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5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执教者:黄厚江点评者:褚树荣教学理念: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教学目标解释: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
作为一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迫切。
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
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师:上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
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
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决,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一种读书方法: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
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及教后反思【教学实录】一、教学目的1.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读书、作文时自觉注意语感。
2.了解文章概括与铺陈的写法,体会跳脱、整散、长短、虚字衬垫及富丽夸张的语言特点。
3.了解古诗文的特殊句式。
二、预习要求查字典、正音、试读。
思考:1.读了文章有什么感受?2.想一想这种感受如何获得?3.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哪一句?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都读过杜牧的诗,有一首诗相信大家很熟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有一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首诗都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
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突然像大厦一样地崩塌了,这个帝国就是——秦。
千百年来,关于秦王朝这个大厦倒下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在为它总结经验教训。
唐代有位诗人就说了:“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就总结出秦代灭亡的一个原因——焚书坑儒。
当然还有很多后人写了很多的文章,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所以到底怎么样看待这两千年前发生的事情,一直是我们讨论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那就是《阿房宫赋》。
之前也已经让大家都预习过了,接下来老师来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认真听。
教师范读。
教师提问:请用两个字来概括,你听完之后对文章的感受。
生1:震撼。
生2:惊艳。
生3:磅礴。
师:其实,老师在读完之后,心里的感受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惊悚”。
不但吃惊还很害怕。
一会儿大家一起看这篇文章,看看惊悚在什么地方。
教师提问:读课文的时候对哪句话最欣赏最有感觉,为什么?生1: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不仅自己有感悟而且警戒了后人。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阿房宫赋》教学实录《阿房宫赋》教学实录1点击浏览该文件《阿房宫赋》教学实录2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如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上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阿房宫赋》的前三个自然节,这堂课我们接着欣赏第四节。
版书:阿房宫赋杜牧师:在欣赏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和复习的情况。
(幻灯片展示)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组字当中,有关字的意义。
我们先看第一组:六王毕,四海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师:找一名同学回答一下。
生1:“六王毕,四海一”其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
师:实际这属于什么用法?生1:数词的动用。
第二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其是的“一”是每一个的意思。
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一”是什么意思?生1:一把火。
师:一把火,数量词。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是什么意思?生1:“整个”的意思。
师:好,请坐。
下面,看第二组“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吾何爱一牛也师:请同学回答一下。
生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其中的“爱”是“爱护”的意思。
师:“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其中的“爱”是什么意思?生2:爱惜,珍惜。
师:“吾何爱一牛也”其中的“爱”的意思?生2:吝惜。
师:好,请坐。
下面这几个“族”谁能回答一下?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族庖月更刀士大夫之族生3:第一个“族”是“灭族”的意思。
师:灭族,使族灭。
第二个呢?生4:第二个“族”的意思是“使杀尽”的意思。
师:第三,族庖月更刀,这仆“族”呢?生4:“一般地”的意思。
师: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什么意思?生4:是“类”意思。
师:看来啊,大家还是做了预习的。
通过上堂课的欣赏啊,大家对“赋”已经有所了解,“赋”在汉代啊,是盛行一时的文体。
这种文体,它的内容,大多成了阿谀奉承,它的语言佶屈聱牙,犹如饭里夹沙,令人难以下咽。
六朝人也写赋,但是呢,他们工于骈偶,走向极端,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5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
(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
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
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
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生沉默、思考)生1:分三个层次。
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
(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
..师:秦为什么灭亡?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
〔板书:(秦)奢侈亡国〕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2008年04月13日星期日下午09:05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
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它可堪称是“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在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的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解题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5篇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_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二)指导学生自读.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重点词语:〝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疑难语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解答: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②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简答后,教师点拨.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先提示两点: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②所用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具体用韵情况如下:第1段:〝毕.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押韵;〝营.英〞押韵;〝年.山.间〞押韵;〝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解答:教师的点拨应和朗读结合起来.先点明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舍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第三.四课时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关于思想内容.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小资料〗(一)重点内容图解.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二)文体介绍.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就是一篇文赋.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竹亦青《〈〉的生命力》(三)名家评析.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耍为它拍手叫好.——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四)译文.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执教者:铁皮鼓铁皮鼓:我先请同学把课文读一遍,一共四段,我叫三个同学,余鑫,你读第一段。
