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对比研究_水意象VS人性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1.04 KB
- 文档页数:3
《《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篇一《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_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一、引言《黑焰》是一部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其中隐喻的运用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对《黑焰》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探讨这些隐喻如何构建文本的意义,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想法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能够丰富文本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黑焰》中的隐喻及其认知分析1. 自然与黑焰在《黑焰》中,黑焰常常被用来比喻自然的力量。
如火山的喷发、熊熊燃烧的火焰等,这些场景都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通过这些隐喻,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这种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2. 人性与黑焰除了自然之外,《黑焰》中的人性也被赋予了黑焰的隐喻意义。
这种隐喻常常被用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黑焰可以象征人的热情、激情和力量,也可以象征人的愤怒、狂暴和毁灭性。
通过这种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四、隐喻在《黑焰》中的认知功能1. 构建文本意义隐喻是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黑焰》中,黑焰的隐喻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读者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揭示作者思想情感隐喻是揭示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隐喻的运用,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色彩。
在《黑焰》中,黑焰的隐喻不仅揭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五、结论通过对《黑焰》中隐喻的认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篇一《水形物语》_相互作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隐喻研究一、引言电影《水形物语》作为一部杰出的作品,它凭借着精致的视听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以及深刻的隐喻意义,让观众陷入沉思。
这部电影的标题与故事内核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能够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解读影片所传递的哲学、人性和社会思想。
本篇论文将借助相互作用理论,对电影《水形物语》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电影概述与相互作用理论介绍《水形物语》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异类之间情感交流的故事。
影片中,人与“水形生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隐喻和象征,都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相互作用理论,又称为互动理论或互动论,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这一理论为分析电影《水形物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电影隐喻的相互作用分析(一)人与“水形生物”的隐喻关系在电影中,人与“水形生物”的互动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隐喻意义。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上,还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反思上。
例如,影片中“水形生物”被困在实验室的情景,隐喻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剥夺;而人与“水形生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则隐喻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二)社会与自然的隐喻关系电影中的“水形生物”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水形生物”的描绘,影片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神奇。
而与人类社会中的冷酷和功利相比,这一隐含的自然观念,表达了社会与自然的冲突与协调,倡导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
(三)人与自我的隐喻关系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与“水形生物”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我关系的探索。
通过与“水形生物”的互动,主人公逐渐摆脱了社会的束缚和压力,找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价值。
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与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 212 -校园英语 /概念隐喻理论在习语理解中的运用——以有关“water”的习语为例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王丹【摘要】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与“water”相关的习语进行语义分析,发现这些习语的含义都与“water”的源域概念即水的基本特征及我们的身体经验有关,可通过水的特点及身体经验推测其含义。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来理解习语等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词汇,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概念隐喻 water 习语 认知一、引言习语是在一定文化中形成的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核心和精华。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统一性。
结构的固定性是指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以任意拆开或替换;语义的统一性,即习语的整体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揣测出来,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固定词组[1]。
因此,习语的理解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难点。
本文拟借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以有关“water ”的习语为例,分析理解这些习语的认知过程,以期对英语学习及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助益。
本文所涉及的习语均来自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及《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二、概念隐喻理论传统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从逻辑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中,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们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的建构是隐喻性的,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2]。
这种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映射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基本过程。
汉语“水”的概念隐喻研究作者:张敏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水”的身影,由此可见研究“水”的概念隐喻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探究汉语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对比了二者之中“水”隐喻所存在的概念域,发现二者有共性又有个性。
古代汉语关于“水”隐喻的使用存在“人物域”、“情感域”和“时间域”,除了上述三种概念域,现代汉语则还存在“问题域”和“思想域”,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在“水”隐喻的使用方面既继承了古人的精华,又拓展了一定的语义使用。
1.引言“水”是人們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研究“水”的文学价值。
“水”是万物之源,无处不在,万物之中皆有水的存在,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许多关于“水”的诗词。
