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业权:嵌入乡土社会的地权表达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9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社会视角下的权力结构分析《乡土中国》中作者为我们讲诉了中国历史中存在的权力结构,正是这些权力结构,影响了一代有一代人。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社会视角下的权力结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具体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我就不再赘述,我想做的,只是分析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构建的权力结构,笼罩在整个乡土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乡土社会人的权力结构。
我读这本书总是读到自己脸红,不是因为内容有多么劲爆,而是因为费孝通先生所谈到的观点恰好解释了我父母为什么会和自己的思想千差万别,为自己以前幼稚的想法感到羞愧。
看到最脸红的时候,就是读到权力结构的部分。
涉及到权力结构的内容主要分布在《乡土中国》的后半部分,9-12章。
在这几个章节里面,费孝通列举了四种不同的权力——横暴之力、同意权力、爸爸式权力(教化性的权力)、以及最后的时势权力。
“横暴之力”是从社会冲突来入手的。
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在上的阶层握有权力去支配在下的阶层,能够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而“权力”的由来,就是这种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被支配的一方在冲突过程中认输、屈服,但是并没有心甘情愿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
于是两方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种关系的必要手段,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战国时期,秦国运用武力战争统一了天下,这些国家并非是心甘情愿被秦国统治,而是因为秦国的武装力量使他们屈服。
武装的冲突消失之后,休战状态的冲突继续延续,武装力量的压制进而转变成权力的压制。
这些国家由于战败,处于被秦国压制的“下层阶级”,秦国运用“横暴之力”来维持这种上下之别的关系。
由此可见,“横暴之力”的实质就是武装力量,只不过由于武装冲突不再继续,这种力量转化成为了维护武装冲突结果的一种平衡社会关系的权力。
这种“横暴之力”其实在乡土中国的历史上无处不在,说“王权更迭”,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只不过是换了个天,换了一个统治阶级罢了。
教育·前沿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育人价值———以夏邑县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为例文|朱淑艳近年多地高考增加了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考查,基于此,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研发了夏邑县历史文化、孔祖文化、长寿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等课程,创设“乡风润心”活动主题,将实践活动与学校传统文化课程深度融合实施,构建出体现地方色彩、凸显实践特性的课程体系。
一、乡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价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将重点加强课程综合性,强调关联性,改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乡土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改革角度看,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具有综合性,是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的重要载体。
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均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土蕴藏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质课程资源,强化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
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经验和当地资源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开发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进行跨学科实践,从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知,形成能力,让成长基于实践得以提升。
