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作者:董宝娟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超前学习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采取多种教法,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授之以渔,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激发积极参与的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由被动的、填鸭式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呢?一、指导学生开展超前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提高探究的效度,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必须首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学习的先导。
夸美纽斯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探索规律,通过“引”的创造,让学生主动参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己领悟,从而实现学生“探”的创造。
在诸多的学习方式中,超前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所谓超前学习,就是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实践能力。
超前学习是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形式多样,可以独立钻研,可以在家长辅导下学习,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内容以课本为主,适当进行扩充,这样上课所学内容通过超前学习把能掌握的提前掌握,疑难问题提前暴露,再通过老师的重点讲解而解决。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作者:周兆青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9期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推广,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应用、审美、探究”随之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
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课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应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提高。
下面,试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教材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闪耀着作者探究的发现之光,探究的睿智之光。
在教材的教授过程中,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
浅谈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江西泰和县万合镇中心小学袁国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是要充分落实《新课程》学习理念,有机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
为此,联系自己的教学研究与裎,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
一、在“自主”提问中开发探究思维“自主”精神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课的精髓。
很多老师普遍认为:“探究性阅读”要从学生装的问题开始,但我有更深的体会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这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精神。
现在反思我们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在“自主”学习方式上的最大失误就是老师代替学生过多地提问,从问的方式,问的角度,问的语言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但真正一堂课下来,收效如何?结果事倍功半。
如何培养学生课堂上自己提问,我认为首先是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才“会问”。
但不管问题提得怎样,哪怕是幼稚,错误或一文不值,只要是学生“自主”的,就有助于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如在教《中国石》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了课题后谁能设计几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称一块石为中国石?中国石是什么样子?中国石是怎样发现的?等等。
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这些问题,我在这里有一点深刻的体会,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要让学生充分地熟读课文。
课文不熟,学生就难于提问,课文读熟了,读透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就打开了。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我的基本做法是“课文不熟不开讲”这样就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学习。
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精神3“探究性”阅读不是叫学生“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一种“合作”精神,并且批出这种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
从中考语文阅读谈探究能力的培养仔细翻阅了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发现每一份试卷都有“探究”性的题目,且分值不低,这就说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探究”能力已经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所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的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究呢?一、鼓励质疑,挑战权威,提出创新观点质疑,就是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通过探究,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阅读教学,传授的是权威的声音,说教的是权威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跳不出权威的圈圈(例如,总是以《教学参考书》作为讲解的依据),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有独创性的见解。
有一位老师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一般老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劝谏的艺术上,抓住“讽谏”大做文章。
而这位老师除了按一般的套路讲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段落、写作特点以外,惊人之处就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所做的探究。
他说:同学们,其实,邹忌的可贵特点并不仅仅是善谏的问题,善谏只是一点技术,仔细想想邹忌本人还有许多可贵品质,是他善于讽谏的前提。
例如:力求自知。
为了自知,他广为调查研究,问妻、问妾、问客。
“孰视”徐公,还要再“窥镜自视”,终于有了自知之明:远不及徐公美……大家再讨论讨论他的可贵品质还有哪些?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又找出如下几点:善于反思、推己及人、敢于进谏。
“那么,请分析一下这几点。
”好多同学纷纷举手。
老师接着总结说:“是啊,最后才是善于讽谏的问题,如果没有上面的优秀品质作铺垫,邹忌可能善于讽谏吗?……作为古文阅读的篇目,教师故意怂恿学生挑战权威,发表独到的见解,显然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精神的深处,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滋润,更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中几种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审美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17-01《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是这样要求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整个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收集有关的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活动中,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潜藏的智能因素,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究【摘要】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探求有效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引言阅读是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从接触语文开始,阅读伴随着终生。
通过扎实学习、训练,学生自身拥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并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因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事。
一、开展有声诵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
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
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
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
有声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在授课前,要求学生找出每篇课文中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并加以解决。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诵读。
而且如果不能理解生字词的具体含意,就难以理解句子的含意,不理解句子的具体含意,也就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
因此,理解生字词就很必要。
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对一时不能理解的字词加以讨论,并解决之。
学生只有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才能对文章进行阅读品味。
二、教读与自读相结合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按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
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最终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所谓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释题后向学生感叹:“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真了不起啊!”这时,学生便开始想象: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捞铁牛呢?接着学生开始发言:“一定是一个大力士把铁牛捞上来的”“他一定很聪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书,说:“同学们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书上是不是这样讲的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知道了”。
这样,学生通过“水的浮力”与“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对比认识、深化过程,从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捞铁牛的科学原理,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
小学生生性好动,求知欲强,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样,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问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学生指出:“明明整篇课文都是叙述诸葛亮是如何从曹操那里骗箭的,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纷纷举手发言。
“我觉得是’借’,因为后来在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还’给了曹操。
”“从书上写的‘谢谢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对方情愿给你的,才叫‘借’。
”“我认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才干,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
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多争辩,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例如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我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
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我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
”“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
”另外,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
这样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拓展思维空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