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影的真实性美学——从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谈起
- 格式:pdf
- 大小:479.19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名称】影视艺术【专题号】J8【复印期号】2009年03期【原文出处】《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济南)2008年6期第68~70,83页【英文标题】Query and Correction of Bazin’s Film Aesthetics by the Digital Technology【作者简介】冯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内容提要】安德烈·巴赞在电影能够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但是,当数字技术发展到电影创作无需摄影,不要依靠客观现实,直接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像时,巴赞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基础受到置疑。
有学者认为巴赞的理论已经坍塌,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完全摒弃巴赞的理论过于武断,巴赞对电影和真实关系的探讨在当代依然有意义。
数字化的电影虽然能够不依据具体的实物虚拟影像,但是却不能改变观众对真实的追求,所以电影制作者还是得根据历史的、生活的、艺术的或者感知的真实来“创造”影像。
巴赞的理论和数字技术最终在“真实感”上实现了统一。
【关键词】巴赞/数字技术/真实/真实感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08)06-0068-03在电影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像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一样对世界电影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研究者还是电影创作者,巴赞都是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虽然巴赞的理论在1960年代后期曾经饱受欧美学者的质疑,但是巴赞似乎又是长读长新的,有多少人站在巴赞的反面,就有多少人和巴赞站在一起。
时至今日,巴赞逝世50周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影学者和导演们还在撰文纪念这个1980年代影响了一代中国电影人的理论家,足见巴赞的理论的意义之大。
我们都知道,巴赞理论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部分就是关于电影和现实的关系。
巴赞将他的理论建立在电影客观再现现实的基础之上,但是,当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电影中后,电影已经不能再现现实,甚至不需要依靠现实素材了,那么巴赞的理论还有继续研读的必要吗?中国电影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论争。
龙摄影婚纱摄影连锁品牌,来自美丽宝岛台湾,由林树藤先生创立于1976年至今已有34年的悠久历史。
龙摄影崛起台湾,是享誉国内外的婚纱摄影连锁品牌。
分别在新加坡、台北、高雄、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南京、重庆、合肥、兰州、郑州、银川、西宁、内蒙古等六十余个城市均设立了品牌连锁店,其区域分店达到260多家。
34年来,龙摄影品牌理念融汇了中国商道文化的精髓与西方先进的思想,历炼出了“真诚、专业、完美”三大品牌理念,以这样极具创新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理念推动着龙摄影一直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凭借扎根于台湾、内陆行业中经营34年的丰富运作经验,成功打造了龙摄影连锁品牌团队。
/news.asp龙摄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商标,为专业婚纱摄影及服装设计品牌。
龙摄影坚持台湾名牌的专业风范,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MI企业管理理念系统、BI企业行为规范系统,鲜明地在视觉与文化上传达品牌内涵;在34年品牌辉煌发展进程中,凭借独特的品牌魅力与广大消费者的满意肯定,先后荣获了,“全国摄影行业百强企业、百家“放心消费”企业、中国十大杰出婚纱影楼等多项殊荣!龙摄影坚信以人为本,用企业独特的品牌文化魅力去服务好顾客的每一个细节,缔造出新人生命中最平凡最真挚的感动,让新人梦想成真,留下一生中最值得甜蜜珍藏的回忆佳作,用心打造国际化的经典婚纱品牌。
/venture.asp?sort_id=36龙摄影在e时代的今天,更是把握先机,率先将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摄影之中,把传统拍摄技艺与数字艺术精妙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派的时尚摄影风格;同时在产品研究、数码影像技术,主题研发都在不断创新,礼服更是将完美浪漫经典演绎,为新人打造绝美靓丽新娘;龙摄影一贯追求零缺陷的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皆追求完美的风范,确立了龙摄影在婚纱摄影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是龙摄影在全国各地倍受结婚新人认同与喜爱的原因。
昔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铸造今朝品牌辉煌的成绩。
可信性有力地支持了电影作为一门感受的艺术,它强调电影作者对世界和自身独特的主观认识,也强调电影接受者的主观认同,电影便如此完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又一次陈述,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独立性的、创造性的陈述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电影世界观。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在整个社会昂扬向上的景观中,却呈现出一派沉寂。
理论家们发出“理论寂寞,事属必然”的无奈哀惋。
过去十几年间,以本体论研究为发端,电影理论着实轰轰烈烈了一把。
随后,理论家们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将欧美用30年走过的电影理论历程,重新演习一遍: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意识形态分析,一直到人云亦云的“后殖民语境”。
几着下来,创作者们面对目不暇接的新名词变得无所适从,于是,敬而远之;理论家则在十八般兵刃中挑来选去,武器不知哪个称手,话语也变得无知所云。
到了世界电影百年祭之时,再也演绎不出什么新花样,理论界便只好沉寂!可是,中国电影发展所急需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批评方法和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今天,在“第五代”色彩饱和的影片绚烂了十年,变得暗淡之后,我们才幡然醒悟,创作者群落中的相当数量,还没有掌握电影的基本技法。
中国电影在一片虚假造作的斥责声中,显得弱不禁风,“五代”之后,几近无人。
又是在百年祭之时,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呼吁多年——我们还不懂“怎么拍”——的问题,听起来更掷地有声。
它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跳出赶时髦的思路,多想点电影本身的事情。
中国电影理论已经走完由繁荣到沉寂的第一个轮回。
现在,是不是第二个轮回的开始?电影本体论研究是不是应该重新兴起?也许,这是我们认识电影、振兴电影的新起点。