二、乡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传承价值夏邑县是孔子祖籍所在地,文化源远流长,有珍贵的历史遗产与丰富的人文资源,它古朴而富饶,安详而奋进。
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播放了十集系列节目《长寿之乡———夏邑》,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曾来到夏邑,宣传夏邑县特色文化。
夏邑县乡土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夏邑县,简称“栗”,古称“栗邑”,素有“中国孔祖之地”之称,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闻名遐迩的“长寿之乡”,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收稿日期:2011-1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SH024;10CKS009)作者简介:陈锋,男,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㊂第12卷第2期2012年4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土地问题】祖业权”:嵌入乡土社会的地权表达与实践基于对赣西北宗族性村落的田野考察陈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依然有着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关于土地是 祖业”的认知和表达,并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㊂祖业观念下的土地产权 祖业权,具有人格化㊁象征性和社区化的特征,使得其性质上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却不具备独立产权的完整性,而明显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私有产权㊂中国土地产权的观念型塑与村落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自洽的逻辑,它与家族的绵延性㊁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关系, 祖业权”是嵌入在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乡土社会之中㊂由此,在国家建构的地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地方社会也在建构着关于土地产权的 地方性共识”,进而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㊂关键词:祖业权;土地产权;地权表达;家族;乡土社会中图分类号:C912.82;F3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12)02-0068-09一㊁问题的提出土地产权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不论对产权的功能㊁意义,还是产权本身的结构属性都有着深入的讨论,众多学科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㊂归结起来,土地产权研究主要有两大取向:一个是产权的经济学范式,另一个是产权的社会视角[1]㊂在产权的经济学范式中, 产权是一束权利”作为其基本的命题,具有德莫塞茨指出的 排他性”和 可转移性”的特性[2]㊂而 权利产权”的思路可以追溯到著名的科斯定理,即所有权的明晰界定可以促使人们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率地分配风险和激励㊂[3]产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相对于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来说,也是最有效率的㊂[4]进一步说,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以契约分析为起点,以私有制作为产权清晰的最终参照,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只有产权清晰才能有效率的结论㊂中国的一些学者引进了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从两个角度对中国农地产权进行了分析㊂一方面,指出了中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在性质上存在着产权模糊或者产权残缺问题,并指出了国家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效率不高,国家拥有侵犯农民使用权的空间;[5-7]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土地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以明晰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倾向[8]㊂产权理论在对中国的土地物权化改革中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可能进一步产生影响㊂然而,产权的经济学范式的中国化不仅存在着解释困境,而且遭遇了实践困境,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㊂正如周雪光指出, 