(余鑫读得极快,声音很大,但是流畅,无错别字)铁皮鼓:有没有读错的音?学生:太快了,没听清。
铁皮鼓:呵呵,我听清了,没错别字,虽然读得未免太快,但是看得出他反复读过,熟极而流,不错。
付锐,读第二段。
(付锐读,有几个错别字,但是每一处立刻被大多数学生大声地纠正了)铁皮鼓:声音宏亮,读错的音也已经被大家纠正了,我不再重复。
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一句话很容易读错,但是付锐读对了,大家再读一读第一句。
学生:妃嫔媵嫱。
铁皮鼓:不错。
金薇读第三四段。
(金薇很流利地读完)铁皮鼓:很好!我看到大家预习得很充分,感到很振奋!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按要求在本周内将这篇文章背下来。
现在大家齐读一遍,放出声音,读出气势。
(学生大声地读全文)铁皮鼓:很好。
我现在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先说说第二段以前有哪些地方不懂。
苏畅:“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是什么意思?铁皮鼓:哪一个同学发表一下意见?(黄源已经迫不及待地发言)黄源,站起来说。
黄源:我想它是说阿房宫太大了。
(其他同学马上表示反对)铁皮鼓:哦,这是一种说法。
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学不等举手已经说了,黄源明白过来,赶快重新补充)黄源:哦,它是和上文照应的。
上文说“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铁皮鼓:好像还有--黄源: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铁皮鼓:这句话怎讲?(黄源埋头翻书)金薇:就是说宫女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充满了暖意。
铁皮鼓: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李运:比喻。
李文思:通感。
(大家纷纷点头同意)铁皮鼓:对,这是通感,我们在《荷塘月色》中学过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宫女们用甜美的嗓音唱歌,歌声软软的,让人感到一种温暖,仿佛春光明媚。
那么下句呢?“舞殿冷袖”,“舞殿”与“歌台”相同,是舞于殿的意思,在殿上跳舞,但是怎么会冷袖呢?杨晓梅:(坐在座位上大声说)因为袖子扇起了风。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6篇课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研读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老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一、学情了解师:现在我们上课啊,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上一次请一位同学将课文发给大家了。
预习没有?生:(齐声)预习了。
师:预习了,好。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同学有关课文情况。
(走近一名同学)这位同学你来说说,这篇课文你预习了的印象或感受如何?生:……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生:……师:(示意坐下,再换一名学生)啊,你说说看。
生:第一段写阿房宫的……师:我是问预习了这篇文言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你以前学文言文有什么感受?生:以前学过的,初中文言文啊。
师:以前学过的?……就是你对这篇课文的感受。
就是这一篇课文你是在哪儿学过的?生:……难。
师:哦,我所问的是,学这样的课文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蛮难懂的。
师:比如说……,你举个例子。
生:……师:好。
你坐下。
我再请一位同学。
(又走近一名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我感到了阿房宫的气势和辉煌,壮观,还有秦朝宫廷的奢侈。
师:比如说,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生:(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师:你认为这些都是写什么?是不是都是写壮观呢?应该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覆压三百余里,我们一般有没有见过那么大面积的房子?生:没有。
师:还有,骊山北构而西折,他们的房屋是以什么走向来建造的?生:骊山。
师:骊山是座山,是吧。
这座山像一匹马。
一直通过山体走向咸阳。
骊山,在渭河平原的南边,再往南边,就是秦岭,然后跨过渭河往西北,到咸阳。
这个,所盖的房子跨度很大,在今天也很罕见。
……还有没有例子?生:……师:还是有多少说多少。
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师:这是反映什么?生:奢侈。
师:反映奢糜,是不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就是把什么当着什么,当什么比着什么?生:把宝鼎当着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看成铁块,把珍珠看成石子。
师: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这些东西现在太多,也就是不值钱了。
《阿房宫赋》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阿房宫赋》教案7篇一个好的教案能够通过设计吸引人的教学活动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够确保教师不会遗漏重要内容,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阿房宫赋》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3.整体感知,把握作者观点【任务一】走进课文,疏通文意一、阅读积累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二、解题阿(ē)房(páng)宫,秦宫殿名,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到秦亡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
三、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注重铺陈,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赋的发展:骚赋——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及后世模仿之作。
汉赋——汉代流行的大赋。
骈赋——孕育于汉魏之际,流行于两晋南北朝的汉赋变体。
律赋——唐代产生的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其形式一直沿袭至清末。
文赋——在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押韵自由,贯穿散文的气息。
四、读准字音缦màn回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辘辘lù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 锱zī铢zhū在庾yǔ之粟sù粒呕ōu哑yā 囷囷qūn不霁jì何虹焚椒jiāo兰杳yǎo不知剽piāo掠迤yǐ逦lǐ 架梁之椽chuán横槛jiàn 参cēn差cī 鬟huán五、重点词实词:爱、取、缦、固、使、举、幸、族、庾、可怜、收藏、钩心斗角虚词:之、焉、而六、记忆锦囊1.一词多义:(1)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2)六王毕,四海一.统一(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4)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5)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2.注意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通达(2)函谷举.被攻占【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一、杜牧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一)师:有人这样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一句是?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师:对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幺,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般说,以历史作题材,都不是单纯怀古,而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本文也不例外。
《阿房宫赋》表面上是写秦始皇的事,而实际上另有讽托(幻灯片演示)。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牧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秦始皇的失败来讽劝唐敬宗的。
师:学习文章,尤其是古代诗文,我们应该做到知人论世,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杜牧。
