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于预防艾滋病相关事项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21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探索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春科技学院869名一、二年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0.49%,知道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学生分别为74.22%、82.39%和70.31%,对蚊虫叮咬、握手或共用厕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是31.65%、24.17%。
70.20%的学生不想与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接触,92.06%的学生认为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还不够,应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
结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于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掌握不全面,部分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表现出不宽容或歧视态度。
建议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健康教育。
标签: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年龄多处在18~24岁,正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接近成熟,性行为开始活跃的时期[1],对性和周围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望[2],过度开放的性观念和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3],使大学生人群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4]。
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应该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保护好自己。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及对艾滋病患者的相关态度[5],研究大学院校应以哪些方法和形式开展有力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针对这些想法,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0月对长春科技学院一、二年级在校生,开展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方面知识的现场答卷。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长春科技学院一、二年级在校生共869名,其中一年级429名,二年级440名;其中男生486名(55.93%),女生383名(44.07%),男女比例为1.27∶1;年龄17~22岁,平均19.5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86%(833/869)。
1.2 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一年级随机抽取8个班,二年级随机抽取8个班,共计抽取16个班级,869名学生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采取笔答形式。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最近,我们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的调查。
该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和他们在预防和应对艾滋病方面的行为意识。
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采访了100名大学生,并使用问卷来收集相关数据。
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令人鼓舞的是,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方面比较积极,包括互联网、学校宣传和媒体报道等。
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也说明了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
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艾滋病的具体知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
有一部分受访者错误地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接触到空气、共同使用餐具、打嗝等非接触性传播途径进行传播,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还有一些学生对艾滋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不够了解。
这些误解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也阻碍了艾滋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在对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意识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使用安全套进行性行为保护;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尽量避免与感染艾滋病的人进行接触;约70%的人表示他们会进行艾滋病的相关检测。
这些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较强的意识。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不够,尤其是在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时的预防知识。
一些受访者对艾滋病的威胁感较低,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到艾滋病的感染,因此缺乏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的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存在歧视和偏见,表现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上。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教育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和推广宣传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也非常重要。
我们也建议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将预防艾滋病的措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大学生对艾滋病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在细节和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解。
有关大学生艾滋病报告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
它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并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此,对于大学生艾滋病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数量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与大学生群体中对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很高比例的不安全性行为,例如性伴侣频繁更换、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等,这些行为使得大学生艾滋病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原因分析1. 性教育不足。
在我国一些地区,性教育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够。
许多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对于性知识了解不全面或者存在误区。
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会导致对性行为和艾滋病防护措施的认知不足。
2. 不良生活习惯。
一些大学生存在过度熬夜、酗酒滥用、药物滥用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行为不仅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校园暴力、性骚扰等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大学生艾滋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性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力度,增加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内容,教育大学生正确的性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行为习惯。
2. 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
学校应建立艾滋病检测服务机构,提供免费、方便的检测服务,鼓励大学生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在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者的同时,也增加对艾滋病的认知度。
3.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校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增强防范意识。
4. 建立支持体系。
学校应建立艾滋病感染者的支持体系,鼓励艾滋病感染者关注自身健康,提供心理和经济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返正常的生活。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病毒,可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失调,导致其无法抵御其他疾病的攻击。
