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认知测验理论的新进展_概化等级展开模型概述_吴志勇
- 格式:pdf
- 大小:197.49 KB
- 文档页数:4
概念化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念化研究方法是一种对抽象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往往需要对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和理解,而概念化研究方法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出现的。
通过概念化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对概念进行界定、识别和分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外延。
在概念化研究方法中,研究者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概念,这些概念可能是抽象的、模糊的或者难以定义的。
然后,研究者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收集实证数据、进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解析和分类,以获得对其含义和内涵的深入理解。
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研究者可以形成对概念本质和特点的结论,从而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支持。
概念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系统化的概念化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关系,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实践创新。
而且,概念化研究方法也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种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将介绍概念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对实证研究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最后,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概念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
具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首先给出本文的概述,简要介绍概念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接着,会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此外,还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应用场景。
最后,会对本节进行总结,为接下来的章节铺垫。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概念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2.1节中,将对概念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定义、基本特点和相关理论背景。
接着,在2.2节和2.3节,将着重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的要点1和要点2。
基于迁移学习和显著性检测的盲道识别李林;李小舜;吴少智【摘要】In order to help the perso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to detect barriers around blind road,a novelty real-time detection for obstacle scene detection of blind road is proposed.The method is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and feature integration with saliency detection by discriminative region.Firstly,the bottleneck descriptors and saliency map descriptors are extracted through discriminative regional feature integration, and then these descriptors are incorporated together. Secondly,the new model is trained again.Finally,the model is used for real time road scene detection with Softmax function. In the experiments, samples of blind road images a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areas in Chengdu for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with difference model cases.And then, the inference models in real time scene with the embedded device are tes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advantages on both running time and classification precision.%为了帮助对视觉障碍患者有效识别道路周围的场景,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实时盲道场景识别.首先提取盲道障碍物的瓶颈描述子和判别区域集成显著性特征描述子,并进行特征融合,然后训练新的盲道特征表示,用Softmax函数实现盲道场景识别.实验中,对成都不同区域盲道周围障碍物采样,分别采用基于Mobilenet模型不同参数训练和测试了提出的新模型,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实现了盲道周边障碍物的实时分类和报警,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具有很高准确率和良好的运行性能.【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年(卷),期】2018(054)011【总页数】8页(P8-14,29)【关键词】盲道场景识别;迁移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移动网络模型;显著性检测【作者】李林;李小舜;吴少智【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成都611130;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成都610065;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1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视力障碍或全盲者,约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左右[1]。
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前教育对个体长远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非认知能力如情绪管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对于个体的成功至关重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探讨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明确了非认知能力的内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假设。
