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64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建筑设计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现代建筑设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些设计趋势不仅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新思维,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环境、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
以下是一些当前最为显著的现代建筑设计趋势:1. 可持续性与环保设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使用可再生材料、提高能源效率、雨水收集系统以及绿色屋顶等。
设计师们努力通过创新设计减少建筑的碳足迹,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智能技术的融合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成为可能。
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地融入智能家居系统,如自动调节温度、照明和安全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居住和使用的舒适度,也大大提升了能效。
3. 灵活性与多功能空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设计师通过巧妙布局,使同一空间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如可变隔断、可折叠家具等设计,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
4. 回归自然的设计哲学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项目尝试模糊室内外边界,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开放式的阳台和庭院等设计元素,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
这种设计理念旨在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5. 文化元素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设计开始更多地考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
设计师们在创作时会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又不失现代感。
6. 人性化设计随着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研究的深入,现代建筑设计更注重提升用户体验。
这包括合理的空间规划、充足的自然光照、舒适的室内环境等方面,旨在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是多方面的,涉及环保、技术、功能、美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这些趋势反映了人类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和期待,预示着建筑设计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浅析中国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是对城市建筑发展进行研究,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从城市发展起源,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进行了分析,本文表明建筑设计在未来可能是历史、自然、智能与政治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历史底蕴;传承与创新;生态与绿色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为依托所以宫殿、坛庙、陵墓等建筑最为精美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水平。
但相比较而言,住宅建筑是更早出现,分布更广的建筑类型。
中国东西南北跨度很大,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受此影响,不同地区间的建筑营造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建筑受到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纯朴自然的建筑种类。
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古代建筑中的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建筑与历史文脉文化之于城市是最深厚最牢固最鲜明的印记,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历史文化。
城市建筑的文化品位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三个方面,建筑师人类文明最集中的体现。
城市中大部分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建筑往往千篇一律,住宅、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等建筑不标明名称,人们凭借外形是区分不开这些建筑的。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新建建筑往往粗制滥造,缺乏内涵。
不同的城市建筑造型基本上一模一样,建筑设计的内涵逐渐流失。
传统文化城市特色消失的问题愈加突出,城市特色消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调城市文脉的设计观念,追求建筑多元化发展。
中国原有的建筑,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如首都的建筑代表四合院、徽州的马头墙、福建省的圆形土楼等每个城市都独具特色。
以泰安市为例,泰安的大汶口文化、名山文化与宗教文化等是泰安城市的文脉,但是能体现这些文化只有很少部分的历史建筑遗迹,近些年的建筑都是一些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完全没有体现泰安的历史底蕴,城市特色在逐渐消失。
浅谈生态节能住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所谓生态节能住宅,是指在住宅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消耗资源少、消耗能源低、对环境影响小、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达到或超过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建筑。
生态节能住宅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将整个建筑或小区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及对环境和区域生态的破坏减至最低水平,使建筑能够很好地融入生态循环从而达到平衡,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态节能住宅;建筑;资源一、生态节能住宅的现状建筑节能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力大、涉及面广、关系民生的特点。
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
具体到西安市。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安市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房地产市场也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住宅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安房地产市场中生态节能住宅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
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中水、新风等建筑生态系统的推广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产品中的实践,不仅广受购房者好评,也逐渐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西安生态节能住宅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节能住宅的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整体性能和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购房者对生态节能住宅的认识和购买积极性不高。
