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学说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四色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色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林提出的对立颜色学说,也被称为四色学说。
赫林观察到颜色现象总是以红—蓝、黄—蓝、黑—白成对关系
发生的,因此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
蓝视素。
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
光刺激会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
对红—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
因为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色成分,所以每一颜色不仅影响其本身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白—黑视素的活动。
根据赫林学说,三种视素对立过程的组合产生各种颜色感受和各种颜色混合现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四色学说的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的眼科医生。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及五色理论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往往口感的喜好代表身体对某类元素的需求。
换句话说:喜欢常常就是需要。
比如:你的胃里有火,你吃辣椒和生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辣,难受。
反之,你就会觉得很好吃,吃了舒服。
因为辣椒和生姜都是温性食物,起除湿与发散风寒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观察自己的所需所缺,适时补充身体的需求。
要学会辨别寒与热,分清阴阳。
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说:他(她)有脂肪肝、高血脂,就是喜欢吃肥肉。
这种喜欢太过,喜欢得出了毛病的情况,你就止。
三、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
黄豆的功效:性微寒,能活血通便、解毒祛风热、益气补脾,入脾经。
白豆(饭豆)的功效:性平,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频数,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
黑豆的功效:性平,调中益气,活血解毒,治消胀,下气利水,止汗药物,入肾经。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很多,大抵可归纳为如下方面:①汉以前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历代各家学说都是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家们除对上述著作进行校订、注解、阐发,作专门研究之外,还通过临床实践,分别在病机理论、诊疗技术等方面不断加以总结、充实和发展。
同时,或对《内经》中的部分材料进行归纳、演绎而成为一种有系统的理论;或以《内经》、《难经》等学术思想为依据,结合其临床经验而发挥成为一家之说。
徐大椿曾谓:“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见《难经经释》叙)。
故虽师承各别,但皆不离乎《内经》,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
如金元四大家,虽以《内经》病机学说为依据,但通过各自的临床实践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
明代各家的命门学说则是在《难经》命门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而阐明的专题论述。
明清的温病学说,也是在《素问·热论篇》和《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
另如王清任的活血化瘀论和吴师机外治方法统治诸疾的创制,也无不受到《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的影响。
②哲学及其它学科对医学的影响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学科对各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哲学思想渗透入中医学领域之后,对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它在某一时期或对某一医家的学术思想方面甚至还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例如:继《内经》的精、气、神学说之后,道家对精、气、神的研究不断深入,称之为人身三宝,其所称“精气互藏”说,与宋代理学家的“阴阳互根”论颇为相近。
这些思想也反映于医学上。
如陈搏之“无极图”和周敦颐论宇宙发生的“太极图说”,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有一定指导作用。
刘河间的火热病机理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乃至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的命门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哲学的启迪作用。
又如:《内经》论天地之气有“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等论,宋哲学家张载发挥了古人的“元气”学说,重视气之“浮沉升降与动静相感”(《正蒙》),此后中医理论中“气”的学说也随之而发展,如张元素论药物气味有升降浮沉之性;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之气为一身之“元气”的论点,而尤重阳气的升发。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简述三原色学说主要内容三原色学说是指光学中的三种基本色彩,也被称为“三基色”。
根据这一学说,所有其它颜色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混合这三种基本颜色产生。
在光的世界中,颜色是由光线产生的,人眼通过感受光线的频率和强度来识别不同的颜色。