随后,利用CEPS的丰富数据资源,本研究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学前教育经历与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的非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初中生在情绪管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非认知能力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本研究还发现,学前教育质量的不同也会对初中生的非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领域关于学前教育与非认知能力关系的理论知识,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未来,教育部门应重视学前教育在培养初中生非认知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优化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学前教育作为个体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国外学者对于学前教育与非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1.国外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现状韦克斯勒作为美国杰出心理学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军队个别测验法来对入伍新兵进行测验的过程中归纳出一点,尽管很多士兵在标准智力测验中并不成功,然而通过他们的实践经历可知,他们 100%可以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对公民的生活表现出了高度的适应性。
在1935年,Alexander W.P.(亚历山大)以美国知名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的身份成功撰写了以《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为题的课题研究成果,在此论文中首次对“非智力特性”(Non-intellual Elements)做出了全面的诠释,他表明在智力测验中,有很多个体的变量是发挥作用的,如个体的气质、爱好等,然而在测验中有一点却没有受到重视,这些因素和普通智力因素共同对学习学业的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人们却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理论的基础之上,韦克斯勒(Wechs Ier.D)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推出了“智力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观点,他非智力因素是由两种所组成,分别是气质因素和人格因素,而这两者中更为重要的则是人格因素。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以《认知的、先天的和非智力智慧》(Cognitive,Conative and Non-Intellective Intelligence)为题在《美国心理学》上刊登了一篇课题研究成果,在文章中他主要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介绍。
心理学家认为他这篇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非智力因素的问世。
2.国内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现状沈德立教授与张述祖教授在 1960年通过实验深入分析了儿童智力活动中的某些个性特征,由此做出了下述归纳:(1)任务观念的双重特性对智力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别是稳定性和灵活性;(2)在(1)论证结果的前提下两种因素充分体现出了智力活动的某些个性特点;(3)这两种因素从两个维度充分体现出了智力活动的主动性。
具身认知条件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王㊀琳(邳州市建设路小学ꎬ江苏徐州221300)摘㊀要:具身认知是心理学研究的的新领域.具身认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ꎬ有助于老师基于学生生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出发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具身认知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优势ꎬ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ꎬ从提供直观数学材料ꎬ依靠感官实现深度学习ꎻ设计多元数学问题ꎬ围绕生活实现深度学习ꎻ设计数学实践活动ꎬ配合实践实现深度学习ꎻ设计数学探究模块ꎬ结合探究实现深度学习这四个方面ꎬ寻求具身认知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关键词:具身认知ꎻ深度学习ꎻ小学数学ꎻ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6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0-0062-03收稿日期:2023-04-15作者简介:王琳(1984.6-)ꎬ女ꎬ江苏省邳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 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数学隐喻性表征的实践研究 研究成果(2021JY14-L210)㊀㊀具身认知是基于生理体验与心理感受两大要素演化而来的认知活动.其认为ꎬ个体的行为表现不仅受到生理技能的干预ꎬ也与心理情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ꎬ心理上的需求与生理上的表达相互交融ꎬ共同构成了具身认知的基本概念[1].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基础性㊁低难度为特点ꎬ学生无法在生理与心理两大层次深度学习数学知识ꎬ数学教学活动局限于表象积累.在具身认知背景下ꎬ数学教学实现了心理与生理的协调ꎬ将学生的有机认知转化为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ꎬ学习效率得到了保障.重视具身认知条件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体系的开发ꎬ有助于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1具身认知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的应用优势1.1从生理到心理的深度认知研究表明ꎬ深度学习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ꎬ基于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ꎬ其培养学生 由点到面 的学习能力ꎬ结合数学基础知识㊁数学定理培养学生的深度探索热情ꎬ将不同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ꎬ使其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关联性与整体性ꎻ第二ꎬ基于学生素质的深度学习ꎬ学习者将所获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与内在学习经验.具身认知背景下ꎬ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落实得到了保障:教师可以建立从感官技能到主观兴趣的教学指导方案ꎬ对小学生的各项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展开训练ꎬ使其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形成学科学习兴趣ꎬ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具身认知视域下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着从生理认知到心理接纳的一般教学顺序ꎬ调整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ꎬ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2].基于具身认知视角展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活动ꎬ能够实现小学生数学技能的深度发展.1.2从课程到生活的深度认知具身认知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重要概念ꎬ其包含了对认知行为㊁认知特点的研究ꎬ是一种较为系统㊁完善的数学教学方法.