二、生态节能住宅的发展趋势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发展生态建筑和节能住宅,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目前行业的前沿研究成果,生态节能住宅的发展,将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和领域:(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住宅建筑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能得到补充的能源,属于可循环使用的清洁环保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它们对环境的危害极小,同时资源分布广泛。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摘要: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
本论文就生态建筑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生态建筑设计生态理念发展实践abstract: now living in cities are eager to return to nature, hope more contact with nature, but only the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can not say it ha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zoology is green based cov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key 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philosophy; development; practice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人们对于生态的建筑这一概念并不感到陌生,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或者可持续发展建筑。
生态建筑的设计和构建涉及很多学科,多个工种,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
1.1地域性一种技术的成形有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建筑多脱胎于当地的乡土建筑,技术特征有着明显的本土化、地域化。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丁鹏摘要:一般而言,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但需包含自然环境,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然环境当中资源的利用,并不会对资源环境带来破坏性,从而实现环境生态化的建筑结构。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意在确保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建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进一步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需重视生态环境,例如降低废气排放,避免噪音污染等,从而进一步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引言当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已然在世界各地获得的普遍的应用,并获得的良好的效果。
而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传统建筑设计对比可知,绿色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困难,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极高。
同时,受到国内建筑行业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工作人员亦或施工单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从而造成设计结构无法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具体建设时,存在着严重的偷工减料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效果。
1绿色建筑的特点1.1绿色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是健康绿色建筑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将减少建筑中的粉尘颗粒及有害物质挥发,从而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
我们不能盲目地把节能作为主要目标,我们必须选择对身体没有影响的绿色建筑材料。
所以,在达到健康的条件基础上,为了提高能源效率,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1.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是有很广泛的应用,不仅是绿色建筑在施工及后期投入使用阶段,还需要反映在绿色建筑建设前期的策划阶段,这是因为建设前的准备阶段和处置阶段各项因素对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绿色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确保绿色建筑建设的开展,且仅在绿色建筑施工阶段使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必须非常关注整个生命周期。
生态建筑的设计发展方向摘要:生态建筑设计是当今建筑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等生活基本保证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生态建筑成为了未来势必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追求建筑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为终极目标进行设计和打造,力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适宜的条件。
本文将围绕着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进行探讨,在分析生态建筑设计的同时为建筑设计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观念;创新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1.1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相适应生态建筑作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其设计原则要时刻保证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时代特色、流行元素等等越来越关系到建筑设计的风格。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来说,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其风格的指向标,脱离了社会发展元素的建筑设计不是成功的设计,生态建筑就是要能够时刻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保持较强的流行性的特色,彰显现代建筑设计的特色和内涵。
任何一种依附于社会和时代而存在的建筑,都需要紧紧地追随时代的潮流,时刻保持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唯有如此生态建筑的设计才更有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1.2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也是关系到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能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同时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美观、时尚和流行等特色。
未来的人们将更加时尚和开放,在建筑的设计风格上也更加追求舒适、美观和标新立异,这也在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的人群可能会追求不同的设计风格,总体上说,生态建筑在设计上除了要遵守生态性这一前提之外,还要充分地站在人们的立场之上进行设计,力求让大众满意。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决定建筑设计风格的根本,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正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1.3以促进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为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象征,成为一种财富的聚集力量。
浅谈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现代建筑也开始产生了一些诸如能源耗费和污染严重等相关问题。
