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碘烷的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2
全氟烷酸类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全氟烷酸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以及生活用品中,在全球各地的环境介质和人群中均检测到了该化合物的存在,该类化合物的环境健康效应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对该化合物的特征、来源、毒代动力学特征、毒性效应以及相关的机制进行了总结,以进一步了解该化合物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标签:全氟烷酸;毒代动力学;毒性效应全氟烷酸类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是一类具有高能C-F共价键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图1),包括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C8)、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ate,PFOS,C8)、全氟十烷酸(perfluorodecanoic acid,PFDA,C10)和全氟十二烷酸(perfluorododecanonic acid,PFDoA,C12)等不同长度碳链的化合物[1]。
其中含有羧酸基团的化合物又被称为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PFCAs),分子式为CF3(CF2)nCOOH。
PFAAs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纺织品、包装材料、不粘锅、泡沫灭火剂、化妆品和杀虫剂等。
该类化合物具有耐高温、耐酸、耐碱、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特性,在环境中不会被水解、光解和生物降解,因此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2]。
该类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巨大威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毒理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
1 PFAAs的来源PFAAs在1947年被生产,目前美国和比利时是PFAAs的最大生产国,其次是意大利和日本。
PFAAs通过电化学氟化、氟聚物碘氧化、氟聚物石蜡氧化、氟聚物碘羧化四种途径生产,其中电化学氟化过程的生产量约占总量的80%~90% (Armitage et al.,2006)。
全氟聚醚分子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全氟聚醚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学物质,其分子中的所有氢原子都被氟原子取代。
全氟聚醚由于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电绝缘性和抗溶剂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科研领域。
全氟聚醚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系列氟原子和醚键,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全氟聚醚许多独特的性质。
首先,由于全氟聚醚分子中氢原子被氟原子所取代,使得分子具有极强的惰性。
这种惰性使得全氟聚醚在常温下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化学物质侵蚀,同时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其次,全氟聚醚的分子中的醚键(C-O-C)使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
醚键在高温下不容易断裂,因此全氟聚醚常常可以在较高温度下使用,不易发生热分解和失效。
这使得全氟聚醚在高温环境下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例如用作高温润滑剂和高温介质等。
此外,全氟聚醚还具有出色的电绝缘性和抗溶剂性。
由于其分子中的氟原子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全氟聚醚能够有效隔离电流,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领域。
同时,全氟聚醚也具有优良的抗溶剂性能,不易与常见有机溶剂发生反应和溶解,使其可以在潮湿或化学环境中长期稳定使用。
总之,全氟聚醚以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卓越的性能,在工业和科研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设计合成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链长、分子量和结构的全氟聚醚,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氟聚醚在电子、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全氟聚醚分子结构的介绍。
首先,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全氟聚醚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以及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全氟聚醚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在化学结构上的特殊性质。
随后,将介绍全氟聚醚的合成方法,包括传统合成和新型合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重点讨论全氟聚醚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分子链的长度、聚合度以及取代基对其性质的影响。
全氟溶剂1.背景介绍1.1全氟溶剂的概念全氟溶剂( Perfluorous Solvent) , 也称为氟溶剂( Fluorous Solvent)或全氟碳( Perfluorocarbons) , 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溶剂, 它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烷烃、醚和胺。