生活中处处有隐喻,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认知认知方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表达思想的一种认知方式。
目前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很多,但对“水”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关于古今汉语中“水”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本文将以“水”为例(包括水的载体江、河、湖、海),通过对汉语语料的分析,研究“水”的概念隐喻,并分析关于“水”的概念隐喻存在的认知理据。
2.相关研究综述目前关于“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学,在核心期刊中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水”的文章比较有限。
蓝纯和贾冬梅(2010)采用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方法将“水”的中英认知词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二者的原型词义相同,“水”的各种特点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并研究了其拓展词义。
蓝纯和贾冬梅(2012)通过分析五行之水行在古代和现代汉语里的具体体现,寻找其背后的概念借代及隐喻,得出结论:古代和现代人们对“水”的认知可以说整体上一脉相承,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现代汉语丢失了“水”向人体和社会的一些拓展。
概念整合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对比作者:孙宝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二十世纪,其中涉及“源域”、“目的域”、“恒定性”、“映射”等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试图对多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归纳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并阐释两者在语言的解释和说明上具有互补性,最后指出两者的差异和不足,为更好的对比和分析两个理论做铺垫。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映射;区别[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一.概念隐喻理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中首次提出认知隐喻理论的概念。
隐喻本质上是人们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往往是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换言之,人类的概念系统是被隐喻性地建构的,通俗讲,隐喻更多来自于概念性的事物。
概念隐喻的研究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更加完整,其中包含源域、目的域及其映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意象图式结构在内的认知机制。
其中源域和目的域均属于概念域,本质上来讲,一个实体(具体的)和关系(抽象)的基本结构如,“旅程”的概念域具有旅行者、道路、起始点、终点等角色。
概念隐喻是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構的映射构成。
换言之,就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部分投射。
除此之外,理想化认知模式是一种同一的认知模式,模式是基于人类的同一认知及他们所处的背景和环境。
在映射的过程中,具体的实体和抽象的关系所构成的意象图式结构保持其衡定性,即“衡定性假说”。
“人类试图运用隐喻机制把意象图式结构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从而避免在目标域中制造新的意象图式冲突”[1]。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
心理空间理论在《心理空间》[2]和《思维和语言的映射》中提出改进并不断完善的。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语义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形象思维和感受来构建概念和语义关系的一种方法,而概念隐喻则是指通过隐喻手段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从而拓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范围。
这两种方法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了更深入的探索语义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语言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义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语言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并希望能够为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语义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构建机制,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认知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认知图式和隐喻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拓展。
研究意义还在于对于实际语言应用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语言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教育、广告、政治演讲等领域,这种对语义的深入分析将为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有效性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交流效果和传播效率。
研究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的探讨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语言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揭示出概念之间微妙的联系和隐含的思维模式。
2008年1月社科纵横Jan,2008总第23卷第1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3NO.1・域外文化学习与研究・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对比研究———水意象VS人性案例分析刘 洁 王 斌3(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93)【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先秦思想家荀子与告子的一段关于人性本源的对话,利用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其中的“水与人性”的隐喻进行分析,指出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而概念整合强调心理空间中概念网络模式的建立。
同时,虽然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分析隐喻和隐喻思维时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水意象 认知域 心理空间 概念网络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01-0158-03 一、导论认知科学是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科学。
认知成为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其理论也影响着对语言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与传统语言学观在哲学基础上是完全不同的,它完全摒弃了统治西方科学长达两千年的客观主义,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 m),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蕴于身体(e mbodi m ent)”。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开始对传统的范畴观产生疑问。
认知心理学家El2 eanor Rosch研究了范畴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1987年,George Lakoff在Women,Fire and Danger ous Things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式理论(I C M s)。
同年,在Mark Johns on的经典之作The Body in the M ind一书中,Johns on提出了意象图示这个概念。
随后,Lakoff& Johns on指出意象图示来自于我们蕴于身体的体验。
意象图示不仅构建了我们的空间域,同时也能够被系统化地扩展来建构许多抽象概念或者概念域。
因此认为以意象图示为基础的空间隐喻引发了抽象思维。
1980年Lakoff&John2 s on合著的The MetaphorW e L ive by一书,最基本的阐述在于隐喻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思想本身就是隐喻式的,概念结构是由跨域映射形成的,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2 cep tual metaphor theory)。
并且论证了隐喻的普遍存在性、认知性、系统性、以及隐喻包含的始源域,目标域和映射的方式,认为认知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Gilles Fauconnier在其两本著作Mental Spaces (1985)以及Mapp 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提出并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
