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2
练习一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móng( )胧huàn( )想xuān( )腾pān( )上痴.想( ) 隐秘.( ) 诱惑.( ) 瞬.间( )2.选词填空。
(1)我常( )在窗口痴想。
(依伏)(2)是用信念( )的海。
(聚结凝成)(3)一颗从小( )的种子。
(飘来飞来)(4)一次次( )了我枯干的心灵。
(漫湿浸湿)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表达作用。
(1)——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天啊,我竟.没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很多,请欣赏下列名句。
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则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2)有的人终生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追求满足。
(莎士比亚)(3)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纪伯伦)(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写部分不得超过10个字。
事业说,人生就是工程建筑中的一块砖。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劳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困难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挫折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6.攀上山顶后,诗人发现海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见到这样的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练习题新人教版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悔.(huǐ) 宽恕.(shù) 脸颊.(jiá) 并蒂.(tí)B.憔悴.(cuì) 分歧.(qí) 拆.散(chāi) 瘫.痪(tān)C.嫩.芽(nèn) 徘徊.(huí) 怦.怦(pēnɡ) 树杈.(chà)D.菡萏.(dān) 匿.笑(nì) 攥.着(zuàn) 覆.盖(fù)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3分)( )A.吐蕾诀别伤疤无可挽回B.花瑞时辰沐浴絮絮叨叨C.伶仃褪色笑柄迷迷糊糊D.惊惶裁缝繁密水波鳞鳞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班主任善于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B.他们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C.参观完浦西园区的信息通信馆后,她喜出望外....地宣布:我终于看完了所有的场馆!D.小孩子遇事要和父母商量,不要自作主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九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B、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C、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D、今年将举行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B.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集《我与地坛》。
C.《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D.《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6、古诗默写(1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一课一练七年级上册语文样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样书作文:一课一练七年级上册语文样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文和习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为大家介绍一课一练七年级上册语文样书。
第一单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杜甫的生平和他对人生态度的表达。
在习题部分,课本设置了阅读理解、填词、作文等多个题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杜甫的诗句。
第二单元:水调歌头这一单元以《水调歌头》为中心,通过学习宋代词人苏轼的这首词,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习题部分包含了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填词、作文等练习,旨在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鹬蚌相争这一单元的重点是通过民间故事《鹬蚌相争》引出关于团结合作和智慧的思考。
习题部分涵盖了阅读理解、辨析字词、改错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诗的声韵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韵律和韵脚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
习题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格律和韵脚,并通过填词和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春暖花开这一单元以带有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为主题,通过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习题部分涵盖了细读佳句、写作练习等多个题型,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运用能力。
第六单元:故乡的石板路这一单元以回忆故乡与家人的生活为主题,通过《故乡的石板路》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亲情的重要性。
习题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特点和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并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七单元:当代诗选这一单元选取了当代诗人的作品,使学生对当代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习题部分涵盖了对诗歌的理解、写作练习等题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当代诗歌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陈太丘与友期南北朝:刘义庆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提升练习:一、注音:尊君在不:不()二、解释加粗的词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三、翻译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答案第一课词的意义辨析练习一1.选2.树3.看4.歌5.说6.很7.看8.写9.小10.有1.不是2.没有3.是4.是5.没有6.不是7.是第二课句子成分分析练习一1.儿童 / 高丽 / 太极拳 / 学习2.看3.香港 / 香港印象 / 名胜古迹1.四个 / 老太太 / 在公园 / 打乒乓球 / 非常快乐。
2.那个 / 我们学校 / 很大 / 有 / 很多 / 花坛。
3.你 / 能 / 跳舞 / 吗?4.妈妈 / 需要 / 买 / 三斤 / 茄子。
5.小猫 / 喜欢 / 在树上 / 爬 / 玩。