常见的主要有全氟烷烃、如全氟己烷、全氟环己烷、全氟甲基环己烷、全氟甲苯和全氟庚烷等; 全氟二烷基醚, 如全氟2- 丁基四氢呋喃等; 全氟三烷基胺, 如全氟三乙基胺等[1]。
图1 全氟烷烃的化学结构式1.2全氟溶剂的特征全氟溶剂的密度大于普通有机溶剂, 沸点范围大, 是一种高密度, 无色无毒, 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液体, 其特征是低折射率, 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
全氟溶剂是气体的极好溶剂,能溶解大量的氢气, 氧气, 氮气和二氧化碳等, 但对于普通有机溶剂和有机化合物溶解性却很差[2,3]。
1.3 氟两相系统的概念氟两相体系[4]( Fluorous biphase systems, FBS)是一种非水液-液两相反应体系, 它由普通有机溶剂和全氟溶剂两部分组成。
由于全氟溶剂分子中氟原子的高电负性及其范德华半径与氢原子相近, C-F 键具有高度稳定性, 为非极性介质。
1.4 氟两相系统的特征在较低的温度如室温下, 全氟溶剂与大多数普通有机溶剂如乙醇、甲苯、丙酮、乙醚和四氢呋喃等混溶性很低, 分开成两相(氟相和有机相)。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 普通有机溶剂在全氟溶剂中的溶解度急剧上升, 在某一较高的温度下, 某些氟溶剂能与有机溶剂很好地互溶成单一相, 为有机化学反应提供了良好的均相条件。
反应结束后, 一旦降低温度, 体系又恢复为两相, 含催化剂的氟相和含产物的有机相[1]。
1.5 氟代催化剂的介绍氟两相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均相催化反应,使均相催化剂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
成功进行氟两相体系中催化反应的关键是氟代催化剂或氟代试剂的开发。
把体积合适、数量恰当的全氟基团引入均相催化剂的配体或反应试剂的分子结构中, 可以大大增加其在全氟溶剂中的溶解度[1]。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合成、研究进展含氟表面活性剂是特种表面活性剂中最重要的品种,有很多碳氢表面活性剂不可替代的用途。
含氟表面活性剂主要以全氟烷基或全氟烯基或部份氟化了的烷基等作为疏水基部分,然后再按需要引入适当的连接基及亲水基团,根据亲水基团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得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及两性型等不同系列的含氟表面活性剂产品。
一、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概况1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普通表面活性剂碳氢链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称为碳氟链,具有碳氟链憎水基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含氟表面活性剂(或氟表面活性剂)。
碳氢链中氢原子可被氟全部取代,称为全氟化;也可以部分被氟取代,称为部分氟化。
目前应用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大多为碳氢链全氟化。
碳氟链可用Rf表示,一般碳氟链的碳原子数小于10,否则会因水溶性太小而无法应用。
与普通碳氢表面活性剂相同,凡不能电离的称为非离子氟表面活性剂;能电离的称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氟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因的不同可分为羧酸盐型如C10F21COONa、()C8F17CONH CH25COONa,可由含氟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组成,也可以通过烃基(一CH2一)n。
酚基(一C6 H4O一)、酰胺基、磺胺基(一SO2NH一)、硫基(一s一)间接相连;磺酸酯盐型如CnF2n+1C6H4SO3H(n=6,8,10),含氟烃基憎水基既可以与磺酸基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烃基、苯基、酰胺基、磺胺基、聚氧化乙烯段等间接相连;硫酸酯盐型,通常是直链结构的含氟醇与硫酸发生酯化反应制得,如:CF3(CF2CF2)nCH2(OCH2CH2)mOSO3NH4(n=4—6,m=2—10),含氟烃基憎水基结构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以一CF3为ω一端基的,也有以氢为∞一端基的,还有含聚氧乙烯链段的等;磷酸酯盐多是由含氟醇与三氯氧磷(POC3)反应生成,酯化反应生成单酯盐、双酯盐和三酯盐等类型。
如:(CF3)2CF(CF2)6FCH2CH2OP(O)(OH)2。
全氟己烷携氧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全氟己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化学物质,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全氟己烷的化学结构中六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均被氟原子取代,使得分子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和惰性。
这种化学特性赋予了全氟己烷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全氟己烷在医学、工业、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质,全氟己烷被广泛用于冷却剂、电子元件和电子设备中,其热传导性能和热稳定性能使其成为热导材料的理想选择。
同时,全氟己烷还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作为携氧介质广泛应用于心肺复苏、氧气治疗等医疗设备中,起到了重要的生理作用。
然而,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争议。
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指出,全氟己烷通过氧分子的物理溶解和分子扩散来实现氧的携带,并在体内释放出活性氧分子,从而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