为了提高建筑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水平,生态建筑将逐步取代现代建筑成为建筑的新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建筑的内涵及特点开始研究,论述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作用,并认真分析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期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前言“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
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
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生态建筑的概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
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1.1 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并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1.1.2 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以改善周围小气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以增强空间的适应性。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毕业论文中文摘要立足在设想人类能有更广阔和美好未来的前提,不考虑能够导致人类历史中断或是倒退的突然的社会变革及大的自然灾难,从科学的视角去观察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把未来建筑作为一种建筑风格或是建筑派去考虑。
通过总结建筑发展的历史,得出建筑抛开形式功能之后最本质的概念和与建筑的本质息息相关的主要影响建筑发展的因素。
未来建筑将受时间、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
时间将未来建筑分成了近的未来建筑、不远未来建筑和遥远未来建筑。
根据影响未来建筑的因素,就可能在未来出现的建筑趋向进行定性的研究,并大胆展望在遥远的未来可能出现的建筑,揭示未来建筑多样化的可能性,展望即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更是人们想要的未来建筑。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未来建筑的研究意义,阐明了未来建筑研究的目的;界定了论文中主要的概念和研究围;明确了研究的主要容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就影响未来建筑的时间、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通过对一些正在建设和规划中的重大建筑事件分析,对近的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第四部分就影响不远建筑的因素及对建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第五部分大胆展望了在遥远未来,影响建筑的因素可能对建筑发展趋势的影响。
第六部分包扩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走向。
关键词:未来建筑,发展趋势,影响因素ABSTRACTBased on the idea that human can have a more broad and bright future,under no consider of the big natural disaster and social changes that call interrupt or reverse human history,observ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rather than consider it as a style or sch001,Through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th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conclude that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it that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putting aside the function and form.The time,social and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others will be the factors.Time divide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into the the near futurearchitecture,the not far away future architecture and the distant future architecture.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uture architecture,do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ies of futur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look far away on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m'chitcctural trend,reveal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architectural diversity,and look to the 1e possible,feasible and wantable future architectural.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research,and illustrates the objective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imension;define the main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scope;clear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researchfi'amework.The second part analyse the affect of the time,social,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uture architectural influencefactors.The third pan,fourth part and fiml part analyses the different futhure architecture and influence factors.the last part include the main conclusion and the part that still need to do deep research.KEY WORDS:future architectural,the fiend ofdevelopment,influence factors 第一章绪论1.1选题的意义与目的在传统的社会里,只要依据过去积累的宝贵经验,就可以面对未来的决择。
浅析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概况吴良镛先生指出:研究建筑学应当“回顾历史,研究现在,展望未来”。
布鲁诺·赛维认为:“每一个有成就的建筑师都从研究过去中获得过灵感,不管带有怎样的偏见,他从中选择的共鸣总比他的批评要更有意义得多”。
因此,回顾建筑史上曾经有过的生态思想萌芽,研究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对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大有裨益。
一、古老的东方哲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深远的历史文化及其建筑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
其中,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以及建筑中的诸多处理手法,都充满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就曾经总结说:“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对中国人来说,自然界并不是某种应该永远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应该了解它的统治原理,从而使生物能与它和谐相处。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把它称为有机的自然主义。
不论人们如何描述它,这是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
人是主要的,但他并不是为之创造的宇宙的中心。
不过他在宇宙中有一定的作用,有一项任务要去完成,即协助大自然,与自然界自发的和相关的过程协同地而不是无视于它地起作用。
”(引自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关系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的“天”是指大自然,所谓的“天道”即是自然规律;而“人”则是指人类,“人道”亦即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本原性概念。