产权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诞生,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一直占据支配地位,并随之发展起了一整套相应的经济制度,在这个背景下,产权的概念长期以来仅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而不是一个研究关注的课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分析视野㊂”[9]也就是说,产权的经济学范式讨论 产权”的前提是有着来自于个体主义㊁市场化的西方市民社会为基础的,也因此产权学派的86中国化也面临着 食而不化”的难题㊂中国显然与西方社会有着较大差异的社会基础,由此, 产权本身的内涵是什么”成为了社会学㊁人类学视域中研究产权的起点㊂刘世定提出的占有”与 关系合同”概念以及对占有制度三个维度的分析[10],周雪光提出的 关系产权”概念㊁关系产权理论[9]均是对 产权是一束权利”视角的一种超越㊂张小军则从实质论的角度,论证了产权的复合存在,包括经济产权㊁文化产权㊁社会产权㊁政治产权和象征产权㊂[11]还有一些学者则是具体考察产权的界定过程,分析产权是通过行动者的互动而自发地建构出来, 成员权是界定集体产权的基本准则”[12]㊂社区集体产权主要不是一种市场合约性产权,而是一种社会合约性产权,在市场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它有可能以非正式的方式比较好地处理和解决社区内部的合作问题和产权冲突,具有界定和维护社区产权秩序的作用,但是在制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这种作用将十分有限㊂[13]张静在研究农村土地纠纷处理问题时指出了土地使用的多种规则,在实践中常常随着政治权力和利益集团的参与而被选择性地使用,具有不确定性㊂[14]而熊万胜认为从横向静态对比看地权规则可能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从历史变迁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都有一个主导性的规则来维持小农地权的稳定,其主导规则也随社会的变迁而突生㊁转换和湮灭㊂[15]张佩国则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从农民村落共同体的意识着手考察村落和地权的关系,认为村籍和地权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农民的村籍观念中村落和宗族是合二为一的,其逻辑是封闭的族群关系网络背后隐含着村民对本村土地资源的独占观念㊂[16]由上可见,产权的经济学范式主要在产权的经济属性层次探讨问题,进而在制度层面对产权进行界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㊂而产权的社会视角则是循着格兰诺维特[17]和波兰尼[18] 嵌入性”的路径,注意到财产上的权利关系之外还蕴涵的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了社区视角㊁地方社会生活方式和地方社会文化㊂[19]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史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泛存在的 祖业”现象,祖先在财产权的所有者占有特殊的地位,以及与宗族构成之间的关联㊂科大卫指出了明代珠江三角洲的宗族控产如何变得可能,认为这是 因为祖先变成了控产的法人,也就是说,一个宗教的观念,变成了一个法律的观念”[20]㊂张小军也认为明清到民国时期,从象征地权可以重新理解中国的地权结构,进而解释为何契约地权在中国不充分的原因㊂滋贺秀三在论述中国的家族法原理中也点出了中国人对于财产的理解离不开与家族的关系㊂[22]40-56实际上, 乡村地权分配的基本单位是家,同时这种资源分配又是在村落社区的社会生态空间中展开的;就研究单位而言,也须将家㊁族与村落有机地整合起来”㊂[23]产权的社会视角意识到产权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家族,人与地方社区的关系,看到了土地产权经济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以及两种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㊂而社会史对 祖业权”的理解给予我们对中国土地产权理解的颇多启发,然而,不足的是,一方面,对于 祖业”现象本身还是缺乏对其专门深入地分析,对于祖业与家族㊁地方社区之间如何形成关联依然没有得到阐释㊂另一方面,对于 祖业”的关注多通过史料中的习惯法进行分析,对于 祖业”在当下农民土地观念中的表达与实践,少有学者①关注㊂基于此,本文关注祖业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表达与实践,其问题意识来源于笔者2011年7月在赣中宗族性村落石头村及所在乡镇石头镇相关情况的20天调研㊂我们发现在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地农民却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祖业观,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我们深入地追问㊂而以往的产权社会视角的研究虽然意识到了产权与地方社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具体研究中主要以 过程 事件”的方法进行分析,而村落仅作为一种背景,甚至看不到村落这一社会结构㊂因此,本文将从村庄内部视角出发,将村落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纳入,结合过程 事件方法探寻这样一些问题:祖业观与祖业权是一种具有哪些特性的土地权属观念的表达与实践?