在不良的生活方式或不当的性行为等行为中,会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是年轻人,也是未来的领袖。
艾滋病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大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艾滋病。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调查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知识以及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调查目的本项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分析其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态度,并制定社会宣传策略,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调查对象本项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中的主要力量,具有较高的群体影响力和知识水平。
三、调查方式本项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的认知程度、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性行为健康知识以及不良习惯等多个方面,其中一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另一些是选择性答案,让人们有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
四、调查结果1.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94%的大学生表示已经知道过,但只有40%的人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还有30%的人不知道艾滋病是否能治好,只有50%的人听说过如何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2.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在预防方面,大多数人知道使用安全套和避免多次性伴侣是最好的方式,但只有10%的人知道在医院接受艾滋病筛查是必要的。
3.性行为健康知识当被问及他们是否能在进行性行为前获得关于HIV状况的信息时,有30%的人表示从未谈论过这个话题,而另外30%的人则表示他们知道如何去发现一个HIV阳性的人。
而对于保护性行为,有80%的人认为使用避孕套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4.不良习惯大多数人坚信不会得染上艾滋病这种疾病,这些不良习惯包括多次性伴侣和吸毒。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正确理解有待加强。
一方面,只有40%的人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剩余大多数人未能及时获取这种知识,令整个人群难以避免艾滋病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有30%的大学生不知道艾滋病是否可治疗,这也说明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误的。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感染疾病。
随着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艾滋病防控的关键对象。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下面将进行相关的调查。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
针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92%的大学生知晓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知道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系统损害的疾病,但只有3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最早的发现国家是美国。
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起源和发展了解的比较有限。
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方面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80%)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但只有3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只有12%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还有待提高。
针对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但只有40%的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
有50%的大学生表示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没有明显偏见,但仍有20%的大学生表示对艾滋病患者持有歧视的态度。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整体较为一般,尤其在艾滋病的起源、发展、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方面的了解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差异。
大学生群体应加强相关艾滋病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并积极参与到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共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做出贡献。
大学生防艾调研报告引言随着大学生性行为的普及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性病如艾滋病的传播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情况,本次调研特别针对大学生的防艾意识和行为进行了调查。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计收集有效样本1200份,涵盖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
在问卷中,我们针对性别、年级、专业、性生活经历、防艾知识等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提问,以便了解大学生的防艾情况。
调研结果性别分布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该调研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
在小样本调查中,男生参与的比例稍高。
年级分布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年级分布相对均衡,各年级的参与比例大致在20%到30%之间。
专业分布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专业差异较大,涵盖了理科、工科、文科等广泛的领域,其中文科和工科学生参与调研的比例较高。
性生活经历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已经有性生活经历,其中男生的比例略高于女生。
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性行为,对于防艾意识的普及尤为重要。
防艾知识和行为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防艾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只有4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有关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而在实际的防艾行为方面,仅有30%的学生表示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
对于大学生来说,缺乏正确的防艾知识和行为是他们容易受到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论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加大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力度;2. 大学生的防艾意识较弱,需要加强对防艾知识和行为的培训教育;3. 大学生性行为的普及程度较高,需要加强对青年人的性教育,包括性健康知识和安全措施等;4. 大学生防艾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需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和购买渠道。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向大学生防艾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校园内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2. 开展针对大学生的防艾知识和行为培训课程,建立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防艾知识;3. 配备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员,在学校内进行巡回宣传,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大学生的防艾意识;4. 在校园内设立艾滋病防治咨询站,为大学生提供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咨询和服务;5. 鼓励大学生在性行为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并加强对安全套的宣传和销售渠道的拓展。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一旦感染上了这种病毒,就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对各种疾病和感染的防御力下降。
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HIV感染,但是艾滋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感染该病毒。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人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
大学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人群,在他们的知识储备、态度和行为对于预防艾滋病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性别比例:我们的调查对象涵盖了500名大学生,其中男性251人(50.2%),女性249人(49.8%),充分考虑到了性别比例的均衡分配。