这种宇宙观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统一的整体概念,表达了中国古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于》)恰好说明尽管天、地、人均各有其内在含意,但最终都统一于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人的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为人处事的伦理规范,对建筑的影响尤为甚之。
建筑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承担着支撑和保护建筑的重要功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1.1 材料多样化:现代建筑结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混凝土、钢结构、玻璃等,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多样化。
1.2 结构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优化设计,建筑结构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3 绿色环保:越来越多的建筑结构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计,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智能化:未来建筑结构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结构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2.2 高度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结构将朝着更高更密集的方向发展,挑战着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可持续性:未来建筑结构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和设计理念,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技术创新3.1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为建筑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实现更加复杂和个性化的设计。
3.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为建筑结构提供更加轻量和高强度的材料,推动建筑结构的创新。
3.3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更加高效和精确,提高建筑质量和安全性。
四、设计理念4.1 可变形结构:可变形结构的设计理念将为建筑带来更加灵活和多变的外观,适应不同的功能和环境需求。
4.2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引领建筑结构走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挑战与机遇5.1 挑战:建筑结构在面临更高、更大、更复杂的建筑需求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结构稳定性、安全性等。
5.2 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建筑结构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如智能化、绿色化等。
5.3 发展:建筑结构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设计理念的引领,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世界建筑1/1998摘要:欧美国家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名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
60年代以后,随着与生态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绿色运动中的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娅运动的发展以及后来可持续思想的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大大丰富。
生态建筑设计的关注点逐渐变化:从早期注重人体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建筑设计,发展为利用替代能源和适用技术的建筑设计,现在逐渐转向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 g ical architect ural desi g n was climate conscious desi g n before t he 1960’s in t he West.As a result of t hose researches ,Bioclimatic Re g ionalism came into bein g .Wit h t he develo p ment of t he t heories of dee p ecolo gy ,Baubiolo g ie ,Gaia move 2ment which were p art s of t he Green Movement relatin g to architect ural desi g n and t he ideas of sustainabilit y f rom t he 1960’s ,t he t heories of ecolo g ical architect ural desi g n were g reatl y enriched.There were different sta g es in ecolo g ical desi g n solutions corre 2s p ondin g to t he develo p ment of t he desi g n t heories.In t he earl y sta g e ,t he focus on t he conce p t of man’s bioclimatic a pp roach p revails.In t he intermediate sta g e ,t he focus on t he conce p t of alternative ener gy st rate gy and a pp ro p riate techni q ue p revails.In t he latest sta g e ,t he focus on t he conce p t of sustainin g t he com p atibilit y of human bein g s ,architect ure and t he nat ure p revails.关键词:生态建筑,生物气候地方主义,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娅运动,可持续思想K e y words :Ecolo g ical Architect ure ;Bioclimatic Re g ionalism ;Dee p Ecolo gy ;Baubiolo 2g ie ;Gaia Movement ;Ideas of Sustainabilit y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1997年8月欧美生态建筑理论发展概述宋晔皓熟悉近现代建筑史的人都知道19世纪温室技工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博览会“水晶宫”,或许只有关注环境和生态的人,才知道生物圈二号的存在。
高层建筑设计趋势及未来发展展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建筑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独特的地标,还解决了城市中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设计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高层建筑设计趋势1. 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趋势。
高层建筑应该追求能源效率、环境友好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平衡。
例如,建筑外立面的绿化设计可以提供自然遮阳和隔热效果,减少冷暖气的使用。
同时,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2. 智能化设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趋势。
智能化设计可以实现节能、安全和便利等功能。
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建筑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空调、照明等设备,提供一个舒适和高效的室内环境。
3. 自然和人文融合设计: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融合。
采用曲线、流线型等设计元素,使得建筑更加和谐地融入城市景观中。
此外,一些高层建筑还融入了文化元素,例如利用建筑表面的图案和色彩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
二、高层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展望1. 更高的建筑高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高层建筑的高度将会越来越高。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迪拜的哈利法塔,高度达到828米。