基于具身认知26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活动强调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交互问题:在通过生理技能掌握数学知识的表现特征之后ꎬ将外在的数学元素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经验ꎬ对学生的各项数学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展开训练.具身认知视域下ꎬ数学教学活动强调学生技能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交互问题ꎬ基于宏观认知的全新视角落实教学工作ꎬ让学生接纳数学课程[3].具身认知视角下ꎬ深度学习从感官经验的认识入手ꎬ向学生的内在情感逐渐过渡ꎬ使其将数学教学定义为有趣㊁科学㊁多元的教育课程ꎬ主动接受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ꎬ从而参与数学学习.2具身认知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2.1提供直观数学材料ꎬ依靠感官实现深度学习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推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活动ꎬ必须结合学生的具身经验㊁认知过程㊁心理特点积极推动教学工作ꎬ实现具体认知与客观学习的有效交互ꎬ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数学认知经验ꎬ带动小学生开展更为高效的数学学习.但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ꎬ数学教学多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ꎬ学生缺乏表达数学学习经验的机会ꎬ数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配合具身认知的核心概念ꎬ要强调学生主观感官技能的培养ꎬ依靠感官上的认知推动深度学习ꎬ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参考.例如ꎬ学习 厘米和米 时ꎬ教师便可以基于具身认知视角开展基于感官的数学教学活动ꎬ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ꎬ实现深度学习.在课堂上ꎬ教师给出旗杆与直尺㊁课本与讲桌等物品ꎬ引导学生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在掌握长㊁宽㊁高等数学概念的同时ꎬ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旗杆与直尺的长度不同ꎬ课本与讲桌的长度不同ꎬ不同的长度应该用怎样的数学单位进行表示?在观测的同时ꎬ学生围绕 数学单位的应用 展开讨论ꎬ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开展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ꎬ除掌握厘米与米的数学差异之外ꎬ还要对其数学关系进行论述㊁说明.此时ꎬ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数学测量工具ꎬ利用直尺和米尺展开测量活动:为学生分发长度分别为1厘米和1米的纸板ꎬ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测量㊁计算ꎬ掌握不同数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深度学习以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认知经验为首要的发力点ꎬ强调小学生自身数学技能与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ꎬ教师要强调认知与兴趣的结合ꎬ建立以感官认知为开端的数学教学模式ꎬ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数学问题ꎬ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2.2设计多元数学问题ꎬ围绕生活实现深度学习具身认知视角下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抽象向具象不断转化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实物㊁图像等方式表现出来ꎬ建立全新的数学课堂ꎬ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度理解与多元认知ꎬ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4].在基于具身认知视角开发深度学习课堂的过程中ꎬ要将学生的固有认知经验整合起来ꎬ依靠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活动ꎬ消除数学课堂上的理解盲区ꎬ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ꎬ实现深度学习.配合多元数学问题带动数学课堂ꎬ加快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活动之间的连接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利用生活经验串联教学活动ꎬ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对象ꎬ加深其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学习 千米和吨 时ꎬ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ꎬ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ꎬ使其形成数学认知思维.例如ꎬ某地区现在要修筑一条公路ꎬ施工方案如下:预计使用混凝土15(㊀)ꎬ预计修筑公路长度为30(㊀).括号内的数学单位被墨水盖住了ꎬ请你思考ꎬ应该填入哪些数学单位?基于生活经验视角ꎬ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利用为切入点ꎬ锻炼学生的数学认知与数学分析能力.首先ꎬ从已经掌握的数学单位进行思考ꎬ可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分别填入括号ꎬ如千克与米.其次ꎬ结合现实情境展开分析:30米的长度约为半个足球场的长度ꎬ15千克的混凝土约为5张课桌的重量.这些数学单位虽然可用ꎬ但结合现实情境来看ꎬ修建 30米 长的公路ꎬ使用 15千克 的混凝土是不切合实际的.由此ꎬ学生针对 更大的数学单位 展开数学交流活动ꎬ分析相关数学问题:需要用更大的数学单位来表示重量和长度.当学生给出学习方向后ꎬ教师提供千米和吨两个数学单位ꎬ从长度单36位㊁重量单位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ꎬ身高和体重的单位可用米和千克ꎬ而公路的长度㊁混凝土的重量的单位则用千米和吨表示ꎬ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换算?前期的数学铺垫与数学引导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ꎬ在随后的数学教学环节ꎬ则要帮助学生主动开展深度学习ꎬ对数学单位的换算方法进行探究ꎬ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㊁数学应用能力ꎬ实现深度教学.2.3设计数学实践活动ꎬ配合实践实现深度学习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深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概念层次ꎬ在深度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ꎬ其实现了数学活动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有效交互ꎬ打破了环境与数学教学活动之间的隔阂ꎬ为学生提供了掌握数学知识㊁认知数学知识的全新环境.在推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过程中ꎬ要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合理调整教学方法ꎬ将表象化教学转化为实践式教育ꎬ引导学生主动验证数学知识ꎬ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与数学分析能力.基于实践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脱离了数学概念㊁数学理论的限制ꎬ在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ꎬ实现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堂的深度交互ꎬ为学生的多元认知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在学习 多边形的面积 时ꎬ在具身认知与深度学习的双重教育要求下ꎬ教师可尝试设计数学实践活动ꎬ要求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汇总㊁应用.