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苏轼
- 格式:ppt
- 大小:726.50 KB
- 文档页数:24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苏轼宋词词牌苏轼宋词词牌详解一、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词最为突出。
苏轼的词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被誉为“苏派”词的代表。
在苏轼的词作中,词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词的格律形式,也是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主要词牌介绍1.《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广为传诵的词作之一。
这首词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全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古绝唱”。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全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被誉为“咏月之绝唱”。
3.《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出猎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狩猎为背景,表现了词人的豪放不羁和对自然的热爱。
全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了苏轼词的独特风格。
三、苏轼词牌的艺术特色1.意境开阔:苏轼的词牌作品意境开阔,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词作常常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气势磅礴:苏轼的词牌作品气势磅礴,善于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3.情感真挚:苏轼的词牌作品情感真挚,善于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4.格律严谨:苏轼的词牌作品格律严谨,善于通过运用传统的词牌形式和格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词作在格律上严格遵守传统的规定,同时在内容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四、结论总的来说,苏轼的词牌作品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非常重视人生哲学的探讨。
他的诗词中经常反映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深刻描绘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就从苏轼的词中选出几首,来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失官归来后写的,描绘了他当时的感受。
苏轼认为人生十分短暂,十年已经足够两个生命的轮回,而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命运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但是,尽管人们往往会被生活的重压和遭遇所击垮,但是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2.《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放逐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亲友们的祝愿。
苏轼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康长寿,但是生命的尽头是无法拒绝的,人类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这时,千里之外的明月便成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和永恒的不朽。
苏轼希望自己的礼赞和祝愿可以和月亮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传达到世人的心中。
3.《赤壁赋》:“士别三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段话写的是刘备离开诸葛亮三天后的感受。
苏轼认为离别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就像切刀划痕、磨石削蹭一样,会让人感到疼痛和伤痕累累。
但是,离别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磨砺人的心智和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苏轼认为人类的成长都需要离别这种经历来刻画和丰富。
4.《钱塘湖春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词描绘的是苏轼在钱塘湖畔饮酒作乐的场景。
他喝醉了,感受不到天地的距离和分隔,心里只有无限的畅快和自由。
这个时候他沉浸在清梦之中,意识飘忽不定,仿佛在星河里航行。
苏轼认为这种饮酒舞蹈的体验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感官饱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重视人生哲学的追问,并试图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他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坎坷。
他认为人生离别和重聚都是必要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努力追求自我、享受生命、关注情感,最终尝试找出“人生何在”的答案。
十首顶级压卷作宋诗宋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尤以其诗歌创作达到顶峰而成为后人推崇的经典和典范。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誉为“压卷之作”或“顶级良品”。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了解,为大家介绍十首顶级压卷作宋诗。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词的代表作之一。
他通过这首词歌颂了江南美景,抒发了寄托思乡之情,并呈现出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悲愤之情。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二、岳飞的《满江红》《满江红》是岳飞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战斗意志和民族情感的军歌。
其中呈现出了文化自信心强,抵抗外来侵略的意志,表达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品质和民族责任感。
三、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小令,描述了元宵节夜晚的欢乐团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家庭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爱护。
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元宵节为背景,描述了喜庆的氛围和民间风俗,同时表达了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溪亭为背景,表现了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生活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具有深厚的人情味和对传统家庭美德的推崇。
六、张先《夫妻箴》《夫妻箴》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通达性很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张先在这首诗中,对立于中国古代男性主导制度下夫妻关系之作道德约束,观点新颖独特,正是因为夫妻思想的转变,社会才有了新的生活形态。
七、林则徐《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历史的重视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爱国主义情操的表达。
林则徐通过诗歌,回忆过去的历史和战争,展现出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以瓜洲为背景,表现了江南美景和自然风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浅论苏词的特点摘要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关键词: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引言苏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词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意境1.1传统诗词的区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
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
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
苏轼对宋词的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歌赋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还是一位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词创作上,苏轼可以说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擅长吸取各地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苏轼的词体自由洒脱、优美动人,给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词作大多数较为清新,多采用自然、生活和抒情的题材,并且在形式和意境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
他的词作丰富多彩,情感饱满,语言优美,形式灵活,如铿锵的乐曲,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苏轼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奠定了后人创作词歌的基础。
他的抒情词、山水词、小令等不同类型的词体都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对于宋词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将文化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优美动人的作品,成为后人所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苏轼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宋代,在后世也一直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使得中国词歌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