二、健康知识方面1. 您是否了解艾滋病?结果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回答认识艾滋病,在受访者中占比例的92.2%。
只有7.8%的受访者对艾滋病不了解。
2. 您认为艾滋病能通过以下途径传播吗?本调查中,我们列举了以下六个传染途径:① 血液传播(输血、注射药物等)② 舆情性关系③ 垃圾桶等口香糖等用品④ 孕妇向胎儿传染⑤ 口腔、外耳、眼角和阴道等黏膜接触⑥ 其他。
其中,知道5种或以上传染途径的受访者占比例为78.8%,了解1-4种传染途径的受访者占比例为21.2%。
3. 您知道艾滋病的主要症状吗?针对艾滋病的症状,调查显示,有83.2%的受访者能够说出至少一两种症状,其中头痛、发热、乏力、瘦弱、腹泻等是大部分人所知道的。
4. 您是否知道艾滋病的感染检测周期?查明艾滋病感染,要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是否携带病毒抗体,以确诊和判断感染程度。
60.6%的受访者认为检测周期在一个月以内,18.2%的受访者认为检测周期在3-6个月之间,剩下的21.2%不太清楚。
针对艾滋病的预防,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预防艾滋病。
43.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方式预防,而26.2%的受访者则认为正确使用避孕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方法。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选择了某大学的500名大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以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整体了解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1.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如:艾滋病是一种由HIV引起的疾病、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潜伏期等。
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30%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具有传染性的体液、母婴传播、性接触等。
但令人担忧的是,仍有55%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一定的误解或不了解的情况,有的甚至抱有严重的误解,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知仍有待提高。
3.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对于艾滋病的预防方法,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关于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包括正确使用避孕套、拒绝注射毒品、避免性行为等。
但仍有40%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方法了解不全面,甚至存在误解,这说明大学生在艾滋病预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三、调查结果总结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在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方面。
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代表着未来社会对艾滋病的防控情况,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四、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1. 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和教育。
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2. 设立艾滋病防控宣传日。
可以定期举办艾滋病防控宣传日,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增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和认知。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给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艾滋病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和患病。
尽管艾滋病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了解程度并不够,对艾滋病存在着诸多误解。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结果,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若干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了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
我们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最终回收了480份有效问卷。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情况1. 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并不够充分。
其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艾滋病病毒是什么。
只有30%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知道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通过血液、性交和母婴传播。
但是在这30%的受访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对它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有所了解。
在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方面,受访者的了解程度更是不够充分。
在受访者中,只有10%的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一定的了解,其他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或者了解的不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患艾滋病者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态度。
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与艾滋病患者交往会使自己受到感染的风险增加。
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会因此而远离患艾滋病者。
2. 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近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
一、前言艾滋病(AIDS)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加强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对当地居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调查。
以下是我们社会实践调查的报告。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1. 背景:近年来,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逐渐多样化,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城乡差异缩小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预防措施,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2. 目的:- 了解当地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
- 调查当地居民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和态度。
- 分析影响居民预防艾滋病行为的主要因素。
- 为提高艾滋病防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方法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国某城市的居民,共计1000人,其中男性500人,女性500人。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包含艾滋病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问题的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调查。
- 访谈:选取部分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看法和需求。
-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艾滋病知识认知程度:- 78%的居民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如传播途径、症状等。
- 22%的居民表示对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主要依靠媒体和亲朋好友获取信息。
2. 预防措施和态度:- 92%的居民表示会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等。
- 8%的居民表示不会采取预防措施,其中大部分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或认为自身不会感染艾滋病。
3. 影响预防艾滋病行为的主要因素:- 缺乏艾滋病知识:部分居民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足,导致预防意识不强。
- 社会观念:部分居民对艾滋病存在歧视和偏见,不愿采取预防措施。
- 生活方式:部分居民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等。