例如ꎬ学校要在花坛中追肥ꎬ现要对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进行计算.已知平行四边形花坛对边的长度分别为8米和4米ꎬ每平方米施加化肥4千克ꎬ请问需要使用多少化肥?在设计问题之后ꎬ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ꎬ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绘制一个长为8ꎬ宽为4的平行四边形ꎬ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图形面积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ꎬ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ꎬ学生独立完成数学模型的设计ꎬ围绕着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展开数学讨论活动ꎬ分析相关数学问题.在讨论过程中ꎬ要求学生结合数学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转换㊁割补等方法解答数学问题:可以将长为8㊁宽为4的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ꎬ测量长方形的宽ꎬ从而确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4设计数学探究模块ꎬ结合探究实现深度学习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深度学习强调学生数学思维的高效发展ꎬ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ꎬ要为学生提供表达个人情感与学习需求的机会ꎬ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实施教学活动ꎬ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与数学认知能力[5].结合这一要求ꎬ教师可设计数学探究活动ꎬ将不同的数学知识整合起来ꎬ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比对ꎬ落实深度学习ꎬ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设计数学探究活动ꎬ能够实现认知㊁积累㊁交互的多元合一ꎬ实现外在学习经验的内化ꎬ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在学习 扇形统计图 时ꎬ教师可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统计图知识开展数学探究活动ꎬ要求学生整合数学元素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设计如下数学学习任务:选择一种统计图ꎬ对某种数学信息进行统计ꎬ说明这种统计图的优点.具身认知视域下ꎬ要求学生主动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ꎬ在课堂上开展数学探究活动ꎬ分析数学方法㊁数学工具之间的异同.落实深度学习ꎬ要强调学生情感的内在表现ꎬ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ꎬ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学生数学技能㊁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ꎬ在构建深度学习教学框架的过程中ꎬ要结合数学应用㊁数学分析等多环节的教学任务实施数学教学工作ꎬ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在课堂上ꎬ基于数学情境㊁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ꎬ有助于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成型.参考文献:[1]邹伟.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ꎬ2020(24):14-15.[2]陆啸云.具身认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新教育ꎬ2020(35):85-86.[3]薛文敏. 具身认知 观念下提升数学学习深度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ꎬ2020(09):80.[4]周琦.具身认知: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ꎬ2020(10):34-35.[5]许旭红.具身认知:当代数学教学实践的基本范式[J].小学教学研究ꎬ2019(35):73-75.[责任编辑:李㊀璟]46。
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青年劳动收入回报的影响
黄国英;谢宇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本文探索了认知能力差异对收入的影响机制,比较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在决定收入上的作用大小.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0、2012年两轮调查数据,检验了认知能力在解释收入上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以字词、数学、记忆和数字推理测验等方式测量到的认知能力对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绝大部分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影响的,在控制教育之后,认知能力对收入存在微弱但显著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受访者的非认知能力打分作为非认知能力的测量指标,纳入工资决定方程后,发现非认知能力能够显著解释劳动者的收入差异,并且这种解释能力独立于认知能力的作用.
【总页数】10页(P56-64,97)
【作者】黄国英;谢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基于国际成人能力测评项目的实证研究
2.性格决定命运: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及机制研究
3.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分析4.非认知能力与农民工城市创业回报——事实与机制5.农户的非认知能力对数字金融使用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杂图形测验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洪霞;张振馨;武力勇;史丽丽;赵晓晖;魏镜【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35)3【摘要】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idity of Complex Figure Test (CFT) in differentiating Alzheimer's disease(AD) from non-dementia.Methods Using CFT,we tested 183 AD patients (AD group),1283 cognitively intact individuals (normal control group),and 134 individuals suffered from other diseases that could be easily confused with dementia (confused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CFT score was 38.7 ±0.2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35.3 ±0.8 in confused control group,23.7 ±0.8 in mild AD group,and 13.2 ± 1.1 in moderate AD group after adjusted for educationallevel,age,and sex (all P < 0.05).With the 5th percentage of the overall score as cutoff point,this tool showed a sensitivity of 73.8% and a specificity of 93.8% in differentiating AD from non-dementia Conclusion CFT is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tool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D from non-dementia.