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教案之结膜病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9
医学院眼科教研室教案(结膜病)第一章:结膜病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结膜病的定义、分类和临床表现。
掌握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理解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2 教学内容:结膜病的定义和分类。
结膜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结膜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眼部检查等。
结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眼部保护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结膜病的定义、分类和临床表现。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第二章:结膜炎的诊断与治疗2.1 教学目标:掌握结膜炎的诊断方法。
了解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理解结膜炎的并发症和预后。
2.2 教学内容:结膜炎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眼部检查等。
结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结膜炎的并发症和预后,包括视力损失、复发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结膜炎的诊断方法。
采用讲授法,讲解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结膜炎的并发症和预后。
第三章:结膜病毒的诊断与治疗3.1 教学目标:掌握结膜病毒的诊断方法。
了解结膜病毒的治疗方法。
理解结膜病毒的并发症和预后。
3.2 教学内容:结膜病毒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眼部检查等。
结膜病毒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结膜病毒的并发症和预后,包括视力损失、复发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结膜病毒的诊断方法。
采用讲授法,讲解结膜病毒的治疗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结膜病毒的并发症和预后。
第四章:结膜细菌的诊断与治疗4.1 教学目标:掌握结膜细菌的诊断方法。
了解结膜细菌的治疗方法。
理解结膜细菌的并发症和预后。
4.2 教学内容:结膜细菌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眼部检查等。
结膜细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结膜细菌的并发症和预后,包括视力损失、复发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结膜细菌的诊断方法。
讲授内容注解本科版结膜病第一节结膜炎总论结膜的解剖及生理结膜属于粘膜组织,其表面光滑,富含血管和神经,呈半透明状覆盖于眼睑后表面至睑裂部,以及眼球前半部至角膜缘处,形成囊状腔隙,称之结膜囊。
正常的结膜暴露于外界,易爱到各种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但因其具有一定的预防感染和使感染局限的能力,故而不易发生炎症。
但当防御能力减弱或外界致病因素增强时,就会引起结膜组织的炎症发生。
这些炎症统称为结膜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表疾病。
病因可分为微生物及非微生物两大类。
可以是内源性、外源性或邻近组织炎症曼延所致。
1、微生物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可为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感染,偶尔也可以遇到真菌、寄生虫或立克次体感染。
2、物理性刺激:如风沙、烟尘、紫外线等。
3、化学性损伤:如医用药品、酸碱或有毒气体等。
4、免疫病变: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病变。
5、全身病眼部表现:肺结核、梅毒、甲状腺病、营养不良等。
分类1、病因:细菌性、衣原体性、病毒性、免疫相关性、化学性或刺激性、全身疾病相关性和不明原因性结膜炎。
2、发病快慢:。
超急性(24小时内)、急性或亚急性(几小时至几天)及慢性(数天至数周)3、结膜对病变反应的主要形态:乳头性、滤泡性、膜性、瘢痕性、肉芽肿性结膜炎。
临床表现:1、症状:因结膜上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故一旦出现炎症,自觉症状比较明显。
常有眼红、眼部异物感和灼热感、痒、流泪等表现。
如炎症波及到角膜,还可以出现角膜炎的相应症状,如眼痛、怕光等。
2、体征: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损伤和组织反应,从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体征有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乳头增生、滤泡形成、膜或假膜形成和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A、结膜充血和水肿:结膜充血即结膜血管扩张,这是结膜炎最基本的体征。
临床上要注意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的区别。
B、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以是脓性、粘液脓性或水样性,晨起尤其显着。
分泌物的性状是随着的不同的病因有而所不同的,故而我们常常可以根据分泌物的性质来初步判断结膜炎的种类。
