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太阳钟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12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32太阳钟7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7章“时间的测量”中的第32课“太阳钟”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涵盖了太阳钟的历史、原理与制作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太阳钟来了解时间和季节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历史和基本原理,理解时间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太阳钟,学会简单的时间测量和季节判断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制作太阳钟,加深对时间单位及时间流逝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钟的制作原理及操作使用。
教学重点:时间与太阳运动的关系,以及太阳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钟模型、多媒体课件、计时器。
2. 学具:制作太阳钟的简易材料(如硬纸板、针、绳子等),安全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太阳钟模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工作的?”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对太阳钟的好奇心。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太阳钟的历史和原理,阐述时间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钟的工作原理动画,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如果现在是春分,太阳钟的影子会指向哪个方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并解释原理。
4. 制作太阳钟(25分钟)分发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太阳钟,进行时间测量练习。
教师检查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的原理时间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太阳钟的历史2. 制作太阳钟步骤3. 时间测量与季节判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太阳钟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制作一份关于太阳钟的科普小报。
2. 答案太阳钟原理: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通过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应用:了解时间、判断季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太阳钟的演变和应用,拓展知识面。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太阳钟》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太阳钟》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太阳钟制作原理和过程。
详细内容包括解太阳钟历史背景,探究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动手制作简易太阳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太阳钟历史,理解太阳钟制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热爱。
3. 使学生掌握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简易太阳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钟制作原理,运用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制作简易太阳钟。
2.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变化,动手制作太阳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钟模型、多媒体课件、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太阳钟制作材料(硬纸板、剪刀、胶水、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时间太阳高度角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太阳来确定时间。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太阳钟历史,引导学生解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来确定时间。
3. 知识讲解(1)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2)太阳钟制作原理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利用学具制作简易太阳钟。
5. 随堂练习(1)观察影子在不同时间变化,记录数据。
(2)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影子变化与太阳高度角关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历史2. 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3. 太阳钟制作原理4. 简易太阳钟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太阳钟,并记录一天中影子长度变化。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绘制影子长度与时间图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解其他古代计时工具,如日晷、水钟等。
(2)研究现代太阳钟制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如太阳能电池板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3. 动手实践中太阳钟制作步骤4. 作业设计中观察记录与数据分析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二、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在知识讲解环节,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太阳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章《时间的测量》第三节《太阳钟》。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太阳钟的原理、制作和作用,使学生了解古代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太阳来确定时间,并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原理,掌握制作简单太阳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太阳钟的制作原理及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钟模型、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2. 学具:剪刀、胶水、铅笔、尺子、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变化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太阳来确定时间。
2. 新课导入:介绍太阳钟的原理,展示太阳钟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制作方法。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按照教材步骤制作太阳钟,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太阳钟来确定时间,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5. 随堂练习: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太阳钟,观察影子的变化,练习确定时间。
7. 拓展延伸:讨论太阳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太阳钟来合理安排时间。
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的原理2. 太阳钟的制作步骤3. 利用太阳钟确定时间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太阳钟,记录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并尝试确定时间。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观察影子变化,确定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太阳钟原理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科技的发展,了解我国在时间测量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将太阳钟应用到生活中,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生活。
《太阳钟》资料太阳钟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
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1.简介地球的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就组成了太阳钟,它普遍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任一地方观测到它和应用它;它是可靠的---预见不到它会停止或“损失”时间;它的稳定度很高---科学家们依据它的时标能预见到地球上任何地方日出或日落的时、分、秒等;还能早几百年或几千年遇见到日蚀或月蚀以及别的与时间有关的事件。
此外,它不涉及人们的运算---在国际上不存在争论“谁的太阳最权威”的可能性,人们不必对它的运转或调节负任何责任。
然而,这个古老而光荣的“钟”也有严重的缺陷。
其中一个事实是:太阳钟与更精密的标准钟相比,并不是一个很稳定的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
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日冕,也称太阳钟。
2.日晷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
“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
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太阳钟一、教学情分析:《太阳钟》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用各种方法感受了时间之后,首次深入研究时间的测量,并且将开始对计时工具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涉及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客的构造和原理,为水钟和钟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五年级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阳光下的影子》,对于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有丰富的认识,并且有些班级还利用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一张白纸,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白纸上,制作过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对日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一般局限在赤道式日客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对于日客的种类、日客来源和发展以及日客的工作原理几乎是一无所知。
基于教材与学前的分析,笔者确定以中国太阳钟的发展历史为主线:简易太阳钟一一水平式日客一一赤道式日札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时间测量由粗泛到精确的过程,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活动一:用太阳计时,认识“日”(天)是怎么来的,一天的24小时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用光影来计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了解古人根据影子变化来计时的方法叫光影计时法,根据这个方法制作的计时仪器叫太阳钟;其次引导学生回顾利用橡皮泥、小棒和白纸制作的简易太阳钟,在分析简易太阳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改进,从而导入水平式日曷;通过微视频来了解水平式日札并且制作水平式日客来测量时问,在测量时间之后,引导学生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改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导出赤道式日客,再组装调试赤道式日客。
活动三:讨论思考,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古人怎样来计时。
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古人测量时间的智慧以及太阳钟的发展史,对水平式日客的构造和原理有所了解,并且能对水平式日客进行制作和改进,感受古人对时间的测量越来越精确的追求。