%目的评估复杂图形测验(CFT)量表区分阿尔茨海默病(AD)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方法采用CFT量表,对183例AD患者进行检测,并与1283名认知正常者(正常组)和134名可能与痴呆混淆的其他疾病患者(混淆组)进行比较.结果经协方差分析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进行修正后,正常组、混淆组、轻度AD组和中度AD组CFT得分的校正均数分别为38.7±0.2、35.3 ±0.8、23.7±0.8、13.2±1.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量表总分第五百分位数为分界值,本量表区分AD与非痴呆的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93.8%.结论CFT 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神经心理量表,可用于区分AD与非痴呆.【总页数】5页(P348-352)【作者】洪霞;张振馨;武力勇;史丽丽;赵晓晖;魏镜【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神经科,北京10005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6【相关文献】1.Rey-Osterrich复杂图形测验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中的应用 [J], 周新祥;龚文苹;裘林秋;王庆松2.关于核磁诊断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r价值探讨 [J], 刘宇;岳鹏3.关于核磁诊断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价值探讨 [J], 刘宇;岳鹏;4.核磁诊断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应用价值研究 [J], 毕秀娟; 杨美玲; 齐新刚5.探讨磁共振诊断在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效果 [J], 霍铎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严芳李伟明一、从经典测量理论(CTT)到概化理论(GT)概化理论( 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作为现代测量理论之一,是对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的扬弃。
概化理论以其独特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构想,对测验信度进行了崭新的诠释。
众所周知,传统的CTT对测验误差的分析是粗糙的,CTT的真分数线性模型为X=T+E(观察分数X等于真分数T与误差E之和),该模型最突出的弱点是无法区分复杂的测验情境中的各类误差,在误差E中包含了类似评定者、测题、测验环境等影响实际测量目标的各种因素;也由于CTT对随机误差的笼统界定,CTT只能获得单一测验条件下的真分数方差在观察分数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即一种测量情境下的信度;其次,CTT的测验信度是建立在严格平行测验假设基础上的,即两测验是以相同的程度测量同一心理特质。
该平行性可用下列代数式来表示:X=T+EX'=T+E'E(X) = E(X')σ2 (X)= σ2 (X')其中,X和X'是假设的严格平行测验,两测验观察分数的期望(E)相同,方差(σ2 )也相同。
然而,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际的测验情境中却难以满足。
上述弱点限制了经典测量理论的应用。
鉴于CTT存在的不足,测量的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呼唤一个全新的测量理论。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20世纪60年代在Cronbach等学者的研究下( Cronbach, Gleser,& Rajaratnam, 1963; Cronbach, Gleser, Nanda,& Rajaratnam, 1972),概化理论应运而生,开拓出测量理论的一片新天地。
概化理论针对CTT混淆误差的缺点,借鉴试验设计和分析、方差分量模型的统计工具将测验情境中的各类误差进行分解,相对于CTT,GT最大的改进为:辨明测量情境中的不同误差来源,并实施分解和控制( Shavelson, & Webb,1991),因此概化理论又称为方差分量模型(variance component model)(Brennan, 2000b)。
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摘要:认知能力评估工具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概述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历程,总结了目前常用的认知能力评估工具及其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认知能力评估工具;认知心理学;研究进展;应用情况;未来发展一、引言认知能力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思维活动的能力,它是个体参与学习、记忆、注意、推理、判断等认知过程的基础。
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在教育、临床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概述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历程,总结已有的常用工具及其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历程1. 早期研究阶段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思维、记忆和注意力等基本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模式。
例如,Binet-Simon智力测试是最早的认知能力评估工具之一,它通过测量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推断其智力年龄和智商。
此外,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为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他提出了一系列衡量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任务。
2. 现代研究阶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认知能力的多维度测量和多层次评估。
例如,Wechsler智力量表(WISC)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综合性认知能力评估工具,它包含一系列测量语言理解、思维推理、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的子测试。
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大量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被应用于认知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中。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直接观察认知活动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从而提高评估工具的精确性和灵敏度。
三、常用的认知能力评估工具及其应用情况1. Wechsler智力量表(WISC)Wechsler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综合性认知能力评估工具,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测量。
