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鸦片战争》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1课。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的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给后世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课标要求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与签订《南京条约》三个子目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遵照了鸦片战争的开端、经过和结果的完整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时序和逻辑性。
(三)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五大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在讲授课程的时候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鸦片战争。
2.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在清朝的时间背景下和鸦片战争发生的地理位置中对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存在的器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培养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和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掌握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历史解释简述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南京条约》的签订等基本史实;了解《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订。
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理性分析能力和客观评判的态度。
5.家国情怀感受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时反抗的斗争精神、林则徐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直面中国曾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使学生对于振兴中华的原因和概念更加透彻,培养学生爱国、努力奋斗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主要讲述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2课,该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及其后续事件的基本史实,扩大历史知识面,提升历史素养。
同时,本课强调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的复杂性,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中国在战争中的不利因素,概述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其后果。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因素。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尊重历史、敬重先辈、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历程。
运用学习历史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读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去因、经过和结果,并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探究其深层次的因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原因的两个方面,即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启发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的经验与启示,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等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全面了解该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而帮助学生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
2.举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刻体验中国面对的困境和问题,尤其是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
3.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讨论,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事件,并总结出其中重要的智慧、思想和启示。
五、课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影片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展示鸦片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该事件的主要情况。
《鸦片战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鸦片战争》。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当时的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被迫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为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课奠定了知识基础,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是全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内容。
学习兴趣较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具备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能力。
但是正确分析历史的能力不足。
因此,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屏幕所示: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和史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教学难点是: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针对重难点内容,我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和讲授法结合的方法进行突破。
五、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我引导学生按照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部分内容,在教法方面,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等。
利用视频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学习难度较低的知识内容。
我会展示本课自学部分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分析归纳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鸦片战争”,该单元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背景,讲述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描述,揭示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本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本节课的主题是《鸦片战争》,教材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首先,教材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即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
其次,教材详细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包括林则徐禁烟、虎门销烟等重要事件。
最后,教材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结果,即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细节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使学生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本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兴趣。
《鸦片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
2.教学目标和要求(1) 知识目标: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战争发生、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及识图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德育目标: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对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依据(1)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 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2)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也结合启发式,比较法等。
2.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3.分析学生:由于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战前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步骤(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堂练习---提出研究性课题四、说教学设计本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在讲具体内容之前,老师应讲明两点:(1)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畴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让学生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2)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相较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况更为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更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话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鸦片战争》说课稿下面是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欢迎阅读!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鸦片战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
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以及结果,共二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的走私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第二目介绍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二、说目标:v1w知识目标:19世纪中英贸易情况,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
v2)情感目标:通过观看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及造成危害的视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鸦片战争》说课稿的状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历史背景。
学生将会了解到,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为什么会成为英国入侵的目标。
第二部分:二、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战争过程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详细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学生将会了解到鸦片贸易的危害以及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第三部分:三、战后的影响和启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学生将会了解到中国在战后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三)课堂练在课堂练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提出研究性课题在课程结束之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历史,或者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主要讲述了中英两国历史发展状况以及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中英两国的强弱。
同时,教师还介绍了西方国家奉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必然性,指出战争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讲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时,教师先指出英国先后用了三块“敲门砖”,其中走私鸦片是贩毒和掠夺的行为。
教师通过历史视频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了鸦片的危害,并结合现实情况,深刻揭露了毒品的危害。
同时,教师强调鸦片走私对中华民族是一场灾难,必须严禁鸦片。
在介绍XXX的禁烟运动时,教师让学生看电影片,强调虎门销烟的重要性。
教师肯定了XXX是民族英雄,但也指出他是封建官员,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
教师引用XXX同志的话,高度概括了禁毒的功绩。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顺序讲解了三个阶段。
教师强调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并简单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经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历史课程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内容是鸦片战争。
本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背景知识、引子、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战后的变化、历史启示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对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教学目标1.认识鸦片战争的背景知识,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2.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与结果,了解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3.明确并评估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深度挖掘历史启示;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出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事件,介绍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产生对鸦片战争进行深入探讨的思考。
2.理解鸦片战争背景知识介绍鸦片战争背景知识,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对中国进行贸易的情况以及中国的对外关系等。
让学生对中国当时的情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3.探索鸦片战争的起因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探讨鸦片战争产生的各种原因,如鸦片贸易的影响、英国对中国的行为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等。
重点让学生了解英国如何使用鸦片作为贸易工具,如何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4.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与结果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具体的过程,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这场战争为何会取得如此结果和影响,进而认识到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和教训。
5.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教训,如中国经济政策的改变、西方带来的文化、法律和政治传统,以及中国对西方的态度。
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估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
6.总结历史启示让学生总结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历史启示,如进行对外贸易要有正确的政策,要增进国民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要对外事务保持高度敏感,对民族文化要有自信等。
7.结语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对学生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刘昱,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首先第一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在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我从三个维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4、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以及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战争爆发的经过以及签订条约的内容,并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要远离毒品的法制观念,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我定为: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点:《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
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知识。
(4)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冲破难点,教学程序我设计如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以及战争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通过对以上环节的分析,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探究和小结三部分内容。
1、导入:(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上课前5分钟是学生集中精力阶段,如果五分钟内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那么本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因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前在屏幕上展示两幅鲜艳欲滴的罂粟花,引出鸦片战争与罂粟花妖娆外表下包裹着的罪恶有关,正是因为它而引发了一场战争。
与此同时,展示一张与中英有关的《世界地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相距如此遥远的中英两国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引发学生观察,思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各式什么样,从而导入新课,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奏。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借助ppt给学生提供图片,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
同时过渡到下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
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讨论原因要客观分析中英两国实力对比。
讲班级分成两组讨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优势有哪些?劣势有哪些?英国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就从社会性质、矛盾等多方面思考具体变化。
这里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以入手,所以我们又将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为三个小问题:1、这里“维护商业”到底指维护什么?2、这里的商业贸易是正当贸易吗?3、西方学者声称这是“维护商业”的战争,起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对这三个小问题的点播,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上这道题目就是在说鸦片战争的性质,让学生透过对这道题目的了解,从而明白,鸦片战争是西方为非法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发动的侵略战争。
3、小结:用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课后习题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
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