认识到颜色是由光线产生的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颜色并不存在于物体本身,而是由光线的组合和物体的反射给出。
三原色学说是在17世纪初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的,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通过光的分光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将一束光透过一个光柱并通过一个三角形形状的棱镜,光线通过棱镜被分解成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棱镜将光线按照不同的波长分开。
牛顿发现,在这些分光实验中,通过合理的组合各种颜色的光线,可以产生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任何颜色。
他从实验中分离出了其中的三种基本色彩,即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些颜色被称为三原色。
三原色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原色的定义:根据三原色学说,人眼能感知到的三种基本颜色是红色、绿色和蓝色。
这三种颜色是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来创建的。
2.三原色的混合:根据三原色学说,通过合适的混合三种基本颜色的光线,可以产生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其他所有颜色。
例如,将红光、绿光和蓝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出黄色、紫色、橙色等等。
3.色轮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原色的混合原理,人们通常使用一个圆形的色轮来表示颜色之间的关系。
色轮上的颜色按照光线中的不同波长排列,红色位于色轮的一端,蓝色位于另一端,绿色位于两者之间。
通过在色轮上合适的位置混合颜色,可以得到其他颜色。
4.加色和减色混合:在三原色学说中,有两种常见的颜色混合方式,即加色和减色混合。
加色混合是指将红、绿、蓝三种光线通过适当的叠加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光线被称为“三原色加色混合”。
减色混合则是指通过将颜料或染料堆叠在一起混合形成新的颜色。
这两种混合方式在不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三原色学说的发现对于很多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颜色学说演进历程
维特根斯坦颜色学说始于1704年,由德国科学家维特根斯坦发表
的文章“Opticks”提出。
维特根斯坦认为,颜色不是物质的不同属性,而是光和物质的关系。
随着科学发展,维特根斯坦的颜色学说演变了
多次。
1850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皮克维尔发现了色差,提出“定调”理论,将色差区分为红、黄、蓝、绿和紫五种颜色分类。
自此,
维特根斯坦颜色学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3种进化到5种,并发
展出“正色”红、黄、蓝三色。
随后,英国科学家艾里克斯·坎贝尔
发现了“坎贝尔混合光”的效应,将三原色的概念引入到色彩组合这
一领域中。
这一理论发展为维特根斯坦颜色学说,成为当今的色彩组
合理论的基础。
三色论名词解释现代美学认为,形式即内容,两者密不可分。
在形式方面,内容有多种多样,而三色说认为世界万物都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称之为三原色。
由于世界万物是由色彩构成的,人们对这些色彩特别敏感,所以,三色就成了视觉观察中的最鲜明的色彩,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三色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也是古代人们认识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早在《易经》中就有“天玄地黄”、“地者玄黄”、“天地合气”等说法,指出“万物天生,皆具三才之道,故日三色。
”“色”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古人用“五色”表示万物,与三原色相对应,黑、白、赤、黄又与五行相联系。
自然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古人将它们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色。
红、黄、蓝三原色,就是把其他各色加以调和,从而构成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古人认为,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温暖、热烈、革命的象征,是血和火的色彩;黄色是宇宙大地的颜色,是博大、光辉、丰收的象征,是土和水的色彩;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是高深、永恒、冰冷的象征,是风和水的色彩。
因此,三原色就成了最纯净的色彩,能够把事物的特性清楚地显现出来。
三色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和古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在西方哲学界却占有重要的位置。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三色论实际上就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先驱”。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王维说:“世间色相无穷尽,欲识其中两种门。
”明代哲学家李贽在其《藏书·三色说》中也说:“万物莫不具三色,惟人心乃有一念三心。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也认为:“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说明三色理论在古代就已经成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成为人们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的机械唯物主义逐渐走向极端,严重脱离了现实,使三色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以多种形式在当今西方哲学中继续存在着。