第三课单词意义理解练习一1.计划2.课程3.习俗4.报纸5.目录7.优点8.确定练习二1.肥胖的 / 瘦的 / 结实的 / 强壮的2.急忙的 / 平静的 / 激动的 / 细心的3.喜剧的 / 悲剧的 / 动作的 / 爱情的4.执拗的 / 害怕的 / 丢脸的 / 粗心的5.古老的 / 新的 / 高的 / 矮的第四课词语的适当形式填空练习一1.笔2.岛4.花练习二1.跳2.买3.未来4.看5.积极6.艰苦第五课句子成分及补充练习练习一1.祖国 / 所有2.他们 / 好好 / 工作 / 学习1.来 / 自 / 山西 / 王府2.那 / 过来 / 看看 / 能否3.连飞机 / 有时 / 都 / 迟到第六课词语的辨析与近义词辨析练习一1.浸泡2.胖3.清淡4.祝福5.寥寥6.疲倦7.宝贵1.高兴的 / 欢乐的 / 快乐的 / 幸福的2.贫穷的 / 穷困的 / 贫困的 / 乏味的3.勤奋的 / 努力的 / 劳动的 / 繁忙的4.早的 / 散的 / 旷课的 / 卖的5.落后的 / 得意的 / 幸运的 / 难受的第七课词、短语、句子补全练习一1.天黑了,我爷爷总是起床看星星。
2.爷爷去世后,奶奶总是一个人喝茶。
3.冬天到了,这里总是下雪。
4.姥姥生日了,我总是送她礼物。
5.小红同学总是帮助别人。
1.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总是相信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专项练习第一单元 1 春一、文学常识1.朱自清,字________,江苏扬州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有诗文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春》的体裁是________。
作者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
二、重点字集训 1.生难字酝酿.( ) 黄晕.( ) 2.多音字和⎩⎪⎨⎪⎧和.解( )应和.( )和.牌( )和.稀泥( )和.面( ) 薄⎩⎨⎧薄.饼( )薄.弱( )薄.荷( ) 晕⎩⎨⎧晕.车( )头晕.( )3.形近字⎩⎨⎧歌声liáo亮穷困liáo 倒极目liào望⎩⎨⎧lǒnɡ 罩葱lón ɡ三、重点词句积累1.____________:愉快的样子。
2.____________:明亮滋润。
3.____________: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4.____________:造酒的发酵过程,课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____________:时间赶得上,课文中形容争先恐后的样子。
6.____________: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7.____________: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8.____________: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课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9.________________: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一、文学常识《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现代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满族,北京人。
夏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澹澹()芊芊()磅礴()()黛色()匍匐()()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2)主宰:(3)春华秋实:(4)闲情逸致: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2)火红的太阳()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B.晒C.沐浴D.烘烤(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B.滚动C.劳动D.飘动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答: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
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
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阅读理解逐鹿场】★课内阅读训练营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感梁衡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一、课文导读《语文一课一练》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的重要教材之一,它包含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写作和语言技巧练习。
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练习,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本课一共有10个练习题,每题都结合了课文内容,涵盖了词语理解、词汇积累、语法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练习题进行讲解。
二、重点讲解1.词语理解: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的理解能力。
例如,通过对词义的推断和上下文的理解,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或判断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关系。
2.词汇积累:通过课文中的词语和例句,学生可以进一步积累词汇量,提高词语的使用能力。
同时还可以拓展词义,学习一些新的词义或短语的用法。
3.语法运用: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例如,通过对语法结构的识别和运用,改错、选择重点词语、填空等方式,巩固语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阅读理解: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主题和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提高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5.写作表达:通过课文中的写作训练题,学生可以增强对语言表达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练习不同的写作题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
三、练习方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首先可以浏览一下课文的标题、图画以及小标题等。
然后,可以先阅读全文,了解整个故事的大体情节和主题,并标注一些关键词或主要内容。
2.注重理解阶段: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每一个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可以运用推断、猜测和联想的方法,尝试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3.多做练习题:在课后,可以做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可以按照练习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四、总结通过《语文一课一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紫藤萝瀑布》完全助读轻松预习——积点滴新知一、正字音,辨字形1.读一读,记住加点字的读音宗璞(pú)穗(suì)凑(còu)酒酿(niàng)迸溅(bèngjiàn)挑逗(dòu)伫立(zhù)沉浸(jìn)凝望(níng)笼罩(zhào)伶仃(língdīng)仙露琼浆(qióngjiāng)盘虬卧龙(qiú)2.辨一辨,留心多音字的用法挑(tiǎo)挑逗,挑拨禁(jīn)忍俊不禁,禁受(jìn)紫禁城,禁忌(tiāo)挑剔,挑选3.认一认,注意形近字的区别藤(téng):藤萝腾(téng):腾飞滕(téng):姓滕藤(téng):藤萝腾(téng):腾飞滕(téng):姓滕桨(jiǎng):船桨浆(jiāng):豆浆奖(jiǎng):奖励梢(shāo):树梢稍(shāo):稍微捎(shāo):捎东西二、解词义,析词语1.记一记,理解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伶仃:(1)孤独;没有依靠。
