细胞的作用研究、吞噬作用的研究等。
六、学习病理学应树立的观点:★整体观点★运动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七、主要的自学参考书目:①《动物病理学》李普霖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1994②《家畜系统病理解剖学》秦礼让、毛鸿甫主编,农业出版社1992③《Veterinary Pathology》5th ed.Edited by Thomas Carlyle Joneset al., Lee & Febiger,1979④《病理学技术》王伯澐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⑤《禽病学》卡尔尼克主编,高福、苏敬良主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⑥《动物疾病诊断图谱》范国雄,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⑦《兽医病理解剖学》朱坤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思考题:1、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临床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2、学习兽医病理学应树立的观点?第二章组织细胞的损伤(Tissue and Cell Injury)●细胞、组织的损伤:指病因引起细胞、组织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障碍,形态结构的破坏。
疾病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本章主要论述“组织损伤”的形态结构机能的变化,内容主要有萎缩,变性,坏死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基本病变。
第一节萎缩(Atrophy)一、概念: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称为萎缩(atrophy)。
☺萎缩≠发育不全(hypoplasia),后者指组织或器官、细胞不能达到正常大小或结构;☺萎缩≠不发育(aplasia),后者常用来表示自胚胎原基结构的发育受阻,即没有形成新组织的趋势。
二、原因及类型(一)生理性萎缩:生理状态下发生,随年龄增长而某些器官发生萎缩,如性成熟后。
胸腺,法氏囊退化。
老龄动物性腺、性器官萎缩。
(二)病理性萎缩:病因作用而引起,按波及范围分1、全身性萎缩:多见于长期饲料不足,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胃、肠炎),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慢性传染病,恶性肿瘤)及寄生虫病。
最后导致恶病质状态。
2、局部性萎缩,可分为以下几种1)废用性萎缩: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降低所致。
(骨折、关节粘着等——肌肉萎缩)。
2)压迫性萎缩;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发生萎缩。
肿瘤,寄生虫对相邻组织压迫。
肝细颈囊尾蚴——脑包虫、多囊肾(肾实质萎缩)3)缺血性萎缩:局部小动脉不全阻塞——血液供应不足—萎缩。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4)神经性萎缩:神经系统损伤——所支配的组织、器官失去神经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
(截瘫,小儿麻痹症,颜面神经麻痹等)三、病理变化1、全身性萎缩1)外表呈衰竭症状:精神萎钝,被毛粗乱,严重消瘦,贫血以及全身水肿(恶病质状态)2)不同组织、脏器萎缩的规律及表现:规律对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程度而定。
顺序是脂肪组织,发生早而严重,几乎可完全消失,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
再次是肝、胃、脾等实质脏器。
而心、脑、肾上腺、甲状腺等重要生命器官发生较晚、较轻。
主要变化如下:眼观:萎缩器官体积均匀减小,原形状基本保存,边缘锐薄,被膜增厚,皱缩,重量减轻,质地变硬。
胃肠道壁变薄,半透明状易拉破。
脂肪组织呈黄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浆液性或胶冻状萎缩)光镜下:萎缩奇怪观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胞浆致密,染色较深,胞核皱缩浓染,间质增生。
电镜下: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体积减小,胞浆内自噬泡增多。
肝、肾、心萎缩时,有时呈深红褐色——褐色萎缩。
光镜下见细胞浆内有多量棕色细颗粒-脂褐素,为自噬泡内未彻底“消化”含脂代谢产物。
2、局部性萎缩:形态学变化与全身性萎缩相同。
不同的是除可见萎缩病变外,有时还可见引起萎缩的原始病变。
四、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1萎缩为可逆性变化,病因消除——形态和功能恢复;病因长时间作用——细胞、组织消失---全身性萎缩;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发展。
原发病—全身萎缩——对原发病有不利影响。
2局部性萎缩:取决于发生的部位和程度:重要器官(脑)后果严重。
一般器官,面积不大——代偿——影响不明显。
第二节变性(Degeneration)一概念: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degeneration)。
二种类:根据变性发生的部位分:细胞内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透明滴样变等间质变性:透明变性,粘液变性,淀粉样变性等(一)颗粒变性(granular degeneration)1、概念: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蛋白质样颗粒的变性。
其特征包括:●是一种最常见最轻微的变性,常发生于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部位特征);●又称浊肿:变性的器官和细胞肿大,失去正常光泽,似开水烫过样,呈混浊肿胀状态(肉眼变化特征);●实质变性:常发生于心、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镜下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