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4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实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作为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有较强的归纳领悟能力,预习能比较到位,但方法欠佳。
针对学生实际,安排一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
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
”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进行挫折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提炼文章主旨;多角度阅读训练,重在整体感悟。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5《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去克服,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要善于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地去解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逐渐增强。
他们对人生和社会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压力而退缩。
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勇敢地去挑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韧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味;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坚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成长和进步;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谈话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学习。
3.课堂练习: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如何处理的?然后引入本文的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他们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
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
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我犹豫了。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8年岁月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的朋友。
“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
”“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
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
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
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
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
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
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
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 ) 耸.立( ) 峭.壁( ) 迂.回( ) 纳罕.( )
凸.出( ) 嶙峋..( )( ) 头晕目眩.( ) 屡.次(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晕.倒( ) 吓.人( ) 颤.栗( )
日晕.( ) 恐吓.( ) 颤.抖( )
3.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恍惚: 。
参差不齐: 。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头发昏,眼发花,感觉天旋地转。
:呼吸急促的样子。
4.快速默读课文,圈画重要信息,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起因:
经过:
结果:
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
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的故事。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
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
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
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
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
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
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
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
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
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
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
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
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
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
凌乱的岩石。”)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悟主旨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
子,自己只给其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病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
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
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
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会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
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孩子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2.你如何看待杰里的行为?
明确:从整个故事来看,杰里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
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岩石上时,是杰里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里没有
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里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里看到
“我”害怕的样子,虽然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我”,这是杰里做得
不好的地方。
3.结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
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
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
信心。
目标导学四:课外拓展运用
1.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悬崖,
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文中父亲指导儿子独
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提示:作为同学和朋友,“我”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而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
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三、板书设计
练笔
课文采用了典型的一事一议、先叙后议的结构形式,请模仿这种结构形式,写一写发生在自
己成长历程中的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
课堂小结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
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复述故事,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
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顺利完成
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
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
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
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但自己将这个
教学环节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