2002年,Fauconnier&Turner在The W ayW e Think一书中,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 tu2al integrati on theory or blending theory),认为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
人类的思维可以用概念整合的复杂网络模式来进行分析模拟。
这是一个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框架。
对于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研究,西方学者已经从英语语言的角度出发,充分研究了这两个理论的科学性。
然而,为了证明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的普遍性,作者认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以中文为研究载体对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其重要意义,作者试图找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二、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比较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一种固定的系统的关系,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域。
根据La2 koff&Johns on,“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成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
”[1]例如: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is murky.视觉源域中的语言或者概念被用来表达理解认知域的情境。
始源域中的语言murky与理解域中的相关概念相结合形成映射。
因此,“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中之所以存在隐喻表达,是因为我们的概念中存在概念隐喻。
”[2]总结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从本质上来看,隐喻是人类的认知工具。
我们在语言中所观察到的隐喻表达实际上是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体现。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结构相对丰富的始源概念来理解相对欠缺的目标概念。
就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只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是相反;概念隐喻体系的运作是自动的、持续的、不为人察觉的。
8513作者简介:王斌,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Fauconnier 认为,意义建构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是构建心理空间,其次是不同心理空间之间映射的建立。
”[3]在概念整合理论中,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时部分的现时表现结构。
引用Gilles Fauconnier&Mark Turner 原文:“Mental s paces are s mall concep tual packets constructedas we think and talk,for pur poses of l ocal understanding and acti on .Mental s paces are very partial asse mblies containing el 2e ments,and structured by fra mes and cognitive models .They are interconnected,and can be modified as thought and dis 2course unf old .Mental s paces can be used generally t o model dynam ical mapp 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3]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网络空间构成的网络。
包括输入空间1和2,共有空间(generic s pace ),和整合空间(blend )。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3个空间即共有空间。
同时,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的投射到第4个空间———整合空间。
整合空间除了从输入空间提取部分结构外,还开发了自身的层创结构(e mergent struc 2ture ),层创结构中的因素并不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而来的。
在整合空间中,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构建过程(compositi on )、完成过程(comp leti on )和演绎过程(Elabo 2rati on )。
这4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
如图(1)所示:图(1)三、案例分析:水意象VS 人性⒈概念隐喻:水意象VS 人性“水”字在中国古文字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中并不把水看作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往往对它做哲学寓意的解读,使之与诸多道德术语发生意义的关联。
这里,作者引用了与水意象相关联的例子加以阐释。
所谓人性即指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规定性、基本属性。
人性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热门话题。
《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所说的这段话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思维方式。
首先,什么是实体隐喻呢?“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以便对他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4]这一比喻概念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数次与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打交道的经验,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在这里孟子和告子都将人性这个抽象概念当作一个物体来进行阐述,即“人性是一个物体”。
拓展来说,这一实体比喻具体表现为“人性是水”这样的结构比喻,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建构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糊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4]其次,为什么孟子要以水喻人性呢?借用著名汉学家葛维汉教授的理论,认为“中国古代这种关联性思维背后有一个基本预设,即人与自然的本质是相同或相通的,二者有着共同的认识论原理。
所以,人们热衷于对自然现象进行寓意解读,以期由此达到对人事的认知。
”[5]告子强调自然之水没有定向,流溢四方,用此来说明人性无所谓善恶好坏;根据孟子的直观观察,认为水流动是遵循自上向下的自然规律。
水之下是真实自然的,代表了善。
相反,如果水往高处流,这是违背自然常理的现象,因此就代表了恶。
两者的关系可以如下所示:告子的隐喻模式: 始源域 目标域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水之向东 人性善 水之向西 人性恶图(2)孟子的隐喻模式: 始源域 目标域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水之下 人性本善 水之上 人性本恶图(3)这样的推理方式进一步证明了概念隐喻源于身体经验。
⒉概念整合:水意象VS 人性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心理空间的建构以及空间之间映射产生新信息的过程。
以告子和孟子辩论为例,分析概念整合的隐喻化条件。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这两段话的概念整合网络图示。
告子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共享空间)水→水之运动→方向性人性→人性之源→趋势 (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951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决诸东方则东流 人性可善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可恶水流向东(人性可善)→自然水流向西(人性可恶)→自然↓人性本源无善恶(整合空间)图(4)孟子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共享空间)水→水之运动→方向性人性→人性之源→趋势 (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 水 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之源 水之下 人性善 水之上 人性恶水之下(人性善)→自然水之上(人性恶→非自然↓人性本善(整合空间)图(5)“隐喻整合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选择的融合性,另一个是方向性与非对称话题。
”[6]隐喻整合中,两个输入空间凸显对应部分投射至整合空间溶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因素,而这个融合而成的元素能够与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部分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