它们又是如何嵌入于乡土社会之中?二㊁ 祖业权”:土地权属观念的乡土表达与实践1.村落的历史与现状:一个宗族性村落石头村②是赣西北地区的一个镇郊村,地形以96第2期陈锋: 祖业权”:嵌入乡土社会的地权表达与实践①②在查阅文献时,几乎没有对祖业权的直接研究,郭亮在中部地区农村调研时注意到了祖业权这一现象,做了初步的探讨,参见郭亮.祖业权:地方社会的 非正式产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6日;另桂华㊁林辉煌认为祖业观是一种小农产权,在祖业观的影响下,中国农民形成了一种较西方私有产权性质完全不同的产权观念,参见桂华㊁林辉煌.乡土社会的产权基础.二十一世纪,待刊稿㊂按照学术惯例,本文所有的人名㊁地名均为化名㊂丘陵为主,与镇中心接壤,距离市区约90公里,交通较为便利㊂石鼻村全村人口1822人,383户㊂由于地处镇中村,故而石鼻镇中心建设占用了石鼻村两三百亩土地㊂目前村庄尚有水田1400多亩,旱地400余亩,人均约1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㊁花生㊁油菜㊁西瓜等作物㊂石头村只有一个雷姓家族在这里繁衍和生活,至今已有51代,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性村落①㊂通过1989年重修的族谱以及年长老人的讲述,解放前村庄中有着严厉的族规,有族长㊁有族田㊁有公用的 禁山”等等,历史上更是与其他家族有过激烈的械斗与世仇㊂解放以后,尤其是文革对于当地的宗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当时摧毁了村庄中所有的寺庙,但是祠堂确实保留了下来,按当地的老人的说法是: 贫农也是需要祠堂的,他们也一样需要祖先”㊂由此可见,尽管当时摧毁了一些宗族象征性的载体或者挪为他用,甚至禁止了在祠堂中的任何仪式,但能否消除根深蒂固上的思想观念则存在疑问,这也是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宗族复燃的原因,石头村也不例外㊂1989年后,村里陆续重修了祠堂㊁家谱等这些象征性的东西,并举行了一些庆祝大会㊂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祠堂已经不再承当婚嫁㊁丧失和祭祀功能,只剩下了象征的意义,似乎村落的性质的发生了蜕变㊂然而,尽管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宗族的文化因子却还是渗透在当下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强烈的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和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上,还表现在父权制下的家庭关系上②以及以集体械斗③㊁村级治理中的公共性④㊁抱团的铝合金经济⑤上㊂正是如此,当前农民虽然主要是在全国各地经营铝合金产业并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村庄的萧条景象,而是随处可见装修精致的三层楼房,以及热情不减的建房高潮㊂ 总是要回来的,落叶也是要归根”,构成了当地农民对自己最后的归属图景,也形成了农民朝内的生活面向㊂2. 祖业观”与农民土地产权观念认知所谓 祖业”,是指自己祖辈在土地改革时甚至土地改革之前分得或购买的土地,既包括土地,又包括山林以及宅基地等㊂[24]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土地改革㊁土地集体化㊁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当前的土地 使用权”的物权化等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应该说,传统时期的土地权利已经被打破㊂然而,我们在农村调查中却发现许多农村都还普遍存在着 祖业”的说法⑥,石头村的村民就经常告诉我们, 这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㊁ 这是我们雷家的土地”等等㊂也就是说,尽管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和支配实际形态随着制度变革而变化,而他们骨子里关于土地产权的认知却保持了稳定性㊂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农民对于 祖业”的认知并不均质,而是有程度上的差异㊂一是关于祖坟山㊂石头村的农民在死后全部安葬在一块统一的山上,凡是雷姓家族的人都可以在此安葬,包括那些本是雷姓家族却被行政划分到其他村落的雷氏子孙㊂石头村有一部分村民在集体时期被划分到了紧邻的周家村柴厂小组,然而,柴厂小组的雷氏家族人都依然安葬在石头村里的雷家祖坟山中㊂在村民的认知当中,祖坟山是一种绝对的 祖业”,因此也是所有家族成员共有的㊂问:你们都不是一个村了,怎么还愿意让他们(柴厂小组的雷家)安葬在你们的祖坟山?