三色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和古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东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颜色方面剖析的话最经典的要数中国的传统五色观。
古人把蓝,红,黄,白,黑(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五色观系统的反应了古人的思维结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领域,是中国古代色彩学科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
可以说是非常有研究意义的,作为一个现代的设计师或者说是中国人都需要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色彩观作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今后的设计才能把色彩运用的更加恰当,避免发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这样对以后的设计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阴阳五行观下的“五行论”是构成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古代五行论认为世界由火、土、金、木、水这五种原初物质组成。
关于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洪范》中这样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随着时间发展,五数之说开始形成,并且日益丰富它的内容,五数中的色彩就是五色。
五色对应五个方位。
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对于这个说法后人也相应的解释,“绘画的事,调配五色。
象征东方叫做青色,象征南方叫做赤色,象征西方叫做白色,象征北方叫做黑色,象征天叫做玄色,象征地叫做黄色。
青与白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赤与黑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玄与黄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
”所以现在人们也习惯将北方叫作黑土地。
战国末年阴阳学家提出了“五行相胜”的观点。
认为五行五色相生即又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观念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相克观念,生克循环,维持了世间事物的总体平衡。
杨-赫姆霍尔兹学说——三色学说
1. 三色学说理论
(1)1801年,英国的杨(T.Young)提出人的视觉神经只有感红、感绿、感蓝三种基体视神经的假说。
赫姆霍尔兹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三种视神经末稍的细胞分别含有对不同色光敏感的光敏色素。
即有感红细胞、感绿细胞及感蓝细胞。
它们分别对可见光谱中的长波(红色光),中波(绿色光)和短波(蓝色光)敏感。
光对三种细胞的不同程度刺激产生任一色。
(2)在涉及到颜色测量和数值计算时,三色学说理论与实验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现代的彩色印刷,彩色摄影,照相分色以及彩色电视机都是建立在三色学说基础上的
2. 杨-赫姆霍尔兹学说——三色学说最大优越性:
用简明的三种神经千维的假设,使色彩使色彩时间中色彩混合这一核心问题得到满意解决。
3. 杨-赫姆霍尔兹学说——三色学说不足之处
不能满意地解释色盲现象。
不能解释颜色为什么会存在补色。
赫林对立学说——四色学说
1. 四色学说原理
(1)1864年赫林提出了对立机制理论,又称四色学说。
(2)赫林认为可能存在红、绿、黄、蓝四种心理原色。
提出红和绿,黄和蓝及黑和白三对对立的感受器官(视素)。
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
如白光刺激破坏黑白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黑白视素便重新建立起来,引起黑色的感觉。
(3)赫林四色对立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颜色视觉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如红绿色盲,黄绿色盲等色觉缺陷原因。
但是赫林学说的最大困难是对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一切颜色这一现象没有给予说明。
2. 四色学说优点:能很好地解释各种颜色感觉和颜色混合现象;解释色盲是由于缺乏一对视素或两队视素的结果;并很好地解释了补色现象。
3. 四色学说不足:对红、绿、蓝三原色能够产生所有光谱色彩的现象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
孟塞尔色彩空间系统
1. 孟塞尔色彩空间系统包括色彩图册、色彩立体模型和色彩表示说明书三个部分。
色彩图册包括两套样品,每一色彩样品的尺寸大约是1.8 cm ×
2.1 cm。
自然颜色系统
(1)对于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色视觉的人,瑞典的自然色系统(NCS)都将是进行颜色评价的最有用的工具。
人们无需使用测量仪器测量,也不需使用颜色样品去进行比较,就可以用NCS的方法直接去评价物体的颜色。
(2)NCS的基本概念来源于赫林的对立学说。
赫林指出:“当对颜色按对称性进行分类时,唯一所关心的事情是颜色本身。
至于辐射物理性质的质的方面(频率)和量的方面(振幅)都和这无关。
”他说明了,对颜色的描述属于现象学的范畴,因此必须用心理的方法去评价,而不必考虑引起物理刺激的原因。
原理
NCS定义了六种基本色感知:
白(W)、黑(S)、黄(Y)、红(R)、蓝(B)、绿(G)。
其中任何一种都与其他五种不相似。
非彩色:可用与同白(W)和黑(S)的类似程度表示。
彩色:任何一个彩色可用与同白(W)、黑(S)和四个心理原色黄(Y)、红(R)、蓝(B)、绿(G)的类似程度来表示。
所有的感知色仅由它们与基本色的相似程度来描述,这是具有正常色视觉的人所固有的色感知特性。
NCS建立的基本原则是相似性原理:
任何颜色最多相近于两种基本有彩色及黑和白,它并不需要参考有彩色样品或无彩色样品,即可对于颜色进行判断。
自然颜色系统是一种类似程度系统,无“混合”概念。
对于非彩色,可用与同白(W)和黑(S)的类似程度来表示。
对于彩色,任一个彩色可用与白(W)、黑(S)和四个心理原色Y、R、B、G的类似程度来描述。
如果一个彩色于白(W)和黑(S)无类似度,那么它是一个纯的彩色,只与一个或二个基本彩色相类似,如黄可以和红、绿色相似,蓝与红、绿色相似。
两种主要的评价方法:
(1)NCS基本属性的绝对目视评价法:观察者按照0 ~100 的分度判断色样颜色与想象中的六个基本色的相似程度.