非认知能力:培养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胜任力一、本文概述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变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个体的成功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认知能力,如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而更多地依赖于非认知能力,如情绪管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通过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来构建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胜任力。
本文首先将对非认知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非认知能力在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培养非认知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本文旨在强调非认知能力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全面、系统的培养机制,提升个体的非认知能力,从而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胜任力。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非认知能力的内涵与分类非认知能力,也被称为非认知技能或软技能,是指那些不直接涉及智力或学术知识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这些能力在21世纪的工作环境中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帮助个体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并持续学习和成长。
非认知能力的内涵广泛,包括情感智商、社交技能、动机与毅力、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情感智商是指个体在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影响他人情绪方面的能力。
这包括识别情感、使用情感来指导思考和决策,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感智商高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有效地沟通,并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社交技能涉及与他人建立和维护有效关系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冲突解决和领导能力。
这些技能在今天的工作场所中尤为重要,因为许多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
动机与毅力则是指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表现出的坚持和决心。
这包括设定清晰目标、保持积极态度、面对挑战时的坚韧性,以及从失败中学习和恢复的能力。
从数据分析看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梁 茜 皇甫林晓摘 要 基于SSES 2019的测评数据,运用两水平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学生及学校层面的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学生层面,个人背景因素、在校感受、社会与情感能力水平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学校层面,学校氛围及人际关系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应进一步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个体化差异;重视学生的在校感受,形成更具关怀性的学校氛围;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的支持框架建设;优化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学业表现社会与情感能力HLM作者简介 梁茜,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上海 200234); 皇甫林晓(通讯作者),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苏州 21500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4)01-0097-15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以及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提高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成为全球共识。
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的首轮正式调查,这是继以认知能力测评为主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之后,专门针对非认知能力的国际大规模测评,①标志着全球教育测评的关注焦点逐渐由认知能力转向非认知能力。
在赫克曼(Heckman)等研究者提出新人力资本理论之前,人们一直将认知能力发展等同于个体全部的教育获得,忽略了个体能力发展中隐匿的“黑箱”−非认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
继赫克曼的研究之后,非认知能力与传统的认知能力开始被视为人力资本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
其中,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通常指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以及知识获取、知识记忆、推理反思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而①OECD. Beyond academic learning: First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EB/OL]. [2022-03-20].https:///content/publication/92a11084-en.97非认知能力包括目标动机、自我控制、与他人合作、情绪管理、适应力、责任心和毅力等方面的能力。
非语言认知能力测试评估报告一、引言非语言认知能力是指除了语言能力之外的其他认知能力,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个体的发展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非语言认知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以全面了解被测试者的认知水平和潜力。
二、测试目的通过非语言认知能力测试评估,我们旨在掌握被测试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潜在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其个人发展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评估结果,我们也可以为被测试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建议。
三、测试方法1. 非言语智力测验:包括图形推理、空间想象、数字推理等,通过对被测试者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评估。
2. 记忆力测试:通过对被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进行测量,包括对图像、文字和数字的记忆。
3. 注意力测试:通过对被测试者的分神能力和集中注意力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对视觉、听觉和注意力切换的测试。
4. 创造力测试:通过对被测试者的创造力进行测量,包括对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5. 社交情商测试:通过对被测试者的情绪认知、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其社交情商水平。