眼睑结膜角膜病教案-赫天耕教案章节:一、眼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睑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眼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眼睑的结构:眼睑皮肤、眼睑黏膜、眼睑肌肉。
2. 眼睑的功能:保护眼球、分泌泪液、眨眼清洁。
3. 眼睑疾病的分类: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眼睑的结构、功能和疾病分类。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眼睑疾病的特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眼睑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分析眼睑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教案章节:二、结膜疾病教学目标:1. 了解结膜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结膜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结膜的结构:结膜黏膜、结膜血管、结膜淋巴结。
2. 结膜的功能:保护眼球、分泌泪液、免疫防御。
3. 结膜疾病的分类: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结膜的结构、功能和疾病分类。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结膜疾病的特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结膜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分析结膜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教案章节:三、角膜疾病教学目标:1. 了解角膜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角膜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1. 角膜的结构:角膜上皮、角膜基质、角膜内皮。
2. 角膜的功能:透明、折射光线、保护眼球。
3. 角膜疾病的分类: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角膜的结构、功能和疾病分类。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角膜疾病的特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角膜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分析角膜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教案章节:四、眼睑结膜角膜病的诊断与治疗1. 掌握眼睑结膜角膜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眼睑结膜角膜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 眼睑结膜角膜病的诊断方法:病史询问、眼科检查、实验室检查。
2. 眼睑结膜角膜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医学院眼科教研室教案(结膜病)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结膜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表现。
(2)掌握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了解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结膜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2)培养学生对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眼健康,关注结膜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结膜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表现2. 结膜病的诊断方法3. 结膜病的治疗方法4. 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5. 结膜病的临床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结膜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和护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结膜病的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眼科疾病诊疗学、眼科学基础等。
2. 课件:结膜病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案例:结膜病的临床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结膜病的发病率、危害性,引起学生的关注。
2. 讲解:讲解结膜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和护理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结膜病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参与诊断和治疗过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膜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结膜病的认知程度、诊断和治疗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析一个结膜病的病例,讨论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案。