(2)瘦弱。
文中形容紫藤花的稀少。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挑逗:逗引,招惹。
文中是贬词褒用。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文中形容紫藤萝的枝干回旋盘绕,弯弯曲曲。
仙露琼浆:神仙饮用的汁液。
文中形容花托中的液体。
2.辨一辨,注意下列近义词的区别稀落·稀零都是形容词,形容稀少、稀疏、事物出现得少而不密。
“稀零”似乎比“稀落”视觉上显得更少,更零散。
如文中“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写出了花儿变得更加稀少的过程。
三、明常识,知背景1.读一读,走近作者宗璞,1928年生,当代女作家。
练习(A卷)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青冥()(2)碧瓦飞甍()(3)睥睨()(4)窗扉()(5)逾时()(6)倏忽()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然数年恒不一见()(2)相顾惊疑()(3)念近中无此禅院()(4)始悟为山市()(5)连亘六七里()(6)历历在目()(7)黯然缥缈()(8)或凭或立()3、本文很真实地再现了“山市”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其中用了不少表时间的词语,请摘录出来,并说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
二、阅读与感受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用原文句子填空:(1)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
(2)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
3、文中引出“孙公子”有什么作用?4、本文主体部分是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起、发展、高潮、结局,请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意思。
5、请按顺序写出在山市中出现的八种景物。
6、“山市”为何又叫“鬼市”?请你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三、综合与实践文言文有一个特点,有时说话跟现代汉语不一样,如文中“然数年恒不一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般是“然数年恒不见一”,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如:1、见宫殿数十所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3、惟危楼一座4、不一状请把上面的几个句子按照示例变成现在的说法,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
《春》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作者的相关资料,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揣摩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提炼信息.2、赏析语言的同时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写景的方法。
3、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1、揣摩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2、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写景的方法.学习难点结合课文实例理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总结写景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第一课时二、课前自主预习将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写在下面。
请将本课的生字词写在下面(需特别注意的字请特别标记),注意拓展多音字和形似字.三、整体感知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自主完成):1、作者是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请你根据这一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
第一层:()盼春。
第二层:()绘春。
第三层:()颂春。
2、在“绘春”时,文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并用“**图”去概括.四、精读赏析以下内容小组之内合作讨论交流,整理出答案,选出代表准备展示。
1、春草图问题:(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结合具体词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2)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2、春花图(1)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2)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来体现春花的哪些特点?(3)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闹”、“飞”有什么作用?(把“闹”改成“叫”好吗?)五、作业设计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第二课时以下内容小组之内合作讨论交流,整理出答案,选出代表准备展示.一、精读赏析1、春风图(1)提炼关键词,概括出春风的特点。
一、积累应用1.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B.隐秘.(bì) 凝.成(nínɡ)C.诱.惑(xiù) 漫.湿(màn)D.枯.干(ɡū) 一瞬.间(shùn)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幻想凝成诱惑宣腾B.海潮攀登朦胧痴想C.隐秘清澈依然枯干D.漫湿一瞬间飘来深根3.填空(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2)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4.根据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伏在窗口痴想渴望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B.我渴望见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C.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使我一次次失望过。
D.从小飘来的种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5、诗歌文体常识填空: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6、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____,“海”象征____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_______。
二、综合能力训练:1、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6、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一在山的那一边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痴()想2、隐秘()3、诱惑()4、xuān( )腾5、一shùn( )间6、yùn( )含二、为下列各词分别配上两个同义词。
7、诱惑()() 8、喧腾()()9、隐秘()() 10、凝成()()三、填空、简答。
10、这首诗通过写童年时的想往、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启示我们:。
