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划分
- 格式:xls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政区划(七⼤区) 简介 ⾏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政管理⽽分级划分的区域。
因此,⾏政区划亦称⾏政区域。
全国共有34个省级⾏政区,⽬前,全国共划分为23个省、5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政区。
23个省:河北省、⼭西省、吉林省、辽宁省、⿊龙江省、陕西省、⽢肃省、青海省、⼭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5个⾃治区:内蒙古⾃治区、新疆维吾尔⾃治区、宁夏回族⾃治区、⼴西壮族⾃治区、西藏⾃治区。
2个特别⾏政区:⾹港特别⾏政区、澳门特别⾏政区。
⾄2010年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政区[1](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治区、2个特别⾏政区),333个地级⾏政区划单位(其中: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治州、3个盟),2856个县级⾏政区划单位(其中:853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1461个县、117⾃治县、49个旗、3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40906个乡级⾏政区划单位(其中:2个区公所、6923个街道、19410个镇、13379个乡、1095个民族乡、96个苏⽊、1个民族苏⽊)。
七⼤区 现在很多情况下,经常沿⽤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区的地理分布的说法, 具体如下: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西、内蒙)、 华东(上海、⼭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 华中(湖北、湖南、河南)、 华南(⼴东、⼴西、海南)、 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西北(陕西、⽢肃、宁夏、青海、新疆)、 东北(⿊龙江、吉林、辽宁)。
(省以下⾏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港澳台) 。
我国行政体系五级划分
中国行政体系五级划分是指按照行政区划的不同层次,将中国领土划分为五个不同的行政级别。
这五个级别分别是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和村级行政区。
1. 省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体系的最高级别,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省级行政区下面是地级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包括地区、盟、自治州和市。
地级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需要国务院审批。
地级行政区下面是县级行政区。
3. 县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和市辖区。
县级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也需要国务院审批。
县级行政区下面是乡级行政区。
4. 乡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包括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和民族苏木。
乡级行政区的变更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乡级行政区下面是村级行政区。
5. 村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包括行政村和社区。
村级行政区的变更需要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中国行政体系五级划分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区划管理条例》。
该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
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需要国务院审批。
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也需要国务院审批。
中国地理行政区划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是根据国家的行政管理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
这些行政区域根据面积、人口、地理特点等因素进行划分,以便于国家对各个地方的管理和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一、国家级行政区划国家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地理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
中国国家级行政区划包括了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
这些行政区划分别是:1. 省: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青海。
2. 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
这些国家级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行政中心和行政机构,负责督促和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
二、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地理行政区划的第二级。
除了国家级行政区划之外,中国还划分为了333个地级行政区。
这些省级行政区划包括了22个省(省份)、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
1. 省(省份):除了直辖市之外,中国其他的行政区域被归类为省。
2. 自治区:中国的自治区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享有特殊自治权的行政区域。
这些自治区有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 特别行政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指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这两个地区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包括了独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
4. 直辖市:直辖市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域,比其他省级行政区划的地位更高。
中国的直辖市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
三、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地理行政区划的第三级,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目前有2850个县级行政区划。
县级行政区划一般称为县,但也有少数行政区划称为市、区等。
县级行政区划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国家政策、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事务。
行政区划标准行政区划标准是国家对于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种标准规范,用于统一各级行政区域的划分,方便行政管理和统计。
行政区划标准通常由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以下是行政区划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行政区划的层次划分:通常将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四个层次。
国家级为最高层次,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省级为次高层次,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地级为第三层次,包括地级市、自治州等;县级为最低层次,包括县、市辖区等。
2.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行政区划的划分应符合以下原则:地理上的邻近性原则,即行政区划应考虑地理条件,使得行政区域相互邻接;行政上的连续性原则,即行政区划应保持行政区域的连续性,不产生隔离区域;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相适应原则,即行政区划应根据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保持平衡;民族地区自治原则,即对于民族地区,应尊重其自治权力,保障其民族特色。
3.行政区划的命名原则:行政区划的命名应简明、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
命名上可采用地名、人物名、历史名等,同时应避免重名和混淆。
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可以保留其原有名称,对于新设的城市,应考虑地方特色或历史背景进行命名。
4.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则:行政区划的调整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包括新增、撤销、划归等。
调整时应考虑区域的可行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情况等因素,保证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更加合理、科学。
5.行政区划的管辖职责:行政区划的划分还涉及行政管理和管辖职责的划分。
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明确各级行政区域的职责划分和权限范围,保证行政管理的高效和规范。
行政区划标准对于国家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行政区划的合理划分和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行政区划标准也为统计部门提供了便利,方便数据的收集和比较分析。
中国大行政区划分一般情况下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港澳台;区域名称为:东北: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华北:北京(京)、天津(津)、河北(冀)、山西(晋)、内蒙古(蒙);西北:陕西(陕)、甘肃(甘)、宁夏(宁)、青海(青)、新疆(新);华东:上海(沪)、江苏(苏)、浙江(淅)、安徽(皖)、山东(鲁)、江西(赣)、福建(闽);华南:湖北(鄂)、湖南(湘)、河南(豫)、广东(粤)、广西(桂)、海南(琼);西南:重庆(渝)、四川(川)、云南(滇)、贵州(黔)、西藏(藏);另有:香港(港)、澳门(澳)和台湾(台)。
另外也可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港澳台;01、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都列入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的中心是华北平原。
02、东北地区现在指由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构成的区域,简称“中国东北”或“东北”。
东北地区现时既是中国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
03、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
行政上的“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国有时也把台湾省列入华东地区。
04、华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
华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其中江西省也属于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常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现时属于中国经济地理上第二阶梯的中部经济区。
05、广义的华南即“中国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岭-淮河线以南中国的广大区域。