医苑纵横276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李思情 李春花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摘 要】目的:了解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某大学8个医学专业的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2.4%的人知晓艾滋病的一般知识,10.0%的人知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3.1%的人知晓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65.3%的人知晓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结论: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认识水平偏低,要加强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改进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性健康教育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2016年3月采用随机抽样,抽取某大学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中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共8个专业的600名医学生。
1.2 问卷调查(1)调查方法。
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在班级教室内发放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
(2)调查内容。
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①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年级、专业;②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预防知识,共12个。
1.3 统计和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和分析,选取的检验水准α为0.05。
统计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全人群知晓率,并分年级计算知晓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知晓率的比较。
2 结果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0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问卷有效率为83.05%。
调查学生的年龄最小17岁,最大28岁。
临床专业人数最多占21.6%;女性占67.1%,男性占32.9%;汉族占64.5%,朝鲜族占26.5%,其他少数民族占9.0%;大一年级占23.1%,大二年级占56.3%,大三年级占20.2%,大四年级占0.4%。
2.2 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1)全人群的知晓率,见表1。
关于大学生对于预防艾滋病相关事项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报告书题目:关于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事项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4月27日关于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事项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摘要本小组的基本观点是:以调查的形式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对防艾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向大学生普及一定的防艾常识。
本次调查,本小组以发放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获取大学生对防艾知识的了解情况。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本小组得到的结论是,除医科类大学生之外,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都处于一个表面阶段,未能详尽了解及掌握相关预防知识,只有少部分人详细地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
作为社会未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十分缺乏,因此,防艾知识的普及刻不容缓。
[关键词]:预防;艾滋病;大学生;了解情况正文一、调查时间:2013年4月13日——4月16日二、调查地点:三、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四、调查人员:五、正文内容:(一)、调查背景: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医疗体系以及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人们严重缺乏对一些传染类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即使是一些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其掌握的一些关于传染类疾病的知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存在很多的错误之处。
尤其是对于具有多种传播途径的艾滋病,人们所具备的预防知识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现状严重危害着当今社会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的艾滋病形势更是日益严峻。
艾滋病(AIDS),中文全称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病原微生物为艾滋病病毒即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
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
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 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U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18-02调查背景: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1985年首次报告AIDS病例,随后中国艾滋病的传播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呈现流行区域不断扩大、感染人数急剧上升的趋势,世界每隔8秒钟就有一人感染HIV,全球每天有1.1万人感染HIV,卫生部艾滋病检测中心的调查表明:文化素质偏低,艾滋病知识匮乏,“防艾”意识不足,是多数感染者的共同特征,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受害者中有一半是青少年(在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61%)可以说艾滋病就在我们周围。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
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个人防卫意识欠缺以及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存在认知偏差等诸多问题。
一、引言本次调查报告我们以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82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4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2%。
主要从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以及对艾滋病的相关歧视方面进行调查。
二、被访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一)对中国艾滋病现状的认识(见表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学生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不容乐观的比例达到70.8%,其中13.2%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十分严重,57.6%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比较严重,?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严重的受访学生比例比中国抗艾滋病媒体联盟在2008年发布的“在中国六城市的调查”中的比例(52.3%)高出许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
二)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多选)(见表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比较了解,对各种情况下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总体比较高。
平均达到 94.6% ,这一比例显然高于“在中国六城市的调查”中的比例(80.9%),表明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认知度明显高于普通公众群。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艾滋病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艾滋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如何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大学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感染途径、防护知识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方面。
问卷调查的内容严谨科学,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基本认识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情况。
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8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说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是HIV病毒。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还比较清晰。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存在一些误解,这部分人需要得到更深入的科普教育。
