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35 KB
- 文档页数:2
图书馆文献传递简介1图书馆文献传递简介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还提供了一系列便捷的文献传递服务。
本文将介绍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概念、传递方式以及其在学术研究和个人学习中的重要性。
概念解析图书馆文献传递指的是将馆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源传递给读者或其他馆际间的互借机构,以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
这种传递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研究质量。
传递方式图书馆文献传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 自助借阅系统:现代图书馆普遍配备了自助借阅系统,读者只需刷卡并通过电子阅读器选择所需图书,便可快速自助借阅。
这种方式避免了繁琐的人工操作,提高了借阅效率。
2. 互联网文献传递平台:现代图书馆通过建立在线文献传递平台,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查阅和借阅馆藏的电子资源。
这种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文献传递的效率。
3. 馆际互借服务:图书馆之间通过馆际互借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当一个图书馆无法提供某一特定文献,读者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服务向其他图书馆申请借阅。
这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读者的获取渠道,使之不再局限于单一图书馆。
重要性图书馆文献传递在学术研究和个人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满足学术研究需求:研究人员在进行科研时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持。
通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他们可以快速获取到所需的文献资源,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 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文献传递服务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借阅其他学科的文献,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
3. 支持个人学习和自我提升:对于个人学习者来说,图书馆文献传递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通过阅读各类文献,他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动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培养信息素养: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可以帮助读者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使用指南目录一、已有CALIS馆际互借账户的登录 (2)二、没有CALIS馆际互借账户,第一次使用此服务 (8)三、没有浙大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外用户使用指南 (15)四、FAQ部分 (18)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使用指南一、已有CALIS馆际互借账户的登录读者网关原来是从http://210.32.137.38/gateway/进入,现在也可以从ZADL(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门户http://182.61.52.44/进入。
变更登录方式后,首次登录都要先注册一个门户账号,如图1,点击注册图1:ZADL门户首页如果你是从原来的网址http://210.32.137.38/gateway/进入的,第一次会切换到ZADL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图2一样,可以点击注册然后可以看到图3所示图3:选择学校后选择绑定一卡通账号还是用校外用户注册校内用户(有浙大统一身份认证的账号),可以在选择浙江大学后,再选择“去绑定一卡通账号”,出现浙大统一身份认证的登录界面,登录后,见图4。
图4 注册门户账号点击“立即注册”后,就算注册好了,以后登录可以用邮箱与ZADL门户密码登录,也可以用学号(或者工号)与ZADL门户密码登录。
见图5图5:系统登录之前在CALIS读者网关已注册使用过的读者,http://210.32.137.38/gateway/登录后,会直接进入CALIS读者网关,可以去提交申请。
如果是从ZADL门户登录后,要进CALIS系统读者网关,提交申请,必须点击图中的馆际互借图标,如图6下面是读者网关的界面点击申请管理菜单,然后选择提交申请,见图8费用限制处没有填写阿拉伯数字的出错界面如图9图9 费用限制处不填写阿拉伯数字时出错提示另外,备注中的文字也不要填写太多,超过一定限度,提交后会直接显示“提交申请失败”。
还有就是文章标题与刊物名称中最好将一些单引号等符号删除,将详细的信息填写在备注中。
浅议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摘要】网络环境下,信息数量增加,用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图书馆服务正在发生变革,本文就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献传递;图书馆服务中图分类号:g类文献标识码:a一、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1.文献传递服务的概念文献传递是指材料提供者(多为图书馆)将用户所需的文献以有效的方式和一定的费用,在适当的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它具有快捷、高效、操作简便的特点。
现代意义的文献传递是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目前已成为资源共享的一种途径。
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电子文献、网络文献迅速发展,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图书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经费、资源不足等问题。
2.文献传递服务产生和发展原因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导致文献信息数量激增,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多元化,传统图书馆服务已难以满足用户对多元化信息的要求。
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局限越来越明显:首先资源时效性不强,损坏或流失,资金补充不及时不到位;其次,保存占用空间太大,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使资源无法做到最有效利用;第三,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使用不便利,效率较为低下,无法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第四,收藏范围有限,专业性不强。
文献传递服务方式由此引入图书馆服务,这一方式符合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却又有别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大变革,而现代信息技术也为推动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空间和延伸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类书目索引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大量涌现,扩大可利用资源的来源,增强了用户和图书馆员查询文献信息的效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促进文献传递服务技术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
实践证明,文献传递服务在馆藏资源建设、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效和经济的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从图书馆的边缘性服务发展成为主流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践为例曹雅霞【摘要】文献传递是新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和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深入阐述了文献传递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图书馆文献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和优化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若干策略。