狭义的华南则特指“岭南”,指“五岭以南”,这一“华南”的概念包括现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州县。
狭义的“华南”通常只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以及香港、澳门两特区。
06、西南地区习惯称为“大西南”,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
行政区划简册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背景行政区划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单位,以便于管理和治理。
行政区划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例如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
行政区划是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2.1 国家级行政区划中国是一个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国家。
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这些行政区划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2.2 省级行政区划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是一级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的代表。
各省级行政区划在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方面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负责其辖区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务。
2.3 地市级行政区划在省级行政区划下面,是地市级行政区划。
地市级行政区划包括地级市和自治州,是省级行政区划的下一级。
地市级行政区划是省级行政区划的实施机构,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地市级行政区划还可以设立县级行政区划,如县、区、市辖区等。
2.4 乡镇级行政区划在地市级行政区划下面,是乡镇级行政区划。
乡镇级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的最底层,包括乡和镇。
乡镇级行政区划主要负责乡村和城镇的基层管理工作,如土地管理、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
三、行政区划的重要性3.1 统一政权的基础行政区划是统一政权的基础,通过将领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单位,可以有效管理和治理国家。
行政区划有助于调整资源分配、加强对基层管理的监督和指导,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2 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行政区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不同行政区域的管理和发展规划,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和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防止地方利益的脱离与冲突行政区划可以防止地方利益的脱离和冲突,保证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中国行政区划划分中国行政区划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行政单位)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县级行政单位)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乡级行政单位)至2017年04月14日,全国共有(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港澳台):省级行政单位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34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地位与省相同,但是管辖区域与地级市相同,管辖区、县、自治县等。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市级行政单位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334个(293个地级市、8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地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那曲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
自治州下辖县、自治县和市(县级市)。
盟,等同于地区、专区。
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兴安盟。
县级行政单位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2877个(980个市辖区、366个县级市、1360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市辖区是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地级市下设的行政区,属于县级行政区。
特区:六枝特区(贵州省六盘水市)林区: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乡级行政单位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40444个(2个区公所(县辖区)、7566个街道、20117个镇、11626个乡、1034个民族乡、98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区公所: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南山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泽普县奎依巴格区村级行政单位五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662238个按照行政区划代码用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西北六大区分布,具体如下: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台湾)、中南(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
中国几大行政区域怎么划分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域按照行政区划法的规定,再细分为市、县、自治县和县级市等下一级行政单位。
根据行政区划法的规定,中国的五大自治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此外,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而特别行政区则是香港和澳门。
这些行政区划的划分是依据国家政策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等因素综合考虑而来的。
中国23个省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以及省级行政区域。
我国行政区划分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行政区划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区划也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行政区划一般分为五级权力分级管理: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级政府,从大到小依次是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自治州、地区)、县、乡(镇)、村。
根据总人口数量,中国分为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299个市(自治州、地区),2,862个县(市、区),35,837个乡(镇),599,346个村。
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一是以法定范围、辖区确定,把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划组合而成的统一行政单位。
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是古代的州县制度,又称“九孔制”或“九孔治”,有的州县的辖区面积较大,有的则较小。
二是实行历史继承原则,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实施着对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发展了历史继承原则,将古代行政区划体系保留到今天。
三是加强政治中心的集权化,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也被实行,由此带动了行政区划的整顿和调整,使行政区划制度更趋规范有序。
四是完善行政区划与政策落实的联系,今天的行政区划制度有助于加强实施政府政策的有效性,而政策又对行政区划制度发挥着重要
作用。
五是不断更新和完善行政区划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乡镇合并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旨在减少冗余的行政机构,实现行政责任的有效分担。
以上就是我国行政区划分的简要介绍,它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政府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行政区划制度,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行政区划是什么意思
1、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
如省、市、县、乡(镇)等,同时要对行政界线进行依法勘定和管理。
主要政策法规有:《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级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
三级县级行政区,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
四级乡级行政区,包括街道、镇、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县辖区。
全地区参照表
注:一、由于在《标准互联规范V1.0》的行政区划采用的是旧版,现在(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12年10月31日))
http://www.stats. /tjbz/xzqhd m/,将标准互联规范中的行政区划进行如下修改,使其与国家统计局网站一致:
1.按照最新的标准,“襄樊市”改为“襄阳市”,地区码“420600”不变。
2.按照最新的标准,“铜仁地区”地区码“522200”,改为“铜仁市”地区码“520600”
3.按照最新的标准,“毕节地区”地区码“522400二、对国家统计局中“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的处理:1.河南省的省直管县济源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2.湖北省的省直管县仙桃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3.湖北省的省直管县潜江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4.湖北省的省直管县天门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5.湖北省的省直管县神农架林区:数据归到“十堰”报送。
6.海南省的所有省直管县:数据归到海口去报送。
7.海南省的三沙市:数据归到海口去报送。
8.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石河子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9.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阿拉尔市:归到“阿克苏地区”报送。
10.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图木舒克市:归到“喀什地区”报送。
11.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五家渠市:归到“乌鲁木齐市”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