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眼科病房或诊所,观察结膜病患者的诊疗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结膜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课程名称眼耳鼻喉口腔科学部(系)临床系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教师姓名袁锐职称讲师,主治医师授课对象2011年级临床专业授课时间2012年9 月3 日至2013年1月6 日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说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学时、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填写。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6、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请写出)四、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首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续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尾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讲稿结膜病第一节、沙眼一、病因: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其因病变使眼睑结膜为沙粒状而得名。
传播方式:通过病眼的分泌物污染的水源、物体及洗脸用具等媒介传播。
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指造成交叉感染。
生物学特性:耐寒怕热,-50℃尚能生存,70℃以上或75%酒精、10%碳酸、0.1%福尔马林可迅速杀灭。
紫外线,肥皂液对其无杀灭作用。
二、临床表现:儿童及少年多见,潜伏期5—14天,平均7天。
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1、急性期:眼红、眼痛、异物感、畏光及粘液脓性分泌物,可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睑结膜乳头增生。
上睑的穹窿部布满滤泡,角膜上皮灰白色点状浸润。
急性期治疗后不留瘢痕。
2、慢性期:症状轻,迁廷数年至数十年,晚期出现后遗症而影响视功能。
检查见睑结膜肥厚,滤泡大小不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医学院眼科教研室教案(结膜病)课时安排:45分钟适用对象:医学院眼科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结膜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表现。
2. 掌握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结膜病的概念:结膜炎、结膜肿物、结膜变性疾病等。
2. 结膜病的分类:感染性结膜炎、非感染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3. 结膜病的临床表现:眼红、眼痛、视力模糊、异物感等。
4. 结膜病的诊断方法:病史询问、眼部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5. 结膜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结膜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演示结膜病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结膜病的基本概念和临床知识的掌握。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眼科疾病诊疗学、眼科学基础等。
2. 课件:结膜病的相关图片、病例资料等。
3. 视频资源:结膜病检查和治疗的操作视频。
4. 实践操作器材:眼科检查仪器、模型眼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结膜病的临床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结膜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表现:结合教材和课件,系统讲解结膜病的知识。
3. 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诊断和治疗方案。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膜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演示:教师演示结膜病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学生跟随操作练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结膜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第一节结膜炎总论结膜的解剖及生理结膜属于粘膜组织,其表面光滑,富含血管和神经,呈半透明状覆盖于眼睑后表面至睑裂部,以及眼球前半部至角膜缘处,形成囊状腔隙,称之结膜囊。
正常的结膜暴露于外界,易爱到各种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但因其具有一定的预防感染和使感染局限的能力,故而不易发生炎症。
但当防御能力减弱或外界致病因素增强时,就会引起结膜组织的炎症发生。
这些炎症统称为结膜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表疾病。
病因可分为微生物及非微生物两大类。
可以是内源性、外源性或邻近组织炎症曼延所致。
1、微生物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可为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感染,偶尔也可以遇到真菌、寄生虫或立克次体感染。
2、物理性刺激:如风沙、烟尘、紫外线等。
3、化学性损伤:如医用药品、酸碱或有毒气体等。