三、传播途径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仍有30%的人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和艾滋病患者接触,或者共用生活用品也会传播艾滋病。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四、防护知识在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方面,8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7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消毒针头可以预防血液传播。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存在盲区,这部分人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五、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他们认为艾滋病患者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预防艾滋病措施报告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它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因此预防艾滋病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介绍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的侵害。
一、性传播预防措施。
1. 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预防性病和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因此,在性行为中一定要使用安全套,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2. 忠实于一个伴侣,避免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感染HIV的风险,因此保持忠实于一个健康的伴侣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3. 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及时接受治疗,同时也可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二、血液传播预防措施。
1. 避免使用共用的注射器,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注射药物或者打针时一定要使用干净的注射器,避免共用。
2. 捐血前进行筛查,在捐血前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筛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通过输血传播的风险。
三、母婴传播预防措施。
1. 孕期艾滋病病毒筛查,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该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筛查,及时发现感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避免母婴传播,在分娩时,医生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母婴传播,同时母乳喂养的母亲也要接受艾滋病病毒的筛查,以避免通过母乳传播。
四、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
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预防意识。
2. 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面对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五、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感染者的权益。
2. 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政策支持,增加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供更多的预防资源和服务。
防艾工作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日趋严重,防艾工作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了解当前防艾工作的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不同地区和组织在防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为制定和改善防艾策略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量的定量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专家访谈,获取更详尽的信息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分析1. 艾滋病防治策略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和组织在艾滋病防治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预防方面,多数地区和组织采取了宣传教育、性教育和安全套推广等措施。
在治疗方面,大部分地区和组织提供免费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
此外,一些地区和组织还着重开展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防治工作。
2. 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调研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和组织普遍设立了专门的艾滋病防治机构,并向其提供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些机构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开展相关科研、制定政策和指南、提供预防和治疗服务等。
3. 艾滋病防治合作与交流通过调研发现,不同地区和组织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一些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进防治工作。
此外,一些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也为不同地区和组织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和性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2. 大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3. 加强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防治工作,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4. 继续支持和加强专业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防治工作的专业性和水平。
5.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艾滋病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五、总结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当前防艾工作的情况。
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地区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报告书题目:关于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事项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4月27日关于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事项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摘要本小组的基本观点是:以调查的形式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对防艾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向大学生普及一定的防艾常识。
本次调查,本小组以发放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获取大学生对防艾知识的了解情况。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本小组得到的结论是,除医科类大学生之外,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都处于一个表面阶段,未能详尽了解及掌握相关预防知识,只有少部分人详细地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
作为社会未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十分缺乏,因此,防艾知识的普及刻不容缓。
[关键词]:预防;艾滋病;大学生;了解情况正文一、调查时间:2013年4月13日——4月16日二、调查地点:三、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四、调查人员:五、正文内容:(一)、调查背景: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医疗体系以及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人们严重缺乏对一些传染类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即使是一些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其掌握的一些关于传染类疾病的知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存在很多的错误之处。
尤其是对于具有多种传播途径的艾滋病,人们所具备的预防知识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现状严重危害着当今社会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的艾滋病形势更是日益严峻。
艾滋病(AIDS),中文全称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病原微生物为艾滋病病毒即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
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
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
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
[1]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
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
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
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该病毒致病机理为:其通过表面的包膜蛋白gp120与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后,在gp41透膜蛋白的协助下,HIV的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病毒进入细胞内。