早在1928年,谢尔曼??杜拉克在倡导“视觉主义”的探索中,曾天才地提出:“电影将引起对我们世界看法的改变”的命题。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
电影与世界观是什么关系?澄清电影世界观,对解决“怎么拍”有什么意义?这些电影创作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一直照搬俄国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论断,从来未加思索。
论巴赞的电影真实美学观论巴赞的电影真实美学观导言:在电影艺术领域中,巴赞(Robert Bresson)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与真实的美学观而闻名于世。
巴赞常被视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对后来的导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巴赞的电影真实美学观,探讨其背后的理论基础、表现手法以及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
一、巴赞电影真实美学观的理论基础1. 宗教与个人主义融合巴赞的美学观源于他的宗教信仰,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然而,他没有简单地将宗教故事搬上银幕,而是将宗教的精神内核融入他的电影艺术中。
他强调个体灵魂的觉醒和救赎,对人性的探索成为他电影的核心主题。
2. 简洁性与真实性巴赞的电影作品以其异常简洁的风格而闻名,他摒弃掉繁琐的布景和浮华的效果,追求一种纯粹的真实感。
他通过匆忙的镜头切换、简单的装置和不用演员的演技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让观众感受到电影故事中精确而无花的情感推进。
二、巴赞电影真实美学观的表现手法1. 真实演绎巴赞拒绝使用职业演员,他更倾向于选择没有演艺经验的普通人。
他相信这样能够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感受,减少戏剧性的矫饰,使电影更接近现实生活。
这种真实演绎的手法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帮助他们与电影中的角色建立情感联系。
2. 缺乏情感表演巴赞鲜少使用演员表演情感,他认为真实的情感不应被过度演绎,而是通过观众对场景和角色的阅读来产生。
他更注重抓住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放大到电影中。
这种缺乏情感表演的手法使观众能够自由地投射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入参与电影故事的发展。
三、巴赞电影真实美学观对观众的影响1. 触动内心巴赞的电影作品以其真实的情感和触及灵魂的主题而感动了许多观众。
他深入探索人类内心的纠结和追求,并通过剥离矫饰的方式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希望。
观众在电影中能够感受到与电影角色的共鸣,进而引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思考,有时甚至能够在电影中找到一种心灵的救赎。
论述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是电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影像,而不是故事或情节。
巴赞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影像来表达意义的艺术形式,影像本身就具有表达意义的能力。
他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
因此,他反对电影中的虚构和编造,主张电影应该尽可能地还原现实。
巴赞还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是连续的、流畅的,而不是断续的、跳跃的。
他主张电影应该通过影像的连续性来表达意义,而不是通过剪辑和拼接来制造意义。
总的来说,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强调了电影影像的重要性,认为电影的影像本身就具有表达意义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于故事或情节。
这一理论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电影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安德烈巴赞如果用精神分析法去分析造型艺术,就可以把涂防腐香料殓藏尸体看成是造型艺术产生的基本因素。
精神分析法追溯绘画与雕刻的起源时,大概会找到木乃伊"情意结"(complexe)。
古代埃及宗教宣扬以生抗死,它认为,肉体不腐则生命犹存。
因此,这种宗教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
因为死亡无非是时间赢得了胜利。
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长河中攫住生灵,使其永生。
妥善保存死者骨肉的完整外形,这曾经是天经地义的事。
一具用泡碱处理过的,干瘪的,呈褐色的木乃伊也就是古埃及的第一个雕像。
但是金字塔或通道中的迷宫不足以防止墓穴被盗,还要采取另外的保险措施,以防万一。
所以,在石棺附近,除了撒些小麦当作死者的食物外,还放上几尊陶制的小雕像,作为备用的木乃伊,死者身体一旦毁坏,这些雕像便可充当替身。
从雕像艺术这种宗教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原始功能: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
显然,在史前洞穴中发现乱箭穿身的泥雕熊表现了同种心愿更积极的一个方面:泥熊等同于知兽的神化物,为的是祈求狩猎成功。
当然,艺术与文明同时在演进,造型艺术也终于摆脱了这种巫术职能(路易十四就没有让后人把他的尸体涂上香料保存,只是请勒*布朗画了一幅肖像)。
但是,降伏时间的渴望毕竟是难以抑制的,文明的进步只不过是把这种要求升华为合乎情理的想法罢了。
我们不再相信模特儿与画像之间在本体论上有同一性,但是我们承认后者帮我们回忆起前者,因而使他不至于被遗忘。
描形绘像的做法已经与人类本位说的实用主义无关。
它涉及的不现是人生命延续的问题,而是更广泛的概念,即创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存的理想世界。
倘若人们在我们对绘画的盲目赞叹中有没有看到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流逝的原始需要,"绘画便实在太虚妄"了。
如果说造型艺术不仅是它的美学史,而且应先是它的心理学历史,那么,这个历史基本上就是追求形似的历史,或者说是写实主义的发展史。
论数字技术语境中的电影美学构建作者:沈小风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1期摘要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给电影形态带来变化,并对经典电影美学造成冲击,中国电影理论界作出重构电影美学的尝试。
但对于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来说,在技术语境中,并非只有推倒经典电影理论大厦、重构电影美学一条路可走,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历史资源也是一个选择。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重构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变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对于电影的种种认识曾经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学者们。
在这部被认为是经典电影理论书籍的论文集中。
安德烈·巴赞把电影的发生学起点归结到了人类自远古就有的一种与时间相抗衡的基本心理要求,即木乃伊情结。