诗中表明主旨的诗句是:11、“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润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中的海潮指的是什么?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13、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这个句子充满哲理。
请你也试着将全诗浓缩成带哲理性的一句话。
四、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汪国真)14、请写出诗中能表现主旨的语句。
16、请写出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选择题。
1、以下带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xū)B、啜泣(zhuì)纳罕(hǎn)嶙峋(lín xún)C、屹立(yì)屡次(lěi)头昏目眩(xuàn)D、萧瑟(sè)头颅(lú)小心翼翼(yì)2、下列词语或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训诫:告诫、教导嶙峋:形容人很瘦B、头昏目眩:眼睛昏乱小心翼翼:翅膀C、啜泣:哭泣纳罕:惊奇、诧异D、迂回:迂腐凝视:长久地望着3、以下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散步》课课练新人教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熬过()分歧()水波粼粼()2.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相信并佩服。
——()(2)忍受,艰苦支持。
——()(3)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4)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____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她_______的父亲。
②、那里有________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______________的鱼塘。
③、我的母亲________高大,_______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_______很胖,_______幼小,自然也轻。
4、哪些语句和细节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哪些语句渗透着“我”对生活的使命感?答案:1、áo qí lín2、信服熬分歧委屈3、①强壮高大②金色水波粼粼③虽然然而虽然毕竟4、略5、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二综合性学习1. 认真观察名为《三代人赶集》的一组漫画,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探究结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年湖北黄冈中考卷)2. 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一组饶有趣味的漫画吸引住了。
祖孙三“带”(1)请你依次简要说明这三幅画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1)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2)时代在前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3)农民的生活观念在日益更新;(4)科技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易错字形的辨析,像“朗润”的“润”字的写法,“窠巢”的“窠”字的正确书写。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课本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例如“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近义词的辨析,如“寂静”与“安静”在语境中的区别。
二、文言文学习。
1. 重点实词虚词。
2. 文言文翻译。
- 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技巧,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 文言文背诵与默写。
三、现代文阅读。
1. 记叙文阅读。
2. 散文阅读。
四、写作。
1. 记叙文写作。
-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运用。
- 如何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如在描写人物高兴时可以通过“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嘴角上扬,蹦蹦跳跳地走着”这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来体现。
2. 散文写作。
-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即素材可以广泛,但主题要集中。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新人教版一、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 (lún) 不亦说.乎 (shuō) B.谥.号 (yì) 人不知而不愠.(.yùn)C.学而不思则罔. (w ǎng)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ǎo)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l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2.选出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不知而不愠. (怨恨,心里不满) 温故而知.新 (理解、领会)B.可以为.师矣 (做) 思而不学则殆. (懈怠)C.学而时.习之时长,常常) 学而时习.之 (温习,复习)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爱) 择其善者而从.之 (听从)3.选择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B.不亦君子..乎?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有朋.自远方来。
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学而不思则罔。
“”通“”,意思是。
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 B.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C.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它比不上学好它)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语录体。
B.《论语》是孔子写的自己的言行的书。
C.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D.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课内巩固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不逾矩。
”7.默写文中画横线处所缺的句子。
8.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论语>六则》中,第一、二、三则主要谈了学习的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谈了学习的问题;第六则主要谈了终身学习问题。