4、免疫病变: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病变。
5、全身病眼部表现:肺结核、梅毒、甲状腺病、营养不良等。
分类1、病因:细菌性、衣原体性、病毒性、免疫相关性、化学性或刺激性、全身疾病相关性和不明原因性结膜炎。
2、发病快慢:。
超急性(24小时内)、急性或亚急性(几小时至几天)及慢性(数天至数周)3、结膜对病变反应的主要形态:乳头性、滤泡性、膜性、瘢痕性、肉芽肿性结膜炎。
临床表现:1、症状:因结膜上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故一旦出现炎症,自觉症状比较明显。
常有眼红、眼部异物感和灼热感、痒、流泪等表现。
如炎症波及到角膜,还可以出现角膜炎的相应症状,如眼痛、怕光等。
2、体征: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损伤和组织反应,从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体征有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乳头增生、滤泡形成、膜或假膜形成和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A、结膜充血和水肿:结膜充血即结膜血管扩张,这是结膜炎最基本的体征。
临床上要注意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的区别。
B、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以是脓性、粘液脓性或水样性,晨起尤其显著。
分泌物的性状是随着的不同的病因有而所不同的,故而我们常常可以根据分泌物的性质来初步判断结膜炎的种类。
如细菌性的多为成片的、无定形的浆液、粘液或脓性。
病毒性结膜炎的分泌物呈水样性或浆液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常呈粘稠线状或丝关。
淋球菌性结膜炎则表现为大量的脓性分泌物。
E、乳头增生:可见到结膜表面出现红色点关突出,称为结膜乳头增生,主要见于睑结膜,是结膜炎非特异性的体征。
F、滤泡形成:典型的滤泡呈半球形,0.5~2.0mm大小,白色或灰色,可透明或不透明。
滤泡可见于大多数的病毒性结膜炎、所有衣原体性结膜炎、部分寄生虫性结膜炎和部分毒性结膜炎。
正常人偶尔也可出现。
G、膜或假膜形成:膜与假膜的区别在于真膜与其下的结膜上皮结合牢固,强行剥离时易出血,假膜则与其下的结膜上皮结合相对疏松,易于剥离。
H、结膜瘢痕:结膜上皮损害不发生瘢痕,仅在结膜基质受损时才可出现。
结膜下瘢痕可引起瘢痕性睑内翻、倒睫等,继续发展可以缩短结膜穹窿,形成睑球粘连。
I、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常见于病毒性结膜炎,是与其他结膜炎相鉴别的一个很重要的鉴别点,但在疾病早期或轻症者可无此症状。
检查及诊断:1、临床检查:正常结膜表面光滑而透明,透过它可以看到下面的血管和睑板腺。
病变时结膜失去正常光泽,血管模糊。
检查时应努力查找上述临床体征和主要体征出现的部位,仔细鉴别结膜充血和睫状充血,区别乳头增生和滤泡形成,有无耳前淋巴结肿大。
2、实验室检查:a)细胞学检查:结膜表面炎症细胞的类型和分布等状况有助于结膜炎的鉴别诊断。
一般说来,细菌性感染时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则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衣原体感染时可见等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以细胞胞浆内见到包涵体。
过敏性结膜炎可见大量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多见于春季结膜炎。
b)病原学检查:结膜分泌物涂片和刮片可初步查找细菌和真菌,作病原体培养可区别病原体种类,还可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缺点是技术复杂、价格昂贵、耗时长,有时病人病已经痊愈出院此实验结果还未出来,故此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另外,还可以用免疫荧光、酶免疫测定、多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来测定病原体。
治疗原则:首先需去除病因。
治疗以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辅以全身用药。
a)眼药水滴眼:是结膜炎最基本的结药途径。
优点是药物吸收迅速、起效快、眼部不适感少,缺点是药效维持时间短。
多数只可用于白天。
最好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和(或)抗病毒眼药水。
必要时根据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急性期频繁滴眼,好转后减少滴眼次数。
b)眼药膏涂眼:与眼药水相比,虽起效较慢,但胜在维持时间较长,不需要频繁使用,但是涂眼药膏后对视物可有一定影响,故一般在睡前涂用。
c)冲洗结膜囊:分泌物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以传播疾病,且如果结膜囊内分泌物过多的话,药物需透过分泌物才可作用于病变表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效果。
故而如果结膜囊内分泌物较多的话,可预后与预防:一般说来结膜炎的预后多数是比较好的,不会遗留什么严重的后遗症,少数结膜炎可因并发角膜炎而影响视力。
某些严重或慢性格的结膜炎症可以留下永久性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已患病人群实行一定程度的隔离,切断传播途径,患者用过的盥洗用口统统隔离消毒,医务人员检查患者后洗手消毒,眼药水眼药膏单人单用,不可混用,以防交叉感染。
对于一些集中场所要注意卫生管理工作。
第二节衣原体性结膜炎衣原体性结膜炎中最常见的为沙眼。
沙眼在过去卫生条件不佳时曾是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致盲性眼病,曾有“十人九沙“之说,即十人有九人患沙眼,发病率达到了90%,有很多人因此而失明。
在卫生条件大为好转的今天,虽然沙眼的发病率与致盲率均大为下降,但在少数贫困国家和贫困地区,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许多人仍在受着沙眼的困扰。