四、测试结果与分析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对被测试者的非语言认知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评估结果:1. 思维能力:被测试者在图形推理和数字推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 记忆能力:被测试者在图像记忆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在文字和数字记忆方面稍显欠缺。
3. 注意力能力:被测试者在分神和注意力切换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能力,但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待提高。
4. 创造力:被测试者在问题解决和想象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潜力,但在创新能力方面有待发展。
5. 社交情商:被测试者在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能力,但在人际交往方面稍显欠缺。
五、发展建议基于对被测试者的综合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1. 强化记忆力训练:加强文字和数字记忆的训练,通过记忆游戏和技巧提升记忆能力。
01引言非认知技能是近年教育和经济领域研究的新兴热点。
过去十多年,该领域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回顾和分析,并达成一致结论——非认知技能是重要的,并具有教育的可投资性。
[1][2]同样的结论也发表在2017年9月美国杰出科学家协会(the Council of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的联合声明中。
该声明指出,非认知技能对人们在学校、工作场所、家庭和社区的生活都是必须的,并且可以在儿童、青少年期间及以后的人生中得以培养和发展;学校教育对非认知技能的培养能发挥重要作用。
[3]这表明人们已不再质疑非认知技能的重要性和可培养性,亟需进一步探讨的是非认知技能的概念、内涵及如何测量的问题。
目前该领域不仅充斥着大量意义相近的术语,在测量上更是各不相同。
学术界还有待对非认知技能的内涵展开研究,并形成可靠的测量工具。
[4]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展现非认知技能研究的脉络,并对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进行辨析、梳理和探讨。
下文将依此安排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将对非认知技能的概念进行辨析;第三部分将探讨非认知技能的内涵和测量框架;第四部分将展现非认知技能的测量方法及进展;第五部分将对如何选取或建构非认知技能提出建议。
02概念的缘起和辨析“非认知技能”是针对认知领域提出来的。
从字面意思看,是指不属于认知范畴的那部分技能。
对这一术语的来源,梅西克(Messick)曾解释:“一旦认知能力被用来指代传统学校教育的认知和学科成绩……非认知术语就出现了,被用来描述其他方面。
”[5]伊斯顿(Easton)更生动地描述:“人们都讨厌这个术语,但在使用它的时候却又大概知道它的意思。
”[6]人们提出非认知技能,最初是想强调个人获得成功需要具备非认知方面的能力。
这一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哈里斯(Harris)[7]的论文中,并在博尔斯(Bowles)等[8]、詹克斯(Jencks)等[9]的论文中得到论述,但在20世纪90年代,主流的看法是将教育、收入的增长和差距归因于认知技能价值的增长和分配。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分析报告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二零一九年四月专家咨询组潘云鹤高文戴红谭铁牛吴朝晖李伯虎林宁于海斌吴飞周志华董景辰黄河燕朱小燕张德政朱恺真曲道奎左毅钱恒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组长:赵波副组长:闵万里胡国平徐波黄铁军吴文峻欧阳劲松秘书长:孙文龙编写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苏州中德宏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炫生活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美国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美团点评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编写人员(排名不分先后)郭锐李慧芳曹建峰代红董建张群王燕妮汪小娟马珊珊伍敏敏赵泽睿李依朱婷婷刘雅洁刘馨泽赵蕾蕾张钦坤蔡雄山周学峰丁海俊张凌寒蔡克蒙魏铭刘元兴杨银剑陈隋和罗嫣于智精罗治兵李燕吴鹏高畅宁皓胡鹰康丹付振秋何宇聪邢琳王涛赵弋洋王莲王小璞高伟符海芳何佳洲赵蕾张珺目录第一章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第二章国内外人工智能伦理发展现状 (3)2.1国外发展现状 (3)2.2国内发展现状 (6)第三章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风险 (8)3.1算法相关的伦理风险 (9)3.1.1算法安全 (9)3.1.2算法可解释性 (10)3.1.3算法决策困境 (14)3.2数据相关的伦理风险 (15)3.2.1隐私保护 (15)3.2.2个人敏感信息的识别和处理 (17)3.3应用相关的伦理风险 (19)3.3.1算法歧视 (19)3.3.2算法滥用 (24)3.4长期和间接的伦理风险 (26)3.4.1算法与就业 (26)3.4.2算法与产权 (27)3.4.3算法与竞争 (27)3.4.4算法责任 (28)第四章人工智能伦理原则 (29)4.1人类根本利益原则 (31)4.2责任原则 (31)第五章伦理风险评估及其管理 (33)5.1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评估指标 (33)5.1.1算法方面 (33)5.1.2数据方面 (34)5.1.3社会影响方面 (34)5.2行业实践指南 (35)5.2.1风险管理框架 (35)5.2.2风险管理流程 (37)5.2.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9)5.2.4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39)第六章结论 (40)附录:国外有关人工智能基本原则的文献 (42)第一章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两落”的曲折历程。
工作投入量表在项目反应理论中的质量分析及应用周巾裕;李龙龙;陈维;赵守盈;朱庆华【摘要】以贵州省8所中学500位教师为研究样本,运用项目反应理论的概化等级展开模型GGUM (2004)探索Kanungo的工作投入量表在其的适用性,并考察当前贵州省中学教师工作投入的现状与水平.结果表明,各项目得分与量表总分均显著相关,项目和测验信息函数、项目位置参数、区分度以及拟合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贵州中学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相对较高,且在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5【总页数】6页(P115-120)【关键词】工作投入;中学教师;概化等级展开模型【作者】周巾裕;李龙龙;陈维;赵守盈;朱庆华【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阳市第十七中学,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1教师作为接受社会委托、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为此,其工作投入的程度对其所提供的教育质量品质及学生的学习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工作投入”概念最早来自心理学者Vroom对个人在工作上自我投入(ego job involvement)的观点及社会学者Dubin的生活兴趣重心的论点[2]。
一些心理学者认为工作投入是个人对目前特定工作的心理认同程度,会受到组织情境的影响。
基于上述观点,Lodahl和Kejner将“工作投入”概定为:工作投入是个人认同其工作重要性的程度,是个人工作绩效影响其自尊程度的高低[3]。
为便于“工作投入”在实际研究中的可操作性,Kanungo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个人心理认同其工作的人之信念状态[4]。
目前国内关于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虽为数可观,但由于教师人员工作内容的复杂繁琐性,故而针对教师人员工作投入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