答:我们都是一个祖宗下来的啊,这山他们当然也有份,只要是雷家子孙,人人都可以安葬⑦㊂答: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山,他们也是雷家子孙,他们当然可以安葬⑧㊂二是关于祠堂及所在土地㊂石头村目前有一个大祠堂和三个香火堂,大祠堂归属于村落中所有雷氏家族成员所有,而香火堂则归属下边的房支㊂祠堂和几个香火堂在1989年后重修,当前没有多07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石头镇其他村既有像石头村一样是一种单姓的宗族性村落,也就是单姓家族与行政村落完全重合,还有另一种类型就是自然村与家族完全重合,这是因为经过集体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合村重组,行政村与家族不可能完全重合,不过,当地政府部门自解放以来也一直保留着原家族与自然村落重合的设置,而没有随意打散,进行杂姓并组㊂主要表现在当地父母对于子女婚姻的干涉上,尤其是对于女儿婚姻的选择㊂2011年春节,因为石头村一个小孩与其他村庄一个小孩发生冲突,导致两个村落中两个家族全员出动,准备大规模的械斗,最后在当地派出所的极力调停下,才阻止了械斗的发生㊂在村级治理中,农民基本上都能以大局为重,少数服从多数,农民也非常在乎整个公共舆论,尤其是村庄中的一些老年人运用他们的权威在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该地区的 铝合金产业”构成著名的 安义现象”,铝合金产业最初有许多外省人都有经营,而安义人能占据如此规模大的市场份额,在于安义人在外十分团结㊂祖业”的说法在江西㊁福建等地的宗族性村落中最为明显,而在郭亮在鄂中地区调查也有所发现,可见祖业观并非是一种个案的现象㊂来自2011年7月15日对石头村支书雷大洪的访谈㊂来自2011年7月20日对石头村村民雷必珠的访谈㊂少实际的功用①,而更多是一种象征的意义㊂问:为什么要重修这些祠堂呢?答:这主要有几个原因,80年代以后政策松动,经济上也有所好转,而我们的祖先是最先到达这里的,他们吃了好多苦㊂我们不能把祖先的祠堂毁掉,要让后人知道我们祖先在这有多少代,是怎样地延续下去的㊂问:如果这个祠堂废弃,这个土地归属谁呢?答:如果真是废弃了,大祠堂的土地就是归所有从这里繁衍的雷家子孙所有,小香火堂就归所在房支所有㊂②三是关于林地㊂林地在解放前后的土地权属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动,由原来的全部归属家族所有,到集体化时期的集体所有,再到分田到户以后的村民小组所有,而在2009年林权改革在当地落实以后,在名义上已将林地归为个人所有㊂不过,林权改革中农民不愿意分山到户恰恰反映出了村民并没有对林地私人产权化的愿望㊂2009年林改在我们这里是不适合的,绝大部分的村民都没有分林子的愿望,一个是我们这里林区少,分到每家每户,农户不会去管理,这样会把林子毁掉,不如由集体管理的好㊂而且许多村民认为林改方式不合理,本来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山,确权以后出生的人等于都没份了㊂于是有不少村小组为了应付这次林改任务,就采取纸上操作,以完成任务就行㊂”③四是关于荒地㊂土改以后,荒地依然保留在各个家族村落之中,并没有划分到个人,而在集体化时期当地实行联动大开荒,于是就出现了A村开垦B村的荒地的情况,并在分田到户以后,这些开垦的荒地仍然由开荒者继续耕种,并上交农业税费㊂虽然开垦土地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是在农民的认知里,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归属原有的村落家族,开垦的村民只拥有使用权和经营权㊂虽然在后来的征地中出现利益分配的纠纷④,但是这种 祖业”的权属关系却是一种地方性的共识,双方并没有太大的异议㊂我们开荒的土地确实原来是他们老祖宗留下的,土地是他们所有,但是我们交了这么多年的税费,当然土地应该由我们来经营㊂他们想要回去经营也是不可能的㊂”⑤这土地是我们雷家的土地,他们开荒的,现在他们种地的话,我们肯定也不可能去要,也不好要回来,不过如果出现征地的话,那这些土地卖的钱就应该属于我们的㊂”⑥五是关于老宅基地㊂老屋宅基地是祖业的,这是所有村民最众口一词的表达㊂因此,当地的老祖屋在村落中随处可见,甚至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当地土地部门始终无法对这些老宅基地进行整治㊂在村民的认知中,老屋宅基地往往都是几个兄弟共有的,可以在家族内部转让自己的份额⑦,让一个人在原宅基地上建起房子,但绝不允许转让给外姓的人,这里带有关于 风水”的象征内涵㊂而更多时候,农民都选择重新选择一块宅基地进行建房,以避免老屋宅基地中可能引发的纠葛㊂宅基地是祖业的,是他们自己的,农民就是这个老思想,没办法,所以我们这里都是空心村,土地整治工作十分困难㊂”⑧我在联合村,想搞新村建设,开了6次会,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一个农户就是不肯将老屋拆掉,将老宅基地出让,他就说 我这栋房子生了好多儿子,赚了很多钱,这样破坏了风水’,我们还是没能说服他,最终这个新村建设还是没有搞成㊂”⑨六是责任田㊂分田到户以后,每一个农户都分得了自己应有的一份责任田,在二轮承包之前,当地一般实行 大稳定㊁小调整”的原则,每五年调整一次㊂二轮延包以后土地30年不变的政策,也使17第2期陈锋: 祖业权”:嵌入乡土社会的地权表达与实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祠堂和香火堂都建在老村落中,而农民的房子都已经建在了靠镇中心的周围,也就是老村落的外围,因此现在农民的婚丧嫁娶一般都放到自己的家里,因为当地村民有一个忌讳,即不能从老村落外围进去祠堂祭拜,由从祠堂往老村落外围出去,这是走了回头路㊂来自2011年7月16日对村里一个民办教师雷志文的访谈,他曾参与修复祠堂的工作㊂来自2011年7月22日对乡镇综治维稳办安主任的访谈㊂1999年乡镇征用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原属于雷家的荒地,周家村在集体时期开垦了这块荒地,并在分田到户以后继续耕种㊂而在1999年征地赔偿的时候,两个村落和家族之间却是达成共识,即这块土地属于雷家,因此土地赔偿款归属雷家所有㊂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征地,涉及多个村庄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些开垦土地的村落(包括周家村的龚家人)开始提出其也应获得一定份额的赔偿,尤其是在当前的信访体制压力之下,许多农民以集体上访相威胁,最终乡镇与各个村落达成一个共识,以六四分成来解决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配问题㊂但是这种利益分配体制并没有改变农民对于土地权属的认知㊂来自2011年7月10日对周家村村民龚民的访谈㊂来自2011年7月15日对石头村村支书雷大洪的访谈㊂不这样转让的话,每个兄弟可能分到的老宅基地面积又很小,没法建立起一栋房子㊂来自2011年7月21日对石头镇土地所易所长的访谈㊂来自2011年7月21日对石头镇党委副书记刘书记的访谈㊂得当地的田地不再调整㊂农民对于责任田的产权认知的直接表达是属于集体的,但是在征地的利益分配的争议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农民 