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第一、二章校读(十则)
- 格式:pdf
- 大小:169.72 KB
- 文档页数:4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繫年》通行釋文【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中西書局2011年12月第1版。
】第一章: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1】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至于厲王,厲王大瘧于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2】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宗)。
宣【3】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4】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
褒姒嬖于王,王【5】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
曾(繒)人乃降西戎,以【6】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
【7】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8】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
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啓【9】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
【10】其大夫高之渠彌殺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壽。
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殺子【11】眉壽,車轘高之渠彌,改立厲公,鄭以始正(定)。
楚文王以啓于漢陽。
【12】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
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
成【13】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14】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尸山](翰-幹)。
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15】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16】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17】屏,乃先建衛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餘民。
衛人自康丘遷于淇衛。
周惠王立十【18】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大敗衛師於睘,幽侯滅焉。
由清华简《系年》释读沫司徒疑簋李学勤提要:清华简中的珍贵史书《系年》,第四章记述周初分封卫国之事。
卫国第一代国君康侯封都于在商朝故地范围内的康丘,而原为商王纣所居的沫(朝歌)反处于边境。
这一记载与著名青铜器沫司徒疑簋的铭文内容一致。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卫国沫司徒疑簋The Interpretation of Mei situ Yi gui-vessel 沫司徒疑簋in Light of the Xi nian系年from theTsinghua Bamboo ManuscriptsLi XueqinAbstract: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Xi nian, a rare historical text in the Tsinghua collection, records the enfeoffment of the Wei 卫state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first monarch of Wei state was Marquis Kang康and made Kangqiu 康丘as the capital which used to be in the Shang region. By contrast, Mei 沫(also known as Chaoge 朝歌), the residence of King Zhou 纣of Shang, was near the frontier. It is the same with the inscription of Mei situ Yi gui, a famous bronze vessel.Key words: Tsinghua bamboo manuscripts, Xi nian, Wei state, Mei situ Yi gui-vessel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系年》,已发表于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①。
清華簡《系年》考校七則作者:宋雨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竹簡史書清華簡《系年》出土時保存近於完好,記載了西周初年至戰國前期的歷史,雖述史略簡,卻與多部傳世文獻互為參證,甚至可補缺載。
本文對《系年》中的“千畝”、“伯盤”等七條內容作簡要考校,條記於次,以期益於己學。
望方家批評指正。
關鍵詞:清華簡《系年》 ; ;校勘 ; ;訓詁清華簡《系年》是我國歷史上繼《竹書紀年》之後,第二次發現的秦以前的竹簡史書,對於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系年》全書由一百三十八支簡組成,字跡清晰,保存完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
全篇分為二十三章,概要記述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
其中,第一至四章綜說西周史事,自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到周王室衰落,晉、鄭、楚、秦、衛等諸侯國興起,特別是西周的覆亡、周平王東遷的歷程等。
第五章以下,敘述春秋至戰國前期史事,內容更為詳細,多能與《左傳》、《國語》、《史記》等有關文獻參照印證。
《系年》的許多地方可以補充和糾正傳世文獻的記載,特別是戰國前期歷史的各章,所記重大事跡多為傳世文獻所缺載,填補了古史的空白。
現簡單考校清華簡《系年》中的“千畝”、“伯盤”等七條內容,并條記於次,以期增進對《系年》內容的理解,助益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
1.(周武王)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宣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於千畝。
(第一章)整理者注釋云:“千畝,《周語上》注:‘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籍田百畝。
’《北堂書鈔》引賈逵云:‘籍田,千畝也。
’《周語上》:‘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注:‘姜氏之戎,西戎之別種四岳之後也。
’千畝所在,當依徐元誥《國語集解》引汪遠孫說,據《詩·祈父》疏引孔晁云:‘宣王不耕籍田,神怒民困,為戎所伐,戰於近郊’,在周都附近,與《左傳》桓公二年所述晉穆侯千畝之戰的千畝在今山西並非一地。
”謹案:宋代王應麟《詩地理攷》云:“《周語》:‘宣王料民於大原。
清华简《系年》全文简介:清华简《系年》约作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的楚肃王时代,全篇23章,共有138支竹简,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第1—4章综述西周史事,第5—19章内容为春秋时期;第20—23章主体为战国早期的内容,特别是西周的覆亡、周平王东迁的历程等,许多地方足以补充和纠正传世史籍的记载。
