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训练第一单元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格式:docx
- 大小:56.09 KB
- 文档页数: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掌握文段的意义,了解选文所反映的主要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知识链接】1、“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19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2、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3、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4、国学大师钱穆《论语新解》《论语》最重言仁。
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赋,自然有之。
故人非求仁之难,择仁安仁而不去之为难。
慕富贵,厌贫贱。
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
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
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
(《论语》最重要的是谈仁爱。
然而,仁者的仁爱之心,是先天就有的。
因此,人们不是追求仁爱难以做到,而是选择仁爱、安心仁爱,而不把仁爱的思想去除难以做到。
羡慕富贵,厌恶贫贱,在平常的时候容易把仁爱疏忽了,遭到变故的时候仁爱的思想容易转移动摇。
作为人而不仁爱,不是因为难以得到它,而是因为轻易地去除它。
只有君子能够面对一切境况而不去除仁爱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安心于仁爱,所以才称之为君子。
)《论语》中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归⎩⎪⎨⎪⎧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举⎩⎪⎪⎨⎪⎪⎧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归仁焉.句末语气词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穷D.能使枉者.直……的人【解析】B项,“于”意为“给予”。
【答案】B2.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举直错诸枉【解析】D项,“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依靠B.在家.无怨古代大夫的家族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解析】D项,“举”意为“提拔”。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B.仲尼岂贤于.子乎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D.管夷吾举于.士【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处所,译为“从";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译为“比”;C项,介词,表对象,译为“对”.【答案】D5.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生命中的缺点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有点微小的缺点显得真实也才显得珍贵.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它缺点的那一部分。
正因为有了微小的缺点,才使得事物显得生动而不虚假.人生就应该像一个五味瓶,盛满着酸、甜、苦、辣、咸。
倘若里面装的只是糖,那么人生就太过单调乏味了。
人生没有挫折与失败,没有难过与悲伤,就像探险家到动物园里看囚禁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枯燥无味。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身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自己或他人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平日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真诚,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善待生命中的缺点,以宽容之心看自己,以豁达之心微笑面对生活,我们便会与欢乐相伴,与幸福相随。
微小的缺点也是美的。
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唐·白居易《反白头吟》赏读:火烧不热坚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坚冰不会被苍蝇弄污。
比喻品行端正的仁人志士,能经得起艰难困苦等考验。
明志之言,足供借鉴.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唐·孟郊《赠崔纯亮》赏读:镜虽破,其光不改;兰虽死,其香不变。
喻指友情深挚,坚贞不渝.亦可喻指高洁自持、矢志不改的情操。
1.通假字①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错”通“措",安排、安置②“乡”通“向”,先前③“知"通“智”,精明2.一词多义①于错误!②事错误!③方错误!④克错误!⑤举错误!答案①从/给/比/被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③方法/方圆/儒家的伦理道德/方向,方位/正在④克制/能够/战胜,攻破/约定,限定⑤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3.古今异义①樊迟问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4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设计(1课时6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安徽省颍上二中徐冬梅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探讨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现代价值,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1、整理文言知识。
重点掌握实词:克、归、目、邦、家、事、乡、举、恕、约。
辨析虚词:其、而、以。
2、梳理、筛选重要内容,把握篇章主旨。
教学难点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探讨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方法释义法诵读法探究法举例应用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1、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理解的字句,手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孔子的介绍。
教学设计四、品读,把握篇章主旨1、总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说明。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2、集体讨论①什么是“仁”?(孔子所说的“仁”有哪些具体含义?)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爱人。
d、恕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如何做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恭敬无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欲仁”(追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五、悟读,探究1、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提示:两者本质上相通,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是说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是说要做什么)。
参见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以及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
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参考: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雍.(yōnɡ) 皋.(Gāo)陶.(yáo) 伊尹.(yǐn) 取譬.(pì) 弘.(hón ɡ)毅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济⎩⎨⎧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接济,动词)同舟共济.(过河,渡过,动词)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动词) 2.克⎩⎨⎧克.己复礼为仁(克制,动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能够,动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胜,攻破,动词) 3.方⎩⎨⎧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名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名词)今齐地方.千里(方圆,名词)且知方.也(儒家的伦理道德,名词) 4.举⎩⎪⎨⎪⎧举.直错诸枉(选拔,动词)举.头望明月(抬起,动词)举.孝廉(推举,动词)西举.巴蜀(攻下,攻占,动词)举.世无双(全,形容词)5.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形容词)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置办,动词)约.之以礼(约束,动词)与诸将约.(约定,动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大约,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古义:爱护别人。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的一方。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乎礼。