然而,有关携氧机制的具体细节仍需继续深入研究,包括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性、氧的吸附与释放规律以及携氧介质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本文旨在对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全氟己烷的性质、应用以及研究现状的介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进一步深入挖掘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机理,有助于提高其在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促进医疗设备和工业材料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全氟己烷的性质和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全氟己烷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对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探索与发展提出了展望。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全氟己烷携氧机制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全氟己烷携氧机制,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17种全氟化合物分子量全氟化合物是指所有氢原子都被氟原子取代的有机化合物。
全氟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和电绝缘性,因此在许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在,全氟化合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制造表面涂层、特殊材料、润滑剂、电子器件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17种常见的全氟化合物及其分子量。
1.全氟正庚烷(C6F14)--218.04全氟正庚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2.全氟正辛烷(C8F18)--338.06全氟正辛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3.全氟正十二烷(C12F26)--438.09全氟正十二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4.全氟乙酸(C2F5COOH)--130.02全氟乙酸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制造药物、染料和涂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全氟正丁烷(C4F10)--238.04全氟正丁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6.全氟异丙醇(CF3CH2OH)--100.05全氟异丙醇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7.全氟异丁醇(CF3CH2CH2OH)--130.07全氟异丁醇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8.全氟异戊醇(CF3CH2CH2CH2OH)--160.09全氟异戊醇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全氟异己酯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10.全氟异庚酯(C7F15OC2H5)--380.08全氟异庚酯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11.全氟丙酮(C3F6O)--152.03全氟丙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12.全氟辛酮(C8F17COCH3)--398.07全氟辛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很低的表面张力和高度的化学惰性。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的分类全氟化合物是指含有全氟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所有氢原子都被氟原子取代。
全氟化合物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能,广泛应用于涂料、表面处理、电子材料等领域。
全氟化合物可以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
以下是全氟化合物的几个主要分类:1. 全氟烷烃类化合物全氟烷烃类化合物是全氟化合物中最简单的一类,其分子中只含有全氟碳链。
这类化合物具有极低的表面张力和粘度,因此在润滑剂、表面活性剂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全氟烷烃类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和电绝缘性能,因此也被用作绝缘涂料、电子器件封装等材料。
2. 全氟醚类化合物全氟醚类化合物是含有全氟碳链和氧原子的化合物。
由于氧原子的引入,全氟醚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和更低的粘度。
这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高温润滑剂、传热介质、阻燃剂等领域。
3. 全氟酯类化合物全氟酯类化合物是含有全氟碳链和酯基的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以在高温和腐蚀性环境中长期稳定使用。
全氟酯类化合物常用于涂料、密封材料、防腐涂层等领域。
4. 全氟聚合物全氟聚合物是由全氟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和电绝缘性能。
全氟聚合物常用于制备高温涂料、电缆绝缘材料、膜材料等。
多氟化合物是指含有多氟原子的化合物,其中部分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
多氟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高温材料、涂料、电子材料等领域。
多氟化合物可以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
以下是多氟化合物的几个主要分类:1. 多氟烷烃类化合物多氟烷烃类化合物是含有多氟碳链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同时含有全氟基团和部分氢原子。
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抗粘附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常用于制备润滑剂、密封材料、防粘涂层等。
2. 多氟醚类化合物多氟醚类化合物是含有多氟碳链和氧原子的化合物。
