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 格式:pdf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
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
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
”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政治其它论文《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1),在道、天、地、人宇宙“四大”之中,人拥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和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
《老子》以这“四大”为出发点,提出了自然政治的观点,由此推演出“小国寡民”式的政治理想国。
老子同其他先秦思想家一样,认同君主的最高权威,这个最高权威是“上善之人”。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老子所有的观点因“道”而起,也因“道”推及和发展。
“道”是自然政治的动力和源头,自然政治是“道”在现实世界的具体体现。
一、“道”与自然政治“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五十二章)。
在天地出现之前,就有一种东西存在而创造了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一种混沌的东西,先于天地的存在,“道隐无名”(四十一章),幽隐而难以命名,就勉强叫做“道”,是万物的本始和源头。
“道”的名字不止一个,《老子》全书提到的名字还有“有”(一章)、“无”(一章)、“恍惚”(十四章)、“一”(十章、二十二章)、“大”(二十五章)、“大象”(三十五章)等等。
众多的名称来指“道”,契合了《老子》开篇所论“道”的不可言说性,“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一章),也反映出“道”的超然性。
“道”的特征“夷”、“希”、“微”(十四章),体质虚空,混沌而成。
这些特征说明“道”难以被透彻理解,其超然于具体事物,同时它生成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无”与“有”相互作用,才使万物有了价值和用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道”的存在状态是循环永续运动。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老子的政治哲学主要集中在他对于统治和治理的理解上,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的观念。
以下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1.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君主应当依循道的原则来统治,而不是依靠权力的强制。
2. 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尽量少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管理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3. 非攻:老子强调非攻的原则,主张不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苦难,而非攻可以保持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4. 无名之守: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保持低调和谦逊,不张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通过无名之守,统治者可以获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5. 自然和谐:老子的政治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这些核心概念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以道为依据,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与平衡。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老子哲学的智慧与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示的指南。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所包含的智慧,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启示。
1. 万物无为而为,安静守道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运行,而非人为地干涉。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利和虚名,而要安静守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启示,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忙碌与追求,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2. 柔弱胜于刚强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于刚强”,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力量和权势,却忽视了柔和友善的力量。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柔弱并不代表无能,反而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以柔克刚,我们可以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也能够拥有更平和的内心。
3. 掌握自己的欲望道德经中提到“知足者富”,强调掌握自己的欲望。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逐物质的满足,贪婪和不满足却让我们陷入困境。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只有掌握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才能够真正拥有内心的富足。
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物质诱惑和压力具有重要的启示。
4. 尊重自然和他人道德经中强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醒我们尊重自然和他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却忽视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与自然界保持平衡。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谦卑、尊重和包容,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5. 简朴生活,追求道德道德经中提到“小国寡民”,强调简朴生活和追求道德。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和浮躁的生活方式中,而忽视了心灵的滋养和道德追求。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抛弃浮华的表象,才能够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的高尚。
道德经老子哲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正文内容:1. 虚无缥缈的道:1.1 道的本质:《老子》中提到的道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具体的事物和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1.2 道的运行规律:道以无为为原则,它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实现万物的和谐。
2. 自然的智慧:2.1 自然的无欲无求:《老子》强调人应当追求无为而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
2.2 自然的平衡:《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人应当学会保持内外的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无为而治的智慧:3.1 政治智慧:《老子》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以无为而治为原则,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2 领导智慧:《老子》提倡领导者应当以谦虚、温和的态度对待下属,不要过度控制和干预,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
4. 谦逊与无私的智慧:4.1 谦逊智慧:《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和成长。
4.2 无私智慧:《老子》强调人应当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追求功利,以和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
5. 自我反思的智慧:5.1 自我反省:《老子》提倡人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5.2 心灵的宁静:《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扰乱,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智慧体现在虚无缥缈的道、自然的智慧、无为而治的智慧、谦逊与无私的智慧以及自我反思的智慧等方面。
这些智慧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追求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摘要】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所包含的自然政治思想被历代学者广泛研究。
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阐述了《老子》的思想起源以及自然和政治的关系。
分析了无为而治的理念、民治与自然相融、以及权力在自然中的平衡。
最后总结了《老子》自然政治思想的启示,探讨了对当代政治的启示,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老子》自然政治思想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同时也对当代政治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自然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民治,权力平衡,启示,当代政治,研究不足,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政治思想。
《老子》的思想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统治者的暴政和腐化让人民疲惫不堪。