正文:第一章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龏(共)伯和归于宋〈宗〉。
宣王是始弃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
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
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
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
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
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
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师伐卫,大败卫师於睘,幽侯灭焉。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初的“三监”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路懿菡《系年》简文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
成王屎伐商邑,杀子耿。
”“子耿”又作“录子圣”,其同大保簋铭文所见的“录子(圣)”相印证。
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王子禄父,同时亦为重新认识周初的“三监”提供了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历史资料。
(一)传世文献中的“三监”考诸传世文献,“三监”之称最早见于《诗谱·邶鄘卫谱》孔颖达正义所引《尚书大传》,“武王杀纣,立武庚,继公子禄父。
使管叔、蔡叔监禄父,禄父及三监叛。
”此处记载先言“管叔、蔡叔监禄父”,以管、蔡二叔为“监”,后却言“禄父及三监叛”,似在管、蔡二监之外尚有一监。
学者认为“这种依违两可的模糊说法,说明汉初今文家对‘三监’一词的历史内涵并无清楚的认识。
司马迁作《史记》没有采用‘三监’这个概念,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①《史记·周本纪》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管蔡世家》言:“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卫康叔世家》则言:“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
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
”在司马迁的记述中,武王以管、蔡二叔“相”、“傅相”武庚以“治殷遗民”,并未言及管、蔡之外还有他人,更未出现“三监”之称,也未以“三监叛”来概括武庚与管、蔡二叔共同发动的叛乱。
成书时间早于《史记》的《逸周书·作雒》言:“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殷祀。
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较之《史记》,《作雒》以管、蔡、霍三叔“俾监殷臣”,但仍未以“三监”指称三叔,而且言“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淩”,并未提及霍叔的下场。
“管蔡之乱”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国语·楚语上》、《孟子》等先秦文献,①杜勇:《<尚书>周初八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清华简二《系年》第二章对读分析作者:刘新月来源:《牡丹》2019年第15期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其在位期间,宠爱美人褒姒,褒姒生子伯盤,周幽王废了申后以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盤为太子。
同时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日益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宜臼为防止被杀逃奔申国,后与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周幽王,幽王与伯盤被杀,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
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惠王”。
这样就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携惠王,结束了这一局面,开启了东周时代。
对于这一时间段的历史,人们主要从《史记·周本纪》《春秋左传》《逸周书》等文献得知,但是其中某些问题记载并不是很清楚。
为此,本文将通过清华简二《系年》第二章的内容与上述文献进行详细的对读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
对读结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周携惠王余臣为幽王弟之说(一)对读分析《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正议》引《纪年》云:“幽王死,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余臣为幽王弟这在之前史书中所未见,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
《春秋左伝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侯)所杀。
以本非适,故称携王。
”另外,《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
”清华简二《系年》中首次提出周携惠王是周幽王弟弟这一说法。
此外,宋徽宗大观年间的《莫氏族谱》曰:“莫姓原姬姓。
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
”这一记载也向人们说明了周携惠王的身份,作为周幽王的弟弟,作为一代君王,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且身份不明呢?(二)推测结论众所周知,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繫年》通行釋文【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中西書局2011年12月第1版。
】第一章: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1】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至于厲王,厲王大瘧于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2】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宗)。
宣【3】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4】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
褒姒嬖于王,王【5】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
曾(繒)人乃降西戎,以【6】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
【7】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8】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
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啓【9】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