多氟醚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溶剂性能,常用于制备高温润滑剂、阻燃剂、传热介质等。
全氟化合物理化指标全氟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性质和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其物理化学指标对于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全氟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指标,包括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溶解度、表面张力和电导率等。
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全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熔点,一般在200℃以上,甚至可以达到300℃以上。
这是因为全氟化合物中的氟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强的键,使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提高了熔点。
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与熔点类似,全氟化合物的沸点也较高,通常在100℃以上。
高沸点使得全氟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分解和挥发。
相对密度是指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全氟化合物的相对密度一般较大,超过1.5。
这是因为全氟化合物中的氟原子具有较大的原子质量,增加了分子的质量,从而增大了密度。
溶解度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全氟化合物一般具有较低的溶解度,很难在常见的溶剂中溶解。
这是由于全氟化合物分子中的氟原子与其他溶剂中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较强,使得溶解过程受到阻碍。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全氟化合物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液体表面上的分子排列相对松散。
这使得全氟化合物在涂料、润滑剂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
电导率是指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导电能力。
全氟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电导率,属于非导体或低导体。
这是由于全氟化合物中的氟原子带有高电负性,使得分子中的电子较难移动。
全氟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指标在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全氟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溶解度、表面张力和电导率等物理化学指标,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特殊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拓展全氟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是一类在工业、制药、医疗等各领域广泛应用的物质。
它们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惰性和阻燃性,不易燃烧、不可燃,在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下具有出色的性能。
本文将从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定义、应用、特点和危害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定义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是一类由氟原子取代化学基的有机物质。
其中,全氟烷基物质是指所有氢原子都被氟原子替代的有机物质,常见的有全氟丙烷、全氟丁烷、全氟辛烷等;多氟烷基物质是指部分氢原子被氟原子替代的有机物质,常见的有氟利昂、三氟甲基苯、四氟丙烷等。
这些物质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重量轻、体积小、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不可燃、不爆炸、不导电、不腐蚀等。
二、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应用1. 工业领域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和助剂。
它们常被用作制造氟聚合物、润滑油、表面活性剂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此外,在制造半导体、液晶显示器、蓝宝石电路、电子元件等高科技产品时,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制药领域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也被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
它们的特殊结构和化学性质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医学应用价值。
例如,氟氢化物类药物(如弗韦拉韦、阿米巴灵等)和全氟碳化物类药物(如氟哌利多、氟那帕肯、氟西汀等)都是常见的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
3. 医疗领域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是医疗器械灭菌的重要消毒剂。
在手术室、医院、牙科诊所等场所,这些物质都是必不可少的消毒剂。
此外,在核医学领域,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放射性示踪剂中,例如氟代葡萄糖、氟三碘甲烷等。
三、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特点1. 化学稳定性高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具有非常高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在极端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环境下存储和使用。