二、设计理念本课届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下册《太阳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太阳钟》一课。
本课主要学习古代人类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作日晷的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日晷的制作原理,认识日晷的各种部件及其作用,并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晷的制作原理,认识日晷的各种部件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日晷的制作原理,日晷的各种部件及其作用。
难点:日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日晷模型、制作日晷的材料。
学具:制作日晷的材料、尺子、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日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日晷?日晷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介绍日晷的制作原理,讲解日晷的各种部件及其作用。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
4. 作品展示:各组展示制作完成的日晷,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日晷的部件及作用1. 晷面:用来显示时间的部分。
2. 晷针:用来指示时间的部分。
3. 底座:用来支撑晷面和晷针的部分。
4. 晷码:用来调整晷针位置,以便准确显示时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日晷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日晷的制作原理,认识了日晷的各种部件及其作用。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了日晷的制作。
通过这次课程,学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人类如何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作日晷,以及日晷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探索现代计时工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1. 日晷的制作原理:日晷是古代人类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作的一种计时工具。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太阳钟课件最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太阳钟”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古代的日晷和现代的太阳钟,探索太阳与时间的关系,掌握利用太阳来确定大致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日晷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理解太阳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太阳钟来确定大致时间,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家聪明才智的敬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日晷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太阳钟的应用。
难点:如何利用太阳钟来确定大致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钟模型、日晷模型、课件、投影仪。
学具:学生用纸板制作的简易日晷、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日晷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是什么东西?它是用来干什么的?”邀请学生分享对日晷的了解,简要介绍日晷的历史。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日晷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介绍太阳钟的现代应用,如太阳能电池板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简易日晷,观察日晷的影子变化,记录数据。
根据记录的数据,讨论如何确定大致时间。
强调利用太阳钟确定时间的方法。
5. 互动问答(5分钟)学生提出关于太阳钟的疑问,教师解答。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的定义、构造、工作原理。
2. 太阳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太阳钟确定大致时间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思考它们是如何利用太阳来确定时间的。
2. 答案:如树木的影子、太阳能热水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日晷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太阳钟方面的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同时,了解现代太阳钟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太阳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时间的测量》中的《太阳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钟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掌握利用太阳影子判断时间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钟的原理,理解影子与时间的关系。
2. 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能够运用太阳钟判断时间,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影子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太阳钟的原理,利用太阳影子判断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钟模型,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硬纸板,剪刀,针线,铅笔,直尺,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太阳钟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钟有什么特别之处?2.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钟的原理,影子与时间的关系。
演示如何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太阳钟判断时间?4. 制作太阳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制作太阳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评价与反思学生展示制作的太阳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原理影子与时间的关系2. 制作太阳钟材料准备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钟,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太阳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记录太阳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钟的制作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
但在理解影子与时间的关系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下节课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日晷,探讨其原理和太阳钟的联系。
鼓励学生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太阳钟,提高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太阳钟原理的理解;2. 制作太阳钟的步骤和技巧;3. 学生在理解影子与时间关系时的困惑;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
一、太阳钟原理的理解1. 太阳的位置变化: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是太阳钟判断时间的依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太阳钟课件最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太阳钟”章节,详细内容如下:1. 了解太阳钟的原理及其在古代的应用;2. 学习如何制作简易太阳钟;3. 探究太阳钟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钟的制作原理和步骤,了解太阳钟在古代的作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太阳钟的制作原理和步骤;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钟模型、投影仪、教学课件;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钟模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工作的?”2. 新课导入:讲解太阳钟的原理,介绍其在古代的应用。
3. 制作太阳钟: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简易太阳钟,并解释每个步骤的作用。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太阳钟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展示:展示学生制作的太阳钟,并进行评价。
6.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太阳钟判断时间,并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原理2. 制作步骤1)画圆2)剪下圆纸3)剪下指针4)固定指针5)调整指针3. 利用太阳钟判断时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太阳钟,并记录一天内太阳钟显示的时间,与实际时间进行对比。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记录太阳钟显示的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钟的制作原理和步骤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实践操作中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其他天文仪器,如日晷、水运仪象等,激发学生对古代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太阳钟的制作原理;2. 太阳钟的制作步骤;3.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4. 学生观察能力培养;5. 课后作业设计与实际观察。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太阳钟》精品课件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中《太阳钟》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将围绕太阳钟历史、原理及其在现代应用,特别是对太阳如何影响时间以及古代如何利用太阳来确定时间知识进行剖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太阳钟工作原理,掌握利用太阳影子来测量时间基本方法,并能够认识到太阳钟在古代社会中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影子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这一规律应用于时间测量。
重点是掌握太阳钟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一个模拟太阳钟教具,以便直观展示影子随时间变化。
学生则需要准备一个简单计时工具,如手表,以及用于制作简易太阳钟物品,如木棍、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讲述一个关于古代人如何使用太阳钟故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描述古埃及人如何通过观察太阳位置来划分一天时间,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太阳位置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2. 例题讲解:展示太阳钟图片,解释影子形成原理。
通过互动提问,解释正午时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短原因。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简易太阳钟,并记录不同时间木棍影子长度。
根据影子长度变化,让学生推测并讨论时间变化。
4. 知识应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自然光和影子来确定一天中大致时间。
让学生思考在无现代计时工具情况下,太阳钟如何帮助人们规律生活。
六、板书设计板书中心将是一个大型太阳钟示意图,旁边标注影子长度与时间关系。
另一边列出关键概念,如“太阳高度角”、“影子长度”和“时间测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制作一个家庭版太阳钟,记录一天中影子长度变化,并绘制出时间与影子长度关系图表。
解释为什在一天中,影子长度会发生变化。
2. 答案提示:影子长度变化是因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即太阳高度角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学生对太阳钟原理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