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行) 2.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 3.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4.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5.仁者安.人,知者利.人(形容词用作动词,安于,利用) 6.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7.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通达)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克己复礼为仁。
课题:《论语》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课前预习案】研读课本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相关知识提前预习扫除盲区】一、名人名言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3、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谚语4、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英•萨克雷二、诗句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3、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卢照邻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
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
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诗经-小雅》【自主预习独立思考细心作答】一、积累一词多义1、克错误!2、于错误!3、举错误!4、事错误!二、积累词类活用(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不仁者远.矣②己欲达而达.人③举直.错诸枉④尧舜其犹病.诸⑤己欲立而立.人我的疑惑:【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互动提升探究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探究2、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探究3、有人说,“仁”是很高尚的道德,但施仁的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有人却认为,“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生活中,仍需要“仁”,存在“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探究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以上文字,在谈论角度上与教材选的几则文字不同,试分析。
以上文字是何道理?【达标检测案】自我检验知识入脑能力上手1.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曰:“其‘恕’乎”A.请问其目B.尧舜其犹病诸;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大祭.(jì) 勿施.于人(shī) 雍.虽不敏(yīnɡ)
B.樊.迟(Fán)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尹(Yī) 其恕.乎(shù) 能济.众(jì) D.近取譬.(bǐ) 弘毅.(yì) 长处.乐(chǔ) 解析:A项,“雍”应读“yōnɡ”;B项,“陶”应读“yáo”;D项,“譬”应读“pì”。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从事、实行。 B.出门如见.大宾 见:看见。 使民如承.大祭 承:承当。 C.在邦无怨. 怨:埋怨,责怪。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停止。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约束。 知者利.仁 利:利用。 解析:A项,归:称许、赞许。B项,见:接见。D项,约:贫困。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不可以长处乐.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
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B.仲尼岂贤于.子乎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范围,从。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比;C项,介词,表对象,对。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
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诸:诸多。 C.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疏远。 D.尧舜其犹病.诸 病:担忧、忧虑。 解析:B项,诸:“之于”的合音。 答案:B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为政,焉用杀
B.{富哉言乎壮士!能复饮乎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D.{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学不可以已 解析:C项,连词,表并列,并且。A项,语气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B项,语气词,表感叹,啊/语气词,表疑问,吗。D项,语气词,啊/动词,停止。 答案:C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以达风行草偃之效。 D.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解析:D项,根据原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知,只要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就可被称作“仁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不单纯是“仁人”,而是“圣人”了。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参考答案:(1)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2)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
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 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性鄙..,好勇力 性鄙:性情粗朴。 B.子路后儒服委质.. 委质:带着礼物。
C.遂结缨..而死 结缨:上吊而死。 D.恭以敬,可以执勇.. 执勇:驾驭勇武的人。 解析:C项,结缨:系好帽缨子。 答案:C
10下列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子路懂礼、守义的一项是 ( ) ①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②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③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④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⑤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⑥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③⑤句均表现其懂礼、守义。②句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④句反映了子路的谨慎,⑥句是写子路的爱好和经历。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还欺负过孔子,但是,孔子不计前嫌,以礼教导他,最终使他成为懂礼之人。 B.子路勇于行动,听到就干,但他过于鲁莽,只听单方面的言辞就判决案子,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 C.子路跟从孔子学习,学会了如何处理政事,懂得礼节,坚守正义,能管理千乘之国的军政事务,很有才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只登堂未入室。 D.卫国出现动乱,别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子路本来在外有事,听到消息急忙赶回,城门已经关了,别人劝他不要惹祸上身,他却不顾自身危险,挺身而出,要惩治叛贼,但寡不敌众被杀。 解析:B项,“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无中生有,文章中是说子路诚实正直,打官司的人都跟他说实话,所以子路只要根据一方的话就可以判案。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3)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参考答案:(1)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2)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3)蒉聩和孔悝合谋作乱,他们到孔悝家商议,于是和同伙袭击卫出公。 三、表达交流
13《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本题要求借鉴圣人智慧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谈。答题时一定要抓住观点,围绕自己的实际来组织材料。同时要注意“句式工整”“语言简明、得体”的要求,句式上要运用整句。 答案:示例(1)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2)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 (《论语·八佾》) 注①麻冕:麻做的丧帽。②易:铺张。 孔子一方面强调“复礼”,一方面又主张摈弃“奢礼”,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克己复礼”主要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纷乱社会环境提出的。而“麻冕”虽符合周礼,但较为奢侈,用“纯”替代“麻”做冕的材料,比较节俭,也并不妨碍哀悼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并没有违反礼的本质要求。孔子赞成众人的做法,表现了他为人处世的通权达变。正是这种变通,使人类文明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