祖业”的观念,他们认为征地的土地收益应该归家族中所有人共享,但是受土地不能调整的限制,在整个由同一家族成员构成的村民小组或者整个村庄中,无法对被征地农户使用权的利益进行重新调配,最终以二八原则在家族集体和农户之间进行分配㊂这高速公路的钱怎么可以给个人呢?这是雷氏子孙所有人都有份的土地,给了个人不就等于土地私有了吗?”①我当时就想重新调整土地,把这个土地赔偿的钱进行平分,但是政策限制不让调地,没办法㊂”②村集体当然要留有一部分,雷子雷孙对土地都有一份,你把土地都占有了,这怎么行?集体获得一些征地款可以用于村庄公益建设,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而农户占大头,是要补贴其在这承包期内经营权丧失所带来的损失㊂”③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祖坟山㊁祠堂及所在土地㊁林地㊁荒山㊁老宅基地㊁责任田都共同反映出农民对于 祖业”的认知,而祖业观虽然与国家界定的产权观念相冲突,却构成了一种 地方性共识”,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㊂虽然这种观念,在主张土地私有产权化的学者看来,祖业权以及经过改造的集体产权是一种模糊的产权,但是 以 共同占有’为特征的集体产权,在集体成员间绝非是模糊的,实际上他们基于对某种原则的共识而形成的权利分配格局,总是异常清晰的”[12]㊂而农民对产权的认知,虽然与国家构造的产权安排和结构有很大的不一致,当问题涉及到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土地 之所属时,农民的认知遵循的主要是习俗产权的逻辑,他们的这种 合法性”意识根深蒂固㊂[25]三㊁嵌入在乡土社会中的 祖业权”1. 祖业权”的内涵及其性质祖业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乡土产权,主要是一种基于家族(宗族)的共同所有产权,在观念上,祖先往往成为控产的法人,而实际中, 我”主要是作为当下使用权的主体,而子孙后代则具有未来享有使用权的资格,使得祖业权的主体是在家族绵延中形成的产权复合体㊂因此,其内涵固然与物权法意义上的私人产权有着很大的差异,从笔者所获得的田野材料和既有相关的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祖业权主要包含有三方面的特性㊂第一,具有人格化的特征㊂ 祖业”顾名思义是来自祖宗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家业,土地的产权所有首先要追溯来自祖先所有,而 我”是继承了来自祖先的家业,同时还将继续延伸至我的子孙后代㊂土地的所有主体并非是一种实然状态,而是一种应然状态㊂任何一个当下支配财产的主体都不具有真正的产权,财产要归包括死去的 祖先”㊁活着的 我”㊁未出生的 子孙”这样一个在时间上无限延伸的家族所有④㊂土地产权烙上了 人格化”的深深烙印㊂因此,农民一般不会轻易卖掉土地,那是对祖先的不孝,也是对子孙的不负责任,这叫 吃掉前人的,也是吃掉后人的”⑤,因此,对于无论何种形式的土地被征用,村里的老人往往表达出深深的惋惜和无奈㊂即使在不得已买卖土地的时候,也是整个家族中的雷氏子孙应该共享其利益,而不能完全归个人所有,高速公路征地和镇政府征地在农民与家族集体之间的二八分成即是一个例子㊂而每一个人往往更多的是希望能为子孙置恒产,创造更大的家业, 创业”不成至少要能 守业”㊂因此,土地产权虽然是一种对土地的财产权利,但是 绝不能将产权混同于拥有的物品 产权并非物质对象,而是一些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尊重的权利和义务”[26]㊂这种权利和义务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㊂土地在农民的认知中,绝不仅仅是一种物品,而蕴含着较多的文化内涵,土地的人格化特征与西方物权化意义上的人与物的关系有着明显的不同㊂第二,具有象征性的特征㊂祖业观下的土地,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财产的指称,更暗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㊂象征性是指农民的财产观中,不同的物品,所承载的意义是不一样,这种意义来自于它与祖先的关联性,越是与祖先联系紧密的财产的等级性就越高⑥㊂比如,祖坟山是一个家族的 命27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①②③④⑤⑥来自2011年7月18日对石头村村民雷大梅的访谈㊂来自2011年7月11日对石头村村民小组长雷必春的访谈㊂来自2011年7月15日对石头村村支书雷大洪的访谈㊂桂华㊁林辉煌.乡土社会的产权基础.待刊稿.近年来,石头村的土地被镇中心征用了三四百亩,村里的老人对此深为痛心,都感觉土地买卖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㊂桂华㊁林辉煌.乡土社会的产权基础.待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