%Documents delive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resources constructions of li- brary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sets forth the significances of documents delivery to document resource con- structionof university library, Takes the practice of documents delivery in the library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during the service of documents delivery and puts for- 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s quality of documents delivery of university library.【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2(024)001【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文献传递;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对策【作者】曹雅霞【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2文献传递服务是指由信息提供者将储存信息的实体传递给使用者的活动,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1]。
浅析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一)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子文献文献传递信息营稍
论文摘要:电子文狱传递是信息社会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崭新模式。
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全文数据库系统和电子文状传递系统,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文幸从服务意义、实现方式、信息营梢等方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
文献传递服务.即把用户需要的文献从文献源直接传递给用户,是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的一种服务。
从目前情况看.文献传递服务可分为手工和自动化两种类型。
手工传递就是目前我们正在采用的传统的馆际互借。
自动化传递则是通过计算机、传真机等现代信息传递设备,向其他用户或远距离用户提供文献信息。
电子文献传递属于自动化传递范畴,把文献以电子方式传递给用户使用,是基于数字化技术,面向网络时代的文献资源共享的崭新模式。
目前,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书刊文献量逐年滑坡的态势,充分利用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则不失为一种缓解经费困难,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
1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意义
我们已经处在信息社会.文献信息产品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昂贵的产品。
当前出版物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图书情报机构经费的增长幅度.这主要因为:第一,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并越来越起关键作用的时代,知识日渐升值;第二,社会信息生产与需求的旺盛,导致信息载体与信息服务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第三.文献产品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其中包含的劳动量增加。
为了以最少的花费来保证最大限度的用户需求.图书情报机构不断地寻求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途径。
共享的初级阶段是馆际互借,但是馆际互借只能一本书每次服务一个用户。
后来,馆际互借发展到文献提供阶段,著名的如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的服务,它使用了复印机,一篇论文可以复制多份,同时提供给多个用户利用。
依靠邮政手段来传递纸文献,其服务的速度往往难以令人忍受。
将文献资源数字化并借助网络以电子邮件((E一mail)、文件传送协议(FTP)及数据库文件记录等方式将文献传送到拥有终端的文献需求者手中,既可实现即时传递到文献需求者手中,又可实现零成本无限制复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才是解决用户和图书情报机构之间供求矛盾的唯一出路。
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为快速、高质、有效地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有效手段。
同时,电子文献传递解决了书刊订数减少、经费日益紧张的困难,提高了文献共享水平.开创了一种新的业务形式。
2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实现方式
图书馆广泛开展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建设,已使大多数图书馆,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图书馆内部资源网络和虚拟图书馆的雏形网络。
若进一步在其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上,充分融合因特网、万维网、HTML超文本信息链等,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开放文档体系、交互式对象的中西文全文检索等各项当今的最新技术,使电子文献传递真正发展到机器可读文献的网络传递,这将是理想中的虚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支持。
而方便、适用的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和电子文献传递系统,将集数据库管理技术、全文信息管理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及电子文献传递技术于一体,首先在校园网或馆内局域网上实现,继而在因特网上运行,从而满足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
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可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一是自动方式。
信息用户在网络上通过二次文献数据库或搜索引擎获得检索结果后,可以直接选择“订阅全文”或类似功能向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发出订购信息,电子文献传递系统在对用户进行资格认证、结果检查、电子付款后,将存储在全文数据库〔在光盘或磁盘阵列)中的命中文献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用户,用户收到电子邮件后通过解压即可阅读和处理全文。
二是人工辅助方式。
用户在获得文献线索后,通过联合目录获知该全文数据库的收藏馆,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
邮件通知收藏馆,收藏馆根据需求将全文数据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用户。
三是网络访问方式。
用户通过万维网浏览器.获得文献线索.通过授权登记后直接在网络上阅读或下载全文数据。
四是网络订购方式。
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在WEB站点上公布的专题信息资料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信息,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加人到订购的邮件列表中.一旦有新的信息加人,WEB站点便通过邮件列表将信息发送给用户。
3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中的信息营销
信息以其既是产品又是原料的双重意义几乎联结着社会生产的一切部门,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人们对信息的渴望日益迫切,对信息数量的要求越来越大,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市场。
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属信息经营者范畴,不仅可以起信息中介作用,还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
信息市场自然成为图书馆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点。
信息市场是现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观念是现代市场的灵魂,图书馆要在现代信息市场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需引进营销观念。
图书馆信息营销,同样必须遵循市场营销的“四步原则”,即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采用正确的销售手段,销售到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