10.请你分别概括第一、二、三则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11.请你从第四、五、六则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世说新语》二则每课一练一、1.下列加点词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华歆. (xīn) 郯.(tán) 期.行(qī) B.王欲舍.(shě) 遂携拯.如初(zhěng) 避.难(bì)C.尊君在不.(bù) 宁可以急相弃邪.(yé) 依附.(.fù) D.友人惭.(.cán) 歆辄.难之(zhé) 优劣.(.li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B.相委.而去(丢下,抛弃) 下车引.之(引路)C.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幸.尚宽(幸而,恰巧) D.王欲舍.所携人(扔掉) 既已纳.其自托(接纳,接受) 3.下列句子省略成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过中(他的朋友)不至 (陈太丘之子)门外戏 B.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家君)日中不至C.(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 D.(华歆)遂携拯如初 (陈太丘)去后(其友)乃至4.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所指代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指陈太丘) 待君.久不至(您,指代陈太丘之友)B.君与家.君.期日中(指陈太丘) 下车引之.(指代元方)C.歆辄难之.(那个人) 既已纳其.自托(他的)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至过中不至. B.去太丘舍去.后贼追至.相委而去.C.此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君待君.久不至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君.与家君期日中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 36 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B.《世说新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C.《期行》中所写的陈太丘,是东汉末年人,曾做过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D.《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晋代文学家。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 7~12 题。
(一)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下列句中加点的称呼语指代的对象不同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尊君..期日中..在不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9.本文通过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二)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0.解释加点词语。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 (2)有一人欲.依附( ) (3)遂.携拯如初(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
《伤仲永》每课一练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忽啼.求之(tí) 邑.(yì) B.日扳.仲永(pān) 环谒.(yè)C.不能称.前时之闻(chēng) 泯.然(m ǐn) D.即.诗书四句(jí) 或以钱币丐.之(gaì)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C.借旁近..(书写工具)..与之(邻居) D.未尝识书具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还自.扬州 B.余闻.之也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C.忽啼求之.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借旁近与之.于.舅家见之5.对下面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稍稍宾客其父。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
B.渐渐宾客都去他那里。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纷纷以宾客之礼招待他的父亲。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本所以..宾客其父..疑,正为此耳 B.稍稍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D.泯然众人7.选出下列句子代词不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邑人奇之. D.复到舅家,问焉.8.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其”的意思与其他几项不同的。
( )A.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二、课内巩固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9~14 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即书.诗四句(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3)泯然..众人矣( )11.细读全文,方仲永的才能日益衰退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从原文中找出表现仲永才能变化过程的语句。
(1)五岁时:(2)十二三岁时:(3)二十岁后:13.作者描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用了的写法,表明了对其父“不使学”错误做法的批判。
14.本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木兰诗》每课一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唧唧.(.jī) 机杼. (zhù) 军帖.(tiě) 可汗.. (kě hán)B.鞍鞯. (jián) 辔.(.pèi)头溅.溅(jiān) 啾.啾(jiū)C.燕.(yàn)山朔.(shuò)气金柝.(tuò) 策勋十二转. (zhuàn)D.著.我旧时裳. (zhuó)(cháng) 云鬓.(bìn) 帖.(tiē)花黄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著我旧时裳 B.对镜帖花黄 C.出门看火伴 D.万里赴戎机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木兰当户..织(对着门) B.卷卷有爷.名(父亲) C.著我旧时裳.(衣裳) D.双兔傍.地走(靠近,贴近)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雌兔眼迷离.. C.双兔傍地走. D.著我旧时裳... B.出门看火伴5.下面对句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B.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共有十二卷)C.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D.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6.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象声词的一项是( )。
A.卷卷有爷名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磨刀霍霍向猪羊 D.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所编。
B.乐府原是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乐府诗。
C.《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
D.《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篇幅较长的抒情歌辞,是一曲传奇式的女性英雄的赞歌。
二、课内巩固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4 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