未来,随着新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有更高的建筑问世。
2. 多功能建筑设计:未来的高层建筑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办公、住宅或者商业用途。
高层建筑将具有更多的多功能性,可以兼顾办公、住宅、商业、娱乐、公共空间等多种功能,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3. 绿色建筑:未来的高层建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应用更多的再生能源、智能化系统和节能技术,高层建筑将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建筑,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态益处。
4. 智慧城市整合:高层建筑将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城市环境和其他建筑物相互融合。
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发展趋势概述摘要:为了提高建筑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水平获得高效、低耗、无废、无衍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将逐步取代现代建筑成为建筑的新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建筑的内涵及特点开始研究,论述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作用,并认真分析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建设设计;生态化;趋势一、生态建筑内涵及特征1、生态建筑内涵生态建筑作为近年新出现的全新建筑形式,对于生态建筑的解释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
从整体上而言,生态建筑就是把建筑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经由组织建筑相应的内外空间的不同物态因素,在本身的生态系统内部实现物质及能源的秩序化循环转变,从而得到一种污染少甚至无、高能效及环保的生态循环且平衡的系统。
生态建筑的内涵主要表现出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生态建筑可以提供健康绿色的环境,并给予建筑使用者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二是降低能源耗费,有效地保护自然和尊重环境,使建筑和环境实现有机理融合。
2、生态建筑特征以建筑设计视角而言,生态建筑的表现主要是选取不同的绿化方式用以提高建筑周围的小气候,选取大跨度、轻型的建筑结构以提升建筑空间的适应能力。
设计生态建筑,就要从生态建筑的特征着手,其特征表现为:一是强调整体、系统地考虑建筑的设计区域内外环境的相应关系;二是重视人和环境及自然和谐共存,互不分离;三是建筑材料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选取天然材料和绿色、环保材料,尽可能选取天然和可回收利用材料;四是选取节能、环保技术选取天然和可再生能源用以防治环境污染;五是建筑选址尽可能远离污染区域;六是尊重建筑设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植被的原始状态,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七是建筑产品注重生态文化,强调生态内涵;八是设计是不同学科的综合性作用的结果。
3.生态建筑设计原则3.1尊重环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使用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境问题。
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建筑行业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型的建筑。
这样融合了环保健康舒适的绿色建筑就成为了世界建筑的主题和未来建筑的主导。
1、绿色建筑理念的诞生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需要,人们所追求和需要的建筑环境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变化。
古代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从巢居、穴居、散居到建房聚居正是人类力图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不懈改善其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从远古时代到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为防御自然气候与灾难对生命的威胁,所建的建筑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大量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利用,发电和生产燃气技术的相对成熟,使人们得到了更多改善居住环境的方法。
空调和采暖技术以及照明技术的应用,使人类有条件去追求建筑的舒适性,人类进入了所谓的舒适建筑时期,产生了大量完全靠人工照明和空调来维持室内环境的现代化建筑。
然而,在1974年开始持续的石油能源危机,使赖以维持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能源供应产生了危机,而这些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工业界以及人们对生活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建筑界也不例外。
于是很多节能规章制度和节能技术应运而生。
此阶段的建筑设计特征致力于在舒适与节能之间寻找平衡点。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健康建筑,特别是室内空气品质,甚至在大楼里建设模拟自然环境的日光浴森林。
这一阶段,耗能有所反弹,但更多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而现代信息和技术的介入对提高效率和降低能耗有了可靠保证。
国外住宅建筑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外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绿色建筑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住宅建筑的绿色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同时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这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使用节能减排的建筑材料,加强建筑隔音、保温、自然通风等方面的设计,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绿色能源。
二、智能化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渗透到住宅建筑领域。
所谓智能化建筑,就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住宅内部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居住者的能效和舒适度。
例如,利用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温度、照明、窗帘等功能,为住户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简约时尚近年来,国外住宅建筑开始注重设计简约化,强调时尚、舒适、自然的风格。
在建筑外观上,简约、流线型的设计逐渐成为主流,建筑色彩也趋向于淡雅、自然。
在内部装修上,简单大方、色彩搭配和谐、简约实用等也成为设计的主导方向。
这种时尚、舒适的设计风格不仅提高了住宅的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为住户带来美的享受。
四、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强调住宅建筑的人性化因素,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实用、安全的住宅环境。
例如,在设计上注重拓宽门户、设置多个出入口,以方便居民的进出;在功能上强调空间布局的多样性、通透性和灵活性,为不同的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通过加强保安措施、规范管理等方面来保障居住者的安全。
总的来说,国外住宅建筑在绿色化、智能化、简约时尚和人性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加强,未来住宅建筑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满足居住者多变的需求。
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一)
摘要:本文主要从建筑本质,建筑基本属性,当代建筑现状,建筑学的内涵四个方面来阐述“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
1、建筑本质
建筑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门类,他包括实际的建筑对象,对他的研究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内涵系统化构成属性,其外延的界定不是一种线型的界定,建筑它包含复杂多样的对象,具有多向性,存在于建筑属性之中。
