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道德经第二卷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46 KB
- 文档页数:3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老子》二章《众妙之门》《祸兮福倚》一老子生平及轶事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
"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
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
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
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
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老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一、导入: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伯阳,也称李耳,号老聃(dān),因出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
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今天我们继续第五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中(守中:内在的虚心和宁静)。
(选自《道德经》第五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多言数穷: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看似不说话,实际上是在心里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能言善辩是一种水平,沉默寡言也是一种水平。
八、摘录一、导入: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世界上好像还没有用之不竭的东西,即使是我们常见的人畜用水、清新的空气也都面临危机了。
今天我们继续第六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玄牝(pìn微妙化生之意)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根本)。
绵绵(绵延持续)若存(似乎能够永存),用之不勤(穷尽)。
”(选自《道德经》第六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用之不竭:永远使用不完,形容东西很多。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对,孟母三迁、寸草春晖、儿行千里、舐(shì)犊情深等成语,都是赞美母爱的,也都包含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透过母爱,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道的无穷无尽的作用。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老子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道德经”等概念。
3.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1.《老子全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学重点是老子思想的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
3.教学难点是如何解释老子的“无为而治”和“道德经”等概念,教师应适当减少抽象概念的使用,讲解应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过老子?对老子这个人有什么了解?2.了解老子的生平(10分钟)老师讲解老子的生平,如何成为一个大思想家,他是如何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且深化和拓展了它的内涵,从而创立了“无为而治”等学说。
3.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20分钟)①道的本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道是不是只存在于指导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老子的“道”是什么?从“道”的起源,内涵、外延、重要性等方面,讲解老子“道”的本质。
②无为而治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无为是不是没有做事?无为是不是无所作为?从无为的概念出发,讲解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老师举例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如何“无为而治”?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如何“制敌有法,抱怨于己”;⑵在教育孩子方面如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在领导管理方面如何“言之无文,行之有制”;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5.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0分钟)⑴启发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思想中的“道”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很高的智慧,如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⑵分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专长,组成几组,让学生自行分别讨论。
⑶学生分享分组探讨结束后,由每组同学进行内容分享,学生们互相学习,分享,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们切实了解老子思想的实际应用。
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道德经》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经》是一本古代经典著作,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道德?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主体活动:3. 学习《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介绍并解读《道德经》第二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
通过解读,让学生理解道德的本质和价值观。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道德经》第二章中的道德原则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应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例子,讨论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其他组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巩固活动:6.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示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冲突或困境。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7.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道德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
延伸活动:8. 作文或小组项目:让学生以《道德经》第二章的主题为基础,撰写一篇关于道德的文章,或者进行小组项目,以展示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改进能力。
3. 作文或小组项目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将《道德经》第二章与其他道德经典著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道德观念。
2. 可以邀请一位道德教育专家或哲学家来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或道德实践项目,让他们将道德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
——《老子》第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老子》第二章为例,介绍《老子》,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知。
2、学习《老子》智慧,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写作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老子》在国际畅销书榜第二名的情况,引出《老子》一书。
二、介绍作者老子以及其作品《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介绍《老子》第一章第二章的地位,顺带介绍一下《老子》第一章。
学术界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旨是论“道”,即贯通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道”。
本章说明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阐明了“道”的基本特性,指明了“道”是观察天地和万物的总纲。
四、学习《老子》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相互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本章内容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2、老子认为对立统一法则是宇宙中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谈谈你的理解。
a、我们对人对事不要有分别心。
b、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c、我们要去接受一个整体的人,接受整体的世界。
d、我们不要去随意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
e、我们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判断。
f、接受生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十一章、十八章、二十七章、三十九章也是谈对立统一法则的。
)
3、老子强调“处无为之事”,即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你怎么理解?
a、做任何事,要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b、“无为”就是“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c、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
d、学习“水”的特点:利他、不争、处下。
(第八章“上善若水”)
e、“希言自然”——少说话是符合自然道理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五、学会用老子思想解读作文。
学生讨论以下两则作文材料,用本章思想进行解读分析。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六、作文讨论之后,进一步强调《老子》重要性:
名人如是说: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向灵魂的生活。
顺应自然法则即生命,即智慧、即力量。
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老子》。
”
七、最后用一首深刻体现《老子》第二章内容的小诗结束本文: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八、作业:
用《老子》第二章内容解读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预测》,完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