定义: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如果翻开病变的睑结膜,可以见到它由原本的光滑平整变得粗糙如沙粒,故得名。
病因: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由我国科学家汤飞凡、张晓楼首先培养出来的。
在发现沙眼衣原体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沙眼的病原体是一种大型的滤过性病毒,因其比常见的病毒体积大,可是比细菌体积又小。
经汤飞凡、张晓楼用鸡胚培养法培育出来活沙眼衣原体并对此进行研究之后,才明确了它的种类。
这也是第一种存在于结膜囊内和分泌物中,耐寒怕热,可高温或用1%石炭酸、75%酒精、0.1%福尔马林杀灭。
干燥环境中很快丧失感染力,紫外线和肥皂对其不起作用。
传播:接触传染。
患者所使用的毛巾、脸盆、洗脸水等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急性期:症状;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红、眼痛、粘液脓性分泌物检眼:结膜充血明显,乳头增生肥大,上下穹窿部满布滤泡。
滤泡表现为淡黄色胶样隆起的半透明小泡,大小不一,排列也不整齐。
角膜上皮可见有灰白色细点状混浊。
急性期如治愈可不留瘢痕,如未愈可在1~2月后转入慢性期。
慢性期:慢性期早期即可见结膜上灰白色细线条,此为病变后遗留的瘢痕。
可逐渐交织成网状,病变严重且广泛者,可见睑结膜整个呈现白色腱样光泽。
此时已不可见乳头和滤泡,即沙眼活动期结束。
在沙眼发病的初期即可有球结膜血管自角膜上缘由上而下侵入角膜,称为沙眼角膜血管翳,可影响视力,因其侵入过程如同帘幕徐徐垂下一样,故又称垂帘翳。
沙眼治愈后不可被吸收,萎缩为白色条纹。
(部位与记录法)可见下图。
后遗症与并发症1、睑内翻与倒睫:沙眼致盲主要原因之一。
发生原因是睑板或睑结膜上的瘢痕收缩而引起。
2、上睑下垂:一方面上睑因受病变侵袭重量增加,另一方面负责提起上睑的muller肌因受病变侵袭,肌力减弱。
3、实质性眼干燥症:沙眼病变侵袭,致分泌减少,而瘢痕又堵住了出口,排出不畅4、角膜混浊: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如倒睫长期摩擦,沙眼角膜血管翳,沙眼性肯干燥症使得角膜表面干燥角化,角膜溃疡等。
可致失明。
5、慢性泪囊炎:病变侵袭了泪道的粘膜,使得粘膜肥厚水肿,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泪液排出不畅。
6、睑球粘连诊断1、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2、用放大境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到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4、结膜刮片染色检查有沙眼包涵体第一项基础上,兼具其余三项中任何一条者可诊断。
鉴别诊断1、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无自觉症状,检眼可见滤泡多位于下穹窿部和下睑结膜,滤泡小而均匀,半透明,排列整齐,滤泡间结膜充血但不肥厚,亦无乳头及瘢痕形成。
随着年龄增长,滤泡可自行消失。
2、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双侧性、反复发作性、变应性结膜间质炎症。
多发于儿童,特点为春夏季发病,秋冬季症状减轻,季节性强。
有自限性。
症状:眼部奇痒,常因此而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休息,常为患者主诉症状。
另外还可以出现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等表现,但多数比较轻微。
分类:睑结膜型:局限于上睑结膜,见巨大、扁平、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乳头。
角膜缘型:角膜缘处结膜变宽、呈胶样增厚,初始仅为点状或片状,逐渐互相连接融合,最后可以围绕整个角膜一周。
附近有充血,刺激症状较重。
混合型:兼有上述二型病变⏹药物治疗:局部用药为主,全身用药为辅。
1、局部用药:0.1%利福平眼药水、10%~1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0.5%金霉素眼药水、0.25%氯霉素眼药水、1%黄连素眼药水点眼,4~6次/天(同时使用两种眼药水应注意交替点眼以免产生干扰)。
睡前结膜囊内涂入抗生素眼膏。
2、全身用药:存在药量大、费用高、副作用多等缺点,故一般不用,只用于沙眼急性期或严重沙眼病变多而广泛的患者。
多口服红霉素。
3、手术治疗:沙眼摩擦术、滤泡挤压术(此类手术破坏病变部位上皮,故之后再点药有助于药物向深部渗透)沙眼后遗症与并发症主要通过手术来矫治。
如倒睫行电解倒睫术,睑内翻行睑内翻矫治术,角膜混浊如无干眼症的可行角膜移植等。
第二节细菌性结膜炎概述⏹根据发病快慢,细菌性结膜炎可分为超急性(24小时内)、急性或亚急性(几小时至几天)及慢性(数天至数周);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结膜囊脓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在急性期有很强的传染性,尤其是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性结膜炎。
一、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多见于春秋季节,可散发感染,亦可造成流行,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病因:肺炎双球菌、Koch-Weeks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临床表现:特点为:⑴结膜充血显著⑵分泌物多,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⑶有传染性和自愈性。
起病急、潜伏期短。
症状:痒、怕光、异物感、灼热感、眼部大量分泌物致使晨起睁眼困难。
因一般不累及角膜,故视力多不受影响。
体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显著,呈鲜红色,结膜囊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睫毛互相粘连,睑结膜上可见纤维素渗出凝集而形成一层灰白色的假膜,易剥脱亦易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