【10】其大夫高之渠彌殺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壽。
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殺子【11】眉壽,車轘高之渠彌,改立厲公,鄭以始正(定)。
楚文王以啓于漢陽。
【12】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
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
成【13】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14】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尸山](翰-幹)。
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15】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16】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17】屏,乃先建衛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餘民。
衛人自康丘遷于淇衛。
周惠王立十【18】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大敗衛師於睘,幽侯滅焉。
翟遂居衛,衛人乃東涉【19】河,遷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啓方奔齊。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撰文/李学勤清华简是指2008年秋天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由于媒体屡有报道,想来大家不会觉得陌生.清华简连同其残断的在内,一共约有两千五百枚,经过缀合排比,集成六十多篇,主要是经,史一类典籍,十分珍贵重要.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着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在2010年年底问世,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反响.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也出版了,相关讨论正在学者间展开.与报告第一辑包括竹简《尹至》,《尹诰》等九篇不同,第二辑只发表竹简一篇,题为《系年》.《系年》的篇幅很长,由一百三十八支简组成,原有简序编号,保存相当良好,只在个别地方有一点缺损.这是前所未见的一种断代性质的史书,分作二十三章,概述了从周初武王伐纣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大事.书的作者可能是楚国人,成书的年代估计为楚肃王时(前380——前370),也就是说比西晋时发现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还更早一些.《系年》的出现,对于古代文献和历史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书里面的记载,许多地方能够印证,补充或者纠正传世古书,特别是解决学术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这些当然需要对《系年》做持久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在这里我只想举一个例子,聊供读者参考.周初分封诸侯,成立所谓”封建”的国家制度,奠定周朝几百年的根基,是古史上的大事.《系年》第四章说: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庚丘,以侯殷之馀民.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f13讲的是成王和周公在敉平三监叛乱之后,把反周的所谓殷顽民迁到在今洛阳的东都成周,同时吸取夏,商两朝覆亡的教训,将王室亲属分封为诸侯国,作为王朝的屏障,而首先建立的便是卫国.卫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叔封,他是武王,周公的弟弟,成王的叔父.《系年》的记载,正好与《左传》定公四年祝佗所说互相对照.祝佗是卫国的大夫,字子鱼,《论语?雍也》把他的名字写作”祝鸵”.在《左传》里,祝佗追述了周初分封鲁,卫,晋三国的经过,下面只摘录涉及卫国的部分: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祝佗是春秋晚期卫国大臣,他回忆卫国的初封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同《系年》相对照,只要了解康叔就是叔封,殷民七族就是殷之馀民,两者的一致是很清楚的.祝佗提到的分封卫国时的诰命《康诰》,并没有像封鲁的《伯禽》,封晋的《唐诰》那样早已佚失,却作为《尚书》这部经籍的一篇,经过历史的长河保存至今.有些经学家译读这篇《康诰》,提出种种诘难,竟成为千年不决的谜团,争论不休.原来,《康诰》篇文的开头是: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事)于周.周公成勤,乃洪大诰治.紧接着是诰命本文: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纪时的”惟三月哉生魄”,据《尚书?召诰》,《洛诰》知道是在成王七年,开始营造成周洛邑之时.当时各地方国都来会集,为这一大事服役,所说”播民”正是被14l文史知识201203迁的殷民.因为成王那个时候还没有亲政,实际是由周公代行诰命.”洪大诰治”的”洪”字,郑玄EPS)II为”代”(这不一定准确,但情事应当如此).诰命的具体时间,未必就在”三月哉生魄”,可能是在稍后的一段期间内.这些都与《左传》相合,所以《书序》说:”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遗民封康叔,作《康诰》.”对于这一点,从汉到唐,学者并无异说.宋代学者兴起疑经改经的风气,对《康诰》称叔封为”朕其弟”一点提出质疑,认为是武王时书.这个看法始于胡宏(五峰),受到一些着作的支持.苏轼的《东坡书传》还认为《康诰》篇首从”惟三月哉生魄”到”乃洪大诰治”四十八字是《洛诰》的脱简,误错到《康诰》.朱子也是赞成这一类意见的,从而他的学生蔡沈的《书经集传》对之予以强调,主张将《康诰》移到武王时的《金滕》之前.蔡沈《集传》后来被列于科举功令,这种看法(或与之类似的观点)竟成为主流.现代研究《尚书》的学者也有不少人采用,如屈万里先生的《尚书集释》可为代表.屈万里先生说:”诸家以本篇为武王告康叔之书,良是,惟仍以为康叔封于卫时之诰辞,则非.盖康叔封于卫在武庚之乱平后,其时武王己殁也.今既知康叔初封于康,后徙封于卫,则封于康时自当在武庚之乱以前,亦即当武王之世.”至于康在什么地方,屈书引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之说,以为即《说文》的邡,在今河南颍川I.《系年》的记载,把这些疑难都澄清了.上面已经引到,简文说”乃先建卫叔封于庚丘,以侯殷之馀民”,”庚”,”康”属古文字通假,庚丘就是康丘,也便是康侯的康.封康是”侯殷之馀民”,可见康即在殷的故土境内.大家知道,殷商故土分为邶,廊,卫,康一定是在卫,所以叔封也称为”卫叔封”.卫国建立以后,卫人才”自庚(康)丘迁于淇卫”,淇卫自然就是淇水之滨的朝歌,又称妹或沫.至于卫国的迁都是在叔封在世之时,还是其子康伯之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于《康诰》”王若日:孟侯,朕其弟”这句话,孔颖达《正义》己说明是周公称成王命而言,周公称叔封为弟,古人行文不十分严密,是可以理解的.总之,叔封被封为诸侯只有成王时一次,武王时”封康”一说是不符史实的.圆前文与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CEl班)0D4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项目号:1C~iX)91) 以及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筒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I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