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8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带课本例句)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如下: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贤,通“甚”,超过)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词义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听说)以:以养父母(用来)卒:泯然众人矣(最终)古今异义古: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重点词语解释令:让,使;愿,希望;令作诗;写。
奇: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乞:向人求讨或乞求。
重点句子的翻译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父亲把邻近人家年龄相与的及稍微大些的子女全部招来,让他们拜拜我仲永,让他作诗,并给我仲永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⑥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⑦泯然众人矣!译:完全如同常人了。
⑧得为众人而已耶?译:能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应该结尾啊!⑨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未若复吾赋不幸之可晒而因得众人也。
译:那么他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只不过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初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左传》1. 顺天行道,乱天犯道。
《孟子》1. 民无信不立。
《荀子》1. 人莫不争,争则存。
《庄子》1. 古之人,人居室,言未尝群,行未尝勇。
《论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君子成人之美。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孙子兵法》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韩非子》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学》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庸》1. 中庸之道,在天下人。
《孙子兵法》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三国演义》1. 顺时而动,谓之轻,违时而动,谓之重。
1. 人不知而不愠,不闻而不怒,不见而不忧,不说而不怨。
《水浒传》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西游记》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三界无地,二十四番佛。
《儿女英雄传》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梦》1. 一夜乍听春去后,几番新雨梦依稀。
《骆驼祥子》1. 人因梦想而伟大。
《海底两万里》1.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乐趣,就是为了认识事物而认识它们。
《浮士德》1. 搞一门业务,重要的不是年年有收获,而是一年比一年的收获多。
《古事记》1. 最险要的不是高山,而是不敢攀登。
《异闻录》1. 人要不自由,宁死也不随便受人摆布。
《安妮日记》1. 生命就像骑自行车,必须保持平衡才能朝前走。
《摆脱吸血鬼》1. 一个勇敢者,一个能活抱希望的人,将会好像一颗星星,永远在漆黑的黑夜中站立发光。
1. 难于革命中的这个时刻来说,我们不应该保留和回避一件无用的东西,包括感情。
《皮囊》1. 世界本和而生,各自依天,各自有贵贱,但到底也没有不平的。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并列句:句与句并列构成句子,通过“而、兮、則”等连词连接。
例句:東方生白氣,且昨飛政東,師古者是欲以示人者也。
2. 简句:只有主谓结构,没有状语和补语。
例句:哉婦有國家!3. 省略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使语句更加简洁。
例句:玉不琢,不成器。
4. 平行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
例句:今既一之而不再,且以皇生焉。
5. 状语从句:具有状语功能的从句,修饰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句:夫以哀滿涕泗,而愁不慚者。
6.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通过自己的话语转述他人说的话。
例句:郭也,佼也,何不由郭而伤徐?(直接引语)書徒見徐,語之曰:“巫者之言,徐左秦右,欲伐吳者也。
”(间接引语)二、词汇运用1. 会意字:通过合并或组合不同的象形字形成的新字。
例字:星(由日和生组合而成,表示天上晃动的物体)2. 直筆字:由于筆劃的運筆順序逐漸變化而產生的字。
例字:以(畫第一遍的橫畫為基礎,在上部的橫畫加上橫撇)3. 通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字:乾(qián,表示天空); 干(gān,表示从事)4. 义符:用于表示某一范畴概念的字,帮助理解词义。
例字:子(表示亲属关系); 心(表示与感情相关的词义)5. 会意词:由两个或以上形声字组成,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名称。
例词:桔(由木和吉组合而成,表示柑橘类水果)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或说明另一个事物。
例句:心如琴瑟,適與不和。
2.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突出其中的特点。
例句:君人者不事卵氣酒悅。
3.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感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雀离投,虎距之遠也。
4. 对仗:通过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安排,使其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句:乱剑突如飞。
愁思盈如水。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B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八分有奇《核舟记》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虞山王毅叔远《核舟记》字之后甫刻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核舟记》者为之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大道之行独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例句出处解释类型渔人甚异之《桃花源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记》语复前行、听妇前致《桃花源往前、上前名词作状词记》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穷尽,走到头记》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状胡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东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以⋯⋯为亲人、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意动用法不独子其子也》以⋯⋯为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大道之行老年人、中年人、形容词作名词所用,幼有所长也》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坠落书》散步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观潮》用银、用玉玉系腰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观潮》穷尽阵之势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变白雪》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客居雪》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在夜里村》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梳理(一)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烂,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向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多天,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这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崇敬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知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出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讨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灰暗突然变得光明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叉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用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样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 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 古义:娇艳美丽。
今义:食品尝道好。
)(2)豁然开朗 ( 古义:地方广阔,光辉充足。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通过初二语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下面将对初二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1. 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1) 主谓句:主语+谓语。
例如:“康熙元年,祝由传檄征讨”。
(2) 主谓宾句: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
(3) 主系表句: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如:“玄德大事已成备”。
(4) 主谓双宾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如:“将军何不辞冗往就思良策?”(5) 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
例如:“进谏如流,出使如神。
”2. 文言文的典型连接词:古文中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乃、故、则、若、为、以、因、若、虽然、然则”等。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反问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多读文言文经典散文和篇目,加强阅读。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散文和篇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注意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等。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典故等,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文言文的鉴赏技巧1. 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3. 善于运用词语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
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
通过初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八(上)21《桃花源记》一、通假字要——邀yāo 邀请便要还家具——俱jù详尽具答之二、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â)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22、《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三、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6、《三峡》一、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二、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三、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四、实词解释月色入户门内念无与为乐者想遂至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庭积水空明清澈透明但少闲人只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八(下)21、与朱元思书一、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三、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八年级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八年级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标志:
宾语前置句
孔子云:“何陋之有?”
标志:
状语后置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标志:
定语后置句
马之千里者
标志:
省略句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见渔人,乃大惊,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之
(1)的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代词
渔人甚异之
弗之怠
走送之,
问所从来。
具答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
(3)提宾标志
何陋之有?”
(4)主谓间,取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当余之从师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定语后置句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6)音节助词,不翻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代词,他,他的,那个,这个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门人弟子填其室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语气词,表反问(翻译:难道),推测(翻译:恐
怕,大概),期望(翻译:一定),商量(翻译:还是)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焉
(1)语气词,翻译:呢,吗,啊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代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兼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若
(1)如果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2)好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比得上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代词,你,你们
以
(1)用
策之不以其道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2)来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3)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乃
(1)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王曰:“善。
”乃下令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才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代词,你,你的
或
(1)有时候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一食或尽粟一石。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有的人
(3)或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寻
(1)寻找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不久
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策
(1)马鞭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食
(1)食物
(2)吃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重点字词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
..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余幼时即嗜.学。
无从
..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四支.僵劲不能动,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以中
..有足乐者
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