《老子》的思想试图通过反思人与自然、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即“无为而治”。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人们应当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和操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探究《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对于当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入研究《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善政治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而丰富和完善我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老子》思想对于当代政治实践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借鉴《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与自然相融等理念,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治国理政路径和思路。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
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
论老子的为政思想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鲁迅曾说过:“不读老子,不知中国历史。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体现老子无为的思想,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虽仅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但其微言大义,包含丰富的内容,蕴含深刻的思想。
在此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便可发现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历来许多人认为老子思想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观点,然而我看未然。
《道德经》中许多内容都与处世之道、为政之道相关,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处于春秋动荡之际,民生疾苦,他只是想以“道”的观点提供解决战乱纷争,以求诸侯间和平相处之道。
为政之道,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且看《道德经》中蕴含着怎样的为政之道。
一、从历史背景看无为而治老子生活在的春秋末期,正值礼崩乐坏、王室既衰、诸侯力政、动荡不安之际。
世道纷争促使志士仁人思考救世方略。
当时,儒家主张礼治、德治、仁政,墨家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法家则主耕战厉法。
与前面诸家的“有为而治”不同,老子推崇“无为而治”。
做过多年周王室史官的老子洞悉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鉴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对社会现状的深入反思、对现实政治的深入考察和对统治者的严厉批判。
他认为,天下动乱、民不聊生、危机四伏是统治者因贪婪、妄为、淫逸等“有为”所带来的后果。
老子在《道德经》中做出细致形象的描述: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277
报 刊 荟 萃
wenhuashijiao 文化视角一、《老子》中的理想政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
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
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不会起贪欲。
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老子认为,统治者顺其自然,做到清净、真朴、不贪欲、不奢靡、不骚扰人民、不扩张私欲,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体现、自我发展、自我完成——无为而自化,那么,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获得安宁,社会也能趋于安定。
老子曾痛言政风腐败的恶果。
为政者挟持权力搜刮榨取百姓,过着奢靡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因此陷入饥饿的边缘。
所以,老子才气愤地骂这些当权者为“强盗头子”。
二、《老子》的政治智慧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从下面这些事端上可以看出:“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越陷于贫困;人们的利器越多,国家越陷入昏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增加。
所以有道的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资助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
老子反对为政者依照一己的心意擅自厘定出种种标准,肆意妄为,强意推行。
所以他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这种不干涉注意更能刺激人民的自发性。
这也就是《老子》中较为核心的政治智慧,对人民不要干涉太多,“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可以说,“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最高境界。
多年来,一些论者仅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无为而治”反映了老子消极避世的治国思想。
实际上并非如此。
老子的政治智慧主要体现在治国理证这几个方面:
首先,从宏观上阐述治国之道的前提是把握“道”,亦即探索天地的总根源和万物的总奥秘,进而把握“大道”,亦即天地万物运行发展中人们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老子提出”道”与“大道”的观点,并从治国之道角度阐述应遵从白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可贵的。
其次,揭示治国之道的基本内涵。
一是善于把握治国的“大道”认为“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如若不然,治国者沉腼于“乐与饵”,则“过客止”。
二是真正把握治国的要旨。
三是追求治国者道德修养的极至,四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
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五是师法自然,善于引导。
六是追求“天下有道”的理想政治境界.树伏正确的祸福观,即:“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
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七是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国,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
只有这样,才显示出治国者的“大道之行”,才算收到治理国家的效果。
当然,为了实现理想国的境界,老子指斥当时污浊的社会风气,告诫治国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答于欲得”。
因此,要轻谣役、轻税赋,让利于民,决不能以酷刑苛法治理国家。
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了”真可谓言之凿凿,振聋发馈
三、《老子》对当代政治的启示作用
《老子》任“自然”而“无为”的治理理念对我国有限政府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另外,其注重保持君民之间的自然和谐状态以及重视人之淳朴天性的主张则对有限政府构建过程中如何确保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的实现提出了要求。
诚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有限政府的初衷乃是厘清“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两种治理手段的权力范围和边界,其实这正是对建国初期那种“全能型政府”无限权力的一种否定。
显而易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会受到人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感情的影响,依此下去,必然会造成“法令滋彰”而行政效率低下的僵局,因为其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过多地强调了“人智”和“人力”的作用。
有限政府的构建也并非一味地减少政府的作用范围,其作用底线就是既要保证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实现,又不因政府功用的发挥而导致对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忽视。
就此言之,有限政府应是保证政府功用有效发挥和个人权利良好实现的有效政
四、小结
《老子》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而当时的政治
现实却是凋敝魄落的,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需要统治者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需要统治阶级进行反思。
为此,老子提出了许多富有哲学意义的政治智慧,除了上述论述的内容以外,重视人民的思想也是他的政治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并且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老子》对于政治的思考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一而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经太.道德的冷峻——《老子》道德政治观新探[J].中国文化研究,1993,02.
[2]陈大明.试论老子的治国之道[J].学习论坛,1999,12.[3]周春生,戴治勇.老子有限政府思想试探[J].浙江大学学报,2006,03.
[4]宋清员,汪德荣.《老子》的政治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104,09.
作者简介:
刘洋(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摘 要:《老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的典范。
《老子》中蕴含着宝贵的辩证法思想、处世之道与政治智慧。
对于当时以及现代人的人生、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老子》对于政治多有论述,作者从人民的角度,对统治者的统治加以评论,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社会。
本文就从《老子》中涉及到的政治话题入手,浅析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并反思当代政治,从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老子;政治智慧;处世哲学
浅析《老子》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刘 洋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