(幻灯片演示):杜牧(8D3一852 ),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 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官至中书舍人,《阿房宫赋》作于杜牧23岁时,杜牧文诗赋俱佳,诗歌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师:阿房宫赋,有没有同学说,老师我想读作阿房fang宫赋的?我想告诉大家,阿房宫,是古音,现在这两种读音都可以。
(幻灯片演示):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官”。
师:赋,这种文体虽然我们以前学过,但是赋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还是值得我们反复学习的。
(幻灯片演示):“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
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文学色彩更浓一些。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鉴赏课」生( 部分) :夸张。
师:对,夸张。
夸张的效果怎么样?生( 部分) :真实。
师:( 板书:夸张———不过度) 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生( 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
议论的效果怎么样?生( 部分) :形象生动。
( 师板书:议论———不干枯)【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
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 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所谓“议论———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请看屏幕:( 投影)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师:上课(师生问好),刚刚上课前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在语文课代表的带领下齐声朗读了全文,说明大家学习习惯很好。
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学习文言文?生1:(课代表)我觉得应该首先理解文意,然后疏通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最后揣摩作者的感情。
师:很好!那你们预习后,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思考)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b5E2RGbCAP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今义是环境师:是吗?生2:老师,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气象,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生2:天气、时候吧,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
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宫大,气候不同,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你们觉得呢?p1EanqFDPw 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师:理由是什么?生4:其实很简单,大家看,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覆压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极言阿房宫之大,下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所说宫女之多。
DXDiTa9E3d师:说的太好了!所以,“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
由此可见,“王子皇孙”都是指生:宫女(生齐答)。
师:《阿房宫赋》这篇文章黄老师读了几十年,读着读着,就把这篇文章读短了,请看屏幕:阿房之宫,其形可谓_________矣,其制可谓_________矣,宫中之女可谓_________矣,宫中之宝可谓_________矣,其费可谓_________矣,其奢可谓_________矣。
其亡亦可谓_________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_________矣。
RTCrpUDGiT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一个字!生:(默读课文、沉思)师:想好的请举手。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
(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
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
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
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生沉默、思考)生1:分三个层次。
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
(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
..师:秦为什么灭亡?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
〔板书:(秦)奢侈亡国〕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
(板书:(唐)勿蹈覆辙)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
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
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
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
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
教法合理,推进顺畅。
“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
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
《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
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
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为什么?(生读书、思考3 分钟)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
它好在哪儿?生1:简洁。
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
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
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
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
“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
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生沉默)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
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生5:有。
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好在哪儿?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好在哪儿?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
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
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
”好在哪儿?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
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
用笔真是精彩!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生1:简练。
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
“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
“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
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
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
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生(部分):夸张。
师:对,夸张。
夸张的效果怎么样?生(部分):真实。
师:(板书:夸张———不过度)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生(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
议论的效果怎么样?生(部分):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不干枯)【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
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所谓“议论———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请看屏幕:(投影)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