这种化学稳定性使得它们可以在各种实验室、工业场所、医疗设施等环境中稳定运用,不会产生危害性的化学反应。
全氟萘烷标准
全氟萘烷是一种化合物,其标准主要涉及化学组成和性质、制备方法、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等方面。
以下是全氟萘烷标准的要点:
1.化学组成和性质
全氟萘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0F18,结构式为C2n+1Fn-1N(CF3)2(n=9)。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挥发性,在常温下不与水反应,但可与有机溶剂、碱溶液或金属氧化物反应。
全氟萘烷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用于高温和腐蚀性环境的操作。
2.制备方法
全氟萘烷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萘的氟化:将萘与氟化剂(如SF4、F2等)反应,生成一系列氟化萘产物。
(2)分离和提纯:通过分离和提纯技术,如蒸馏、色谱分离等,将混合的氟化萘产物分离为单一的全氟萘烷。
(3)最终处理:对得到的全氟萘烷进行最终处理,如重结晶、蒸馏等,以提高产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3.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
全氟萘烷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纯度、水分、酸度、蒸发残渣等。
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
其中,色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全氟萘烷中的杂质和组分。
4.应用领域
全氟萘烷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含氟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用于合成其他含氟化合物、制备高性能材料、生产表面活性剂等。
此外,全氟萘烷还可用于灭火剂、制冷剂等领域。
总之,全氟萘烷标准涉及化学组成和性质、制备方法、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等方面。
了解这些标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种化合物。
全氟萘烷的用途1. 引言全氟萘烷,化学式为C10F8,是一种全氟化合物。
它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氟萘烷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2. 化学性质全氟萘烷是一种由10个氟原子取代的萘烷环结构化合物。
由于所有的氢原子都被氟原子取代,这使得全氟萘烷具有非常高的化学稳定性。
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不易分解或降解。
3. 物理性质3.1 熔点和沸点全氟萘烷的熔点约为90°C,沸点约为166°C。
这些相对较高的温度表明全氟萘烷在常温下是一种固体,并且需要较高温度才能转变为液体态。
3.2 密度和溶解性全氟萘烷的密度约为2.0 g/cm³,比水密度略大。
它是一种非极性物质,几乎不溶于水。
然而,它可以与许多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相互溶解。
3.3 表面张力和界面活性全氟萘烷具有很高的表面张力和界面活性。
这使得它在一些特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润湿性能好、能够降低表面张力等。
4. 应用领域4.1 润滑剂由于全氟萘烷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润滑性能,它被广泛应用于高温、高压和极端环境下的润滑剂。
它可以减少摩擦、延长设备寿命,并且不会受到化学反应或氧化的影响。
4.2 高温传热介质全氟萘烷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
它可以作为传热介质在高温设备中传递热量,例如电子元件冷却系统、航空航天设备等。
4.3 气体扩散介质由于全氟萘烷具有低粘度和高化学稳定性,它被广泛应用于气体扩散设备中。
它可以作为一种介质来传递气体,例如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用于扩散掺杂剂。
4.4 隔热材料全氟萘烷的高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隔热材料。
它可以用于制造高温隔热材料,例如保温材料、隔热衣物等。
4.5 其他应用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应用领域外,全氟萘烷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在化学合成中作为催化剂或溶剂;在电子器件中作为绝缘材料;在光学领域中作为抗反射涂层等。
5. 结论全氟萘烷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
全氟碘烷的概况
1.1 全氟碘烷的概况
全氟碘烷别名:全氟碘代烷;全氟烷基碘;C6~12全氟碘代烷;
英文名:1-iodoperfluoro-C 6~12-alkanes;perfluoroalkyl(C6~12)iodide
分子式:I(CF2)nF(n = 2, 4, 6, 8 ……);
CAS:25398-32-7;
图1.1 全氟碘烷结构式
全氟碘烷化合物是一类氢原子被氟原子完全取代的单碘代全氟烷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氟中间体。
目前具有商业价值的是碳数在6~12的全氟碘烷,其中8碳含量最为重要,其相应的产品具有极高的表面活性,是生产含氟表面活性剂、织物整理剂和其他精细化学品的关键中间体。
含氟表面活性剂和织物整理作为各自领域的精英产品倍受国内外关注,具有极好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因此全氟碘烷化合物作为基础原料具有良好开发前景。
用于全氟碘烷的现代合成技术主要有:全氟羧酸衍生物法、全氟烯烃法、亲电碘氟化、亲核碘氟化、以及调聚法等等。
目前全氟碘烷主要由五氟碘乙烷和全氟烯烃以调聚法合成,工艺复杂,链长难以控制。
国内以前无全氟碘烷的生产,严重制约了有机氟精细化学品的发展。
1.2 全氟碘烷的理化性质
全氟碘烷为紫色至粉红色透明的蜡状液体或半固体,沸点(常态下)115~
240℃,密度(35℃)1.8g/mL,微溶于水。
表1.1 全氟碘烷的理化性质表
全氟烷基碘易与乙烯反应,生成全氟烷基乙基碘化物,是生产含氟表面活性剂和低表面能涂料的关键中间体。
内容摘自六鉴化工咨询()发布《全氟碘烷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