广泛影响了当时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学者们是由这个起点衍生出来的“真实电影”美学。
根据电影的发生学的起点,巴赞认为电影要做到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
以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完整再现。
然而。
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巴赞的理论再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只不过这一次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它整个体系的质疑。
这一切都是因为数字技术的介入。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数字技术对电影的介入,电影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开始关注起数字技术的问题。
从最开始对运用了数字技术的电影的评论,到对数字技术的详细介绍。
关于数字技术的一切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热点话题。
随着对电影中的数字技术逐步了解,人们开始对巴赞的美学体系提出了质疑。
什么是数字技术?它对电影有什么样的影响?它对经典电影理论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在“技术语境”中重构中国电影美学是否可能?尤其是后两个问题,批评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由于这些问题和数字语境中重构中国电影美学有关,所以它们也格外引人注目。
好莱坞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拍摄影片《2001:漫游太空》的过程中运用电脑成像技术的时候,他恐怕没有想到这项新技术在若干年后竟然开辟了电影的一个新时代。
真实美学:巴赞电影纪实主义理论浅析作者:李莉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摘要: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联系很紧密的体系。
赞的电影理论既包括了纪实美学,又包括了心理主义。
关键词:纪实主义真实美学影像本体论作者简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级传播学影视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巴赞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他的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见解散见与他的几百篇影评文章中。
在《电影是什么?》一书的定版本选入的27篇著作中,18篇是影评。
正是通过这些影评,巴赞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创立了“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
一、影像本体论“本体论”这一哲学术语,表示研究事物本原或本性的理论。
摄影影像就本体论而言不同于各种传统的艺术再现。
安德烈·巴赞发表于1945年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借用这一哲学术语,提出关于电影本性的核心命题: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
巴赞认为,“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扰中解放出来”,“而照相术和电影这两大发明从本质上最终解决了纠缠不清的写实主义问题。
” 不同于绘画,“一位画家无论有多巧,她的作品总要被打上不可避免的主观印记。
”只要是人来创作绘画,那么对画像的怀疑态度便不可能消除。
其中最本质的不是单纯器材上的完善,而是心理因素——“它完全满足了我们把人排除在外。
单靠机械的复制来制造幻象的欲望。
”因此,摄影与绘画不同,他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
“作为摄影机的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而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
”(也就是说其中只有无生命的物体的工具性在发生作用。
)由此,认为摄影取得的影像是具有自然的属性,它产生于被摄物的本体,它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
影像本体论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独特本性就称为了电影美学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观点,作者认为,虽然绘画中的透视法能够有可能创造出一个三度空间的幻象,使物象看上去能够与我们的直接感受相仿,但是这个方法只能解决形似问题,并不能表现运动。
数字时代真实电影美学观的新思考张付增【摘要】本文从电影的时代特征、制作方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字时代的真实电影美学观。
【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3页(P17-19)【关键词】影像本体论;虚拟现实主义;自生成现象;感官浸泡【作者】张付增【作者单位】中国信息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2.15一、电影的时代特征:巴赞“存在先于意义”的新理解电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源于电影创作实践的理论也同样如此。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鲜明地提出了“存在先于意义”①的观点,当电影进入数字制作时代,我想我们也应该重新阐释它的意义了。
“巴赞提倡真实电影美学观念的出发点是再现现实,现实是本体,艺术是现象,这一理论轴心成为巴赞全部电影理论的枢纽。
……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前,电影现实往往只是把现实作为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或者否定,或者维护,现实本身反被忽视,‘唯有意大利电影在他所描写的时代中,挽救着一种革命人道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题就是芸芸众生……在这一方面,巴赞的真实美学具有现象学的意味”②。
在当时,巴赞的真实电影美学强调的是影像的认识论价值,强调影像对现实的忠实性和亲近性,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先有了被拍摄的现实时空的存在,然后再有艺术时空,进而才是接受者的理解。
巴赞的“存在先于意义”观点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内蕴。
当电影制作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叙事观念与美学特征。
数字技术从单纯参与电影制作的工具,逐渐成为场景构建的核心,以至于慢慢演化为创作的主体,比如电影“《阿凡达》这部片子,在艺术表演层面上,具备了全部的条件,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比较全面的来实现了艺术的‘数字表演'”③。
数字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以往传统摄影不能完成的虚拟真实效果,就像陈犀禾教授在《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中所述,“随着数字影像在制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任何影像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