(2)NCS坐标的绝对目视评价法:分别对色相、黑度、彩度进行判断,然后用前述公式计算NCS标注。
中国颜色体系
中国颜色体系中各种不同颜色在空间的排列也是依据颜色的三属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来标定排列和标定的,并规定观察条件用标准光源D65照明和在10o视场以及0/45o的观察下来察看颜色和标定颜色,使中国颜色体系与CIE色度系统相匹配。
1、中国颜色体系的色相(H)
主色:红色(R)、黄色(Y)、绿色(G)、蓝色(B)、紫色(P),
间色:红黄色(YR)、黄绿色(GY)、蓝绿色(BG)、紫蓝色(PB)、红紫色(RP) 。
中国颜色体系的明度以字母V表示。
从0到10共分出11个等级。
规定:
明度小于2.5的中性颜色为黑色,
明度大于8.5的中性颜色为白色,
介于明度2.5和8.5级之间其他中性颜色为灰色。
中国颜色体系的饱和度以字母C表示。
颜色样品离开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饱和度的变化。
在颜色立方体上,不同色调、不同明度的颜色,其最大饱和度是不一样的。
4、中国颜色体系的标定方法
中国颜色体系将颜色分为彩色和中性色(非彩色)两类。
彩色以H V / C 标示。
例如5 R6/10是中等亮度、颜色鲜艳纯正的红色。
中性色以NV / 标示,
例如N2.5/是一个明度很低的近似黑色。
奥斯瓦尔德系统
奥斯瓦尔德色空间是用一个正三角形围绕其一个边长WB旋转而成的。
色相( 1 - 24 编号)
2 5 8 11 14 17 20 23
黄橙红紫蓝蓝绿绿黄绿
明度( 8 级)
a c e g i l n p
含白量89.0 56.0 35.0 22.0 14.0 8.90 5.60 3.50
含黑量11.0 44.0 65.0 78.0 86.0 91.1 94.4 96.5
奥氏体系颜色标号:由数字(或数字和大写字母)和两个小写字母组成
色彩表示法:色相号含白量含黑量
纯色含量C = 100 - 含白量- 含黑量
例:14 p l 指色调是14 的蓝,含白量为3.5%,含黑量为91.1%,蓝的含量为5.4%
中性色表示法:含白或含黑量
奥斯瓦尔德色彩立体的不足
在于用三角形把色彩限制了,新的、更饱和的颜料发现后在图上难以表示出来,并且色彩的分级也是不符合视觉心理的。
美国光学学会(OSA)匀色系统
1977年美国光学学会(OSA)均匀颜色标定委员会制定了一套均色标以配合学会制定的匀色空间(UCS),它共有558种颜色,其中424种颜色组成一套,这套色卡称为美国光学学会匀色标(OSA-UCS)。
OSA匀色标色卡分2 cm×2 cm、6 cm×8 cm、4 cm×6 cm、2 cm×6 cm和3 cm×4 cm等5种规格。
这套匀色空间颜色色卡片具有能够长期保存、色彩均匀、测定的数字准确等优点,与孟塞尔色彩图能定量的联系起来。
OSA-UCS系统标注:(L,j,g)
其中:L 表示明度值( –7 ~+5 );
j 表示颜色的黄-蓝度( - 6~+11 )
对于偏黄的颜色j 为正值,
对于偏蓝的颜色j 为负值;
g 表示颜色的绿-红度( -10 ~+6 )
对于偏绿的颜色g 为正值,
对于偏红的颜色g 为负值。
日本实用颜色坐标系统
日本颜色研究所吸收盂塞尔系统和奥斯瓦尔德系统的优点,并考虑实际配色的方便,于1966年发表了日本色研体系,称为实用颜色坐标系统,即PCCS。
1、PCCS 色调
PCCS 色调包括心理四原色(红、黄、绿、蓝)、色料三原色(黄、品红、青)和色光
三原色(红、绿、蓝紫)等二十四种色调。
PCCS 明度由白( 相当于孟塞尔标注N 9.5 )到黑( 相当于孟塞尔标注N 1.0 )共分为九段.PCCS 彩度:在纯色和无彩色之间按等间隔分度,用字母s表示,
1s ~3s 为低彩度区,
4s ~6s 为中彩度区,
7s ~9s 为高彩度区。
PCCS影调:表示颜色的明暗和强弱(即同时考虑颜色的明度和彩度)。
PCCS 颜色标注
由色调、明度、彩度的数字代号构成,
顺序为色调-明度-彩度。
例如:12-15-6,
表示:色调为12 的绿色,
明度等级15,
彩度等级6.
色彩大全5000 是日本颜色研究所建立的一种颜色样品系统。
该系统含有5000 种带光泽的色样(1.1 cm×2.2 cm),它以孟塞尔系统为基础,包括了所有孟塞尔系统的色样,但样品间隔分得更细。
彩度:按1,2,3,…14 划分;
明值:按1,1.5,2,2.5,…,9.5 划分;
色调:色彩大全5000在孟塞尔系统的40种色调基础上又增加了1.25R、6.25R、1.25YR、3.75YR、8.75YR、6.25Y 、3.75PR、6.25PR等8种色调,在48 种色调组成的色调环上却近似实现了互补色对,这对于设计工作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