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与语文学习》 (1)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1
逻辑与语文学习测试试卷
1、下面这些概念下的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
②新闻就是对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战争、犯罪等)的报道。
③人两足行走的动物。
2.选词是否贴切?搭配是否恰当?
①班长工作很模范。
②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③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
④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3.下面的语句能表达命题的是()
A.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B.能不忆江南?
C.多么蓝的天哪!
D.请把门关上。
E.你去过杭州吗?
4.指出下列各组概念间的关系:
(1)A.看 B.瞧
(2)A.瞥 B.看
(3)A.瞥 B.仰视
(4)A.看 B.仰视 C.俯视
5.请指出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并加以改正。
(1)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
(2)空军战士的雄姿在万里长空飞翔。
(3)行车速度的快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
(4)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5)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 探究释疑:
一位小学生了解了智能机器人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机器人会不会比人更聪明?”
教师回答:“不会比人聪明,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
”
学生质疑道:“机器人会看病,而我们都不会,许多人下棋下不过机器人,这不是是说明机器人比人更聪明吗?要是它太聪明了,把人关进动物园怎么办?”
这位学生的思维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如果你在场,该怎样为他释疑?。
《逻辑和语文学习》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二、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用红笔圈点概念的五种关系、逻辑推理的三种规律。
2、小组讨论,解决文中概念、逻辑等几个题。
三、知识链接概念(词语):内涵外延命题(句子):运用概念进行判断逻辑理论推理:三段论是最普遍的推理形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四、自主测试1、概念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五种关系:关系关系关系关系关系阿Q——老舍();文学作品——小说();鲁迅——《孔乙己》的作者();教师——作家();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2、下列的概念划分错在什么地方: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②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③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贬义词。
3、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句子,体会语言妙处: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
(曲波《林海雪原》)。
4、说说句子的隐含信息:①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②我们继续学习文件。
③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④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
5、判断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说说语言运用给你的启示:①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②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③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④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6、分析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分别违背了什么思维规律。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重点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教学难点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新课导入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段论推理、类比推理法、比喻论证法,反驳中的归谬法等都涉及逻辑知识。
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把话说对的学问,可见,学点逻辑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逻辑与病句辨析。
三.课堂梳理探究(一)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相应问题(二)分组展示讨论结果(第一组、概念2..4题,第二组、命题2、3题,第三组、推理3题,第四组、逻辑规律1—5题)(三).老师评点1、概念(1)明确: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
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它事物,一现象与它现象。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2)第一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第2题阿Q——老舍(全异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第4题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分别从国别、朝代和内容方面说的,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逻辑和语文学习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语文》教材第四章《推理与论证》第一节“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与运用;论证的基本结构及其有效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种逻辑推理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2. 能够运用所学逻辑推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论证的基本结构,提高论证的有效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逻辑推理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论证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重点: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论证的基本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逻辑与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配合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针对三种逻辑推理方法,分别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论证的基本结构,分析有效性。
六、板书设计1. 逻辑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 论证结构:前提结论有效性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所有人都会老去,小明是人,所以小明会老去。
B. 所有的鸟都有翅膀,那么企鹅为什么没有翅膀?C.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比古代,有什么类似的工具?论点:努力工作能使人成功。
论据:所有成功人士都很努力工作。
2. 答案:(1)略(2)论证结构有效。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符合逻辑推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逻辑推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以及论证结构分析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
2024年逻辑和语文学习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语文》教材第四章“推理与论证”,详细内容包括:1. 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2. 语文论证中推理的使用;3. 常见逻辑谬误的识别与纠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到实际论证中;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语文论证的能力;3. 提高学生识别和纠正逻辑谬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演绎推理在语文论证中的应用,常见逻辑谬误的识别与纠正;2. 教学重点: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逻辑思维在语文论证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逻辑思维导图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逻辑推理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 讲解:讲解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结合语文论证实例进行分析;3. 例题讲解: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分析语文论证;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识别和纠正逻辑谬误;7.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1. 演绎推理基本形式;2. 语文论证中推理的应用;3. 常见逻辑谬误及纠正方法;4. 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阅读一篇文章,识别并纠正其中的逻辑谬误。
2. 答案:(1)演绎推理错误,原因:大前提错误,不是所有的狗都是人。
(2)答案因文章内容而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逻辑推理的书籍,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3.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及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和难点主要聚焦在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在语文论证中的应用,以及常见逻辑谬误的识别与纠正。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命题,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解决高考题型中的逻辑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注重视觉刺激、实例展示;边教授新知识边进行实时测试,增强趣味性与挑战性;课堂容量较大,课前有学案发放,学生讲解部分占课堂三分之一强;互动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欣赏:郭德纲、于谦的相声片段《论过节》,引出逻辑的话题。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的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畅。
逻辑和语文学习关系密切,我们有必要在语文学习中学一点逻辑。
二、课堂梳理探究逻辑专题(一)概念:1、学生表演引出甲:“我来意思意思。
”乙:意思意思?你什么意思?甲:“没什么意思。
”乙:“没什么意思”?你这是什么意思?甲:小意思!小意思!乙:说清楚喽,什么意思?甲:“我这个意思,您可能不大理解我这个意思。
”乙:“你这人真有意思。
”甲:“原来吧,我是不好意思到您这儿来意思意思,可是要不来意思意思又怕你说我不够意思!结果到这儿一看:您这意思还真不像是那个意思。
我也知道,这意思意思也确实没啥意思,反正我这意思,你明白了吧?”2、下定义: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区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配图举例展示(词语从逻辑角度看,就都是一些“概念”)(二)命题学生讲解完成1、下定义:“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目标:1、讨论逻辑的概念。
2、逻辑与语文学习有哪些联系。
3、如何学好逻辑。
4、逻辑有哪些内在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1、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合作分析,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2、老师的讲解要适当,只需引导。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
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
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
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
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如此看来,学号逻辑的确很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俘虏的思维,学学他的救命之术。
多媒体显示:逻辑和语文学习二、设疑自探看到这个有深度的话题,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疑问,请大家提出心中的疑问!每一组至少一名同学提出疑问,写到白板上。
老师根据提问把相似的问题融合,最终得出几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此环节大约5分钟左右)接着给时间自学,看书,然后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三、解疑合探学生合作讨论,把自探完成不了的,或者在自探中形成的新问题,加以解决。
比如:1、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狭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逻辑和语文学习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逻辑与语文》教材第三章“推理与论证”,详细内容包括:1. 演绎推理:定义、分类及实例分析;2. 归纳推理:定义、分类及实例分析;3. 类比推理:定义、分类及实例分析;4. 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推理与论证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方法;2.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推理与论证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推理与论证的分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论证方法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推理与论证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基本概念:讲解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定义和分类;3. 实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推理与论证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论证方法的要点;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所学推理与论证方法进行分析;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推理与论证》2. 内容:a. 演绎推理:定义、分类、实例;b. 归纳推理:定义、分类、实例;c. 类比推理:定义、分类、实例;d. 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定义和分类;实例1:如果今天下雨,那么地面湿滑。
现在地面湿滑,那么今天一定下雨吗?实例2:所有的人都会犯错,那么某个不会犯错的人是否存在?2. 答案:a. 略;b. 实例1:不一定;实例2:不存在;c.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