之后借助自身逆转录酶以及宿主细胞的酶系统进行自身成分的复制,引起CD4+T细胞大量死亡,而CD4+T细胞在人体的体液以及细胞免疫中起到调节增强的作用,因此,当CD4+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就会显著削弱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障碍。
患者常死于其他由于免疫缺陷引起的并发症,如肿瘤,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等。
[2]而艾滋病又有多条传播途径,主要有注射、性接触、母婴传播等,其机制为,HIV以人体的体液为载体,经过粘膜渗透等途径。
[3]中国艾滋病的传播以及患病现状,据卫生部统计明示,近年来中国艾滋病播送呈快速增长倾向,播送途径主要以经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打感人数占9.7%,经血液制品感染人数占1.5%,别的,经性接触打感人数占7.2%,母婴播送为0.2%,残存13.4%播送途径不详。
(见附四图)国际上,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
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
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
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
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二)、调查目的:介于艾滋病有严重危害且传播途径多的特点以及在今年“十八大”中提出的关于防治艾滋病的相关事宜。
因此作为国家医疗事业未来的医学类大学生,做好预防知识的普及工作更是十分重要。
因此,本小组成员,对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的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并借此向广大大学生讲解一些相关事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并以自身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去向全社会宣扬“防艾”知识,使艾滋病患病率在每个人的一点点努力下降低。
以下为本小组调查后得到的成果。
(三)、调查手段:本次活动,我们计划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有奖问答。
主要是让随机抽到的路过的大学生抽取题目进行回答,我们会根据答案,正确的话,我们给予糖果作为奖励,错误的话,对他们做一些讲解。
(题目见附五)二、分发填写调查问卷。
主要是主动让周围的一些同学帮忙填写问卷,同时对于他们的一些疑问给予回答,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了解水平,尽可能地普及知识。
三、总结思考讨论。
在组长组织下,由组内成员统计问卷结果,并针对每一个问题计算各个选项比例,之后对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由组长记录以备调查报告参考。
本次活动的人员分工。
(见附件三)(四)、调查过程:经过前期策划以及准备,本小组成员于2013年4月13日到16日之间,在教室、寝室以及一些部门、协会之间开展活动。
活动期间,组长刘峡汛主要负责统筹安排,将组内人员分为三组,每一组两人,由一个人负责与被调查者交流,另外一人负责做相关记录,以备后来总结评估。
(五)、调查结果概括:经过将近三天的调查活动,本小组获得了大量数据以及部分同学的个人观点。
从调查报告上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待艾滋病存在一定的偏见性、盲目性和消极性。
对于偏见性,主要表现在,大家都懂得要预防艾滋病,远离艾滋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因此二出现一些极端的观点。
在调查题目的2、5、7、10个题目,从数据上看得出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艾滋病病人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但是这些人群只占到中等比例。
比如:一些同学觉得艾滋病如洪水猛兽一般,对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甚至是艾滋病携带者存在相当大的偏见,这显然背离了我们“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理念,同时也反映出这些同学对艾滋病的传播存在一定地无知,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缺陷。
对于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同学对待艾滋病并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科学的概念。
仅仅是停留在自己从外界获知的只言片语,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偏颇的看法,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在调查报告的1、4、5、6、7、9个题目,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防艾的基本知识存在欠缺。
比如:由于在一些“传闻”中得知艾滋病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死亡的惨状,一些同学就产生了对艾滋病的绝对恐惧,在这样的恐惧中就会产生一些诸如“我是不是得了艾滋病?”等这样盲目猜测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相当不利。
对于消极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同学对艾滋病的治疗原理、过程、预后存在的不了解。
这个问题在调查的12题集中体现,只有47%的同学选择积极治疗,但是有53%,也就是超过一半的人对于治疗艾滋病存在消极性。
众所周知的是,“在现代的医疗条件下艾滋病是不可治愈的。
”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很多同学就把艾滋病和死亡相等同,甚至极少数同学在我们的问卷假设题目中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想法,这种消极观点显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不应该有的。
(六)、结论:当今世界,艾滋病形势严峻,每年有大量的艾滋病感染者死去,给无数家庭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负担,其目前的不可治愈性更是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心底里的恐惧。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艾滋病时,首先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科学对待的态度,其次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健康,爱护他人的自尊,以一种友善热情的方式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最后,还要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努力为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防艾的知识,总结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介于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
除HIV外,还包括并发症的护理。
除注意HIV的消毒隔离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并发症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体液及接触隔离。
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隔离;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带好手套、口罩或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针对艾滋病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皮肤疾病、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进行不同护理。
心理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胁,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歧视,因此常常出现情绪异常,甚至自杀倾向。
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倾听患者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家庭护理: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家属应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同时注意自我防护,防止HIV的进一步传播。
[4]另外,本次调查也覆盖了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结果也不容乐观。
大量的医务工作者由于一些原因感染艾滋病。
据资料,美国1997年54例HIV职业暴露,其中22名护士,16名检验人员,6名内科医师。
2002年12月资料显示:57名医务人员确定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其中27例为护理人员,张可等报道中显示职业暴露以护理人员多见,董叶丽2003年对4所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针刺伤的调查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2%,外科医生,检验人员51.2%,护工29%,据国外调查证明,发生医疗锐器损伤以护士为多,美国被锐器伤害的处理过程>1/3来自护士。
外科或妇产科医生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做手术时被手术刺伤或被缝合针刺伤。
口腔科医生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拔牙或镶牙时,被患者的牙齿刺伤或被医疗器具刺伤,护理人员在给HIV感染或者艾滋病患者抽血、注射时,被针头刺伤或伤口者接触到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全血体液等,血库或化验室的工作人员被带有HIV的针头或玻璃损伤,或者有伤口的部位接触到HIV污染的血液,含血的体液,病理人员处理HIV患者的病变组织由于皮肤黏膜的暴露而感染HIV。
以上研究看出护士暴露的发生率高,护工多在处理医疗废物时被刺伤,也应该加强此类人群的培训,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因此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也更应该保护好自己!结束语经过本次调查,本小组从问卷数据分析中,主要发现了大学生在面对艾滋病时存在的一些诸如:盲目,无知,消极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