人类从母体而生,到筑巢二局,发展到社会高度文明,人类的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取得一种工人们活动的环境,房屋一经形成,不仅有人为的供人们活动的环境,房屋一经形成,不仅有人为的工人们活动遮掩的内部空间,而且有外部空间环境。
“建筑无所不在,建筑无时不在”,所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有形的建筑环境,也有动态“悟道”的哲学范围。
2、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是人们谈论最多相处最多的环境(衣,式,住,行),也是人们往往知道得最多的东西。
事实上,建筑为人而用,既有物质功能,又有精神功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内涵系统构成建筑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时空性:建筑依实构虚,应时而存;技术性:建筑依技术而为,物质构成保障;艺术性:建筑既为使用对象,又为审美对象;民族性和地方性:低于产生特色,民族审美各异,形成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差异;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铭记历史。
3、当代建筑现状及时会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放眼城乡,“新建筑”如雨后春笋。
各地城市甚至乡镇高楼林立,新区成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发达地区更是快马加鞭。
可以说,建筑学科遇到了举世瞩目的好机遇,建筑创作也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然而审视我国的“新建筑”,许许多多设计,施工粗糙;不顾历史文脉,不管环境特征的“拼合”,抄袭等现象是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建立新的建筑观。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世纪,建筑学走过了一个飞速发展而又崎岖的道路,20世纪初的发展,两次大战的衰退,战后的再度空前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诸多问题,比如环保问题,地域性,建筑与城市等。
鉴于诸多问题的存在,80年代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
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提出的一种“生存对策”,这正表现了人类作为地球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存行经受到干扰或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一种有利于生存的“生态政策”,那是人类要“发展”,又要能“持续”而答“持续”“发展”,既要满足“需要”,又要“限制”,这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在对待环境问题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直到本世纪中叶,“发展”都仅仅意味着是经济的增长,没有或很少把环境问题列入人类社会发展的议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类才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工业污染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意味到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也正在破坏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好,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
此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与发展是密切不分的,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复合系统,即环境是发展的自身要素之一,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就不能持续发展了。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的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随之带来的频繁的天灾就正预示着自然对人类“报复”的开始。
那末,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呢?唯一可选择的就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其实,这是所提到的“自然”其含义是广泛的,不仅自然的物质因素,也是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空间的自然品质,自然美的艺术观点,在建筑创作中,应考虑多方面的“自然”,才能给使用的人以舒适,健康,自然的感受,做到花少钱,创造实用,美观的优秀的建筑作品,
这才适合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需要,更适合中国地少人多,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建筑做向自然化是21世纪必然发展趋势。
4、建筑的内涵
4.1自然环境建筑
4.1.1充分利用自然
人类自250多万年前使用工具以来,开始改造定居的地球,到跨入21世纪之后,引发了一个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问题,即由于人类环境的威胁是难以抗拒的,从公元4世纪的医学名著生态,水和场地中提到;字认识不可抗拒和征服的,需要的则是了解他的规律——到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论着推出,说明了人类对生存环境再造的理性准轨。
毕竟人类的历史与大自然寿命相经只是极短的一瞬,还不足以又能力和经验去挑战支配自然,所以说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正确对待自然,改变以往对自然的观念和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破坏自然,伤害自然转变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人的中心论变为人是主体也是课题,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观念;从意味向自然所取转向珍惜资源,尽量少伤害地球的观念;从只顾自己的本地区,本单位利益转向关心他人,关心地球,关心人类的前途,从关心眼前,急功近利转变为关心子孙后代,长治久安;其实,我们稍加反思就会发现我们以往的建筑活动违背与自然关系的上述原则比比皆是,在建筑规划中常常见山就挖,风水就看,青山绿水不断遭到大面积的破坏,我们的设计中常常是不是地形地貌,不结合当地的气候,更不考虑建成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取定一些原则,我们有责任在规划设计中更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给与常常是不是地形地貌,不结合当地的气候,更不考虑建成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取定一些原则,我们有责任在规划设计中更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给与我们生命的地球。
4.1.2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因地就势,土生土长,结合园林,花木环境,隔断风沙,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光转化能,采用中水,利用雨水,空气清鲜,气流通畅,就地取材,天然环保。
“要重视利用自然”土,木,风,水,广,气,林“七个字。
比如清华大学伍舜德楼,在其南侧又设一边庭,内植花木,既净化空气,又美化环境,在其南北顶部各置一条形天窗,可根据四季的不同,需要开启和关闭,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外置遮阳板,夏日遮阳降温,西面入口置一实墙面,夏防西晒,冬挡寒风,这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节省能源创造舒适健康环境的优秀实例。
另外,美国温泉公园旅游中心,其位于一个古熔岩的山坡上,该中心将建筑增建于自然坡地上,采用倾斜的玻璃窗,遮阳散热片,模仿环境的橡树,运用自然材料,玻璃天棚,100%的自然采光。
4.1.3自然持续利用
鉴于资源相对匮缺,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可持续利用,持续利用有两方面要重视,一是选择的建筑材料可持续使用,如钢材,铝材,木材以及砖等,二是采用大量的空间,不仅住宅建筑采用大空间框架体系,公共建筑亦应选用大空间结构体系,但要注意住宅建筑应寻求空间的高效性,目前,我国的建筑领域出现了一股追高求大的倾向,尤其是住宅建筑领域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单元住宅,平均每户达180-200甚至高达300m2,但是如果你翻阅一下每天充斥报纸上的售房广告,你就会发现所有刊登的住宅平面其空间效益是很低的,一个近90m2的套房住宅平面竟只有二间卧室,起居室也不好布置,很多面积被通道占用,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候应对住宅的内部功能相的周到一些,是空间利用的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